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95|回复: 3

姚振宗对目录学的建树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10-17 10: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8-26 19:49 编辑

    姚振宗对目录学的建树



    辛亥革命网 2013-02-2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姚振宗一生好古敏求,置心于书,而不屑举业。平生的重要贡献,是对目录学的优异成就。就是在于他对历代正史艺文志和经籍志的补撰、补注、考证。振宗于史志目录的建树,是我国目录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姚振宗(1842~1906),字海槎,小字金生,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人。清祖居会稽东浦镇马山姚家埭。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祖母陶氏,是陶堰名士陶载芳之女;祖父姚舜辉,字赤园,曾任湖北潜江县典史,于道光十年(1830)辞官回乡,迁居陶家堰,姚振宗出生在陶堰后港。遂为绍兴陶家堰人。姚振宗的父亲姚仰云,初名湘,号秋墅,以县丞擢升道员(俗称道台),总司江北粮台。生有一女三子。咸丰五年,仰云携家眷去扬州,独留长子姚振宗在家侍奉祖母。振宗幼年受家庭熏陶,求实读书,常常手不释卷,博览群书,考究学问,留心佚事旧闻。他曾三次赴考,皆不第。后因时局突变,太平军节节挺进,沿长江而下,江北人心惶惶,姚振宗仓及祖母也由陶堰迁居城内东双桥下徐姓住宅。咸丰八年(1858)举家迁居苏州,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进袭浙东;姚振宗皇奉祖母避地江北,先后到江苏泰州、兴化、扬州等官所侍父6年之久,深受家学熏陶。他的父亲雅嗜典籍,搜集颇富。尝从邵伯购得善本书千种,载归绍兴,不幸毁于兵乱。劫后复事搜求,所获益多。同治六年(1867)秋,其父仰云在扬州得奇石如狮形,因筑“狮石山房”。仰云嗜书,几年间获不少旧版书籍,令姚振宗以四部分类,厘订书目,专攻目录学。自此振宗开始目录学研究,从事目录考证之学。
      姚振宗三试秋闱,皆名落孙山。同治八年(1869),姚振宗的父亲殁于扬州。巡抚英翰奏请按布政使军营立功例,从优议恤。朝廷降旨:“加赠内阁学士,例给恤银,遣官致祭”。后来姚振宗将父亲灵柩运回绍兴,安葬在漓渚七星墩之麓。因其父生前曾有欲居鉴湖“快阁”的心愿,举家重返绍兴鉴湖快阁,所以姚振宗遵遗命购进此屋。姚振宗买得此屋的第二年,依据友人秦树敏(勉锄)所藏的《快阁记手册》进行修葺,恢复旧观,他将原来的“师舟”改筑成“师石山房”,并把其父在扬州购得的狮形奇石陈列室内。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陶方琦即为撰写《快阁后记》,东湖居士陶浚宣也题有楹联,“快阁”又焕然一新。姚振宗发奋聚书,勤奋好学,泛览诸家书录,才思敏捷,知识渊博,识古通今。自念不为世用,隐居读书考证版本终其身,自谓不知昏晓者将40年。秋瑾的祖父秋嘉禾(露仙)与他们是世交,曾向姚振宗索阅应试场艺留稿,见其文词博雅,叹息不已,便劝勉他:“足下与科举无缘,不足为此虚掷光阴。”从此,姚振宗便隐居快阁,收购古籍,读书考证,潜心于目录学。自念不为世用,益发愤读书,恣览群书,博稽书目,深究考证;融目录学、校勘学、考证学为一体。