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其超
1979年7月3日,党的58岁生日刚过,为访问“杨禄奎事件”当事人,我在北京坐8路车到沙滩站点下,径直去文化部见姚仲明副部长。文化部大院里防震棚没有完全拆掉,办公平房修饰得干净利落。传达指引我来到姚部长办公室:一张一头沉的写字台、一把椅子,两个单人沙发,这就是当时一位副部长办公室的标准设施。见到姚部长,递上介绍信,他还没看完,电话铃声响起。接完电话,姚部长脸露歉意地对我说:“对不住,临时有个外事活动,你晚上到北京市南河沿晨光街外交部宿舍8楼找我,家里详谈。”
粉碎“四人帮”后,百废待举,姚部长分管文化部外事,工作确实繁忙,约了我又谈不成,实属无奈。好在晚上还有约定,心中稍慰。下午,太阳老高就出发。那时,没有出租车,也没人引路,偌大的北京,到哪采访,转几路车,我总能找到住址,时间控制得也恰到好处。现在想想,自己都佩服自己。
晚上8点,准时到达部长家里。换上便装的姚部长,个子不高,身体微胖,精神抖擞,慈祥而热情。我事前做过功课,知道他是外交官,也是文化人,曾创作《同志,你走错了路》、《记忆犹新》、《乌云难遮月》等多部话剧。请他写亲身经历的杨禄奎事件,是最佳人选。我开门见山表达了约稿意愿。没想到,姚部长在肯定我们寄来的初稿后,一口回绝署名的请求:“你们初稿写得比较好,我是肯定的。作为烟台市长,那事是我办的,不能自吹自擂。用我的名字写,该渲染的地方不能渲染,该描绘的地方不好描绘。我在文化部,官不大,整天却要和美国人打交道,人家看我对过去的事情还怒气冲冲,从外交意义上讲,不太恰当。我署名,组织上也不会同意。”一席话,像一盆冷水浇到身上,我从头凉到脚。
姚部长看出我的失望,马上很认真地从作者人选和写法上帮我出主意:“交通部副部长曾志很能写东西,河南省委宣传部的于大绅、文化部的纪兆璞他们几个人可以写目击记。”在写法上,甚至在语言上,姚部长也很有见地:“一开头,讲烟台地方不算很大,在外交史上有击退盟军登陆和杨禄奎事件的光辉篇章。”他建议说,不能孤立地写事件,要和整个斗争背景联结起来:烟台是解放区第一座海港城市,老百姓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人民好喜欢”的歌,积极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就在这个时候,烟台市发生了“联总”职员史鲁域琪违章开车,撞死人力车夫杨禄奎的惨案。
说着说着,姚部长好像又进入了那个年代,义愤填膺:“‘联总’的美国人,在蒋管区横行霸道惯了,解放区决不允许他们胡作非为,轧死中国工人要让他们付出代价。当天,派外事办公厅主任赵野民出面,迫使‘联总’代表李普尔交出犯人,由烟台地方法院扣押待审。我和徐中夫副市长召见职工会的代表,签署‘严惩肇事人,安葬死者,抚恤家属,登报道歉’等维护解放区法令的抗议书。”
这是一次最容易的采访,我不用提问,姚部长滔滔不绝,越讲越激动。“1947年5月26日,公祭那天,作为主祭人,我宣读祭文:杨禄奎被‘联总’人员开车碾死,全市同胞无不悲痛愤慨,解放区人民对这种暴戾行凶,坚决抗争到底,为惨死的同胞复仇。公祭后,宣布起灵。卡车载着灵柩,双方代表分列左右,执绋缓行。市民看到市长护送灵车,频频向我致意;特别看到美国人李普尔戴黑纱扶灵,激动地高呼口号,大抒胸中郁闷之气。”
姚部长讲到这里,也像当年一样扬眉吐气:让外国人送殡,在中国是首次。“对抚恤金等事宜的谈判,我们不卑不亢,寸步不让。李普尔企图把抚恤金与对肇事者的处理联系起来。我当即予以驳斥:行凶者应由司法部门惩处,不在谈判范围之内。李普尔听我说,死者的妻子需要养活到老,两个孩子需要教育到18岁时,马上打断我的话:‘照这样计算,赔偿金额太大。我们赔偿250至600美元的界限不能突破。’我说:‘你们那个数目只适用蒋管区,在解放区行不通!’经过我们的据理力争,赔偿费定为3400美元,打破了美国人的赔偿惯例。”
姚部长谈到烟台地方法院判处凶犯公审大会时,目光如炬:临时法庭,安排在市府大礼堂。红色横幅庄严肃穆,凸形横台后座逐层加高,主审官、陪审官、书记官、翻译依次排开;台前正厅摆满旁听座椅。这个礼堂解放前是外国人寻欢作乐的舞厅,今天却成了审判凶犯的法庭。法院院长林蔚宣读判决书:肇事人轻视中国人权,以致伤害人命,本应严惩,作为联合国救济总署人员,能够深切悔过,及时赔偿,为照顾国际友谊,特从宽处理,判处被告有期徒刑2年。史鲁域琪对这一决定,感激涕零,并在《烟台日报》发表向中国人民道歉的悔过书。
姚部长意犹未尽:“公审大会后,走出太平街的市府礼堂,步行到海边,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再也无法平静:震惊中外的杨禄奎事件,宣告外国人在中国横行霸道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香港通联杂志写文章说,美国人在烟台碰了钉子;中央台广播了对烟台市既不排外也不媚外的通报嘉奖;战场上许多将领写信说:我们在战场上打,你在外交上打,痛快!”
姚部长沉浸在当年的氛围中,心潮起伏。他一个晚上讲的都是“尊严”!我一个晚上听的都是解放区的高风亮节,打心眼里感谢部长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为回忆录提供第一手资料。《胶东风云录》上纪兆璞署名的目击记《解放区人民不可欺》,是烟台人民扬眉吐气的真实写照,谱写了中国外交史上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