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32|回复: 0

千年风雨甘露庙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11-20 10: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年风雨甘露庙
    2014年11月20日 09:26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记者 孙伟)在林州市东姚村南庄自然村南,有一座高约10多米的高土台子,被当地人称为甘露庙,台顶零落的残砖破瓦见证着他的厚重历史,甘露庙对称的西方500米的地方,就是尧帝“夏月巡狩偿憩”的避暑宫和后秦建立者姚苌行宫基址上金代敕建的兴国寺。两座寺庙中间为一条通往南窑村的古道。兴国寺西南即白云山,山顶的七佛塔和水陆殿也是姚苌所建。甘露庙所供养的是甘露王,即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寿佛,是佛教三界中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在极乐世界中接引往生而去的无量众生。经历了1600多年风雨的甘露庙及佛教建筑遗迹见证了佛教传入林州和影响林州人思想文化的历史。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源于古印度,公元前6——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汉哀帝时景卢接受口传佛经开始,东汉明帝梦金人飞至殿庭传谷,以为西域得道者,傅毅以佛对,永平年间(公元58~75)派使者赴西域大月氏求佛法,写成佛经《四十二章经》。此时楚王国内已有优婆塞(男居士)与桑门(沙门),佛教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汉献帝初平四年(193)丹阳人漕运笮融开始佛教造像和大规模招致信徒,曹魏天竺人昙柯迦罗译出《僧祗戒心》首传戒法,东晋十六国是佛教大发展时期,北方尤以后赵、前秦、后秦和北凉最为突出。后赵武帝石虎开禁汉人出家皈依佛门,梁武帝萧衍撰写《断酒肉文》强令僧尼一律遵守,形成汉族僧尼吃素传统习俗。
      林州由于地处十六国和北朝的五朝(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邺城都畿内地,自然成为佛教传入地区之一。根据碑刻和史料记载前秦司州汲郡(林虑县属)太守姚苌(后秦武昭帝),于建元(公元365-384)年间的公元370年左右,于林虑立姚集,《十六国疆域志》、《重修林县志》均载:“苻坚时(357~384年)姚眺、姚苌皆为汲郡太守”。据《资治通鉴》载,姚眺为368年12月任汲郡太守,姚苌367年4月为陇东太守,371年3月之后先后任武都、武威、巴西太守,征战于各地,直到384年在渭北安定(甘肃平凉)称秦王,386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后秦。从没机会回到过汲郡林虑姚集,而且后秦政权最大势力范围已达不到汲郡林虑一带。所以姚苌任汲郡太守时间应在姚眺之后的370至371年3月间。因为370年王猛攻占邺城灭前燕,前秦苻坚派王猛攻破邺城后“狩于西山旬余,乐而忘返”,经伶人王洛叩马死谏,苻坚方中止,此时的姚苌正为苻坚身边重要将领。东姚白云山《初建水陆殿碑记》云:“自前代显威灵时,有姚君(姚苌)领股肱将王通等始为初建,几遇岁旱,祈祷即应。至大唐天宝年间,岁月悠久,倾颓甚矣。”清乾隆间《初建观音堂记》云:“先于大唐年,姚君口臣王通,平其基址,肇建七佛宝塔,以为一方之重镇。”佛爷殿有先有辛村集改立姚集的碑刻记载;兴国寺有清乾隆石碑记载的“避暑宫”问题,提到姚苌时载:“又有谓伪晋姚苌者,曾与是梵宫作避暑处焉”。姚苌在东姚主要佛教建筑有甘露庙(阿弥陀佛)、佛爷殿(弥勒佛)、水陆殿及佛塔两座,其中白云山、任家屯各一座,现在还有塔座遗址。