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81|回复: 2

姚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8-25 14: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8-25 14:40 编辑

    姚穆


    姚穆院士在南通纺院作学术报告


    来源:《院士通讯》编辑部   发表时间:2012-12-26 
     
        本刊讯11月5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学名誉校长姚穆教授在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校庆百年之际,为该校部分师生作题为《纺织产业的现状、机遇、挑战、出路和中国纺织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任务》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会由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毅教授主持。

        姚穆院士介绍了中国作为全球纺织第一大国的现状、机遇与挑战。他指出,纺织产业作为“具有战略性新兴内容”的产业,21世纪前半叶还将阔步发展。但是,全球纺织原料将非常紧缺,这一点已经引起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世界纺织工业格局还在发生深刻变化:许多高档产品和产业用纺织品的加工正在由经济发达的传统纺织强国向我国转移,中低档服装及家用纺织品的加工则由我国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石油、天然气等影响纺织业发展的资源加速枯竭,用工成本大幅上升。此等不利因素,将为我国纺织工业的前行设置了重重障碍。

        姚院士通过大量的调研数据展示了纺织行业发展的趋势,也强调了纺织行业和其他行业不断融合的必要性。最后,他提出了中国纺织产业的出路在于不断转型升级,具体体现在:纺织纤维原料资源另觅出路;放弃中低档纺织产品加工,开发高档纺织产品加工生产;科学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姚院士希望南通纺院师生扎扎实实进行科技创新,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群策群力、多学科结合、协力攻关,为纺织新材料的开发和研制贡献自己的力量。(郭淑琴、严惠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8-25 14: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姚   穆

