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58|回复: 0

苏绣——苏州历史文化传承与产业的结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4-29 09: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绣——苏州历史文化传承与产业的结合
    http://ceshi.mcprc.gov.cn/sjzz/whcys_4769/cys_cyal/201111/t20111128_349036.htm
      
    吴敏
    苏州刺绣历史悠久,享誉中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代表之一。苏绣的艺术精品和艺人的精湛技艺被外国友人誉为“东方的艺术明珠”、“亚洲的骄傲”。 近年来,苏绣坚持传统与创新结合,通过产业化运作方式,在保护中求得新生,在发展中赢得了市场。
    目前,苏州刺绣业从业人员逾2万,工艺美术师以上的专技人员近300余人,生产企业近百家,年销售产值已超过5亿元,产品销往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已形成“一所一坊一街(镇)”为载体的苏绣文化产业链,即以中国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为科研、展览、旅游的研发机构,以姚建萍刺绣艺术馆等一批展示、设计、经营的传承机构,以镇湖等一批乡镇的刺绣生产、加工、销售基地的产业基地。中国苏州刺绣研究所每年接待海内外宾客10余万人次,年销售额达1400余万元,2005年被列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创作的《我爱中华》等精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位于太湖之滨的镇湖,从事刺绣的妇女有8000余人,号称“八千绣娘”,另外有3000人从事绣品的销售、设计等经营,占镇湖全部劳动力的65%。2005年,镇湖刺绣实现销售收入498亿元,占全镇GDP总量的65%,农民刺绣收入约占个人收入的70%以上。
    一、历史传统 ,源远流长
    苏绣见诸史籍最早记载于汉刘向《说苑》。文中记:“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饰舟以送之……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吴地已有刺绣。三国时吴黄武二年(223年)吴王孙权曾命人手绣《列国图》, 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形,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据《清秘藏》记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苏州瑞光塔中出土的宋代刺绣已很精细,当时苏绣就已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准。
    明清以来,苏绣在运用针法、色彩、图案、面料诸方面,逐渐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图案秀丽,色泽文静,针法灵活,绣工细致,形象传神,其技巧特点可概括为“平、光、齐、匀、和、顺、细、密”8个字。
    清光绪年间,苏州刺绣艺术家沈寿吸收西画的光影手法和肖像仿真的特点,创出“仿真绣”法。她绣作的《意大利皇后爱丽娜绣像》、《耶稣绣像》、《美国名优倍克绣像》等,馈赠意大利皇室和在美展出,轰动两国朝野。由沈寿口述、张謇记录编著的《雪宦绣谱》,全面总结了沈寿的刺绣技艺,详述介绍了18种基本针法操作要领及其运用,为刺绣史上第一部绣艺技法与理论专著。
    经过几十代人的努力,苏绣已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在传承和市场的作用下,苏州刺绣艺术水平之高,艺术表现力之丰富,市场之广阔,完全超出了单纯的传统文化。现在,由于拥有了完整的传承、研发、展示、生产、经营和销售的文化产业链,苏绣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已作为一种创新与发展的文化产品展示在世人面前。
    二、代代相传,后继有人
    苏绣从近代的沈寿、杨守玉、任慧娴到当代的张美芳、姚建萍、卢福英、梁雪芳等刺绣精英,一代一代从未中断过。特别是现在,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引下,苏绣艺术新人辈出,传承有人。
    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美芳,从事刺绣事业40余年,积极钻研刺绣技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继承创新苏绣艺术作出了突出贡献。她先后研制成功“高经纬密度刺绣真丝绡及工艺研究”、“异性丝闪光绡及工艺研究”、“单面系列挂件及工艺研究”等重大科研项目,荣获部、省、市级等多项科技进步奖。2001年,由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创意、张美芳领衔研制的《金核子对撞科学图像》绣品,实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被专家誉为“神品”,使苏绣走进科学天地。2004年,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主持创办了国内首次“苏绣艺术创作论坛”,共同探讨苏绣千年历史如何与时俱进,创造新的辉煌。论坛成功地举行,弘扬了苏绣的传统工艺,探索了苏绣的科学发展。
