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86|回复: 0

武康城山山麓,是吴兴姚氏的发源地和祖陵源考(五)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2-23 15:29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14-11-29 18: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吴兴姚氏祖先第一次、第二次避祸吴兴,最后都定居于武康城山山麓,自此发源,繁衍昌盛

    1、有关吴兴姚氏墓地的史志记载

       《谈志》载:汉青州刺史姚恢,尚书左仆射姚皓,吴太常卿姚信,三墓俱在石城山。景徳中碑碣尚存。


       明嘉靖《武康志》人物表载:姚恢青州刺史,三国吴姚信太常卿、姚陶寧浦太守、姚奋太傅、姚宪乌程令,梁姚察太子舍人,唐姚思廉弘文馆学士,皆为里人。
        明嘉靖《武康志》丘墓载:漢青州刺史姚恢墓在縣西南二里石城山山麓、荆州刺史姚彦墓在縣西南三里、尚書左僕射姚皓墓在石城山、吴太常卿姚信墓在石城山、吏部尚書姚察墓在縣南三里、王司馬姚最在石城山、後周開府儀同三司姚僧坦在縣南三里、唐祕書少監姚思聰墓在縣南三里。
      宋談鑰撰《吳興志》卷十四“佚題原缺”载:吳九江太守姚渠墓【 在歸安縣南六十里】,按推算,也在武康城山境内。



        观上,漢青州刺史姚恢、荆州刺史姚彦、尚書左僕射姚皓,吴太常卿姚信,後周開府儀同三司姚僧坦,陳吏部尚書姚察,隋蜀王司馬姚最,唐祕書少監姚思聰墓,皆集中在在武康縣西南、南的二三里石城山范围。现武康县南、西南只有石城山(今名城山)。自后汉,历汉、三国吴、南朝宋齐梁陈、隋、唐八姓国朝,【按《姚无陂墓主》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公元697年)年卒,祖思聪概算】凡延续300余年。

    2、如何理解姚思廉《直说》中的“霅溪之崖”的“崖”

       崖,乃高地的边,或陡立的山边之意。应有一定高度、陡度。姚思廉《直说》描述的肯定是一个明显特征。不过是居住在崖边、还是崖上,笔者认为两者皆有可能的,有待进一步考证。

    3、城山的特征与“居霅溪之崖”吻合

    (1)、外形特征:城山,主峰高406米,有雄鸡岭、棋盘顶等。其形突兀,有高度,也有陡度。在武康县城往西南方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城山,挺立势拔 。据道光《武康县志》记载:城山,又名石城山。有雄鸡岭、棋盘顶等,赤眉起义时,地方武装在此垒石筑城御守,故名。城山现仍有棋盘顶,虽历经2000年风雨,仍有长、宽数丈。所以,城山,崖边、崖上确皆可居住。