            Yao Mu
    姚   穆   纺织材料专家 。 1930 年 5 月 13
    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 。 1952 年毕业于西北工
    学院 。 西安工程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 提出基
    于中国人体皮肤神经系统特点 ,综合反映皮肤感
    觉生理 、心理 、物理 、工程学科的着装舒适性模型
    和透过织物的能量流与物质流的接触界面阻抗
    理论 ,奠定功能服装研制理论基础 。 开展纯化纤
    仿真理论和工程技术研究 ,研制新型化纤多异多
    重复合变形长丝 ——— “军港纶”及其加工技术 ,产
    品用于解放军等部门制服及民用服装 。 研制纺
    织测试仪器 16 种 ,起草多项国家标准及军用标
    准 。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三等奖各 1 项 ,
    省部级奖多项 。 出版著作 18 部 ,发表学术论文
    百余篇 。 2001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1930 年 5 月 13 日(农历 4 月 15)我出生在
    江苏省南通(现南通市)唐闸镇的一个家庭 。 南
    通唐闸是中国民族实业家张謇先生创立中国东
    部第一个棉纺织企业 ——— 大生纱厂 ——— 的地
    方 。 我的祖父是从一个年轻的铜匠转为纺织机
    械安装修理工(在纺织厂称为保全工) ,1898 年
    应募到大生纱厂当第一批安装工人的 。 我的父
    亲也曾就读于当时的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即后
    来的南通学院纺织科) 。 我的家庭与纺织科技
    与工程已结下一个多世纪的三代情缘 。
    1935 年至 1937 年随父母在北京 ,经历“七
    七”事变 、日本大举侵华 。 后随父母南下 ,1938
    年至 1942 年辗转于苏北农村就读及自学小学
    教材 。 1942 年至 1945 年在南通唐闸私立敬孺
    实业初级中学就读 ,其中 1943 年至 1945 年得
    到大生纱厂的贫困学生经济资助 。 抗日战争胜
    利后 1945 年至 1948 年就读于当时江苏省立南
    通中学高中部 ,在此过程中 ,受许多老师教导熏
    陶 ,酷爱文学和自然科学 。 1948 年因家庭历史
    情结 ,进入南通学院纺织科纺织工程系就读 。
    从一年级寒假开始 ,假期在大生纺织一厂实习 ,
    学习运转操作 、熟悉机器设备 。 1949 年 2 月 2
    日南通解放 ,南通学院在上海的老师和同学们
    也于 1949 年暑假后回到南通一起上课 。 1950
    年暑假 ,我和另外四位同学 ,随同李有山老师转
    学到陕西省咸阳国立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就
    读 ,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征兵 、土地改革
    等运动 ,并在 1951 年冬 1952 年春参加了中国
    人全部利用中国产纺织机械 ,自己设计 、自己建
    造的第一个棉纺织厂 ——— 西北国棉一厂的建
    设 、棉纺织设备的安装 、调机和试生产过程 。
    1952 年毕业后留原国立西北工学院纺织
    工程系任教 ,并随院系调整 ,历任西安交通大学
    纺织工程系 、陕西工业大学纺织工程系 、西北轻
    工业学院纺织工程系 、西北纺织工学院纺织工
    程系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 、西安工程大学纺织工
    程系教师 。 作为一名解放后从事教学工作的教
    师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半个多世纪中 ,诞生
    和发展了许多学科 ,这些都是我在大学学习中
    从未接触甚至从未听说的 ,但作为一名教师必
    须自己补习起来 ,从而 50 年中被客观形势逼迫
    着不断地自学 、不断地请教别人并逐渐成为自
    己工作的依据和教学基础 。 从线性代数 、数学
    物理方程 、复变函数 、积分变换到数理统计 、随
    机过程 ;从近代物理 、粘性流体力学 、工程热力
    学 、线性光学到非线性光学 ;从物理化学 、胶体
    化学 、高分子化学到纤维高聚物固体物理化学 ;
    从棉作学 、养羊学 、家畜胚胎移植到皮肤感觉神
    经元的作用 、结构与分布 ;当然更包括从各种纤
    维的结构 、性能 、测试技术到纺纱 、织布 、染色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8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8-25 14: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整理 ,服装加工技术 、设备 、工艺 、产品和标准 。
    正是不断的学习及对这些学习的实践(例如在
    20 世纪 80 年代 ,我们和上海第二医学院合作
    制取了中国人体不同部位皮肤的切片数十万
    张 ,弄清了中国人体皮肤中感觉神经元的种类
    和分布)使我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 。
    几十年在学习 、教学 、研究 、工程实践过程
    中 ,和自己的老师 、同仁 、学生们形成了关心科
    学技术进展 、关心工程生产需求 、追逐存在问题
    根源 、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集体 。 除了学校的
    师生们 ,还有工厂企业 、科学研究院所 、工业管
    理部门 、有关行政机关的技术人员和工人 。 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到 80 年代漫长历史过程中 ,形
    成了大家敞开心扉 、共同研讨 、锐意深究 、不懈
    探索的集体 。 在西安 、咸阳 、蔡家坡地区的同志
    们 ,常常选择节假日共聚 、商讨 、辩论 、试验 、测
    试 、验证 ;远地(北京 、上海 、榆次 、郑州 、金川等)
    的同志们则定期信函联系或专程访问 。 这些活
    动为中国棉纺工业高速化(锭速 13 000 转/分
    上升到 19 000 转/分)中锭子 、钢领 、钢丝圈和
    梳棉机弹性针布 、金属针布以及精梳机高速高
    效等的设计 、材料 、工艺 、测试 、评价的研究 ,提
    供了一个活动平台 。 许多科技工作者热情参
    加 ,受到广泛关注 。
    在“文化大革命”的岁月里 ,作为特殊的“半
    个学术权威”被贬入“被改造者”劳动队伍参加校
    内机加工 、土建 、搬运等劳动 ;校办农场的土建 、
    耕作劳动 ;纺织企业的机修 、安装 、保全劳动 。 意
    想不到的是 10 年的劳动给我增长了许多工程方
    面和生产实践的知识与技能 。 在纤维 、纱线 、织
    物结构 、性能测试 、加工 、设计 、预测和鉴别方面
    深入进去和探身出来的反复学习 、思考 、实践 、比
    较中 ,悟出了一些规律 、思想 、方法 、道路和方向 。
    在摆脱了“文化大革命”的阴影 ,特别是第
    一次科学技术大会之后 ,“科学的春天”降临中
    华大地 ,全国科技工作者奋勇前进 、探索真理 、
    面向经济需要 ,解决生产问题 ,追赶经济发达国
    家 ,为工程和产业服务的意识 、观念 、干劲 、活动
    蓬勃发展 。 受命危难之中 ,和我的老师 、同志们
    一起编写“文革”后第一本枟纺织材料学枠教科
    书 。 教科书 1979 年付印 ,虽然只有 45畅 6 万字 ,
    但所有参编人员一致认识到“文革”给高等教育
    造成的伤害不只是十几年而是一代人 ,当时的
    许多教师们缺乏基本的参考资料 ,而历来的遗
    训是“老师教给学生一碗水 ,老师自己应该有一
    桶水” 。 所有参编同志们和我的老师都不遗余
    力详细整理所有章节的背景资料 ,连续三年在
    全国举办了九期纺织材料学讲习研讨班 。 给全
    国纺织院校担任纺织材料学课程的教师们介绍
    教科书各章节的背景资料(包括教科书中最后
    不写进去的新观点及其存在问题 ,说明不写进
    去的原因 ,特别是在国际和我国验证中出现的
    问题) 。 这些资料全部成文油印 ,人手一份 。 前
    后共提供了 490 余种(篇) ,260 余万字 。 许多
    老师亲临第一线 ,现身说法 ,给全国纺织材料学
    课程的教师们讲演和解答问题 。 老一代纺织材
    料学的泰斗严灏景教授 、安瑞凤教授等多次亲
    临讲演 。 特别令所有人员难以忘怀的是严灏景
    教授的 60 岁寿诞日 ,1980 年 8 月 15 日也是在
    讲习研讨班郑州会议中度过的 。 当时仍受“文
    革”的思想羁绊 ,我组织食堂将午餐改吃面条表
    示祝贺 ,实过简陋 ,至今回忆 ,歉疚难言 。
    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
    科技部 、财政部等统一组织的第六个五年计划
    (简称“六五” ,以下同)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
    开始并继续“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
    和各项研究项目中 ,我和老师们 、研究生们 、同
    学们一起在纺织新材料开发 、生产 、推广应用中
    游泳 、泅渡 ,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闯过一道道
    激流 、险滩 。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没有溺水 ,我们
    为祖国纺织工业尽了绵薄之力 。
    回首半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 ,非常庆幸生
    活在新中国的环境中 ,前有老师引路 ,中有同仁
    共勉 ,后有朝气蓬勃的年轻大军 。 愿中国的科
    技事业永葆青春 、永远高翔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5-12 09:54 , Processed in 0.1030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