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33|回复: 0

赵望进:德艺双馨的中国书法艺术家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08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5-28 08: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赵望进:德艺双馨的中国书法艺术家
    时间:2014-04-04 07:40 来源:
        赵望进简介:
        笔名素石。1940年生于山西临猗,1964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就学于姚奠中门下。
        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山西省文联常务副主席。
        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山西老年书画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聘为知识产权文化大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被多家博物馆和艺术机构收藏。自1988年以来,先后在太原、北京、南京、上海、厦门、汕头等地举办个展。出版有《赵望进书法艺术》《隶书蒙学千字铭》《草书千字文》《篆书长恨歌》《冠军礼赞》等专业著作。
        走进当代书法长廊,在谈到赵望进的书法时,人们总会以“雅俗共赏”来评价。这正是赵望进的书法魅力之所在。赵望进的书法讲求布局,讲求内在神韵,更是以一手完美熔铸篆隶结体与行书笔意的“赵家隶”行走书坛。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说他是“中国当代有名的隶书大家,突出的风格是厚重、朴茂”。故宫博物院古字画鉴定专家金运昌这样评价:“其作品融刚健之质、秀逸之气、行云流水之势于一体,有文人之雅致,有君子之风骨,典雅华贵,秀逸沉雄,深得大众喜爱。”
        赵望进虽已年逾古稀,却依然孜孜不倦地笔耕书坛,以高度的责任感从事创作,以大爱书写着人生。
        孩提时代    与书法结缘
        赵望进出生于山西省临猗县潘家庄村,在爱好书法父亲的影响下,在并不识字但善剪窗花的母亲监督下,从7岁-——上小学就开始写毛笔字,三年级时便临写字帖,四年级时竟能在墙壁上书写《婚姻法》和《土地法大纲》。孩提时代,赵望进就表现出了对书法异于常人的天赋。
        1950年,他所在的耽子学区,集中对所属16个村小学生的写仿进行评比。面对赵望进的字,评比老师硬说这不是学生写的。无奈之下,他的老师用自行车把刚入三年级的赵望进接到现场书写,在场的老师这才信服,赞不绝口!如果说,一开始只是写得漂亮,为了锻炼一手好看的字,那么中学时代,班主任王民光送给他的《淳化阁》前五册“历代帝王法帖”,则一下子开阔了他的视野。赵望进第一次接触到了如此丰富的书法艺术,也对字体、风格有了初步的了解。他开始在白麻纸上临摹字帖,朝夕揣摩,不厌其烦。
        初中一年级,村里搭台唱戏时,赵望进能唱女角,由于表演生动、眉户调又唱得准,台下看戏的村民们常常是喝彩不断,纸烟哗哗地往台上扔。初中二年级,山西青年报又发表了他的小诗《从军诗三首》,尽管只是小小的成绩,却得到了学校师生的刮目相看。然而,对赵望进来说,最能激发他兴趣的仍然是书法。中学时期,他开始想尽办法扩大阅读量,常常到学校图书室阅读《人民日报》、《诗刊》等报纸刊物。在这些报刊上,他看到了毛主席诗的手稿,出于对领袖的崇拜和对毛体气势恢宏的喜爱,赵望进开始仿毛体,并且模仿得很像。特别是毛泽东词《沁园春·雪》手稿发表之后,他迷恋之极,一次又一次临摹,临得惟妙惟肖。令人惊讶的是,他不仅能临毛体,而且能根据毛泽东的笔意写出相应的汉字。1959年,他在永济中学上高中时,在教室外的墙上用仿毛体书写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每个字二尺大,一直保存了30几年。直到1993年,他在永济搞个人展览时,他的老师陈家祥还邀请他回校去看在高中写的《教育方针》。