其后又从味经堂书肆借得常熟毛氏《汲古阁刻书目》,因念毛氏旧藏多人间秘册,“自群经十七史到诗词典本、唐宋金元别集、稗官小说,靡不择要发雕,嘉惠儒林”,但其图书目录杂糅多伪漏,误人非浅,因而重为厘订,以《毛氏汲古阁刻书目录》所刊十三经、十七史,仿四库书目,第其先后,他首先对《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及黄荛圃所著《土礼居丛书》中的《百宋一廛赋书录》进行考证,发现书中多有遗漏和误处,均经他认真厘定,加以注释。别编《汲古阁刊书目录》上、下两卷。黄氏荛圃《士礼居丛书目》中,《百宋一廛赋》后有《百宋一廛书录》不载卷数,乃就其所载,为之分别辑出,以四部为元部居,成《百宋一廛目》1卷。此时,陶方琦由翰林院编修出任湖南学政,他从学使院寄给姚振宗诗两首,诗曰:(一)西头快阁晚晴天,云水空明文字鲜,数万图书恣供养,几年心力费雠编,吉金宜合双周器,精椠还齐百宋廛,早向亭林识宗旨,搜罗坠业意皇然。(二)本来身外即浮云,邃密商量为咫闻,旧宅杜郁多散失,同时丁陆亦精勤,频年自叹成荒落,古简还期共赏欣,却慕前贤思适意,未应膏晷彻霄焚。诗中赞扬姚振宗不辞辛劳,在编校目录学工作中取得了成就,也感到搜罗失落史资的意义重大,自叹不如,还劝他劳逸结合,不宜连夜操劳。
      姚振宗从住进快阁以后,聚书日多,其中也有宋元古本,为世所罕见的书籍。所以自光绪五年夏天开始,他即继承父亲的遗志,重编《师石山房录》,到光绪八年(1882)夏,集部总编始成,辑成《师石山房书录》31卷,著录图书3200多种,6万多卷。其中分经部、史部、子部,每部都有考证,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源流定论,参以存本的同异。光绪十年(1884)初秋,陶方琦受湖北巡抚彭祖贤的聘请,担任《湖北省通志》总编修,陶方琦函请姚振宗代撰《湖北省通志》中的艺文志,分编艺文志部,姚欣然答应。次年秋天,陶方琦服母丧丁忧期满,入京复职,不料十二月间陶方琦突然病逝京都寓所。姚振宗闻讣大恸。光绪十一年(1885),编完《湖北艺文志》14卷。自此,更穷研前人著作,光绪十四年,姚振宗鉴于范晔所编的《后汉十志》无艺文志,以后虽有钱氏补志,但漫无制裁,侯康的补辑,也不够完备,因而姚振宗又另作《后汉艺文志》4卷,其中如释、道二录,是根据开元录《抱朴子》等书加以充实。接着,姚振宗又搜集、考证三国时的史资,三国虽历时仅六十年,且战事不断,但文风不衰,文人的著作甚多。可惜陈寿所编的《三国志》中,没有艺文志的记载。后来虽有郑默中、经荀勗补辑成编,但因年代久远,这两书均已散失。姚振宗便继续搜采,辑成《三国艺文志》4卷,不久又写成《汉书艺文志条理》8卷。此后,姚振宗又花了十年时间,写成《隋经志考证》52卷,都有他独特的心得和见解。这部书卷帙最繁,历时最久,功力最勤,成就最大,深为后人赞赏。光绪三十二年(1906)姚振宗病死在快阁家中,享年65岁。他隐居读书考证,从事目录学三十多年,终其一生,为后人留下累累硕果。清末版本专家陈训慈对姚振宗高度评价:“清乾隆至嘉庆间,越中治部录之学,惟推二章氏(章学诚、章宗源),越百年余而有先生,其成就且过之,信足矜式于百世矣。”《清史稿·文苑列传》中,姚振宗与二章均列入传记。文中赞誉姚振宗:“目录之学,卓然大宗。”仰契前儒,下启后学,终成目录学大师。一生好古敏求,置心于书,而不屑举业,晚年在故乡购地筑庐。后因筹饷之功拔两淮运判。赐四品衔而终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0: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8-26 19:50 编辑

