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报道:
十堰市级第2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
湖北首批非遗传承人名单 十堰13人上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十堰市3人上榜
编者按:
丹江口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先贤辈出,境内的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武当武术享誉世界。我市的伍家沟民间故事、吕家河民歌、武当武术、武当山庙会等先后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策引导,全民参与,掀起了对文化遗产的热爱与不懈追求。今年6月13日迎来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 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主题是:“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宣传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提高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秦楚网讯(水都网)刘甲林
6月13日,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喜闻丹江口官山镇吕家河村一个被称为“歌王”、“歌布袋”的老农姚启华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字不识,能唱2000多首民歌,一连唱三天三夜没有问题。很是称奇,笔者便决定去探访他。
中午11点,我们见到了“歌王”。69岁的姚启华精神矍铄,说起话来,声如洪钟:“哎呀,叫你们久等了。今有两家子请我们唱,一家是白事儿,一家是红事儿。” “请你唱歌的比较多,是吗?” “可不是,平时一个星期至少有两场,节假日忙的时候,一个星期就有五六场。我是吕家河村文化互助合作社的理事长,加上社里的演出,一个月就是十几场哩。” “唱歌要钱吗?” “咋不要?白事儿,唱两夜,500块钱。我们是5个人,一个班子。一个人落100块,条把烟。” “这一年要出去唱多少场?收入还可以吧?” 姚启华吸上一支烟,慢慢地说:“一年要唱个百把场,唱到附近的丁家营、土台、老营、六里坪等乡镇,还到十堰、房县去唱。我们都有手机,一联系,人家来车接我们,收入也不赖。我还到过武汉、北京、上海那唱过歌呢。” 说起到北大唱歌,姚启华一脸自豪:
“2003年,我还到过上海,还差一点到韩国了呢。我觉得我不识字,去了不美。2007年5月,该镇党委书记、镇长陈信斌带我们到北京大学给他们唱歌,暑假里,北大的学生又来我们村里实习,几个学生还住在我家呢。可不, 这6月底又要来30多个北大学生来实习。” “自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您打算怎样做好民歌民俗文化传承呢?”
老姚一听,劲头来了。“我的弟子可多了,有北京大学的、华中师范学院的、武汉音乐学院的,还有我们吕家河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到现在上百号人了呢。政府里开展民歌进校园、进家庭、进机关活动,经常请我们去教学生呢。尤其是政府里花四五十万块钱,选送25个娃子到艺术学校培训,现在回来了民歌演唱有板有眼,这民歌后继有人了!”
“唱歌给你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好处大得很。1999年,六里坪文化站的李征康发现我们民歌村后,官山吕家河才被人们重视。1999年前的官山是个啥样子?鬼都不到的地方。当时要是来一辆轿车,我们老百姓都要围着看几个小时。当年,提起官山,给外人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留不住干部,留不住老师。小伙娃难找到对象,姑娘纷纷朝山外嫁。”
“以前是李猛正赶斋,人家有年我无年,熬熟的猪头要现钱,有哪一日时运转,朝天每日赛过年。”说起以前的苦日子,姚歌王有些哽咽了,小时候日子过的很是艰难,没有吃,没有穿的,到了冬天穿个烂袄头子,整个冬天就没有换过。7岁帮人家放牛,一放就是六年。小的时候玩性大,牛吃了庄稼,经常挨打。说着,唱了起来,“腊月有个二十三(哪啊),家家户户年办(哪)全(哪),只撇下我们好可怜,一没得油来,二没盐,三没米来,四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