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本文凡引敦煌本天下姓望谱的定名,不特别说明者,皆以各国敦煌写本刊布所在图册中的定名为准,其他不同定名,详见本文具体论述。本文还大量利用了IDP网站上的彩色高清图版,不一一注出。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黄正建和李锦绣研究员的悉心指导,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刘波先生帮助联系将S.5861的彩色图版在国际敦煌项目IDP网站上提前公布,万晋、林韵柔女士帮助复印日文资料,本文缀合图由康鹏博士协助完成,一并致以诚挚谢意。
②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商务印书馆,1962年,收入《敦煌丛刊初编》第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140、230、231、287页)、黄永武《敦煌遗书最新目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第72、210、709、723、619页)、施萍婷《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中华书局,2000年,第63、184、271、281、573页)对这五件文书皆有介绍。
唐耕耦《敦煌四件唐写本姓望氏族谱(?)残卷研究》(《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11-280页)、王仲荦《敦煌石室出残姓氏书五种考释》(《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8-19页)、林立平《唐代士族地主的衰落过程——几件敦煌谱书的启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姜伯勤《敦煌社会文书导论》第二章第一节《天下姓望氏族与谱学资料》(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第29-41页)、郭锋《郡望向姓望转化与士族政治社会运动的终结》(《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中华书局,2001年,第74-87页)、李锦绣《敦煌文书的谱牒写本》(《文史知识》2003年第5期;张弓主编《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上卷)》四《史地章》第七节《谱牒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25-543页)等对这五件文书有不同程度或角度的研究。
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书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第85-98页)、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23-363页)对这五件文书分别有校录文可资参考。
③最早研究BD08679号的缪荃孙将其定名《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并肯定了底本的真实性,还考证题记中的“丙辰年”当为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唐贞观条举氏族事件卷跋》,《辛壬槀(稿)》卷3,1911年)。经过数年争论,衍化出该卷创作于贞观年间和高士廉原作抄本的“真品说”与创作于天宝年间和冒名假托的“伪作说”两种主要观点。前者研究主要有:陈寅恪《〈敦煌劫余录〉序》,《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本第2分,1930年,收入《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267页;陈垣《敦煌劫余录》,1931年,收入《敦煌丛刊初集》第3-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1224页;向达《敦煌丛抄叙录》,《北平图书馆馆刊》第5卷6号,1931年;宇都宫清吉《唐代貴人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史林》19卷3期,1934年;许国霖《敦煌杂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收入《敦煌丛刊初集》第10册,第369-372页;仁井田陞《六朝おょび唐初の身分的内婚制》,《历史学研究》第9卷8号,1939年,收入《中国法制史研究(补订版4卷)》第九章,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第600-621页;那波利贞《隋唐五代宋社会史》,《支那地理历史大系》第七编,《支那社会史》,东京白杨社,1941年,第121-135页;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中华书局,2010年第3版,第101-104页;岑仲勉《重校〈贞观氏族志〉敦煌残卷》,未刊稿(1959年),收入《岑仲勉史学论文集》,中华书局,1990年,第628-651页;王仲荦《〈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残卷考释》,《文史》第9辑,1980年;邓文宽《敦煌文书位字七十九号——〈唐贞观八年五月十日高士廉等条举氏族奏抄〉辨证》,《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2期;郭锋《郡望向姓望转化与士族政治社会运动的终结》,第74-87页;林世田《敦煌写本〈贞观姓氏录〉与新发现的虞弘墓》,《文物天地》2006年第4期;孔令梅、杜斗成《国图藏BD08679号氏族谱文书年代考》,《图书馆杂志》2012年第2期。后者研究主要有:牟润孙《敦煌唐写姓氏录残卷考》,《台大文史哲学报》第3期,1951年;池田温《唐代の郡望表——9、10世紀の敦煌写本を中心として》上、下,《东洋学報》42(3),1959年;42(4),1960年;毛汉光《敦煌唐代氏族谱残卷之商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3本第2分,1971年;唐耕耦《敦煌写本天下姓望氏族谱残卷的若干问题》,《魏晋隋唐史论集》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293-315页;华林甫《〈姓氏录〉写作年代考》,《敦煌研究》1995年第4期;李锦绣《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上卷)》,第526-530、534-535页。不仅如此,在各家争论中还为该卷衍生了数种定名,如《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缪荃孙)、《姓氏录》(陈寅恪)、《贞观氏族志》(向达)、《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王仲荦)、《郡望表》(池田温)、《天下姓望氏族谱》(唐耕耦)、《天下氏族谱残卷》(姜伯勤)、《唐贞观八年五月十日高士廉等条举氏族奏抄》(邓文宽)、《氏族谱》(毛汉光)、《诸氏族谱》(李锦绣),等等。还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的编者选择了邓文宽对该卷的定性与定名。