    卢福英刺绣艺术馆的创办人卢福英,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镇湖刺绣协会副会长。她把追求苏绣艺术的完美融入到生命之中,以超人的毅力,领悟苏绣艺术的精髓,以过人的技艺,不断完善着苏绣艺术。1996年,卢福英创办了“卢福英苏绣制作中心”,使一大批农家姑娘很快掌握了苏绣制作技术,同时培训了一批残疾青年,帮扶了一批贫困户,带活了一方经济。她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女能手”,省、市“三八红旗手”,江苏省、苏州市“刺绣女状元”、“十大女杰”等光荣称号,并进京出席了全国妇联举办的“双学双比”10年成果展。 近年来,卢福英把苏绣艺术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举措,先后10余次赴日本、德国进行刺绣作品展示展览。她的作品《邓小平绣像》、《法赫特绣像》、《月季花》、《一团和气》等荣获北京首届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第4届中国(上海)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览会金奖、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梁雪芳1994年创办了镇湖首家个人独资企业——镇湖绣品厂,后又成立了梁雪芳刺绣工作室。梁雪芳潜心揣摩中国四大名绣以及发绣、绒绣、顾绣等绣技,将乱针绣、细绣、平绣、虚实乱针绣等针法融会贯通。她不断探索产、研发展之路,聘请油画、国画、摄影、平绣、乱针绣的专家当技术顾问,定期前来辅导。每天无论多忙,她都要坐下来,专心绣制高难度的绣品。她还拜上海交通大学艺术系等多位画家、摄影家为师,系统地学习素描、油画等绘画知识,逐渐领悟了“意在笔先,方能笔尽意存”的艺术真谛。她结合针法与丝线的特点,以针代笔,以线代色,用传统苏绣技艺演绎书画的意境,其绣制的作品由形入神,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三、以点带面,产业发展
    (一)苏绣科研基地——中国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
    中国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成立于1957年,坐落在苏州著名园林环秀山庄内。公司技术力量雄厚,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和工艺美术师等专业技术人员100余人。公司成立后,继承发扬刺绣优秀传统,绣制出大量的创新作品,把苏绣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们创作的苏绣精品,先后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深受海内外人士欢迎。代表作《小猫》、《金鱼》、《风景》、《人物肖像》等,先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第56届波兹南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等,被誉为“东方明珠”。
    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中国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着力调整产品结构,努力提高艺术含量,引导刺绣艺人专心致志创作研究,对失传的技艺进行了挖掘、整理和提高,从题材内容、表现形式、技艺手法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创新,使古老的苏绣艺术重放异彩。如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甫先生合作的《泼墨荷花》《玉兰》,与常沙娜教授设计绣制的《尾鱼》《卷丹》,与美国摄影家合作的《冒气的池塘》《雪松》等,都达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题材、技法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使传统苏绣跨出了一大步,增加了苏绣的艺术魅力。其生产的苏绣艺术精品,近百次作为国家元首级礼品赠送国外,先后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同时每年接待国内外来宾客10万多人次,年销售达1400多万。该公司已成为一个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文化企业,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近3年,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连续多年被省、市授予“文明单位”。2005年经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委员会评定,被命名为国内“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单位。
    (二)集展示、设计、经营为一体的姚建萍刺绣艺术馆
