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01|回复: 0

重读姚振函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8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12-4 18: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读姚振函

    苗雨时


    说姚振函是中国当代不可多得的独特的乡土诗人,其重要性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是不可替代的。即使这种评价大致不差,但如果缺乏深入、透辟的分析和解读,也仍显得皮相和肤浅。近来,重读姚振函,在深感自己过去关于他的一系列评论的此种现象学把握的缺憾的同时,忽然发现他比原来设想的要深奥得多,也丰富得多——仿佛进入了另一重艺术天地。这一发现,令人惊喜和振奋!
    例如,对他的创作历程和诗歌演化的看法,一般往往是亦步亦趋的、外在的,甚至是一往无前的描述,而看不到其间的转折,乃至断裂,但正是这种转折和断裂中蕴育诗歌本体性的价值和意义。的确,他诗歌创作的走势,是步履清晰的:先是历史反思的政治性社会抒情诗,接着是深入乡土现实,在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变更中,探求农村变革的深层动因,后来他以感觉潜进平原,使平原展现神秘的气韵和原始的精神脉动。这种论述,还只是表面的,追踪性质的,并没有进入它的底里和内部,因而未能发掘出诗人诗歌创作的真实的内在驱力。如果说,从政治抒情到乡土咏唱,是社会环境的变迁使然,它们仍在同一层面上滑动,那么,从一般乡土诗到乡土感觉诗,则是一种质的飞跃,对他的整个创作来说,显示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这个转变的标志,就是由“回到人本身”而“回到诗本身”。单纯把它归结为主体性的确立,是空洞而浮泛的。这里的主体已不是概念的公约数,而是个体生命的存在。因而他的诗经由感觉而进入生命的深处,回归到本真的生命状态,然后在平静而自足的“美的瞬间”,获致心灵的超越和人性的觉醒。从工具性到主体性,从个人主体性到生命意识,这种诗歌本体的变化,在新时期是带有潮流性质的,但对姚振函这个诗人个性来说,此种变化则是致命的,即从根本上改变了他的诗的本质和走向。也许,至此,他才真正成为一个纯正的诗人,而他的诗也才从他的生命体验中找到了它生长发育的基因和母胎,并由此生枝、展叶,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其实,诗人在写“感觉诗”之前的诗学自白,早已透露了这方面的信息,只不过当时我们并没有特别在意而已。例如,他在诗集《感觉的平原》的《自序》中曾说:在写组诗《感觉的平原》的时候,“我依稀觉得它们对于我意味着什么。在这之前我写诗八年,那些诗以外的某种实用性,那并非不正确的道理或概念,一直象阴影一样笼罩着我,我在冥冥之中遵循着它们,在它们划定的圈子里翻各种各样的跟头。为了适应,为了迎合,我必须改变本来的我”。他在另一处组诗发表的前言中又说:“在追逐了一通大气派之后,我腻烦了。我隐隐感到那是一种很可怕的虚假,于是回转身来审视真实的自己。”告别外在而走向内心,摈弃概念而转向感性,拒斥虚假而重返真实,诗人找到了自我在诗中的确切位置。这可以看作是他关于诗的本体价值的真正的自觉,也昭示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源自内心的美学律令。正是这种崭新的诗学理念,催发了他感觉诗的创作。只是平行地把感觉诗和他的政治诗、乡土诗等量齐观,甚至说他不应悔其少作,显然是不着边际的隔靴骚痒。他的感觉诗的创作,是诗人自我与大平原自然的相契相合,不断在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实现语言形式和能量的相互交换,从而成为以自身为目的的、超功利的、“天人合一”的蕴含着神秘意味的天籁之声。因而,它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而且,对他的感觉诗的社会学评价,也不能囿于现代“时间神话”。这种神话,“说白了就是指通过先入为主地注入价值,使时间具有某种神圣性,再反过来使这具有神圣性的时间,成为价值本身”(唐晓渡《时间神话的终结》)。在这种神话下,现在一定比过去好,未来一定比现在好。我在《姚振函批判》一文中的立足点就是这种时间的价值维度。例如,我说:“也许是诗人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中,为护卫自己的灵魂的独立与纯洁而选择的一种诗意栖居之所。在对抗物化和媚俗方面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但从根本上说毕竟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逃遁。无论如何,只能说是农耕文明的一曲柔曼的挽歌。”显然,这是线性的、一维的、目的的时间价值判断。然而,这种判断,对诗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不合理的。因为诗人的创作是打破这种基于进化论的时间神话的。一个真正的诗人在创作中所经验、并在作品里所呈示的时间,是一种无方向、无目的、意识绵延的、无古无今的此在的心理自由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诗人往返游荡,升降自如,他不仅在历时性中寻求活力,而且在共时性中消解和超越时间。这样的时间,是空间化的,是时间中的时间。因而,心理时间是诗歌艺术存在的自身依据。对这种时间中的诗歌的评价,不能用现代与传统、进步与落后来判定,只应看它表达生命的真实和深度。所以评价姚振函的诗,不能说它现代不现代,而只能说它从沉沦中敞亮了一个农民知识分子的本真澄明的灵魂。这就是他诗歌的价值所在。其他的断语,都与此无关。
    也正因为这一点,姚振函的创作,特别是平原感觉诗,在河北乡土诗中,是孤愫独标的。试比较:刘章的诗的价值是历史的,他的乡土情结从意识形态中心逐渐滑向边缘,而益发沉实和深挚,他身陷其中,而无法自拔;刘小放的诗,从乡村古老的生存方式的回溯开始,在农耕文化的社会转型中,致力于建构农民生存的现代形态,他诗中的人,从小农意识的人走向现代的大写的人。而姚振函的平原感觉诗,则超越了传统和现代,进入了人的自我生命的本体,而展现了人的生存的本真状态。个体性,差异性,是艺术得以存在的根源性理由,坚持个人方式的写作是每一个诗人的本份。这里的对照,没有任何轩轾褒贬的意思,只是看他们不同的特色罢了。只要是诗都有其地位和价值。犹如花,各呈自己的香色;好似鸟,各唱自己的音调。花开鸟鸣,才是真正的春天!

    雨时的博客当代诗歌评论家 苗雨时
    http://blog.sina.com.cn/miaoyushi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2-22 22:37 , Processed in 0.09780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