    (2)、水系:城山南麓离上柏湘溪仅2-3里,北麓距武康县城前谿2里。南麓之水,归于湘溪,湘溪又入餘不谿。北麓之水入前谿。均属霅谿水系。

    所以,武康城山(也叫石城山)的特征,与姚思廉《直说》中的“居霅溪之崖”是完全吻合的。

    4、选择避难场所的基本常识


    (1)、要求相对偏辟、安宁。所以,基本不会选择郡、县治所在地及附近的位置。
       而城山所在位置,就在杭州与湖州之间,汉时是钱塘县与乌程县的中间,交界部位。相待比较偏辟,也安宁。
    (2)、便于逃生。水路、陆路要求特别方便。
       城山的水路:往南麓不过3里达上柏湘溪,坐船可沿湘溪又入餘不谿。往北2里到武康前谿。遇到紧急情况,只要上船,沿前溪而下,则四通八达。往东不过3里,则到处是港汊,也可驾小舟逃亡。船是当时比较重要的交通工具。
      城山的陆路:往南可至钱塘,往北则可达乌程,往东可去余杭、由拳(嘉兴)。
      城山还有一个特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就是遇到特别紧急的情况,可以逃遁于山中。山高、山麓范围大。只要进入城山山麓,顺天目山余脉,往西可至安吉,远达安徽;往南可去临安、富阳、新安江,可达江西;往北可去长兴,又至皖地。这也是最保险的线路。
    (3)、适合生存和繁衍。
       汉时城山附近已经有人居住,汉舞阳侯樊哙,就出生于武康水桥,即属城山之麓,故汉时城山既有人居住。是适合先人生存的。
          城山周边,山麓腹地,山地可种、山货可采、有兽可狩;东、南、北农田广袤,可耕可稼;东面水网交叉,也可渔焉。是非常适合繁衍生息的地方。
       居于以上常识, 特别是结合“霅溪之崖”的描述,只要是在武康范围内,本地人都会想到武康西南不远处的、高高耸立的城山。

    5、《姚勖墓志》中,明确记载姚丰和儿子姚邕是在吴兴武康成山定居的。再一次印证,吴兴姚氏祖先第一次、第二次避祸吴兴,最后都定居于武康城山山麓,这一历史事实。


    6、现今武康城山周边集聚一大批姚姓后裔。
             在城山附近方圆20里之内,集聚了大批姚氏后裔及以姚姓命名的村落。城山山脚有姚家坞,附近太平村有姚家墩、姚家陡,五四村姚家圩,长春村有姚家,郭肇村有姚里,对河口西岑坞有姚家,狮山村有姚家庄。而且,以城山为腹地,向南、东、北成扇面状辐射。
    7、也有武康的其他村庄,传说是吴兴姚氏的发源地。经电话问询,和本人对当地的了解,概不可能。大多与“霅溪之崖”这一特征不符。

       但也有一个地方,现名名曰“五龙”的丁莫村、【九勾里加重】(读“崇”)华村,确实聚居了上百人的姚氏后裔,背后也有山崖,原为“武康石”采石场,应有一定高度、陡度。疑问一是:这里的山不大,遇到抓捕难于脱身,不符合常理;疑问二是:与《姚勖墓志》所载明确地址相矛盾;疑问三是:与上述以城山为中心,成扇面状辐射的特征有一定不符。

    五、明确了吴兴姚氏祖先的发源地在武康城山山麓,再加上相关吴兴姚氏祖先墓地的史志记载、和吴兴姚氏祖先墓地数量和延续性、特别是姚恢墓地的记录,我们也可以确定武康城山山麓是吴兴姚氏的祖陵

    1、关于吴兴姚氏祖先墓地的史书记载

         据南宋谈钥纂修的《(嘉泰)吳興志》卷十六著姓之姚姓记载:
    後漢青州刺史恢、尚書左僕射皓、吳太常卿信墓,並在武康縣西南三里石城山,碑碣並存。後周開府儀同三司僧坦、陳吏部尚書察、隋蜀王司馬最、唐祕書少監思聰墓亦在焉。
    (《統記》姚恢、皓、信墓,云碑碣見存。而《餘英志》云:皆丘壟,不存見。統表識者《統記》作於景德(1004-1007),歷二百餘年,存者亦復湮沒,可勝歎哉)

         明嘉靖《武康志》丘墓载:漢青州刺史姚恢墓在縣西南二里石城山山麓、荆州刺史姚彦墓在縣西南三里、尚書左僕射姚皓墓在石城山、吴太常卿姚信墓在石城山、吏部尚書姚察墓在縣南三里、王司馬姚最在石城山、後周開府儀同三司姚僧坦在縣南三里、唐祕書少監姚思聰墓在縣南三里。

    2、吴兴姚氏祖先墓地数量和延续性

    汉:姚恢、姚彦、姚皓

    三国:姚信、

    南朝:姚僧坦、姚察

    隋:姚最

    唐:姚思聰

    官阶至高、数量之多、延续凡三百余年,实属罕见。另,史书未名着,尚未知有几多者焉!有待进一步勘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5-12 12:16 , Processed in 0.10742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