    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坐落在古镇木渎清末“刺绣皇后”——沈寿故居东侧的古松园,占地5亩,用房1000多平方米。现为工艺美术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的姚建萍,20多年来孜孜不倦钻研苏绣艺术,其绣作《蒙娜丽莎》曾获得了民间艺术最高荣誉山花奖。作品《我爱中华》搭载航天卫星在太空飞行了18天,围地球转了286圈。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共同授予姚建萍“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
    (三)生产、加工、销售基地“镇湖绣品街”
    “镇湖绣品街”处在苏州最西部的镇湖街道,紧邻太湖,三面环水,风景秀丽。镇湖街道是苏州刺绣的传统产区之一,已形成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的链条产业。全镇具一定规模的工艺厂有30多家。全长1700米的“镇湖绣品街”入驻了刺绣生产经营户320多家。另外,还有与之配套的诸如电脑辅助设计、丝线面料销售、装璜包装专业商店40余家。“镇湖绣品街”已形成刺绣品生产销售的“集聚效应”,成为一条具有旅游文化功能和价值的特色商业街。目前,镇湖绣娘达到技术员职称的有177人,其中30多人获得中级职称,9人获得高级职称。近几年,绣品销售产值逐年增加,2005年,全镇销售收入498亿元,“镇湖绣品街”近2亿元。镇湖刺绣还采用地产、分销的办法,在全国各中等以上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络。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末,共建立各地分销点(店)300余家,有近千名镇湖人在各地销售着镇湖刺绣。
    近年来,镇湖特别注重品牌形象的保护和提升,注册了“镇湖刺绣”的经营商标。“镇湖刺绣,一枝独秀”、“镇湖刺绣街,刺绣大世界”等广告宣传已对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深入挖掘,苏绣价值
    苏绣一直是苏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工艺之一,对它的保护、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艺术价值:苏绣历来与中国画紧密结合。宋代,山水、花鸟、佛像等画作就开始成为苏绣的绣稿底本。明代,受“吴门画派”影响,苏绣形成了自己精细雅洁的独特艺术风格,直至当代,国画一直是苏绣的重要表现题材。近年来,苏绣完美地表达了吴冠中、袁运甫等当代国画名家的作品,受到这些画家的高度赞赏。苏绣艺术在宋以后一直与中国画的发展紧密结合,并不断从中汲取营养,丰富了自身的发展。时至今日,艺术欣赏品已成为苏绣的主要品类,苏绣技艺不断提升,使艺人若想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书画知识与较高的艺术素养,因而保护苏绣技艺对保护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二,技艺交流价值:苏绣在清代以后不断从其他地区、民族的刺绣技艺中汲取营养,与湘绣、蜀绣、粤绣与苗绣等绣种相互融合,互相影响。20世纪以来,苏绣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代表在国际上多次获奖,获得广泛赞誉。因而保护苏绣技艺对于促进国内国际工艺美术与文化艺术交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三,学术价值:苏绣是中国最早拥有理论著作的绣种。经过多年的归纳整理,苏绣理论体系、针法技巧逐步发展完善,出版了众多的技法绣法书籍,研究层面不断拓展与深入。保护苏绣技艺对于研究中国的传统刺绣技艺与工艺美术理论等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四,实用价值:苏绣技艺是中华民族悠久发达的服饰文化的重要体现。在旧时代,从帝后朝服到百姓服饰,无不以刺绣作为重要的装饰手段,而苏绣自明代即成为皇家御用服饰的主要品种,同时民间服饰也因刺绣菱、莲、鱼等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保护苏绣技艺对于保护中华民族丰富的服饰传统与服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民俗学价值:苏绣产生于江南水乡,其民间绣品,一直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与水乡生活气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民俗服饰与礼仪服饰,如在人生的诞生、成年、结婚、祝寿与葬礼中均有特定的刺绣服装与被袱床帐等。另外,为区别男女长幼,也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刺绣服饰图案,如女子服饰绣凤、花,男子服饰绣龙等。因此,保护传统的苏绣技艺对于苏州民俗研究与保存部分民俗具有重要意义。
    刺绣在传统社会相伴众多女子的一生。时至今日,刺绣技艺的传承仍然以女子为主,因此保护苏绣技艺,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通过美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在传承和市场的作用下,苏州刺绣艺术水平之高,艺术表现力之丰富,市场之广阔,完全超出了单纯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研发与经营相结合下,已表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已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苏州刺绣传统与创新相结合,通过了传承、研发,用产业化运作的方式,经过生产、销售,在保护中求得了新生,在发展中求得了市场。
