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22|回复: 1

甘肃著名编剧姚运焕:让艺术回归生活的本质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4
  • 签到天数: 29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8-21 09: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物在陇原】甘肃著名编剧姚运焕:让艺术回归生活的本质(图)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2014-02-26 09:22

      原标题:让艺术回归生活的本质——记我省著名编剧姚运焕

      记者 洪文泉

      《西安事变》剧照

      《在康布尔草原上》剧照

      《上南梁》剧照

      艺术名片

      姚运焕,1933年出生,甘肃兰州人。1956年毕业于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1950年参加工作,国家一级编剧,曾任甘肃省话剧团创作员、副团长、团长,甘肃省剧协副主席、甘肃文联副主席。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话剧作品有《在康布尔草原上》《西安事变》《黑雾》《极光》《马背菩提》,电视剧《艾黎与何克》,长篇小说《日落莫高窟》等。作品多次获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中国文联奖项。由他独立创作的电视连续剧《艾黎与何克》获第十届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结束了飞天故乡与“飞天奖”无缘的历史;1991年文化部、劳动人事部授予其全国文化战线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其“文艺终身成就奖”。

      在甘肃省话剧界,谈起编剧姚运焕,很难用只言片语概括这位老艺术家为甘肃话剧做出的贡献。用一句比较准确的话表述,那就是:他是甘肃话剧发展史的见证者,更是甘肃话剧兴衰浮沉的亲历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4
  • 签到天数: 29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8-21 09: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16岁进入甘肃省文工团到62岁退休,姚运焕把一生都献给了甘肃话剧。如今,这位曾经充满想象力的老人已经到了耄耋之年,身体状况远不如从前,但在电话中谈起话剧创作,老人的思维仿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年轻时,姚运焕因为话剧团的录用而放弃了上大学,为了弥补这个学历上的遗憾,多年来姚运焕一刻不停地坚持读书学习。也许正是一生未曾间断的学习,让他练就了一身话剧创作的真本事。

      要说姚运焕的看家本事,当属对一部好作品的执著,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创作不怕闯“禁区”,这也是多年来,他的许多作品一经演出就产生轰动的根源。

      19岁时,姚运焕执笔创作了全国第一部反映藏族题材的话剧《在康布尔草原上》,那是在一次采风中经过甘南草原时,看到藏族群众淳朴生活而触发的灵感。为了写这部戏,他置身甘南草原一年多时间,克服语言和生活习惯上的重重障碍,最终完成了创作。戏中对生活气息浓郁的藏族风情的细致描述,特别是对藏族语言独特韵味的把握,在当时的全国话剧界开了先河,该戏不仅多次进京演出,也奠定了甘肃话剧团最初的被人称为“充满酥油味”的演剧风格。

      1976年,姚运焕创作了《西安事变》,全景式地反映了“西安事变”这个极具戏剧性的历史事件,细致刻画出生动的领袖形象,成了当时全国第一部反映领袖题材的话剧。

      姚运焕对于创作题材异常敏感,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物、普通故事都能让他萌发异于常人的灵感,他坚信只有这种源自生活的真实感悟才能打动观众的心。

      上世纪90年代创作的话剧《黑雾》,可以说是姚运焕创作的巅峰之作,这部在当时家喻户晓的话剧,创作灵感却来自一个平凡的故事。当时,姚运焕在与辖区派出所一位警官的聊天中,听闻两名吸毒女孩的经历,于是他深入采访了吸毒女孩和她们的家人,并在那个没多少人敢提及“毒品”的年代,大胆地选择了以毒品危害为题材的话剧《黑雾》。该剧通过一个普通市井家庭的悲欢离合,还原了一群生活在城市中的小人物的真实情感、生活状态和命运波折。由于题材过于敏感,该剧在当时始终未能获得公开演出的机会。但时隔数年,这部戏以大胆的立意、回归生活的创作模式,仍然被许多业内人士看作甘肃话剧史上浓重的一笔。

      对创作主题高度的把握和深度的开掘,也是姚运焕多年来练就的拿手绝活。在话剧《极光》(原名《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中,他面对的是秦大河横穿南极这一历史事件,剧中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仅有人与自然之间的一对很抽象的矛盾,但正是这种看似平淡的背景,却引发出他的思考:为什么来自6个国家、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要在一起穿越南极?这一趟探险之旅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它与数千年来殖民者开疆拓土的区别又在哪里?于是,姚运焕巧妙地避开当时话剧舞台上英模横生、赞歌四起的大潮,创造性地表达出横穿南极是一种人类意识的使然,是人类对于大自然的一种宣誓:人类在世界上最后一片处女地留下足迹,探索自然奥秘,追求和平和友谊。正是这种创新,让《极光》超越了简单的爱国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主题,备受关注和赞赏。

      1997年,在民族关系日益复杂,国外对中国民族关系不停发出聒噪之音的大背景下,姚运焕创作了话剧《马背菩提》,该剧第一次触及了西藏主权归属的问题,在诸多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关系中,他巧妙地找到一个平衡点,将一个缺乏戏剧性的历史进程,真实、生动地搬上舞台。

      姚运焕始终认为,一部戏要打动人心,要在舞台上经久不衰,万万不能追求戏剧性,为了写戏而写戏,更不能仅仅停留在观众的猎奇心理上,真正让一部戏传承下去的,应该是它背后真实的历史和生活的本质。

      2011年,78岁的姚运焕再次下笔,创作了话剧《上南梁》,这是一部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话剧,但经过他的笔,又变得不那么传统。在给戏定位时,姚运焕想出这样一段话: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的年代,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时代,无一人德高望重,无一人老态龙钟,需要青春热血的时代注定是年轻人的时代……他让整部戏都从人出发,刻画出两个年轻的革命家独特的个性色彩,写出了他们的青春热血和局限,也写出了他们超越年龄的老练和无法涤除的单纯,将两个立体的、丰满的年轻革命家形象地搬上了舞台。

      同年,由我省剧作家王登渤与姚运焕合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日落莫高窟》出版。两位作者历时十年,在深入挖掘史料的基础上,以莫高窟为聚焦点反映了特定时代的广阔社会生活,刻画了一系列丰富生动的人物,情节环环相扣,矛盾冲突强烈,充满了张力。

      生活中,姚运焕不抽烟不喝酒,很少参加社会应酬,用朋友们的话说,他的生活很没内容。但有两件事情可以提起他的兴趣,其一是他付诸毕生精力的话剧,另一件就是看足球。姚运焕和妻子赵组国不仅仅是话剧舞台上的合作伙伴,更是电视荧屏前的“最佳搭档”,因为他们都是铁杆球迷。77岁的赵组国甚至看着国外球员的脸就能准确地叫出他们的名字,如今老两口都已经白发苍苍,但看球时还会激动不已。正如他们所说,这就说明他们平静的外表下,还有一颗年轻的心。一个写戏、一个演戏,上班说戏,回家看球……这种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在他们看来是那样滋润。

      采访中,要总结老人的个人简历,他拿出的除了作品名录,几乎找不到其他内容。几句看似简单的描述,却正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他把一生的热情都奉献给了话剧,获得过无数的成就和荣誉,却丝毫不为名利所动,只顾全身心守着舞台、守着剧本、守着渐渐变少的观众。姚运焕说,现在的话剧不景气,但我们不能停下脚步,哪怕只剩一个观众,我都愿意为他写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6-15 04:08 , Processed in 0.12676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