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03|回复: 3

姚骏恩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8-25 14: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骏恩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姚骏恩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上海



    • 出生日期

      1932.04.09


    • 职业

      工程院院士


    • 毕业院校

      大连工学院


    • 主要成就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和《电子显微学报》主要创办人和负责人之一







      姚骏恩:男,1932年4月9日生,汉族,上海人,1952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增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
      姚骏恩院士是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和《电子显微学报》主要创办人和负责人之一,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电子光学与仪器委员会主任长达20多年,曾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秘书长及《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学术期刊的编委、副主编等职务。长期担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常务理事,《电子显微学报》主编,科学技术部纳米科技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纳米结构表征与检测组成员,国际标准化组织微分析委员会工作组专家,中国工程院《“十一五”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途径与对策》咨询项目“仪器仪表”分课题专家组成员等。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理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终身教授,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名誉会员等。
      姚骏恩院士师从著名两院院士王大珩先生,是我国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研制和生产的主要开创者,也是我国电子显微镜研制和发展的主要负责人之一。1959年姚院士由王大珩任命为课题负责人,自行设计研制完成具有历史意义的我国第一台大型电镜,载入我国《自然科学大事年表》;1979年他负责完成的分析扫描电镜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姚院士率先在国内提出并主持完成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制和生产,推动和促进了扫描隧道显微学在我国的发展。1989、1990年主持完成的扫描隧道显微镜与生产获中科院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他提出并主持完成我国第一台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并主持研制了原子力显微镜。40多年来姚院士主持发展/生产的十多种纳米检测等仪器、器件为我国开展纳米科技研究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起了先导作用,前后共获11项国家和院部级科技奖和中国电镜学会的“钱临照奖”和“桥本奖”。
      1960年起姚骏恩院士就在国内推广电镜设计制造技术,到1998年全国共生产电镜一千余台,价值人民币过亿元。姚骏恩院士发表论著140余篇/本对有关理论研究和应用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主要研究方向为:l)纳米检测技术与仪器;2)近场光学;3)电子光学;4)电子显微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8-25 14: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姚骏恩


      

      姚骏恩(1932.4.9-)电子物理学家(纳米测控技术与仪器制造)。上海市人。1952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先后任中国科学院所属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北京科学仪器研制中心和北京电子显微镜(开放)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电子显微学报》主编。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是扫描隧道显微镜在我国研制和生产的首创者,我国电子显微镜研制和生产的主要开拓者。(1)20世纪50年代末设计并主持完成我国第一台大型透射电子显微镜;60年代中期主持完成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并在国内推广电子显微镜制造、生产技术。(2)70年代中期指导、参加完成我国第一台扫描电子显微镜,又负责发展为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批量生产)。(3)80年代中期提出并主持研制完成我国第一台隧道显微镜并投入生产。(4)90年代初负责完成我国第一台超分辨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90年代末起指导完成敲振式原子力显微镜。姚骏恩主持研制、生产10多种纳米检测等仪器、器件。对有关理论和应用研究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发表编著和校译专著6本,论文100余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一、二、三等奖等11项省部级奖励。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8-25 14: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显微镜下写春秋——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姚骏恩
    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2-06-08 11:16  