    苏州刺绣的发展和创新速度完全是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能够面向市场、面向群众的最佳体现。苏绣由于拥有了完整的传承、研发、展示、生产、经营和销售的文化产业链,从而达到了坚持发展先进文化、坚持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和统一。
    五、展望未来,做大做强
    “十一五”期间,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升温、礼品需求的大量增加、收藏热的兴起,苏州刺绣在国内外蕴藏的巨大市场和发展潜力将进一步显现。苏州将从产业发展、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等方面加大创新和改革力度,搭建推动苏州刺绣发展的产业、体制和人才三大基础平台,进一步发挥苏州刺绣优势,做好苏州刺绣文章,壮大苏州刺绣产业,打造苏州刺绣产业集群。
    (一)加快筹建中国苏州刺绣艺术馆
    中国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已有多年苏州刺绣研究、保护、传承工作积累的经验,将在政府的扶持下,制定中、长期保护规划,完善苏绣技艺的具体保护措施,进一步加强原创、研发的投入,通过社会化运作,尽最大的力量争取社会资金投入到苏州刺绣产业。
    将在中国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内筹建中国苏州刺绣艺术馆,分设苏绣技艺研究复制中心、苏绣技艺传承教育中心、刺绣艺术品展示中心、刺绣文化艺术国际交流中心等,建成一个高水平的国家级刺绣艺术馆。
    中国苏州刺绣艺术馆将重视技艺人员的培养,在训练刺绣基本功的同时,加强艺术素养的提高,培训学员参观画展和听艺术讲座,使她们成为有文化、懂画理、能鉴赏、善思考、基本功扎实、理解能力强的新一代苏绣艺人,在出精品、出人才方面走在中国刺绣的前例。
    (二)扩建姚建萍刺绣艺术馆——秀虹坊
    姚建萍刺绣艺术馆,现占地5亩,用房1000多平方米,远远跟不上发展形势的需要,因此,计划扩建以古松园为依托的园林式中西合璧的新馆——秀虹坊,扩建经营面积,增设培训中心,形成特色餐饮文化,估计用地30亩左右,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总投资约7000万元。秀虹坊的主要功能有:展示种桑、养蚕、结茧、蝉丝、纺线、织绸、绣娘表演等全过程。展示木渎历史上“刺绣皇后”沈寿、原苏绣艺术博物馆馆长顾文霞、苏绣艺术家李娥英等苏绣大师的历史背景。展示姚建萍刺绣精品。秀虹坊的建成将是一座融设计、制作、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馆,为苏绣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三)做大、做好、做优镇湖刺绣,从而带动镇湖刺绣的产业化、集群化
    目前,镇湖刺绣业基本处在产品导向型,尚未通过现代营销手段进行大力推广。镇湖刺绣具有非常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行业特点,其中有很多亮点是可以通过专业包装和策划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进行推广,同时在品牌建设方面也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一,以行业协会为引导,重点抓好产品、技术、市场、人才等管理工作。
    在镇湖刺绣行业协会的指引下,镇湖刺绣整体上明确了以创新求发展的思路,围绕技术改进,在产品、技术、市场、人才、管理等领域积极尝试创新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鼓励和支持刺绣专业人员加快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寻求技术创新合作,增加产品科技含量,积极尝试工业化和半自动化生产,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率。
    将充分利用“中国民间(刺绣)艺术之乡”、“中国刺绣基地镇”等称号的效应优势,进一步做好对镇湖刺绣的包装。利用各种媒介搞好镇湖刺绣对外的宣传策划工作,扩大镇湖刺绣的知名度。对外宣传经费镇财政每年列入支出预算,根据实际情况再行调整,只增加不减少。将启动原产地保护、品牌建设项目,并将从业人员的培训放在突出位置。从2006年开始每年将派送20名应届初中毕业生到苏州工艺美院进行5年制的专业深造,以期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形成一个新的绣娘骨干群体,使镇湖刺绣有一个质的飞跃。
    镇湖刺绣今后仍将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着力打造知识型、艺术型的绣娘群体。争取在5至10年时间内培养出自己的省级、国家级刺绣艺术大师。
    第二,建设“镇湖刺绣艺术展示中心”。
    中心布局围绕刺绣艺术馆展开,建筑面积26万平米,将集中展示和销售镇湖绣娘的刺绣作品,为镇湖绣娘创业打造一个更好的生产经营平台。同时安排45名具有较高技术职称、较好个人素养的刺绣骨干人才入驻该中19,镇湖将通过这一硬件建设在刺绣技术研发、文化交流、人才培训、作品展示、作品评比开展系统性、前瞻性和经常性的活动,将对镇湖刺绣进行深层次的文化、艺术、技术挖掘,从而带动镇湖刺绣的产业化、集群化进程。
    第三,筹建、规划“中国工艺品集散地”。
