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53|回复: 0

祠堂文化,构建和谐上虞的“乡土遗产”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9-11 13: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祠堂文化,构建和谐上虞的“乡土遗产”

      2012-06-18 18:55:27  祠堂文化

    近几年,我市民间自发修谱热方兴未艾,新修一部部翰墨飘香的家谱,雨后春笋般地纷纷涌现,对追本溯源,抢救传承姓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大有裨益。然而,相比之下,作为承载家族历史、记录宗族蕃衍、见证家族兴旺的宗祠保护,却波澜不兴,显得“微山湖上静悄悄”。据调查,我市丰惠、小越、驿亭、崧厦、永和、道墟等17个乡镇(街道)目前至少还遗存宗祠(含支祠、祖堂)70处。

      祠堂,也叫宗祠、宗庙、家庙,习惯上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受“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观念影响,起初只有天子、诸侯等贵族才享有祭祀权。《礼记·王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故称为墓祠。南宋以降,朱熹《家礼》规定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不过,当时修建祠堂还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明代嘉靖“大议礼”后,朝廷遂“许民间皆联宗立庙”。此后习惯上,人们将皇宫贵族的祭祀场所称作“家庙”,民间一般称为宗祠,或祠堂。

      我市现存祠堂基本上是清代遗构,除了极小部分前些年被修复外,绝大多数年久失修,处在风雨飘摇的境地。王冠群同志的《祠堂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乡土遗产”》一文,阐述了祠堂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怀着焦虑的心情,发出了抢救保护岌岌可危祠堂的倡议,颇有见地,值得一读。——马志坚 

     图为章镇新魏家庄村祠堂的戏台。

      不久前,王柏安先生在上虞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宗谱对现代和谐文化建设的作用》一文。文章颇有见识,很有深意,宗谱文化对构建我市文化强市战略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觉得宗谱离不开祠堂,凡有宗谱,必有祠堂,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中国的宗族历史文化。因此,个人以为有必要就祠堂文化作粗略的阐述,以求抛砖引玉。

      祠堂,这里是太庙、宗祠、家庙、祖堂的泛称。祠堂与宗谱一样,最具代表宗族历史文化。假如说,宗谱是平面的非物质的宗族历史文化遗产,那么祠堂是立体的物质的宗族历史文化遗产。从大处讲,祠堂乃是华夏各姓氏子孙缅怀祖先,寻根谒祖的圣殿;是传承华夏乡土文明和文化血脉的根基;是华夏民族和宗亲邻、凝聚宗亲人心的精神支柱,它有利于宗族的团结,进而促进国家民族的大团结。  

      祠堂的起源

      祠堂始创于何时?至少到目前为止,尚无从考证,但我们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完全有理由相信,当华夏民族从原始远祖步入人类文明之时,就有崇尚祖宗的图腾和场所。在今天,我们仍能方便地找到各姓氏的图腾,那场所应该是最初祠堂的雏形,虽然我们目前还无法考查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祠堂是在这样的雏形上发展起来的。据《达溪王氏宗谱》中记载,晋太子创立王姓,支脉不断繁衍,然后其中一支分别迁居廊坊、琅琊、江左、山阴、东林。上虞达溪王姓是泽元公带领子孙自东林迁居来的,因此泽元公被称为达溪的始祖。

      先祖们一路走来,每到一地定居后,必兴建祠堂供奉祖先,传承先贤的创业精神,开拓当地产业。如王氏祠堂首推太原晋祠,其各支脉祠堂多得难以数计。仅上虞达溪王姓祠堂,建筑规模最大、名气最响亮的是生畈王氏宗祠。至今,在外王氏游子即使忘记了祖辈生活过的村庄,却仍能记得自己是生畈祠堂的子孙。近几年还有王氏宗亲,专程来上虞达溪生畈寻找王氏的祠堂呢!规模小一点的王姓祠堂还有六座,此外,还有准祠堂十二栋,俗称大厅,能部分替代祠堂功能。  

      祠堂传承了乡土文明

      祠堂作为传承乡土文明的有效载体,曾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首先,祠堂颂扬了先祖开拓创业的精神。开山祖的牌位被立在最高处正中位子,他们的功劳在宗谱中有详细记述,并成为族人子孙心中默默树起的丰碑和学习的榜样,族人常以功劳卓著的某某太公的后裔子孙而自豪。

      其二,在祠堂里制订族规、族约,规范族人道德行为。如忠君爱国、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禁赌、禁毒、禁嫖、禁盗等,其内容在目前看来大部分仍然具有教育意义,而又是在神圣的祖宗面前订立的规矩,更能引导族人自觉遵守。自古就有“头上三尺有神灵”之说,以这种方式所构成的自律机制,族人还会不自觉遵守吗?