      提到“院士”头衔,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仰慕,同时可能又觉得遥不可及,甚至觉得院士很神秘,他们的生活、思维等方面肯定和我们平常人不一样。那么,就让记者带着大家与院士们近距离接触,让大家看到一位真实、没有距离的普通而又值得称道的院士吧。
      本次报道的是一位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在我国研制和生产的首创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姚骏恩院士。
      姚骏恩院士今年整整80岁,小的时候父亲教导他:每人头上都有一片天,不要嫉妒别人;要自己努力,不投机取巧。享年105岁又一生跨越三个世纪的母亲用正直善良、任劳任怨、宽厚待人来影响他。
      回顾姚骏恩院士走过的80载春秋,在他成长阶段,充满着艰辛也有几分传奇;在历经磨难和锤炼之后,开始收获累累硕果。姚骏恩走过的是一条坚毅而又厚重的道路,这也让他最终收获了一个无悔的人生。
      艰辛而又传奇的成长历程
      在姚骏恩的成长过程中,时代留下了很深的印迹,这份印迹让他的这段成长之路充满艰辛,同时又有几分传奇。而这份传奇不是缤纷绚丽的模样,而是有太多的不可思、不可议,有些只能在电影中、书本中或故事中才能看到的,而姚院士却切身经历了……
      1932年,日本侵略中国的一·二八淞沪大战前夕,姚骏恩全家从上海闸北逃难,一路上忍受苦难和屈辱,最后暂住“法租界”。1932年4月9日这天,姚骏恩就在“法租界”出生了。
      9岁那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向英美宣战。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有一天,他在家时,日本两架军用飞机在空中演习时相橦,坠落在离他家仅二十多米处,几十间楼房顿时倒塌,姚骏恩家对面的房子已成一片瓦砾。
      高中毕业那年,正是1949年上海解放。即将考大学报考专业,姚骏恩想到,日本飞机经常在中国的大中城市狂轰乱炸,而我们毫无还手之力。于是,他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的航空工程系等。最后他选择了大连大学,主要原因是“大连大学是共产党在解放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大学,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
      他们这一批学生去大连报到时,由于上海刚解放,去北方的火车尚未开通。路过南京时,还遭到国民党飞机的轰炸。到达天津后,等了好多天。因为怕坐船去大连遭轰炸,最后决定还是继续乘火车。“在东北广袤的土地上,只有我们这辆‘专列’,铁道是一边行车,一边修建。晚间,我们就睡在车厢顶部的行李架和座位下面的地板上。历经十余天,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到达了大连。”
      《围城》中方鸿渐到大学报到时在路上辗转的情景,真实地发生在姚骏恩身上;新闻报道中印度老百姓挤火车的情景,姚骏恩也实实在在地经历过。
      姚骏恩先后学过英、俄、日、德和法语5门语言,看起来是多么令人羡慕!但这些却是在上天给姚骏恩所开的几次“玩笑”中留下的。1951年,我国严重缺少石油,拟派姚骏恩全班同学去苏联学习石油勘探,后来因计划更改而未成行。1956年,我国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拟送姚骏恩去苏联学习,但因体检时发现视觉红绿色弱,不合格而作罢。1957年初,姚骏恩被选派去民主德国学习,学了将近一年的德语。年底,一切去德的手续都已办妥,行李也送上了火车,准备第二天出发。当晚,接到紧急通知“暂不去德”。改革开放之后,1980年的后半年,姚骏恩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法语,准备去法国进修表面物理分析,后来又因名额有限未成。这种充满希望而又失望的玩笑,对常人来说,可谓是折磨和打击,而姚骏恩却云淡风清地看待这一切。
      建国初期,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很低,极为普通的常规仪器,精确度却不够。姚骏恩的第一个科研项目是研制精密电阻箱。但是电阻的阻值竟不是纸上所写的固定值,而是天天在变。在研制测量微弱电流的检流计时,经过20多次试验才解决了其读数不回零的问题。“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的,必须自己找出问题所在。这样的经历培养了我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姚骏恩乐观地看待这些。
      姚骏恩这些成长经历,就像压缩饼干一样,都浓缩在记忆深处。虽然是60~70年前的事情,但是现在谈起来,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坚实而又厚重的累累硕果
      如果把人生比作酒的话,可以说是一杯苦酒和一杯美酒。姚骏恩在人生的前半段,喝得最多的是苦酒。在后期的发力中,他品尝到了人生的美酒。
      姚骏恩4次被安排出国留学,都未能成行,但是留给自己的是阅读英文、德文、俄文的扎实的语言功底,再结合过硬的专业知识,姚骏恩在国家科研道路上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有力工具。光学显微镜的出现,使人们发现了被称为19世纪三大发现之一的生物细胞,对自然界的认识有了一个极大的飞跃。诞生于1932年的电子显微镜和1982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分别作为显微镜发展史上的第二和第三个里程碑,促进了纳米科技的诞生和持续发展,和光学显微镜一起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此,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者共获了198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1956年,我国提出要研制电子显微镜。但当时苏联顾问认为:电子显微镜难度太大,12年内中国做不出来,不要列入发展规划。中国如要用,可向苏联买。但是姚骏恩他们没有放弃,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邀请刚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博士为负责人,以日本中型电镜为参考。用72天,在1958年8月即制造成功我国第一台电镜,加速电压为50kV, 分辨本领达10 nm。
      但当时有人质疑,你们能做电子显微镜,很好!但这是仿制的,自己设计行吗?为此,姚骏恩他们开始研制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电子显微镜。姚骏恩熟悉磁路设计,加上有关的光学知识和阅读英、德、俄文的能力,他参考国外有关经典文献和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的电子显微镜样本,经过10个月日日夜夜,1959年9月末,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XD-100型电子显微镜。这项成果被列为中国仪器仪表行业从仿制到自行设计制造的一个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年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之一,并收入记载古今中外自然科学大事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这台1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还在北京展览馆展出。展会上,他们用抓来的一只蚊子做样品,观众十分好奇地排长队观看电子显微镜下蚊子翅膀上的“汗毛”。现在姚骏恩仍难以忘怀这个场面。