        1960年,赵望进作为山西省唯一用毛笔答完语文高考试卷的学生,令各位阅卷老师赞叹不已,虽然密封的卷子让评卷老师不知道答卷学生是谁,但在阅卷和招生老师中传播开来。后来,赵望进果然考上了山西大学中文系。到校报到后,第一次全班集合时,班主任老师就宣布他为临时班长,而这个临时班长一干就是3年。
        在校期间,赵望进在课余仍然不忘对书法的热爱,他捡来旧报纸,一有空就抓紧练习。也是在山西大学,他拜识了恩师,中文系著名教授姚奠中——一位国学大家、一位书法大家。姚奠中是赵望进的古典文学教师。赵望进不仅在课堂上聆听姚先生的精彩讲解,课后还主动向姚先生请教,看姚先生写字。姚先生曾在为《赵望进书法艺术》作序时就概述了那时的情景:“由于对书法的共同爱好,他和我的关系远较其他同学为密。他在同学中很有书名,又是班长,颇有组织能力。他曾组织了全校第一次书法展览。……原来他在山大学习之初,是以临‘毛体’出名的。我不以为然,告他:临摹是必要的,是基本功,但只临摹一种,不行。再好,也不能成为家。必须取法乎上,转益多师。他于是从《石门颂》开始,学隶书,很快就有可观……”
        在姚先生的悉心教导下,赵望进感悟到许多东西,他不再只执着于仿毛体的练习,更多的开始学习历代名家,转益多师,取法乎上,从《石门颂》入手,旁涉《曹全》《张迁》《华山庙》诸碑,兼习清邓石如等……
        以字得福    在痛苦中蜕变
        如果说,赵望进能在大学连任3年的班长,与书法有关,那么因为一手好字带来的福运在毕业之时更是显现出来。毕业分配时,时任太原市长岳维藩,委托老战友、山西大学秘书长宋华青,在毕业生中为他选一位秘书,要文章写的好,毛笔也写得好。学校首选了赵望进,班主任也与他谈话,通知他已被推荐分配到太原市政府,拟任市长秘书。然而,在政审时因不是共产党员被退了回来。但他又幸运地被留在了山西省教育厅,工作6年后,调任到太原日报社做记者。
        文字工作清贫、劳累,但赵望进从未放弃对书法的热爱,一个月60多元的工资,养活六七口人,他常常买不起宣纸,便在废报纸上做练习。尽管家里经济很紧张,但妻子对赵望进体贴又关心,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家务,照料老人、照顾孩子,一直默默支持着他。
    他在太原日报工作时,还是铅字排版,每天都有以隶书或行书为标题的铅板制作。美术编辑画好底子后,总由赵望进来写标题。每周六,报纸还有一版画刊,排好版后也由他来配诗。对赵望进来说,这些标题字,都是习字的好机会。除此之外,还常常帮助同事们写条幅、横幅和书法作品。
           1983年,赵望进从太原日报社部主任调到太原市委宣传部任副部长。1988年,他又在山西省第五次文代会的民主选举中被选为副主席,后来任常务副主席、党组副书记。虽然职务在不断变化,但赵望进对书法的热爱却一直没有改变。然而,这一时期,赵望进陷入了自己与书法相伴最痛苦的时期。
           赵望进深知,书法必须有自己的面貌、有自己的特点。他觉得自己的作品老跳不出古人的框子。他试图放,一段时期写得很野、很狂,但味道很差。1988年,赵望进在太原工人文化宫搞第一次个人展览,一片赞扬声中,老师姚奠中先生一针见血地说:“气势很大,功力不足。写字不是一日之功,你要一边写一边悟,一辈子下功夫。”
          老师的点拨令赵望进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到书法练习中,家中练习的草稿和习作堆积如山,满意的作品几乎没有。在由狂野收至稳健的过程中,又感到自己的字蚕头燕尾没了,写得像棒子搭得一样,很平、很笨拙,甚至有些字越写越陌生,往日由书法带来的幸福感瞬间转化为痛苦。即便是纠结与痛苦,倔强的赵望进依然在坚持练习,他告诉自己:“不写成个样子,决不放弃!”
