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士奇的部分专著 仲冬兰 摄
近日,丰乐社区居民姚士奇载誉归来,在
北京召开的有关会议上,他获得联合国文化发展委员会授予的“国际宝玉石专家”,全国获此殊荣的只有20人。
姚士奇今年68岁,土生土长的扬州人,从事玉文化研究几十年,出版数本专著,被誉为中国“玉文化”第一人。
不想碌碌无为 潜心研究玉石成大家
姚士奇毕业于原无锡轻院造型美术设计专业。大学毕业时正值“文革”后期,先是被下放到了农场,后调回到扬州工艺美术公司工作。姚士奇介绍,当时,扬州工艺美术公司属下有多家企业,其中国家定点的宝石厂就有6家。
专业荒废,对于姚士奇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业余时间,他开始潜心研究自己所管理领域内的产品—玉,并对中国的玉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剖析。“秦王为了一块和氏璧愿拿十五座城池交换,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成为贯穿《红楼梦》的主线,这些故事,中国人耳熟能详,表面看,说的都是玉,深入研究,背后渗透的其实就是中国的玉文化。”
1990年,姚士奇出版了第一本研究专著《玉宝和中国文化》,第一次提出了儒家关于玉的理论“三礼玉论”,至今仍为业界沿用;2004年之后又出版了《中国玉文化》等书,其中《中国玉文化》一版再版,并成为国外孔子学院的读本。姚士奇率先提出中国玉文化概念,并奠定其理论基础,1990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工艺美术萃举》称其为“中国玉文化第一人”。
业内德高望重 国内研究玉文化“北杨南姚”
退休后,姚士奇应聘到江海职业技术学院,任“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专业教研室主任,从事珠宝教学工作,并担任同济大学宝玉石教育中心顾问;同时,继续玉文化研究。今年,姚士奇的《中国玉文化》修订本又一次再版,“增加了600多幅图片,又增加一段玉文化学术地位的文字。”
他正着手撰写的一本玉文化专著,是同济大学牵头的《中国玉文化与系统宝石学丛书》之一,姚士奇担任“丛书”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并负责撰写其中的《中国玉文化简史》,“计划一年内完成,目前正在写作中。”
平时,他还经常应邀到国内外的高校讲学及参与高层论坛。“去年,去台湾的高雄大学讲学;今年3月,去了
日本的京都大学;上个月,到北京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国际宝玉石高层论坛会,并应邀去北京大学做演讲……”在国际宝玉石高层论坛会上,他被授予“国际宝玉石专家”称号,全国获此殊荣的只有20人。
因为学术成果突出,在国内玉石研究界,姚士奇和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玉界泰斗杨伯达被业界并称为“北杨南姚”。
深藏功与名 扬州是国内玉石界的高地
姚士奇关于玉文化的研究成果被业界看好,甚至还有人大段“引用”。前几年,
天津某出版社出版的玉器
收藏鉴赏书籍,约10万余字源自他的《中国玉文化》,姚士奇发现后,带着律师赶到天津打官司维权。经法院调解,最后,出版社停止侵权,并赔偿姚士奇经济损失7.5万元。
虽然名声在外,姚士奇在扬州为人却很低调。他居住于老城区一座有着30多年历史的老式居民楼中,几十年的邻居甚至都不知道,身边还有一位国内玉文化研究的高人。倒是国内研究玉石的人,经常不远万里,前来拜访。
对
于扬州玉石研究在国内的地位,姚士奇却很“高调”,他说,珠宝行业虽然是个小行业,但扬州玉石研究却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国内高地之一。他介绍,在扬州,还有一位玉石方面的专家—陈咸益,担任过扬州玉器厂负责人。“陈咸益写过不少关于玉石制作技法的书,在国内很有影响,凡是学玉雕的人应该都看过他写的《玉雕技法》。陈咸益参与主编的《工艺品雕刻工、玉雕》,是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
而姚士奇主要从事玉文化的理论研究,两人“一文一武”,无形中确立了扬州在全国玉石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