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系列报道之十:
守住基地跳出菜篮谋发展 横峰姚家乡生态新农村风生水起
大江网·上饶频道 2014-06-03 15:51:47 来源: 大江网专稿 编辑: 文人忠 作者: 翁龙贵、祝丽君
横峰县姚家乡建作村桥头自然村种植园全景
硕果累累的大棚菜园
甘蔗(左)和仙草(右)等特色经济作物长势喜人
排排别墅乐农家 建作村村民办事中心和调解中心
建作村民休闲广场
省级湿地公园岑港河 中国江西网上饶讯 记者翁龙贵、祝丽君报道:横峰县姚家乡建作村是横峰县传统的蔬菜种植基地,县城居民购买的蔬菜基本上都出自建作村,种菜也因此成为村民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2013年,建作村被定为姚家乡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作为小县城蔬菜的种植基地,种植面积不可能无限地扩张,如何突破建作村发展瓶颈,我们当时就作了大量的调研,考虑到建作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最后确定以‘发展特种种植、建设生态农村’定位建作村的发展。”横峰县农工部部长、新村办主任黄必泉告诉记者。 致富:从传统四季蔬菜种植到大棚错季种植 优质的土壤、靠近县城仅仅几里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蔬菜种植成为该村的传统特色,姚家乡建作村是横峰县的“菜篮子”,横峰县城各大农贸市场的蔬菜大都出自于该村。5月29日,记者在横峰县新村办专职副主任杨学春的陪同下,走进这个神奇的“蔬菜村”。记者登高举目四望,但见眼下茫茫菜地一望无垠,到处是郁郁葱葱的绿色和整齐有序的白色大棚。姚家乡纪委书记胡永胜告诉记者,建作村以前以种植蔬菜为主,现正逐步发展多种种植产业,目前共有四季传统蔬菜和大棚蔬菜200余亩,甘蔗等经济作物40余亩,中草药仙草种植面积300余亩,为方便种植和管理,该村对土地进行集中调整,以合作社的方式对土地进行流转,形成集中连片的蔬菜基地。 “过去我们村种植蔬菜,都是按照季节轮换种植四季蔬菜,同种蔬菜集中在一个时间段上市,很难卖出好价钱,近年来,我们积极引导村民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以错开蔬菜上市季节,提高菜农收入。”建作村村支书程细亮告诉记者,“你可别小看这家家户户统一种植的大棚蔬菜,由于村民经济条件不同,不是每一户村民都有实力建大棚,为了带动困难户发展,实现全村共同致富,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我们争取了30余万元扶贫资金,建设了40亩扶贫大棚,免费提供给贫困村民使用,目前已经有20多户困难户从中受益” 据了解,几年来,姚家乡建作村把建设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引进业主启动蔬菜基地建设,带动了全村300余户农民专业从事蔬菜种植销售,即富了村民,又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发展:抓住蔬菜不放松 跳出蔬菜种草药 如果我告诉你有人在种植“仙草”,你是否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仙草吃了能够成仙吗?仙草又名仙人草、凉粉草,性甘、淡,凉,清热利湿,凉血,用于中暑,消渴,高血压症,肌肉关节疼痛。广东、广西一带常将植株晒干后煎汁与米浆混合煮熟,冷却后制成黑色胶状凉粉,以糖拌之可作暑天的解渴品。仙草属一年生草本宿根植物,一年种植可多年受益,每年2月份集中育苗培养,5月份将育苗的仙草苗带土移植,10月份即可收成。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加多宝”、“王老吉”、 “和其正”等凉茶都是由仙草配伍制成。 姚家乡建作村引种仙草才一年时间,目前全村种植面积达300亩,已超过蔬菜的种植面积,村民如此高的积极性,得益于横峰县姚家乡对建作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横峰是一个小县城,全县只有20多万人口,县城常住人口不过几万人,在没有形成大产业优势的前提下,仅作为县城“菜蓝子”的蔬菜种植,很难有突破性的发展。“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村干部几个人到江西瀚森种植有限公司参观学习,有幸认识了仙草这种植物,通过近距离接触和学习,我们对仙草的药用价值和发展前景有了很大的了解,于是尝试着开始种植。”程细亮告诉记者,“建作村在筹备种植时便形成了仙草种植的建鸿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牵头与江西瀚森种植有限公司签约订单,每年种植生产的仙草均由该公司统一价格收购。经过去年一年的试种,我们发现每种植一亩仙草利润达到2000元以上,村民的积极性一下就上来了。” 订单式的种植让该地的仙草销路“高枕无忧”,目前该乡已将仙草种植作为发展建作特色种植的首选产业,预计明年将把仙草种植面积扩大至几千亩。 生态:生态自治成传统 古树保护有村规 “砍一棵树,杀一头猪”,这在建作村已是几代的村民预定成俗的“村规”,正是因为如此严厉的规定,在建作村岑港河长达两千多米的河堤边保存着3650棵古树,其中有500年以上的古树就有3棵。程细亮说,岑港河两头分别连接着横峰县城和弋阳县,该地去年申请了省级湿地公园,为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去年,建作村共投入河堤加固26万元,道路硬化68万元,绿化10余万元。漫步在岑港河边的林荫小道上,但见岑港河水潺潺,河道两岸古树遮天蔽日,不少香樟树都高大粗矿。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多少年来,这些树从来没有发生森林火灾,更没有被人砍伐过,最初我们保护河边的树是因为防止泥土流失,村民都积极保护这些树,几代人流传下来的习惯,如今,保护这些树不止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更是生态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