      姚振宗根据正史艺文志、列传,参考旧目录和相关资料,“竭十余年之心力”,完成了《汉书艺文志拾补》6卷、《汉书艺文志条理》8卷、《后汉艺文志》4卷、《三国艺文志》4卷、《隋书经籍志考证》52 卷及《七略别录佚文》一卷和《七略佚文》一卷等七种目录学著作。光绪二十七年(1901),姚振宗手编以上七种目录学著作,名曰《快阁狮石山房丛书》76卷,20万言。现据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作如下著录:

      《七略佚文》一卷(《快阁师石山房丛书》本)(清)姚振宗辑。《七略》 ,自唐艺文志之后,《崇文总目》、《遂初堂书目》、晃志、陈录皆未著录,姚氏认为与《别录》同亡于唐末五代之乱。严可均《全汉文编》辑文荟萃略备,姚振宗依据《汉书艺文志》移易其体裁,于佚文无所增益,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撰成七略佚文一卷。姚氏首撰七略佚文叙,叙七略本末第一,叙七略辑本第二,叙新编七略第三等。是编体裁与七略别录佚文不同,别录佚文无多,只须连篇接写,毋庸分篇,此则析为七篇皆有首尾,依然《七略》旧贯。七略佚文包括:七略第一辑略佚文;七略第二六艺略佚文,凡六艺略九种,一百二十九家,二千九百二十六篇,图一卷;七略第三诸子略佚文,凡十种、一百八十七家,四千三百四十六篇;七略第四诗赋略佚文,凡五种,一百六家,一千三百十三篇;七略第五兵书略佚之,凡四种,六十六家,一千三百七十五篇,图四十四卷;七略第六数术略佚文,凡六种,一百十家,二千五百五十七篇;七略第七方技略佚文,凡四种,三十六家,八百六十二卷。大凡六略三十八种,六百三十四家,一万三千三百九十七篇,图四十五卷。恋砒、姚氏根据阮孝绪七录叙所称班固因七略之词为《汉书·艺文志》,认为艺文志序一篇,六略总叙六篇,每篇篇叙三十三篇,综凡四十篇,除去班氏接记后事之语,皆辑略节文也。今并以为辑由于史志之例多从减省,皆有根据,亦非改窜。”姚氏据汉志辑《七略》,有所增演,然“皆有根据,亦非改窜。”《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沈兆奎著录略云:“《刘歆七略佚文》一卷(活字本),清姚振宗辑,卷前有叙本末,叙辑本,叙新编诸條,体例与前书同,卷中全取汉书艺文志,附载佚文,编次详明,…… 所辑诸條较他家为备,排纂考订,亦较他本为精。”又有谢国桢著录认为:是编“虽不能谓其必复颖叔之旧观,然大要已班班可考矣。”

      《七略别录佚文》一卷(《快阁师石山房丛书》本)(清)姚振宗辑。刘向《别录》系我国目录开山之作,据姚振宗考证,此书亡于唐末五代之乱,有辑本多种,主要有洪颐煊霎滚宜租山馆辑补本,严可均《全汉文编》本,《经典集林》本,陶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张迭青《受经堂丛书》 本等。姚氏认为严,马二家辑本莞集略备,但未尽得本书体制。姚氏辑汉志条理及拾补窥见端绪,又得荀悦《汉纪》,阮孝绪《七录序》二证,故厘订为是峡,数易其稿,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夏撰成。卷首撰有七略别录佚文叙。叙七略别录本末第一,凡十八条;叙七略别录辑本等二,凡五条;叙新编七略别录第三,凡十一条。后列七略别录辑略佚文、别录佚文。关于《别录》与《七略》先后,姚氏认为刘向卒时典校未及竣事,《别录》无由成书,殆子骏奏进《七略》之时勒成之、姚辑本较为后出,博取诸家之长。所辑大凡七略别录叙奏八编,一佚文一百五十四条,附录一十九条,又卷首叙录三章三十四条,较严本一百五十条,马本九十条,搜辑更为广博,并对诸家黔本中经考证,非别录佚文者不予收录。姚氏经反复推求,认为荀悦《汉纪》中有别录辑略之文,他据此及其他资料,辑七略别略佚文凡三十五条,附录一条。姚氏评严马二本“取诸书所引残文断简以实之,舍完善而聚剥蚀”,他增入《战国策》、《晏子》、《孙卿子》、《管子》、《列子》、《韩非子》、《邓析子》及《上山海经表》叙奏全文八篇,是研究《别录》的第一手材料。本书体例,据汉志一一标目,龄佚文之前别行抬写,为之纲领,无佚文者不虚列。其引文大异者并录存之。单词只语不可解者,略注而引申之。《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沈兆奎著录略云:“《刘歆七略别录佚文》一卷(活字本)·清)姚振宗撰。成书在光绪间。卷首有叙别录本末十八条,叙辑本五条,叙新编十一条,用以发凡起例,匡谬指归,辑中垒佚文者,斯为最善。”