           渐渐地,赵望进琢磨出一个简便有效的学习办法,他以大拇指为纸,食指为笔,两指相捻,意念之间写的字可以大,也可以小,手指捻字,胸中成书。每到一处地方,或是风景名胜区的楹联,或是标志性建筑物的牌匾,只要觉着有可取之处,赵望进便两指相捻,默默练习。没有纸,没有笔,依然可以书写。而他的书法作品,也在不断的练习中实现超越。终于,以隶书解题,参悟篆书,用行书运笔的“赵家隶”逐步形成了。
           在习隶的同时,他也在草书、篆书上下功夫,以功力和气势夺人。正如原中国书协副主席、评审委员会主任刘艺先生所说的:“他的小篆笔笔中锋,线条很结实,结字很平稳,远追秦汉,近学清人,形成个人面目。他的草书,比较厚实,比较凝重,狂放大气,深得傅山真意,且有张旭风采。作为一个书家,既能写规矩的篆隶,又能写飞动的草书,两种倾向,不那么容易兼顾,而望进他能够要动就动起来,要静就静下去,动静自如,这是难得的。”
        书以载道    为群众服务
        故宫博物院古字画鉴定专家金运昌说过这样的话:“真正的大家,在自己的艺术达到一定高度时,必然会对社会和人民有所态度。”赵望进先生作为三晋厚土养育、成长起来的书法家,一直以生活和人民为艺术土壤,他不单一地玩弄笔墨,总是力所能及地让殿堂艺术去升华百姓的文化生活。
        赵望进认为,作为书法家,不仅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更多的是要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大众服务。1996年,赵望进担任省书协主席后,在一次常委理事会上就曾提出,让书法走出展厅,走到风景名胜点上去,走到寻常百姓家去,成为不撤销的展览。书法在艺术门类中比较活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实用性。如何运用这一艺术,为大众服务,为社会服务,更好的显示其作用和力量,成为赵望进一直思考的问题。
        他认为,为大众服务必须依靠组织的力量培养一大批人才,必须拓宽眼界和思路。所以他在书协工作中明确提出:“传承,从娃娃开始抓普及,以青年为重点抓提高,以效益为前提搞活动,以理论做指导搞创作。”他创办了《小学生习字报》,为书法老师和习字少年建起了一个平台,成为孩子们“习字的老师,成才的阶梯”。通过在报纸上发表孩子们的作品,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比赛,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对普及书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他曾组织书法家4次出访日本,为中(山西省)日(埼玉县)书法、篆刻交流搭起了桥梁。对青年,经过书协举办的各类书法展评,推出了一大批青年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
        过硬的书艺是服务的本钱。2000年,赵望进退休以后,把繁忙的行政事务放下,集中精力思考书法艺术的发展。同时,他也担任了山西老年书画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他不只在山西举办了书法展览,并且将展览搞到了北京、南京、上海、厦门、汕头等地。每到一处,他都要虚心听取专家和观众的意见,冷静思考,定一个奋斗目标。在篆书上,他进一步临习了邓石如、吴昌硕和吴大徵;在草书上,进一步临习了张旭、王铎和傅山;在隶书上,进一步研究了汉隶和清隶。在此基础上,集中创作了一批巨幅作品。如长卷草书《千字文》,十六条屏隶书《长恨歌》等。又集中出版了《草书千字文》《隶书蒙学千字铭》《篆书长恨歌》等。原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在赵望进草书《千字文》跋中写到:“面对潮汐掀翻,天地氤氲之气寓于笔端,而青主之神韵乃不期而至矣!”山西省书协名誉主席林鹏则赞道:“笔笔遒劲字字飞腾,令人惊叹不已!”这个时期的作品,集中刻制在他的百米书法碑廊里,成为他65岁前的一个小结。
        赵望进认为,拓展领域才能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所以,2008年,在他的牵头下,山西楹联艺术家协会在筹备了25年后终于成立了。楹联艺术家协会聚集了一大批楹联艺术家。赵望进号召大家提升能力,打造既能编联又能书写的特色协会。他创刊并主编了杂志《中华联墨》,既展示了书法艺术,又发扬了楹联艺术。刊物出版后,引起了同道的欢迎和赞扬。他还主持为山西水利、国土和山西重点建筑山西大剧院、山西大医院、山西图书馆、山西科技馆、山西体育中心和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征集了标志性楹联。
        2010年,关公诞辰1850周年时,他策划了世界华人“关公精神大征联”,得到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部长胡苏平的支持,以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的名义主办,评出获奖作品100幅,又请全国100位知名书法家书写出来,展览并出版,成为传颂关公精神的一件盛事,受到普遍好评。
        同时,他还倡导、策划,成功地组织了中部六省老年书法联展。在山西开幕后,相继在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展出并出版,开中国中部六省书画交流之先河。后来,河北省也主动加入,中部六省发展成了中国七省老年书画联展。在沿黄河九省老年书画联展中,他牵头策划了黄河壶口笔会,主持九省的老年书画家在壶口瀑布旁,同时在60米的长卷上现场书画创作,气势恢宏,盛况空前。在书法创作良好氛围的营造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离开了麻将桌,参与到书画的学习创作中,做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在个人创作上,赵望进思考,王羲之的《兰亭序》之所以历代传承,惊为天人,更多的是在实用中体现了艺术价值。他认为,“书以载道”,艺术只有在实用中才能凸现出来。只有群众接受,在欣赏字的过程中,受到启迪,才是艺术创作的价值,才能真正为群众服务。于是,赵望进在创作时,总是书写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书法作品。比如,他创作的“修德致和十二字”择取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十二个字:和、善、诚、信、仁、义、礼、智、忠、孝、廉、勇,每个字配以四句十六个字注解释文,使读者在雅俗共赏中有所收获,有所思考。
