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71|回复: 0

亦官亦民、是僧非僧--大明朝第一奇人姚广孝(网摘)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8
  • 签到天数: 33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12-18 10: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亦官亦民、是僧非僧--大明朝第一奇人姚广孝

    时间: 2009-08-09



    亦官亦民、是僧非僧大明朝第一奇人姚广孝
    今年以来,我在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一尊大规格的明初的金铜佛像,半年来已陆续将其收藏齐,发现是大明永乐年官制的成套的家庙的金铜佛像,规格之齐,品种之多,在国内尚属首现。
    这批成规制的明初金铜佛像原是被太湖南边湖州一个叫轧村的几户村民从吴县收藏(据查地图:吴中区东山镇三山村厥山岛往南走水路就是湖州织里轧村),文革以后,老人陆续过世,这批成规制的明初金铜佛像又陆续被浙江省一古镇姚氏收藏(姚氏曾因贩卖文物而判刑,但姚氏也未将这批成规制的明初金铜佛像交出)。因姚氏家里翻建新房,这批成规制的明初金铜佛像,今年以来姚氏其儿子陆续转让给我。我确信是皇帝赏赐给大明朝第一奇人姚广孝在苏州庙宇的金铜佛像。
    厥山岛到湖州轧村,和到吴县陆地的距离差不多,之所以苏州方面没有收获,是因为苏州方面把寻找的目标搞反了.而这正是厥山岛隐蔽之处.
    据姚氏儿子讲:他们和湖州轧村收藏这批金铜佛像的几户人家是"朋友亲或远亲",正是有了这层关系,这批金铜佛像八十年代被姚氏收藏至今.本人推测姚氏系姚广孝的后人,姚广孝虽系和尚,但据<明史列传33之姚广孝传>记载:"帝亲制神道碑志其功。官其养子继尚宝少卿。"
    "官其养子继尚宝少卿",说明姚广孝有后人。
    中央电视台<建文迷踪(下)>结论:
    当史学界还对郑和下西洋是否是为寻找建文皇帝而争论不休的时候,上海文汇报记者经过多年考证发现,建文皇帝没有逃到西南,也根本没有流亡海外,而是避难苏州。他被自己的主录僧溥恰和尚收留了,而当溥洽藏匿了他的事情败露之后,一个强有力的神秘人物保护了他。这个人就是辅佐朱棣夺取江山的和尚——姚广孝。可当姚广孝去世之后,建文还是被朱棣发现了。但是朱棣并没有杀害遁入空门、已经没有复国之能的他,而是将他继续幽禁起来!
    姚广孝身系建文帝逃亡之谜,直觉告诉我:我已接近历史之迷。目前我正在全力寻找其线索。
    说起姚广孝,真是明朝一大奇人.史称三奇;奇人.奇才,奇功.
    披着袈裟的政治家
    主持编撰<永乐大典>
    身系建文帝逃亡之谜
    明史列传33之姚广孝传
    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庭
    助燕王运筹兵机推翻建文帝
    拒封赏亦官亦民、是僧非僧
    郑和七下西洋重要策划者、组织者
    "靖难之役"的密谋策划和决策之首位功臣
    帝亲制神道碑志其功、官其养子继尚宝少卿
    姚广孝祖籍河南开封,其先祖在宋末南渡江南避乱.落户苏州.祖.父辈皆为赤脚医生.幼名天禧.广孝乃朱棣赐名.14岁自决意出家为僧.法号道衍.所以也称道衍和尚.虽入空门.但并不安于清灯苦瞑.而是博学多才,精通儒,道,释诸家.吟诗作对.云游四方,广交名士.当时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偾)北郭十友都为姚广孝挚友.经常在一起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显然道衍和尚并不安心为方外之人.而是胸怀大志,想创一番伟业.有诗为证:岸帻风流闪电眸,相形何似相心忧.凌烟阁上丹青里.未必人人尽虎头(据说是他闻听当时名相士袁珙观他相后认为他和元刘秉忠一样相貌后而作)."凌烟阁上丹青里"已表明自己要辅佐明君,成惊世伟业,青史流名.千古流芳.yishujia.findart.com.cn
    机会终于在他已快至天命之年来临,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斟选天下高僧到京,让他们辅侍诸皇子藩王.同时为已故马皇后诵经祈福.姚广孝被燕王朱棣相中.随燕王来到北平.
    面对建文帝咄咄逼人的削藩.朱棣有意起兵.但仍犹豫不决.毕竟建文帝是正统皇帝,是光明正大的继承来的.叛乱逆上可是大逆不道的事,再说也无必胜信心.这时姚广孝立陈时势对比,使朱棣打消了顾虑.发兵南指,发动"靖难"之役.姚广孝留守北平.和燕世子朱高炽(后来的明仁宗)一起坚拒李景隆十万大军于城外.为朱棣回师击败李景隆大军赢得宝贵时间.在战争中也参赞谋策.明史中有:首赞密谋,发机决策.论功以为第一".可见其在"靖难之役"的密谋策划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为朱棣登九五之首位功臣.