      《汉书·艺文志条理》八卷(《二十五史补编》本)(清)姚振宗撰 。《汉书艺文志》,学间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今欲求周秦学术之渊源,古昔典籍之纲纪,舍是志无由津逮。自别录、七略、东观、仁寿阁新记亡,而《汉书·艺文志》之书不可考。宋以来考证是志者唯王应麟所得为多,然学非专门,例多驳杂。王鸣盛评其砖“本源之地,未曾究通,不得要领。”乾嘉学者于是志考据一般不过数条,未有为全书疏通条理者。姚振宗久欲为是志疏通证明,昔年辑《汉书艺文志拾补》,因而推求义例,窥见端绪,每有关涉,即便疏记,网罗既久,荟萃稍多,于是经营草创,条分缕析,左右采获,部署后先,于光绪壬辰岁(1892)孟夏撰成此书。姚氏认为汉志一篇之中各有章段,不善读者,莫不以为杂乱,其实部次井然,皆有条理,班氏立法善之善者也。此书以条理名者,为分条董理,还其本来自有之条理。此书初欲以每略为卷,六艺诸子二略卷裹过重,分为上下卷,其余四略各一卷,共八卷。体例谨严,班氏之注,根据《七略》,此书所录一字不遗。他如颜氏集注,王氏考证,则不能不有所取裁。先以撰人始末,次及本书源流,无可证引者,或自为之说,有所心得者,则附著于篇。诸所引书,分条排比,或以时代先后为次,或以事类联贯为次,低一字者皆是,附案皆低二字。研究汉志诸家著述,搜集材料之富,当以姚氏为最,姚名达称有《汉书艺文志拾补》,《汉书艺文志条理》两书,而后古书显,汉志明,诚目录学之杰作。此书另有《快阁师石山房丛书》本。《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班书阁著录略云:“《汉书·艺文志条理》八卷(快阁师山房稿本)(清)姚振宗撰。书之以条理名者,以班氏原志部次井然,皆有条理,乃经后世之分析割裂以致读者不得其本,今则分条董理,还其自来之套理云尔。卷首有光绪壬辰自作叙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0: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8-26 19:50 编辑

      《汉书·艺文志拾补》六卷(据《二十五史补编》本)。(清)姚振宗撰。南宋王应麟撰《汉书艺文志考证》十卷,对于传记中有此书名,而《汉志》不载者,以类附入,凡二十六部。姚振宗又搜集遗漏,于清光绪戊子(1888)岁仲冬编辑粗具。越四岁辛卯(1981),续有所得,整齐排比,诸所附按为前人所己言者则芟除,厘订一过,录为定本,八阅月而毕。大凡六略拾补三十三种,二百七十四家,三百六部。附录  纬一种,十一家,十一部。综三十四种,二百八十五家,三百十七部,附见六十四家,九十部。超过了《汉志》的一半以上。按六略本三十八种,今诗赋五种并为二种:总集、别集;方技略四种中,医经、房中无所拾补,故仅三十三种。拾补所据材料,除《史记》、《汉书》和后来的史书外,大致有四种:一是《风俗通义》、《广韵》、《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二是汲冢竹书中新发现之材料;三是  纬藏于石室之秘密材料;四是诗赋没有奏御之私家撰述材料。一与四为中秘所无,二与三则刘、班所未见。今一一详征博引,朗若列眉,汉以前之典籍,艺文志之外,大抵略具。本书著录,篇卷数目,依据有关各书记载,旧史所无者则阙。撰人始末,各具端倪,无可考见者则阙,诸书见于释文叙录及隋唐宋史志者详著之,见于诸簿录家有关考证者略述之,诸家辑本叙录有资探索者节存之。是书另有浙江图书馆排印《快阁师山房丛书》本、《两代经籍志》本。《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班书阁著录略云:“《汉书·艺文志拾补》六卷(快阁师山房稿本)(清)姚振宗撰。编首有自作例言,据称光绪戊子,编辑觕具,越四岁辛卯,复以续有所得者,整排比录为本书云。此编一出,汉以前之典籍,艺文志之外,大抵略其于斯已。”