      其三,每年清明节的祭祖活动,从祠堂到祖坟的一套程序仪式,既是缅怀祖先,颂扬祖宗恩惠的民俗活动,又是族人和睦聚会,沟通宗亲友情,增强族人凝聚力,开展互帮互助的时机。清明节时,对学业、功名长进者,按族规会得到的奖励,自然在那些得奖者心中埋下了要反哺族人的种子。对年老贫困者会得到眷顾,尊长有序的文明礼仪会得到充分演示,人伦道德等乡土文明在族人心灵深处会受到重新洗礼。

      其四,祠堂也是公益事业的议事之所,如修桥、铺路、造凉亭之类的公益事业在祠堂里议就后,族人会出钱出力,尤其是事业有成者更会慷慨解囊,以求心灵慰藉。

      其五,民国之初,新学兴起,祠堂又成为学子的学校。新中国成立后,祠堂学校在农村仍然被延续下来,大批人才从祠堂里被培养出来,祠堂其功不可灭。对于享受了祖宗恩惠的人来说,感恩之情是不能丢的。

      其六,祠堂也是一方传统建筑艺术的殿堂,物质文化的历史遗产。祠堂大多建于明清两代,承载着历史的积淀,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人文价值。如据有关宗谱记载,上虞达溪是王阳明的祖籍地,王阳明来达溪祭祖是情理之中的事,祭祖之后,畅游在达溪的山水间,写下了大量诗篇,至今尚能在宗谱和其它文集中找到,上虞达溪祠堂已成为研究王阳明的必选之地。因此保护好现有祠堂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祠堂促进了民族团结

      保护修葺好祠堂须有新思路

      祠堂文化在中华民族大融合中发挥过催化作用。作家二月河先生在长篇历史小说中有过这样的描述,有位满族大臣奏请康熙皇帝,对汉人要实施满族文化统治,并对于汉人把满人称为夷人十分愤懑。康熙皇帝笑而作答,我们有汉人的文化吗?没有,有孔孟之道吗?也没有,我看还是按汉人的一套办法好,要把太庙修起来,叫老百姓把祠堂建起来,把宗谱修修好。至于叫我们夷人也没有什么关系,大舜皇帝不就是东夷人吗?唐明皇唐太宗不就是西夷人吗?为什么我北夷人就不能统治汉人呢!

      在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满人灭了汉人的国,而汉人灭了(同化)满人的种” 。当然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是不能作为史实依据的,但有一点却是不争的事实:大清末代皇帝溥仪一口京腔,不会满语,不懂满文;另一方面,从清朝时期修的宗谱里就有贝勒开玉碟馆,修王家家谱,各地百姓奉旨修谱的记述。凡修好的宗谱,通常由房长保管,但其中一部须放在祠堂里封存供奉。那时全国上下都要修谱,在祠堂里举办圆谱活动,那是何等的氛围,汉满文化又是何等的融洽。

      无独有偶,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也阐述中国汉民族是由许多少数民族融合而成,汉民族的家族制度和宗族文化,是最具亲和力和包容性的。

      翻开人类发展史,那些曾在地球上辉煌过的古希腊、古罗马等民族已不知去向,在美洲尚能见到规模巨大的建筑遗址,却再也找不到建筑物的主人后裔在哪里?很不幸,那些曾经辉煌过的民族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相比之下,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不正是中华文化之伟力吗!

      贵州省大方县有一位青族老人,他对我说:“我们青族的语言、文字、服饰、风俗习惯等早已与汉族无异,在历史上,青族妇女从不缠足是与汉族的最大区别。”他接着调侃地说,“现在汉族女人也不再缠足了,是青族把汉族同化了。”

      我们欢迎这样的民族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也正如歌词中唱的那样“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我们都有一个家,它的名字叫中华。”可以肯定地说,祠堂作为家族制度、宗族文化的有形载体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保护修葺好祠堂须有新思路

      保护好祠堂须有新思路。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历史文化,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祠堂毕竟产生于过去的时代,具有时代的局限性甚至有糟粕,但只要我们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给祠堂注入新的活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份历史文化遗产一定能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在这方面,有的地方做得很好,如温州市龙湾区的三处王氏家庙,都被龙湾区政府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这是非常好的保护措施,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

      上虞市文物管理所已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切合实际的工作,在全市文物普查中把祠堂列为重点对象,查阅相关资料,深入调查祠堂历史,并向当地民众宣传保护好祠堂的意义。市文物管理所调查了解到章镇镇魏家祠堂保存比较完好,村委班子对修复祠堂也十分热情时,文保专业人员与魏家庄村委一起研究,就如何保护性开发魏家祠堂,制订了一套建设方案,组织动员村民实施。在村委班子和村民的共同参与下,目前,魏家祠堂不仅作为历史文物受到妥善保护,还安装了健身器材,美化了周围环境,成为村民休闲、游乐、健身中心。村民对祠堂的开发性保护表示由衷的赞叹,已成为当地村民引以自豪的资本。最近,在文管所的关注和指导下,陈溪乡夏家岙村党总支和村委已开始行动,决心把夏家祠堂打造成夏家岙亮丽的名片。

      我市的祠堂保护工作,已跨出了坚实的步子。如今,市人民政府已重修谢氏东山景观,不仅重修了谢安墓,谢氏家庙三公祠也已重建,届时,全国中华谢氏联谊会又将在上虞召开。还有不少有识之士也发起重修祠堂的倡议,如道墟的谢关水老人、企业家谢文秀等,沥东潭头村的李志四先生、李雨龙先生、企业家李宁银等,沥海联邵村的企业家邵飞标、邵家龙、村书记邵伟堂等,他们修建祠堂的倡议得到群众的广泛响应。

      祠堂保护迫在眉睫。一方面,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不少祠堂已岌岌可危,如不及时抢救,那将永远消失;另一方面,目前,人们对祠堂的认识还不足,对修建祠堂存在着“等、靠、要”的观念。所以还须加强对保护祠堂的宣传力度,应当把保护祠堂和弘扬孝德文化结合起来,使祠堂成为后人的德育教育基地;还有的人建议将祠堂的修建与当地的文化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使祠堂成为本地村民的活动中心,这是非常有益的建议。只要我们把这方面的传统精神激发出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祠堂这一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必将对我们创建和谐上虞发挥重要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7 11:48 , Processed in 0.10719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