    2006年2月,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召集四川、湖南、广东、河南、浙江、江苏等地的刺绣专业人士和行业领导齐集镇湖,决定筹建中国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专委会设在镇湖。同时,在镇湖将设立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设计师分会和江苏省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通过这些专业委员会同镇湖刺绣产业的结合,将在刺绣的设计、研发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作品上取得重大突破,并以此为契机,筹建、规划一个以刺绣等工艺美术品展示销售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工艺品集散地”。镇湖还将积极组织绣娘参与国内、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开阔绣娘的视野,使她们及时了解文化艺术品的发展趋势和产品销售定位,坚持走品牌化道路,使镇湖刺绣真正走向国际文化市场,给人们带来更多美的享受,不断扩大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影响。
    苏绣是传统技术和艺术的统一体,和其他传统文化形式一样,面临着继承和发展的问题。只有将传统的技艺与现代的产业运作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将苏绣在传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十一五”期间,苏绣将通过政府支持和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把文化产业做强、做大、做优、做好。

    专家点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被世界瞩目、欣赏、收藏的一种象征,并同时成为普通大众所喜爱的商品,苏州刺绣发展打造的是一条传承、研发、展示、生产、经营、销售的文化产业链模式。在这个模式中,贯穿着这样3个不同寻常的理念:超越单纯的传统文化,超越一般的艺术表现力,超越普通的市场范畴。因此,苏州刺绣在传承与创新、研发与经营的结合中表现出超强的生命力,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显示出了巨大的活力。
    苏绣的市场走势表明了这样一条真理:越是在高科技为我们生产一切商品的时候,民族手工艺品的艺术和经济价值才会越发凸显。也越昭示着中国苏绣商业优势的到来。
    事实上,“苏绣”一词,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名称,它是一个品牌,它传递的是能反应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以及产品的特性、利益、联想和个性,它代表着地域特征、企业规模、产品质量、技术和企业形象等,已成为这一区域与顾客之间的一种关系纽带。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苏绣”文化产业已成为地区支柱产业时,“基本的商业模式+商业的机遇+当地企业营销品牌的执行力”是苏州刺绣获得成功的秘籍。
    在商业模式中,长期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顾客购买苏州刺绣的理由无外乎有3点,即苏绣的名誉远播、合理的性价比和精湛的做工,这3点相依相辅,缺少了任何一条都可能导致顾客大失所望和订单的流失,中国绣品市场年国内消费与外贸以苏绣占据总量的83%的强势即是这三方面综合情况的具体反映。
    商业的机遇。苏绣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但如果没有深度的挖掘、总结、提高与发展,必将造成这一传统技艺的失传与壮大。从近年来的许多优秀绣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从题材内容、表现形式、技艺手法等多方面进行的许多尝试。特别是一些高端绣品,内容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在包装上更接近和符合国际工艺品要求。文化的互补与审美的认同,是获得高额订单的机缘,苏绣的无限魅力,给商业运作的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空间。
    当地企业营销品牌的执行力。对于一个已经拥有知名度与美誉度品牌的地区,当地企业面临的是在市场格局中竞争的问题。文化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复制、拷贝、大批量生产,如何凸显个性化,避免同质化,赢得市场份额便成为每个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企业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营销优势最终都将转化表现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的优势,具有创新性、开拓性及良好营销理念的苏绣优秀艺人与企业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中取得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点评人:林艺,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3 15:34 , Processed in 0.1321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