      《后汉艺文志》四卷《二十五史补编》(清)姚振宗撰。姚振宗因后汉兰台、东观、仁寿阁书部新记、蔡琶十意中艺文志稿、袁山松后汉书艺文志等亡佚无存;病钱大昭《补续汉书艺文志》上及西汉,下包三国,类例草率,不免重复误收;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子部兵家、历算、五行、医方、杂艺五类无一书,集部与佛道二录未尝着手,并非完书;故另行编撰,于光绪十五年(1889)孟夏撰成是志。分类大体依隋书经籍志,分经、史、子、集四部,四十二类,附以道佛,共四十四类。具体门类视当时书之有无略有增减。经部之五经总义,史部之载记,史钞、史评,子部之杂、艺术,部之文史,皆后起之目,而东部人士实有其书,故立此数类。录四部及释道书籍约一千一百余部,二千九百余卷,又二千二百余篇。是书特色:一、著者事略,一一详载,使读者得考见其环境及学术渊源。二、断限谨严,人物撰著,均以献帝逊位之年断限。三、著录各书皆注出处,较侯康书详备。四、其书有近人辑本者皆列举之。五、后人对原书有批评者皆录入。六、有疑问者附按语考证之。姚氏此书,旁征博引,收罗周至,考证精详,实为诸家续补诵蠢漏《后汉志》之冠。是书另有《经籍志》本。《快阁师石山房丛书》本,《适园丛书》本,《历代经籍志》本。《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班书阁著录略云:“《后汉艺文志》四卷(快阁师山房稿本)。(清)姚振宗撰。为例可称至善,东都著述,虽不敢云已悉萃于是编,然较钱侯两志,似完美也。”

      《三国艺文志》四卷(《二十五史补编》本)(清)姚振宗撰。三国人才辈出,著述可观。陈寿附见于《三国志》,记注弗详,多有遗漏。裴松之注三国志,详述事迹,而略于著述。推究原因,当是魏《中经簿》和晋《中经新簿》已完成,可资取证,无需重出。上述两部书目失传,遂无从取证。侯康撰《补三国艺文志》四卷,至子部小说家止,农家、历算、五行、医方、杂艺五类有录无书,集部未尝措手,并非完书。光绪十五年(1889)姚振宗撰成《后汉艺文志》四卷,因加采获,是岁孟冬,并成是志。是志体例,一准其《后汉艺文志》,颇为谨严详赡,其特点亦大致相同。按四部分类,经十一类,史十三类,子十二类,集二类,后附释,道二家。著录四部及释道书籍约一千一百二十二部,四千五百六十二卷又一千七百七十九篇。卷首有叙例,略谓侯书依习凿齿《汉晋春秋》,朱熹《通鉴纲目》,先蜀,次魏,次吴;本书仍依陈志以魏蜀吴为先后。间有书宜在前者,则不拘此例,如易类以吴虞翻为首,诗类以蜀杜琼为首。侯氏以人类书,即一人所著罗列一处,今依隋志之例,以书类人。姚氏认为传记之体,以人为重;簿录之体,自当以书为重。卢本书断限,魏人以卒于黄初改元之后咸熙禅晋之前为断,蜀人以卒于章武之后炎兴之前为断;吴人以卒于黄武之后天纪之前为断。其前当归后汉,其后宜入晋代。然如郑默,杨伟皆身入晋代,而默之魏中经,伟之景初历,则为魏一代典章,不能不列于此。至如蜀之憔周,谷吕正,吴之薛莹,皆入晋未久而卒,而陈志为立传并载其书,则自不容略,此等皆变通其例。据是书另有《快阁师石山房丛书》本,《适园丛书》本。有张钧衡为《后汉艺文志》、《三国艺文志》并作一跋:“海搓之书,局面博大,考证细密,于断代尤为谨严,后附释道二家亦有确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班书阁著录略云:“《三国艺文志》四卷(快阁师山房稿本)(清)姚振宗撰。考是志之异于侯氏者,侯氏以人类书。是书依隋志之例,以书类人,盖传记之体,以人为重,簿录之体,自当以书为重也。是志非特采辑,较侯氏加详,为例亦较元也。”