        正是因为这样,在太原文瀛公园里,才出现了赵望进书写的以对青少年进行文史知识和道德教育为内容的16米碑刻《蒙学千字铭》;在太原玉门河公园里出现了赵望进牵头策划的以历代廉政楹联为主体的廉政文化长廊。在北京西客站附近的东方博古,赵望进书写的三柱联夺目耸立,在山东、河南、福建、安徽等全国各地,都能见到他书写的牌匾和楹联。
        德艺双馨    书写大爱真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望进书法艺术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和人们的关注,在他看来,用书法为慈善服务也是为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2003年,当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非典时,为了表达对白衣勇士的崇敬之情,赵望进作为中国第一个个人捐赠作品的书法家,于4月30日通过太原红十字会,向太原地区开设发热病房的8个医院和防治单位赠送了八幅书法作品,上面分别写着“无私无畏,众心成城”“医高驱非典,情真动山河”“冰清玉洁,治病救人”等词。他在给红十字会的信中说:“奋战在防治非典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是天使、是勇士、是人民健康的保护神,请贵会将这些歌颂医护人员高尚品格的条幅分别转送给省城八大医疗单位的前沿阵地,以鼓舞他们的斗志,为他们呐喊助威,并表达一位退休的老文艺工作者的敬意。”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5月21日上午,由山西省文联主办,山西省美协、山西省书协承办的 “心系灾区奉献爱心—— 山西省文联百名书画名家赈灾笔会”在山西省文联展厅举行。赵望进作为百名书画家之一,挥毫泼墨,创作了多幅表达山西文艺工作者爱心的作品。在湖南参加中国七省老年书画联展时,赵望进主动捐出6幅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彰示人文情怀,献上一颗爱心,寄托对死难者的哀思,对受灾者的关怀。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地区发生7.1级强烈地震,山西文艺工作者再次以实际行动向灾区同胞送去了春天的温暖,赵望进为抗震救灾毅然地贡献了一份力量。
        如果说大灾面前有大爱,那么赵望进正是在用自己的最爱书写人生的大爱,他的大爱也不仅仅表现在大难之时。
    2003年秋天,赵望进和全国几位书画家沿河西走廊采风,在甘肃高台县职业中学,他看到这里的孩子们学习条件简陋,生活很困难,便现场捐出书法作品和现金资助这里的孩子们。
        “人得有责任感,任何地方有困难,只要能够帮助就要帮助”,这是赵望进常常说的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的时候,赵望进与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助理叶子彤相约,用楹联形式创作冠军嵌名对联书法,为祖国喝彩!两位艺术家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太原,只要有中国冠军产生,叶子彤就立刻开始撰写对联,不管时间多晚都要写成,完成后用手机短信发给赵望进。赵望进接到联文后,立即挥毫泼墨,进行书写,当天完成。叶子彤创作的对联都紧贴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赵望进则用隶、篆、行、草四种书体书写,变化多端,激情飞扬。赵望进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对联与书法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选择这一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楹联艺术来表现冠军的风采,就是要给奥运冠军们披上中国文化的‘绶带’,把奥运冠军嵌名联墨作为献给他们的一束鲜花。”在整整16天的时间里,他俩痴迷于联墨的创作,并且即编即写即裱,51组74副中国冠军嵌名联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后10多天就全部完成,在北京展出,并很快结集出版,赠书给奥运冠军。正如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所说:“如果说冠军是在赛场上拼搏,那么,叶、赵两位先生则是在艺坛为冠军助威呐喊。”原中国书协理论部主任,著名评论家张荣庆说:“写字除了技法上的功夫,还有文化修养。从赵望进与叶子彤合作,用真草隶篆行各体书写的北京奥运会中国冠军的74副嵌名联中,就表明赵望进的学养也是相当深的。一个技能功夫,一个学养功夫,加到一块就高了。”
        如今,在山西大剧院的贵宾室、山西体育中心的贵宾室,人们又见到了赵望进的新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9-29 19:26 , Processed in 0.1030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