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难舍第二故乡 “我只是想为第二故乡做点贡献。”姚建文用轻缓的语调说出了心中朴素的想法。 姚建文这一生注定是要与云南结缘的了。他的祖籍是陕西西安,而他的出生地却是云南文山。 上个世纪的40年代初,正值抗战艰苦的相持阶段,驻守文山等地时任第九集团军参谋长的抗日爱国将领姚国俊喜得贵子,他就是姚建文。 后来,姚建文随父亲戎马生涯,出云南,经西安,最后又到了成都。 上个世纪的1964年,22岁的姚建文从四川师范大学政教系毕业,分配到个旧当老师。 “当时,我们是坐着敞篷卡车,唱着歌,走了6天才到的昆明,又从昆明坐着中火车,换了小火车到了当时的州府个旧。”姚建文对这些经历记忆犹新,甚至,还能准确说出他参加为期一年的红河州大学生农村劳动实习队所到村庄——建水县陈官公社二队以及参加为期两年的农村“四清”运动所在村庄——蒙自鸣鹫镇舍所坝公社跑马场生产队和个旧卡房镇火把冲生产队。 他住过以树杈当梯,牛圈在下竹楼在上的农家;有过无数个虱咬蚊叮的难眠之夜,也有过和村民们一起进行文艺联欢的愉悦;他帮助过逝去的村民料理后事,他感受过离开村庄时村民们依依不舍的泪别氛围……3年,这位在城市长大的“书生”,从外表和内心,已和农村、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7年,他正式到个旧七中任教,所教的大多数也是农民的孩子。 1986年,姚建文最后一次以老师的身份,与第二故乡的学生毕业留影。随后,姚建文调到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任教。 在个旧市第七中学任教的19年间,孩子们记住了这位多才多艺的,表情与语气温和的“姚老师”, “姚老师”也永远忘不了那些纯朴、好学、上进的孩子们。 回忆起当年的经历,姚建文说:“相比之下,我在红河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经济条件都比较差。知识能改变人的命运,改变地方的面貌。我想为这里的孩子们能多读一些书而作一点个人的努力,出一点绵薄之力。” 一匹奔腾不息的老马 翻开《姚建文书画集》,入选作品中体裁最多的是马。他正在创作准备义卖的作品中,反映主题最多的还是马。 “我属马,也喜欢画马,尤其喜欢徐悲鸿画的马。”姚建文回忆,如果从小学时算起,他画马的历史有60多年,“参加工作时条件差,主要是用钢笔,随便找个本子,一有空就画了。” 红河州的马个头并不高大,也不剽悍。但当时在他看来,有马观察,有实物写生积累创作素材,已经很不错了。 回成都后,在公园里看到被部队淘汰,用来作为拍照道具的军马,他会很高兴,用相机拍摄下来,带回家研究。为了观察马,他还专程去了甘孜、阿坝藏区,用摄像机记录下骏马的千姿百态;他还从网络上搜集赛马场的马匹雄姿……于是,他画笔下的马儿们也是姿态万千,飘逸潇洒,呼之欲出。 尽管自己已经画了几千匹马,反复临摹过画马大师徐悲鸿、马晋、黄胄、戈湘岚、尹瘦石等的作品,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画马风格,但这次义卖,他并不仅仅满足于旧作重画,而好些画是自己再构思、创作,每次作画时都要仔细推敲、反复斟酌。“我得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对红河州负责。”姚建文说,仅篇幅大的《八骏图》,他就创作了4幅,每一幅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不同于任何画家的风格。 截止发稿,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姚建文已经创作了40余幅书画作品,加上从成都带来的作品,用以义卖的书画已有60余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