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农校时,我就是成绩好!”姚淑珍微笑着说,“当时我们班有39人,13个女生中,只有我是从农村来的。不会说普通话,再加上我一米五的个子、70斤的体重,别人经常嘲笑我,心里非常自卑。但我不想跟他们暗斗,因为琢磨人不如琢磨事。从那时起,我就发誓要好好学习,一定要出人头地!” 工作以后,姚淑珍始终把农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一丝不苟,最典型的故事就是“发传单卖香瓜”。2012年,工农瓜菜采摘园建成生产,香瓜成熟没人采摘,一地香瓜眼看着就要烂在地里。她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随后就在网上发了篇采摘园香瓜开园的帖子,并且打电话联系同学和部分学校的老师到园区采摘。晚饭后,到市政府广场和绥化学院发宣传单。传单发到了北林区委书记李元学手中。李元学了解情况后,十分重视,次日就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采摘园香瓜销售问题。通过各方努力,1万多斤滞销香瓜很快就售罄。如今的采摘园,香瓜、葡萄、草莓、黄瓜等果蔬琳琅满目,一派丰收的景象。 不让农民失望,是姚淑珍一贯坚持的实践宗旨,带领农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1998年针对早熟西瓜面积大、轮作困难、枯萎病严重的问题,她自己买砧木,在红旗管理区第二居委会农户冯贵文家做嫁接试验,从播种、嫁接、定植,亲自做给农民看,手把手地教。经过两年试验示范终获成功,目前全区西瓜大部分采用嫁接栽培,真正实现了“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此后,她还总结提出了新兴油豆角栽培模式,制定了绥化市囤葱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终结了北方市民冬季长达6个月吃不到鲜葱的历史。 姚淑珍说,最难忘的还是她骑坏了4辆自行车的下乡经历。而经常下乡,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麻烦”。 姚淑珍回忆说,最害怕的一次是1982年7月的一天,到乡下防汛。在回来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乡村的泥路使自行车的轮子塞满了泥,每骑一段路,都要下来抠抠泥巴,遇到实在不能骑的泥洼路,就用瘦弱的肩膀咬牙扛着自行车走。当时虽是白天,但犹如黑夜一样,天空时不时响起一声炸雷,害怕极了。十里回家路,竟如此漫长,她用了整整4个小时。 33年,为农民服务的她平均每天骑行20公里,总行程24万多公里,可绕地球赤道6圈多。33年,姚淑珍累计培训农民近10万人次,推广农业新技术60多项,直接为农民创造效益5亿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