      《隋书·经籍志考证》五十二卷(《快阁师石山房丛书》本)(清)姚振宗撰。本书为姚振宗目录学代表作。姚氏编撰此书,是因为隋书经籍志收录宏富,上下千余年,网罗十几代,其文略,非考证不明。章宗源虽撰《隋书经籍志考证》,仅有史部,著录不全,撰人始末不详,特撰此书,以补章氏之不足。姚氏于此书,用力最勤,历时四载,数易其稿,子光绪二十三年(1897)撰成。卷首有叙录,叙四部源流,考《隋书经籍志》撰人,叙隋志体制,叙历代名家评论,评章氏考证,另附新撰略例。全书一至十卷经部,十一至二十三卷史部,二十四至三十七卷子部,三十八至五十二卷集部,书末有后叙。此书颇具特色:一、网罗宏富,考证精到。博采诸史传记资料,各家文集及各书序跋,叙撰人始末。对多著者著作如《七略》作者,除《汉书艺文志》所载,姚氏又考出杜参、房风、王龚、苏竟等人。川诸家书目详考存佚、真伪,考版本,注明辑本,考诸家疑异之说,颇多独到见解,为前人所未发。二、于隋志类中分类,用力较勤。类中分类一百八十一属,类目精细,非深明类例者不足与此。经过类中分类,井然有条,层欢分明。三、采用辑录体。一书之下,博采群言,览此一篇,众说皆备。案语多为心得之言,对前贤评论,实事求是。凡隋代著录之书,以大字提其纲;凡卷中低一字写录冠以梁有云云者,皆七录及梁代书所有之书;所采史传及诸家考证之文低二字;案语低三字。一目了然,深得书目体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0: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8-26 19:57 编辑