      紧接着,姚骏恩的人生开始不断结出累累硕果:1960年起在国内推广电子显微镜设计制造技术;1964-1965年完成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1973-1975年参加完成我国第一台扫描电子显微镜,1979年负责发展为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批量生产),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987-1988年姚骏恩率先在国内提出并主持完成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制和生产,1989、1990年分别获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1993年他提出并主持完成我国第一台超分辨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主持研制了原子力显微镜。
      据统计,到1996年为止,全国共生产制造了各种电子显微镜共1040台,数量上与进口的相当,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还生产了百余台扫描探针显微镜。这些国产超显微镜为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有过自己的辉煌。
      探索创新的无悔人生
      2001年,姚骏恩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于一位科研工作者来说,这可谓是对其职业贡献的最大肯定。
      人生如同轮回,姚骏恩在退休11年之后,又“获得了重新工作的机会”。2003年他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和理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
      当年上大学他报考的就是航空系,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而转为应用物理专业。在应用物理领域一干就是半个世纪。现在,又开始为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做贡献,姚骏恩说:“这实现了他54年前报考航空系为祖国航空事业服务的愿望。”
      这位当时已经71岁的老人,他的余热不亚于退休前的热量。期间,姚骏恩负责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基金项目“纳米分辨率活细胞扫描探针原位实时显微观测系统的研究”、985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期“复杂系统与空间物质结构科技创新平台”的子平台——空间物质纳米级就位测试、国家科技部科学仪器设备升级改造专项“扫描电镜增配聚焦离子束纳米加工系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场发射枪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研制”、建设“ 微纳测控与低维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一生取得多次殊荣,姚骏恩院士这样解释“成功之路”:“对于一个人来说,在‘天赋’和社会环境已定的情况下,只有勤奋求实,宽阔胸怀;打好基础,创造条件;抓住机遇,探索创新;拼搏奉献,锲而不舍;才能有所建树。”
      不过,姚骏恩心里还有点遗憾。“我毕生为之奋斗的电子显微镜制造事业,由于种种原因,国产电镜和扫描探针显微镜的质与量至今还远远不能满足全国的广泛需求。”他说到,“先进的技术是买不来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建成创新型国家,我国必须自主发展新的纳米测量方法和纳米加工技术,并装备一批纳米测量仪器和先进设备,振兴我国的电子显微镜制造事业。”姚老还说到:“我将为之继续努力,奋斗终生。”
      时光荏苒,转眼间80个春秋已经过去。回顾姚老的人生足迹,如同一部穿越剧,从战争的中国、贫困的中国、转折的中国、起步的中国再到崛起的中国,一路走来,姚老见证并参与其中。
      人生不经历磨难,生命就不会有厚度!在姚骏恩的人生历程中,可谓是有期待也有失落;有信心满怀也有心惊胆战、惴惴不安;有挫折打击,更有坚定无比、永不放弃。这段坚毅而又厚重的历程,给姚骏恩院士谱写出无悔的人生。
      “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姚老这样自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8-25 14: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姚骏恩——电子物理学专家
    姚骏恩1932年4月9日生,上海人,1952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增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
    姚骏恩院士是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和《电子显微学报》主要创办人和负责人之一,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电子光学与仪器委员会主任长达20多年,曾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秘书长及《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学术期刊的编委、副主编等职务。长期担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常务理事,《电子显微学报》主编,科学技术部纳米科技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纳米结构表征与检测组成员,国际标准化组织微分析委员会工作组专家,中国工程院《“十一五”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途径与对策》咨询项目“仪器仪表”分课题专家组成员等。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理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终身教授,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名誉会员等。
    姚骏恩院士师从著名两院院士王大珩先生,是我国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研制和生产的主要开创者,也是我国电子显微镜研制和发展的主要负责人之一。1959年姚院士由王大珩任命为课题负责人,自行设计研制完成具有历史意义的我国第一台大型电镜,载入我国《自然科学大事年表》;1979年他负责完成的分析扫描电镜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姚院士率先在国内提出并主持完成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制和生产,推动和促进了扫描隧道显微学在我国的发展。1989、1990年主持完成的扫描隧道显微镜与生产获中科院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他提出并主持完成我国第一台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并主持研制了原子力显微镜。40多年来姚院士主持发展/生产的十多种纳米检测等仪器、器件为我国开展纳米科技研究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起了先导作用,前后共获11项国家和院部级科技奖和中国电镜学会的“钱临照奖”和“桥本奖”。
    从1960年起,姚骏恩院士就在国内推广电镜设计制造技术,到1998年全国共生产电镜一千余台,价值人民币过亿元。姚骏恩院士发表论著140余篇/本,对有关理论研究和应用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5-12 15:10 , Processed in 0.1122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