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签到天数: 328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他是创下1天88台手术记录的光明使者;也是推动全国首个人体器官捐赠移植法的深圳名医。生活中,他为人子、为人父,只是在这个特别家庭里,孩子用驾照字母宣誓死后愿意捐献全部器官,以此继承父亲衣钵;母亲临终捐献角膜,让他每一次手术后,从治愈的病人的眼中看见母亲温暖的目光。他是姚晓明,一个马不停蹄的深圳医者,一个用人生歌颂光明的深圳人。
深圳新闻网6月14日讯(记者 张玲)和姚晓明约好6月7日上午10时30分以后开始采访,记者10点半来到他所在深圳眼科医院8楼角膜病区,发现10时18分手机里有一条他发来的短信。短信里说他要做手术,半小时后8楼见。
随时准备出发 光明使者曾创1天88台手术记录
值班护士打开了姚晓明的办公室,让记者在办公室里等,离开前说了一句:姚博士真的太忙了。
这种忙,在见到姚晓明之前,记者已有所体会。6月5日傍晚,记者发了联系采访的短信,晚上19时44分他回复短信说,“谢谢张玲。刚下飞机。下周13-16号我去丽江的宁蒗县做扶贫复明手术。不知12号是否上班。如是,下午可见面。”
记者提醒他,6月12日是端午小长假。希望改个时间。
姚晓明的第二条短信敲定了采访时间:“7号上午可以。8号上午飞郑州开杂志编委会。”
虽然忙,但是条理清晰,每件事的时间都做了恰当的安排——只是两条短信,已经可以看出姚晓明个人的为人处事风格。
使用道具 举报
办公桌上的眼球模型
在等待的过程中,姚晓明办公室里的数个大型行李箱让记者有点出乎意料,贴着上一次缅甸光明行标签的箱子静默不语,却会“说话”:箱子的主人从手术室出来很可能洗把手、换件外套就要拖上这些大家伙到外地去做眼科手术。
姚晓明向记者介绍眼球构造
姚晓明说话的速度真的很快,手脚麻利也是他的同事对他的评价。在从事眼科医生20多年之后,56岁的姚晓明仍然处在一个角膜医生最好的年华:动作快,手不抖,高效而娴熟地完成每一台手术,给他手术打下手的护士都喜欢和这样的外科医生合作。效率体现在姚晓明的手术记录,他曾在1天时间里做了88台白内障手术,平均每台手术3-5分钟最快时2分零8秒就完成一台。
88台手术的记录发生地在福建长汀。姚晓明告诉记者,当时有两台显微镜,做完这台,转身再做另一台,医护人员连轴转。为了尽可能多地做好手术,姚晓明中午吃盒饭,为了不上洗手间连水都不敢喝。就这样,十几个小时完成88台手术,成为他从医生涯的一个记录。 姚晓明算了一下自己一年的工作量,数字是惊人的1000多台手术。
在深圳眼科医院的工作日,姚晓明每天早上要查房,每周有两天要出门诊。无论何时,只要接到角膜捐献的电话立刻出门取材(即摘取捐献者角膜的手术)。
刚刚从手术台下来的姚晓明给记者看了看一个小玻璃瓶里的样品,这是他和研究团队历经8年研制的人工角膜,2008年已经在兔眼碱烧伤动物模型实验中获得成功,下一步,他将致力于将人工角膜的进一步研发。
被人需要很快乐 推动全国首个人体器官捐赠移植法
采访姚晓明前一天,刚好有一条新闻写到关于深圳医生的调查,数据显示:8成医生不愿意子女从医。
“你愿意让孩子从医吗?如果子女也想做医生,有什么建议?”这两个问题拿来问姚晓明,他的答案会是怎样?
人工角膜如果研发成功投入临床将是角膜病患者的莫大福音
姚晓明的妈妈是汉口铁路医院的退休医生,一家三兄弟也只有他,走上了和母亲一样的从医之路。他说,做医生是受母亲的影响。本科时,姚晓明在武汉医学院就读,本科毕业后,他就一直做眼科医生,后来到暨南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也仍然选择眼科。
“做医生这个职业能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收获吗?比如人们的尊敬。”记者问。
“有啊。自己的努力换来人们的尊敬。被人需要是一种快乐的过程。”姚晓明回答说。
最早在深圳推动角膜捐献的姚晓明,因他和当时的深圳市人大常委、民盟深圳市委秘书长吴江影的努力,深圳就器官捐献从地方立法“试水”。在他的奔走呼吁下,深圳角膜捐献数量居全国首位,并直接促成全国第一个相关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捐赠移植条例》2003年正式出台。
姚晓明说,这么多年来,他在很多地方看到太多“因贫致盲”,又“因盲致贫”的例子,他和他的团队通过公益和治疗去帮助这些人,一次连做88台手术就是在外地扶贫治疗时创造的记录。这就是他口中所说的的被人需要的快乐。
在姚晓明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幅油画,就是患者家属照着他的照片画的。这份礼轻情意重的礼物,是患者和家属眼中的姚晓明:眉目间是满满的爱和关怀。
母亲临终捐角膜 我治愈的眼有母亲温暖的目光
姚晓明成功完成国内首例角膜劝捐以来,接触过不少角膜捐献者和家属,最特别的一个案例是深圳狮子会眼库成立以来的第70位角膜捐献者丁剑芬——她,就是姚晓明的母亲。母亲患病去世后,按照她的意愿,深陷悲痛之中的姚晓明请同事将母亲的角膜摘除。眼角膜取下,姚晓明含泪为母亲安装义眼,并深深吻别母亲。
姚晓明母亲的角膜让六位角膜病患者重见光明,每次,这些病人回来复查时,姚晓明都忍不住观察很久,通过检测仪看到病人的眼睛时,他仿佛又与母亲温暖的目光相遇。
他是姚晓明,一个马不停蹄的深圳医者,一个用人生歌颂光明的深圳人。
姚晓明有个儿子,在国外本科学的是经济,硕士时攻读会计。然而,人生的道路峰回路转,儿子的职业生涯,在一次回国后发生了彻底地改变。
5年前,还在读硕士的儿子回国,陪姚晓明到普陀山,亲眼目睹父亲给当地的患者做白内障手术。儿子回学校后,姚晓明接到儿子的一条短信:爸爸,我要从医。
姚晓明的妻子也是医生,目前已经退休。他和她,都尊重儿子的选择。姚晓明告诉记者,儿子对公共卫生更感兴趣,现在就在这个领域做研究。
于是,一段佳话就此谱成:姚晓明一家三口、一家三代皆从医。
每一天满负荷运转 光明使者马不停蹄
但是,姚晓明深知从医之路不容易。中国的医疗环境,确实会让医生不愿意“子从父业”。“这是个高风险的行业”,姚晓明说,“高风险体现在,患者的病情越来越复杂。有时限于目前的医疗水平没法治好或治疗不成功。”
“病人和家属对医生的不信任,这个风险比上一个风险还要大。”姚晓明说。
“待遇比较低。”姚晓明说,第三个风险中所说的待遇低,不是指绝对数,而是相对深圳的物价、出行成本、生活成本而言。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深圳引入医疗人才很难,“医疗团队整体引进”的设想更是痴人说梦。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查看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5-10 04:23 , Processed in 0.1258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