作为虔诚佛教徒的姚苌在任汲郡太守期间,选择西北山区风水宝地建寺立庙的同时,一定会为死去的将士们做水陆法会,超度西去的灵魂早升西方极乐净土和兜率天弥勒净土。370年成了林州佛教传入且有文字碑刻证实的最早记载,而姚苌所建的甘露庙、水陆殿、佛塔也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建筑之一。后林州佛教渐兴,前后出现了很多著名佛教学者和高僧,为林州的文化和对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时林州籍高僧支遁(支道林),25岁出家白马寺,后开创般若学即色宗(宣扬色即是空、色复异空,发挥般若学的“性空”思想)成为般若学派六大家之一,尝讲佛与晋哀帝,与王羲之结交甚厚,成为东晋著名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道融(林虑人),很可能就是此时跟随姚苌出去的,后成为鸠摩罗什弟子“十哲”中的“四圣”之一;法师僧达被孝文帝礼遇,梁武帝听其讲经“连席七宵”,为东魏废帝受菩萨戒,北齐文宣帝于林虑给其建洪谷寺;高僧昙迁,北齐时隐居黄花净国寺、遁迹金陵,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听其建议,敕“诸有僧尼私度者,并听出家”,回复并发展了佛教。
      姚苌传佛林州也对我国佛教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姚苌称帝建立后秦政权后,其子姚兴受父亲的影响信奉佛教,崇敬僧人。他在位时,始设僧官,管理僧众。不惜派兵征伐西凉,把西凉王吕隆聘请的龟兹僧人鸠摩罗什迎到长安,待以国师之礼,十分尊重。在姚兴和鸠摩罗什影响下,后秦的州郡“事佛者十室而九”。鸠摩罗什主持翻译了《金刚经》、《法华经》、《阿弥陀经》等佛经300余卷,成为中国四大译经家之首。鸠摩罗什高徒僧肇对佛教般若学(印度大乘空宗)的“六家七宗”理论进行了全面、准确解释。东晋的慧远率僧众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而形成了专修阿弥陀佛净土世界的净土宗,慧远在传播佛教过程中,根据佛教宣扬的业报轮回思想,建立起因果报应论,把佛学思想中国化。后善道赴长安光明寺弘传净土“三经一论”念佛法门,成为净土宗实际创始人。隋唐由于国家支持,佛教进入了全盛时期,特别是净土宗盛行不衰。宋太祖第一次大规模雕版刻印《大藏经》,之后净土宗与禅宗合流,开始流行一种禅净合一的念佛禅,至南宋佛教盛行到“无路不逢僧”的局面,明清至今,净土宗成为佛教主流。伴随着姚秦等时期佛学的传入和流行,也带来了西域、印度的文化,这对我国语言学、雕塑艺术以及天文学、医药学等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佛教净土宗特别对我国的传统社会、儒家、道家、生死观和文学艺术有重要影响。这些影响深入到学术、文学、艺术、道德、政治,以及民间习俗的方方面面,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对民间习俗和百姓生活影响最大的要算善恶报应和六道轮回观念。人们的积德行善从一种道德上的自觉行为成为一种内在的约束力。因果报应与六道轮回观念把世人命运的主宰权还给了每一个人,不再由任何外在的天地来决定。六道轮回是最平等的法门,在轮回和业力面前不存在任何特权,这给了普通百姓很大的心理安慰。佛教的说法教育比儒家的道德说教要形象具体,也更能震撼人心,六道轮回的观念对社会安定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贫苦百姓的精神支柱。