④关于S.2052的创作时代,仁井田陞认为是8世纪后期至代宗大历年前(《スタイン敦煌発见の天下姓望氏族譜——唐代の身分的内婚制をめぐって》,《石滨先生古稀记念东洋学论丛》,关西大学,1958年,第397-429页);王仲荦认为是唐德宗广德时期(《〈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考释》,《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2辑,第71-177页);华林甫考证为玄宗天宝初年至肃宗至德二载之内(《〈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写作年代考》,《敦煌研究》1991年第4期);李锦绣认为该卷当成于德宗贞元年间(《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上卷)》,第535-537页)。可知学界的看法同样不统一,但该卷成书于唐天宝以后,且抄写于晚唐时期,则大致可以确定。
⑤如牟润孙、唐耕耦、毛汉光、华林甫、李锦绣等早已指出该卷是伪作;但近期孔令梅等仍坚持该卷是真品。
⑥应是印刷错误,S.5861提示中的P.3191误作“P.391”,而在S.9951的提示中又作“P.3191”。
⑦如唐耕耦曾拜托1982年访学法国的陈智超代为查阅P.3191原卷,(用S.5861照片与P.3191原卷做比对后)陈先生和法国图书馆的工作者对两卷的缀合并不认可。唐先生依然坚持己见,还提出“两者不仅内容同一,而且确为同一人手笔,只是字体有大小。其原因可能是洗照片时放的大小不一,或者抄录时字体本来有大小……以待他日据原件核实”。参见《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第92页注释1。
⑧开元二十五年七月庚辰,玄宗赐李林甫爵晋国公。参见《资治通鉴》卷214,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条,中华书局,1995年,第6830页。
⑨参见《旧唐书》卷65《高士廉传》,中华书局,1995年,第2443-2444页;《旧唐书》卷46《经籍志上》,第2012页;《新唐书》卷95《高俭传》,中华书局,2003年,第3841-3842页;《新唐书》卷58,第1500页;《资治通鉴》卷195,太宗贞观十二年条,第6135-6136页;《唐会要》卷36《氏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74-775页。
⑩参见《旧唐书》卷82《李义府传》,第2769页;《旧唐书》卷46,第2012页;《新唐书》卷58,第1500页;《唐会要》卷36,第775页。
(11)参见《唐会要》卷36,第774-775页;《资治通鉴》卷195,第6135-6136页。
(12)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中华书局,1999年,第84-85页)贞观八年五月初一为“辛未”,推算初十日为“庚辰”,而二十二日才为“壬辰”。
【参考文献】
[1]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3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210-212.
[2]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103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385-388,44.
[3]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1.
[4]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9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181.
[5]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65.
[6]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12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295.
[7]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107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113、30.
[8]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108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55、17.
[9]吉川忠夫.敦煌秘籍影片册一[M].大阪:杏雨书屋,2009:374-378.
[10]荣新江.英国图书馆藏敦煌汉文非佛教文献残卷目录(S.6891—13624)[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145.
[11]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318.
[1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1500.
[13]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29.
[14]王应麟.玉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953.
[15]王溥.唐会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774.
[16]刘餗.隋唐嘉话[M].北京:中华书局,1997:28.
[17]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