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姚海根,1944年生,浙江省常规水稻育种攻关组首席专家。1965年从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一直从事水稻遗传育种与栽培研究。1974年至今40年间,育成晚粳“秀水”、“苏秀”,晚糯“祥湖”,早籼“嘉早”,杂交晚粳“秀优”系列水稻品种(组合)共86个,经各级审定115次,这一成就目前在水稻育种界无人企及。 三只小狗、两间温室、一间10余平方米的工作室,这就是201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重大贡献奖得主、“江南水稻育种大王”姚海根简朴的工作环境。 日前,记者来到嘉兴农科院,探访了这位年逾七旬的水稻育种老专家。他刚从海南育种回来。 据省科技厅成果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省科学技术奖重大贡献奖两年评选一次,主要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重大成就,或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为本省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科研人员。 实验室就在大田里 身材不高、皮肤黝黑。当记者握住姚海根砂纸般粗糙的手时,有一种家中老人的亲切感。 没等记者开口,姚海根便笑道:“随便坐吧,我们搞基层农业科技的人比较随意,地方也简陋。实验室就在大田里。现在年纪虽大了,还要在这儿为水稻育种事业尽最后一份力。” 是什么让这位本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依然如此忘我地工作在农业科技第一线? “我是农家子弟,特别感恩时代和人民培养了我,并给了水稻育种科研岗位回报社会的机会,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要一直为这项事业贡献力量。今年我获得省科学技术奖重大贡献奖,并且是唯一的基层科研工作者,这是政府和人民的肯定。”姚海根的话语中透露着情感。 1965年,从浙江农业大学毕业的姚海根被遴选进入全国农业科研的最高殿堂——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工作,从此踏上了水稻育种之路。 因为深深牵挂着养育自己的热土,8年后的1973年,姚海根回到故乡嘉兴——具有数千年水稻种植史的鱼米之乡,并从第二年开始,走上了艰辛的南繁之路。 所谓南繁,就是到海南加种一季水稻,以加快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的进程。“一般选育一个水稻新品种最少需要7至8年时间,有了南繁北育,就可以缩短近一半时间。”姚海根如同候鸟一般每年冬至夏归、年复一年,他笑称自己是半个海南人了。 上世纪70年代,即使是江浙一带生活条件也比较一般,更别说海南这样的“蛮荒之地”。“头20年,条件的确比较艰苦。那时候交通非常落后,从嘉兴出发到海南陵水基地,少则七八天,多则十一二天。物资非常匮乏,我们做饭就像《三国演义》里行军打仗一样,在沙土上挖个坑,捡一点柴禾生火,埋锅造饭。不过,这一切都过来了,只要育种需要,无论天涯海角都要去。” 姚海根说。 从基地到育种田的那条狭窄小路,姚海根不知道来回走了多少遍。在这条小路上,姚海根摔了三次,最厉害一次在床上躺了3天,起来后继续白天下田选种、晚上伏案记录。 不忘肩负的使命 落后的生活条件在一个孜孜不倦的育种人面前根本不能算困难。经过6年多的苦苦求索,姚海根的处女作“秀水48”于1979年面世。“秀水48”是利用日本的“京引154”中的PIK抗稻瘟病基因与嘉兴丰产品种配组而成,打破了当时育种界“丰产不抗病、抗病不丰产”的论调。 “秀水48”很快成为浙江新一代的当家品种,在重病区增产超过了20%,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之后,抗褐稻虱的“秀水620”、“秀水664”等品种相继问世,姚海根育的新品种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稻区的稳产、丰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的8年期间,鲍文奎先生的教导对姚海根产生了重要影响。鲍文奎先生是加州理工的博士,后来为了建设新中国,放弃美国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国。姚海根说:“正是鲍文奎先生的爱国心深深影响了我,让我把育种这项工作当作肩负的使命。” 半个世纪前老师的教导一直铭记在心,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那时候正值‘文革’期间,鲍先生提醒我,虽然身处特殊时代,但还是要认真学习、不断学习。做育种工作不仅需要扎实苦干,更需要巧干,要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和人民真正贡献自己的力量。”姚海根说,正是在鲍文奎先生的鼓舞下,才有了坚持到今天的自己。 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姚海根把老师的教诲和自身的感悟总结成公式,“成功=诚实+认真劳动+创造性劳动+惜时如金”,这不仅仅是一道育种人成功的公式,更是南繁精神、南繁文化。 年已古稀的姚海根,选种时依然每天下田七八个小时,晚上回家常常两脚浮肿,要靠人帮忙才能脱下雨鞋。 在40年的南繁育种生涯中,姚海根有超过20个春节是在海南过的。2008年,姚海根正在海南育种,母亲突然去世。当他接到电话赶回家时,只能送母亲最后一程。担任嘉兴农科院院长的19年里,姚海根在嘉兴家里过年的天数不超过10天,寥寥数天大部分都是大年三十。起初在海南是行路难,回不来;后来他当院长了,更多的同志去了海南,同事们都在海南过年,他也就留了下来。 把南繁精神传下去 姚海根总觉得要花更多时间在育种上,颇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风范。当然,这一切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妻子、女儿都非常理解他,因为育种就是他的生命。女儿特别懂事,有一次姚海根又要去海南育种,妻子患病在身,女儿说:“爸爸你去吧,我会照顾妈妈的。”那次姚海根一去又是半年。正是家人的无私奉献和理解,一直激励着姚海根。 除了育好种,姚海根还有一个愿望,就是育好人,带好徒弟。“当年鲍先生曾对我说,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超越自己,而好的学生则应该超越自己的老师。可惜我没能超越先生,愧对老师,所以一直努力工作。虽然不能成为好学生,但要尽力做一个合格的学生。现在的年轻人一代更比一代强,我相信他们一定可以超过我。我要做的是把南繁精神传递给他们,就像当年老师言传身教给我一样。” 谦逊的姚海根自觉没有超越老师,其实他的成就早已誉满天下。他育成的水稻品种,1982年到2012年期间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累计推广2.45亿亩,新增稻谷54亿公斤,直接创造经济效益94亿元。 姚海根说,“艺术与科学同宗,我们育的种其实就是艺术品,是我们育种人把自己的真善美通过技术手段融入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