      宋明时期,许多人把佛教的因果理论引入儒家理论中,佛教的轮回观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儒家的社会等级观念,宋明以后的儒家大师大量吸收佛教理论建立了新的儒学体系,改变了传统儒学从善恶出发讨论人性的观念,而从人性的智慧属性出发,强调个人人格的完善。如何才能完善人格,其方法也含有佛教禅修的因素。道教也广泛吸收了佛教的禅修方法,提出了内丹术,内丹思想用元神不死代替了肉体的长生,道教吸收佛教地狱思想建立起自己的地狱系统,还模仿佛教净土创造出道教净土。中国传统社会是佛道并存的,普通人采取的方式是两者都信,追求长生,当长生无望时又追求解脱,希望往生净土,跳出轮回。佛教一开始就主张薄葬并逐渐扩大影响,其极为鲜明的特征就是“茶火葬法”,在宋代就广泛为中国人所接受,至今已成为普遍应用的方法。火葬不但节约了土地,有利于环境的净化,是一种比较进步的方法。而人死之后不必要的仪式的删繁就简,大大减轻了亡者家属的负担,对死者和生者都是一种负责,与孝道并行不悖。佛教极大的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尤其是净土宗六道轮回的观念,在佛经的翻译中发现了汉语的音韵规律,促进了格律诗的形成,佛经变文是一种通俗的说唱文学,它形成于唐代,民间艺人用这种形式来讲述佛经故事。后来这种文体与六朝志人志怪小说结合在一起,一步步发展到白话长篇小说。我们现在可见的神话传说如“白蛇传”就是以因果报应和轮回为基础的;《西游记》、《红楼梦》等伟大的文学作品更是离不开因果轮回观念。从人物形象来说,哪吒、四大天王、阎罗王等六道众生已成为神话传说中常见的形象。佛教对艺术的影响更是表现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多个方面。敦煌石窟、西藏唐卡表现地狱、净土、轮回等情节变相图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宝塔随佛教传入中国大大丰富了中国的建筑艺术。
      佛教认为,一切尚未出离的众生,在业力的驱动下,都要在六道中生死流转。轮回中的众生都处在无边的苦海之中。众生在六道轮回,实质是在自我内在情绪中循环的一种投射。六道或六界,也可以看成是六种不同的心境和情绪状态。所以超越轮回之苦,依佛教的训示,要从训练心情、调节情绪做起。佛教讲超越轮回的束缚实质是一种对人的生命关怀(尤其是临终关怀)。试想,在人的神识行将灰飞烟灭时,选择享乐多的善道还是受苦多的恶道,会促使临终的人进行“自我灵魂的拷问”。这是一次生命价值的重新发现,能另死者看清生命现象的不稳定的因素,使生命逐渐臻至稳定安详,同时也会促使生者在人世时就塑造自己的品性,以便死亡来临时无惧于四大分解、灵魂消散。更重要的是,超越轮回的束缚也是佛教“以觉为本”的生命价值观的真实内涵。临终的人在生死危难的时刻,觉醒自我生命的境界,回归自由的生命乐园——净土。这时,醒悟后如同禅师所说“梦里明明有六趣,绝后空空无大千”,关于六道的幻想消失了,身心没有任何障碍,从而免除梦幻颠倒的生死之苦,于大千世界之中来去自如。这是一种更超脱、更具精神价值的生命关怀。读懂了六道轮回的奥妙,就会对生命本身的苦难有更超越的认识,能在现实生活中发菩提善心,对自己或他人尽量做到拔苦予乐,把自我的情绪调控到最好的状态,从而在精神上超越轮回,摆脱情绪的束缚,更多关怀生命的深沉价值。
      姚苌是甘肃陇西人,先祖为部落酋长,祖上自称是舜帝后裔而称姚姓,其父姚戈仲在西晋末年率部众东迁陕西千阳,后来被后赵石虎逼迁河北。后赵亡,和其兄姚襄降于前秦,淝水之战后,姚苌于白雀元年(384)在渭北自称大秦天王,后入据长安,改称皇帝,国号大秦,史称后秦。东姚的甘露庙及其佛教遗迹,历经风雨1600余年,见证了五胡乱华时期羌族、氐族与中原地区的民族大融合,作为虔诚佛教徒的他们也为佛教的传入并开始走上中国化的历程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甘露庙,彰显了千年古集东姚历史文化之厚重,不愧为“中州名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9 12:41 , Processed in 0.09878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