      此书使略而不详之撰人,亡而不见之书名,茫无可考之体例,馨乱无可理之头绪,与门类节次之殊,古今存佚之数,写失刊误之处,避讳改荃之故,得到疏通证明。此书规模宏大,博搜广征,实为整理《隋书经籍志》最有成绩之作。此书另有1936一1937 年上海开明书店《二十五史补编》。《贩书偶记续编》著录有“《隋书经籍志考证》四十卷,清山阴姚振撰原稿本”。《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班书阁著录略云:“《隋书·经籍志考证》五十二卷(快阁师山房稿本)。(清)姚振宗撰。其为隋代著录之书,一目了然。卷首有自作叙录,卷末附后序,皆于体例,论之至详。”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谢国桢著录略云:“《快阁狮石山房丛书》七种七十六卷(民国二十五年上海开明书店铅印本)(清)姚振宗撰。振宗父仰云,咸丰间官江北督粮道,振宗侍父游官于泰州维扬衙署,即有志于学,洪杨之劫,家中藏书志被兵燹,劫后搜求所得,益众,其父命之釐订目录,振宗志目录之学,自此始,父殁返里,居鉴湖快闍有泉石之胜,自度不为世用,乃发奋读书,博综典籍,辑佚补亡,尝以班氏汉书艺文志,躡迹刘略,然中壘父子校书,惟以自温室,徙于天禄阁者为限,其余兰台石室之储,故府录藏之籍,博士章句之学,士子传习之本。振宗病之,于是博稽旧典,辑其所未著述者,综二百八十五卷,得书三百十七卷,成汉书艺文志拾补六卷,范晔后汉书十志独缺艺文,振宗鉴钱大昭候康之缺略,补前书所未备,别撰后汉艺文志四卷,復以三国虽值时忧攘,而文教不衰,作者如林陈书以郑默中经荀勖新簿,别有成编,比之所异可取详于彼,宁知易世而后,两书并佚,番禹侯康虽有补俎,然搜辑未审,乃续为增补,以书类人,严断世次,成三国艺文志四卷,至如班志伦类井然,为学者宗,王伯厚为之考证,体例未纯,乃为推寻义类,分别部居,成汉书艺文志條理八卷,汉志而后,以隋书经籍志最为近古,其文繁义博,旧籍多佚,非疏注考订,莫能明其义例,章宗源氏仅及乙部,而杂佚文于目录,缺撰人之爵里,虽有增益,犹多可议,乃推寻章法鉤稽原委,成隋书经籍考证五十二卷,用力尤勤,自谓多心得之旨,发前人所未发,刘氏父子七略别录,及七略,书亡于唐末,振宗以严可均氏辑本末尽体制,乃復辑七略别录佚文一卷,七略佚文一卷,穷搜博求,期远古人之真面目,晚乃集所撰诸书合为辑,题曰快阁师石山房丛书七种,七十六卷,凡略而就湮之,撰人亡而不见之书各,茫无可考之体例,乱无可理之端绪,与夫门类节次之殊古,今存佚之数,写失刊误之处,避让改芟之故,莫不博稽而慎取,曲谬而旁通,寻古人之书于字里行间,使已佚之撰述,因晦而益明,原委粲然,疑滞涣释,其有裨于学林,其功何可量哉,顾是书虽为姚氏一生精力所寄,本无欲显之心,故能心而不外驰,成此绝业,当时既不求人知,亦无人为传刻之也,民国初元,吴兴张钧衡氏,始刊其后汉三国二补志,其后浙江图书馆,复为印行,亦未卒业,近上海明书店辑廿五史补编,乃纂录其书,后别编为是书,以还其旧,于是姚氏一生辛苦,纂辑之业,始表曝于世矣,前有王式通陈训慈序及小传,陶存煦撰姚海槎年谱。附目次(从略)。”

      此外,姚振宗还撰《姚氏百世源流考》一书。《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赵录绰著录略云:“《姚氏百世源流考》二卷(清光绪二十九年刻本(清)姚振宗撰。先是振宗世祖琛,曾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手创二十四世谱,又取左传,太史公五帝本纪陈世家田敬仲世家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皇甫谧帝王世纪诸书,组织成文,名曰姚氏百世源流叙,叙至秦始皇灭齐虜王建至建之三子,以后无书可采,无谱可徵,遂不復续,振宗得敬爱堂家谱旧序,可以补唐表所未及,于六朝以前传世源流,非此无以得其实,遂据之復为是编,更扩充其类,阐发其详,因商周以来,传世历年,皆有可据,而古来易性别族,至七十余氏,为自昔所罕闻,就见诸记载者,录存二篇,曰传世源流,曰氏性源流,又以吴兴姚氏开族以来,世世可以衔接,更彙次吴兴两汉时开族源流,及京兆剡水陕郡兾州会稽五派,分支源流,总为六篇,又以所见所闻诸族,虽居处壤地远近不同,而多在大江以南,例以江南无二姚之语,当皆吴兴京兆陕州三大支之支流,因又彙辑河东河南桐城婺源歙县休宁余姚山隂桐庐钱塘富阳诸暨萧山新昌嵊县上虞慈谿杭州绍兴会稽等二十六族,及蛮羌二族,而编次之,俾可见姚氏近世之派别焉。振宗此书,至有條理,天下姚氏之迁徙,分支状况,皆可由是书而得其大概,如其他氏姓,皆仿此而制之,当皆可有所遵循,而不致有坿会冒乱之弊矣,惟振宗所据之敬爱堂家谱序,其真伪来源,尚须有以考定也”。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5-11 16:33 , Processed in 0.10931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