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酉阳姚启旭:要让大山的孩子看到希望
2014/6/18 14:44:00 来源:重庆新闻网
中新重庆网6月17日(通讯员 李燕 冉俊英)1993年,21岁的姚启旭,一个人办村小,他是迫不得已; 2007年,35岁的姚启旭,考为公办教师,他誓要争口气;2011年,39岁的姚启旭,再成为负责人,他热心办教育。今年42岁的姚启旭,一直坚守在山村小学,他总是说:“要让大山的孩子看到希望。” 日前,笔者走进重庆酉阳县涂市乡银铃小学,听姚启旭讲述了他与三尺讲台的不解之缘。 银铃小学坐落在有着“涂市乡的青藏高原”之称的山顶上,这里海拔800多米,一到下雨天气,雾就很大。 父亲逼迫办学 “其实,当初我并不喜欢教书,是父亲押着走上三尺讲台的。那时候学校已经停办四五年了,父亲是村上的干部,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办学校,而初中毕业的我是村里的最高学历。”姚启旭说,原银铃村清水小学停办四五年,一直调不来教师,父亲就要求他把清水小学办起来。 “父亲一直在找老师办学,父亲的一个朋友对父亲说,你们清水条件差,代课老师都找不到,这让父亲很生气。”姚启旭说,“父亲总是说,你把学校办起,别人说清水找不到代课教师,我们就要做给他们看。” “父亲一直说我,我也想着自己的身体不好,干不了重体力活,当老师比较轻松。”姚启旭笑着说,当初也是出于这个想法,走上了三尺讲台。 坚定办学决心 1993年,21岁的姚启旭一个人办起了村小。 学校办起来了,但是第一年只招收了12个学生。 有人说:“想用清水学生衡量清水老师的成绩是做不到的。”姚启旭却这样回答:“我要让清水人也有资格走进二中(酉州中学)。” 1999年,姚启旭的第一届学生毕业,12个学生中1个考上酉阳二中(现在的酉州中学),11个考上原钟多区中。这让姚启旭看到了努力的希望,坚定他了办学的决心。 “起初我都不相信自己,但是学生考试成绩比原银铃中心校的好,招收人数慢慢多起来,我越来越觉得办学是一件快乐的事。”姚启旭说,学校一直抓进度,每次放假时间都不长,农忙假只有一天,国庆假也仅有两三天。 姚启旭的努力和学生们的勤奋,使得学校的名气越来越大。最多的时候招了110个学生,姚启旭一个人教全部的课程,上复式班。2000年,学校有4个班,姚启旭请了一个教师,两个人教学。 “当公立学校开始免书学费的时候,有很多学生家长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后,又送回来了。”姚启旭自豪地说,每一届都有学生考起酉阳二中,村里出的5个大学生都是他的学生。 难忘办学经历 “很多毕业了的学生每年教师节、春节都会给我发短信,回来也会来看我。”姚启旭说起了当初办学的难忘经历,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叫杨舟的学生,当时他从麻旺转到清水来读三年级,小学毕业后就没有读书了,他一共欠了800多元书学费。 姚启旭说,杨舟的爸爸带他们兄弟俩外出打工,还把他们的工资领了,后来,杨舟懂事了,就不准父亲领他工资,自己攒钱回来把学费交了。“现在,杨舟在外地开了一个服装厂,他经常说当初如果没有我,他连小学都不能毕业。”姚启旭说,杨舟现在发展得很不错,每次回来都会来看他。 “当初办学的经历最难忘,附近都是高山,学生一到学校就爬到树丫上读书,很多学生都说当时是最难忘的经历。”姚启旭说,当时没有电,广播是用电瓶带,自己和学生都住校,妻子给大家煮饭。 有一次,姚启旭去教管中心领书,给学生说要4个小时才能回来,让班干部管理学生上课下课。“我说4个小时,但是丝毫不敢耽误,领了书马上往回赶,不放心他们在学校。”姚启旭说,回到村里后,他却不急着去学校,而是到周围老百姓家躲着观察,看学生们是不是听话。 “我发现学生们准时上下课,课间活动也规规矩矩,有家人户请了一个木匠在干活,他称赞我‘你那学生真听话’。”姚启旭说,当时心里特别高兴。 争气办好教育 2001年,学校纳入村小管理,姚启旭每年缴纳管理费用。 2007年秋季,姚启旭通过考试,转为公办教师。 2008年地震后,清水村小进行维修,学生们在老百姓家的房子里上课,当时有32个学生。姚启旭说,有一天他们在上课,原教管中心一个主任在检查时对他说“你以前都干得好,现在不一样了(转正了),要好好干”,这句话被当时在读六年级的大儿子姚松柏听见了,姚松柏说“爸爸不怕,我一定争口气,一定要考起,为你争口气”。 “儿子还真的考起了二中。”姚启旭说,很多学生都很感恩,觉得不好好读书就对不起老师。 热心对待教育 2011年秋季,姚启旭成为银铃小学的校长。由于银铃小学6名教师里,只有两个老师是正式的,现在姚启旭身兼数职,既是5年级的科学和品德老师,又是教导主任。 “走路1个多小时就能到家,但是我们要周末回去,我放学了还要整理资料。”姚启旭说,学校的教师都是以校为家,住在学校。 “自己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能得到重用,很感激,我要用心做,做到这个行业就要做好。”姚启旭说,银铃小学条件艰苦,教师经常变动,他也时常给他们说:“既然选择了这片教育热土,就要喜欢这片热土,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采访手记: 要让大山的孩子看到希望 当初,初中毕业的姚启旭,是村里的最高文凭,被父亲逼着走上三尺讲台;学生优异的成绩让姚启旭看到了努力的结果和希望,他渐渐喜欢上了办学;转为公办教师,姚启旭说很感谢政策,他要更好地办学。姚启旭一切的努力只是为了要让大山的孩子看到希望,“我要让清水人也有资格走进二中”这句简单的话语就是很好的诠释。 无论是自己办学,还是代课教师,还是公办教师,变得只是身份,不变的是姚启旭对教育的一颗热忱的心,他说:“既然选择了这片教育热土,就要喜欢这片热土,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