    朱棣为帝后,大赏功臣.赏姚广孝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宅.但姚广孝固谢辞.对朱棣让他还俗为官的要求也婉言谢绝.仍穿袈裟.只当个六品的管僧事的官.但并不是说姚广孝从此不问政事.他每天仍穿朝服上朝.晚上回住寺庆寿寺后仍穿僧衣.朱棣许多大事都与他密议.显然他仍是朱棣的心腹幕僚.
    永乐二年朱棣封姚广孝为太子少师.辅佐太子朱高炽和其后皇太孙朱瞻基.
    因为朱棣的帝位为篡夺而来.所以十分在意后人的评论.便重修<太祖实录>.姚广孝为监修.
    继解缙后姚广孝又主持编撰<永乐大典>这一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十六年.85岁高龄的姚广孝病逝.葬于今北京房山崇各庄.
    姚广孝这样一个是僧非僧.是官非官的人却建功立业,作为成祖朱棣的高级幕僚运筹帷幄,尊崇权重.但却得善终岂不奇哉?
    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建文皇帝遗踪”中讲过:
    永乐十六年三月,年已84岁的他病势垂危,但他还特地从苏州远赴北京,托人传信给成祖,说有事相求。接到姚广孝的来信,成祖亲自来到他下榻的地方,问姚广孝有什么请求,姚广孝说只有一事相求,请将溥洽放出来。成祖没有拒绝他这个临终的请求,当下命人将溥洽和尚放出了监狱,而姚广孝顿首谢恩之后就辞世了。
    徐作生四处寻访,在苏州吴县又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
    徐作生发现在明、清《苏州府志》、《吴县志》上记载:“积翠庵,一名皇驾庵。明建文帝逊国时曾移驾于此。”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到达穹隆山之后,从当地老人的口中,徐作生得知一块建文皇帝遗留下来的碑文,就在穹隆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
    徐作生介绍说:“当时这块碑就是在猪圈里,后来被人移到一条小河边去了。1983年的时候,我来这里考察,当地村民带我到这里来,当时这里还有两行字:皇驾庵明建文帝逊国于此。”
    石碑已经成为当地村妇的捣衣石,历经岁月的无数次摩擦,上面的字已经模糊不清,但徐作生当年隐约看出来的那几行字“建文帝逊国于此”同《苏州府志》中的那段记载不谋而合。
    在查阅了大量史料和方志后,徐作生发现:穹隆就是当年明成祖分封给姚广孝的佛门禁地……
    曾经帮助溥洽庇护了建文皇帝的姚广孝,很可能将建文皇帝藏在了穹隆山上。
    徐作生介绍说:“也就是说姚广孝会不会庇护建文帝,在姚广孝的著作里面,也就是《逃虚子集》中叙述了他曾经救过一个五马贵等人,五马,天子是用五马的,五马是不是建文帝,我们现在姑且把它作为一个问号放在这里。”
    永乐十六年,也就是姚广孝逝世的那年,聪明的明成祖显然意识到姚广孝临终请求的真实用意,是暗示他放过建文。因为姚广孝知道如果自己一死,穹隆山就不能像以前那样具有严格防范措施,建文的安全会失去有力的保证,所以他冒死请求成祖放过建文。
    永乐二十一年,心力交瘁的建文皇帝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于是,一直紧密监视他行踪的胡濙赶紧赶赴京城,将这个消息奏报给明成祖。
    这也正与《明史》所载相吻合,史载明成祖直到临死前一年,正是1423年才对建文皇帝一案放下心来。因此,徐作生推断建文帝一直躲避在穹隆山,死后被葬在皇驾庵后的小山包里。
    上面节目中提到的穹隆山在苏州。姚广孝是在永乐二年(1404)八月,回到了家乡长州(现在的苏州城外),而且很多证据表明建文也在那里。
    苏州阳澄湖镇传出喜讯——一代谋僧姚广孝碑重见天日
    也曾繁华的妙智庵
    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去年在我市全面启动之后,相城区阳澄湖镇文化站站长李雪龙按照市文物局、相城区文教局文管办的相关要求,带领普查人员逐村逐户进行田野调查。当他们来到河东老街上的妙智庵时,发现这座始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几经改建修葺的古刹已经出现墙体破旧、屋面渗水的险情。
    妙智庵初名法华寺,是著名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北宋宣和年间重建后定名为“妙智禅院”,俗称妙智庵,后成为著名的相城八景之一“妙智古刹”。至元末时,殿宇颓败香火冷清。明永乐十二年六月,在永乐帝发动“靖难之变”中论功第一而获封资善大夫、太子少师的姚广孝衣锦还乡。他目睹妙智庵的凄凉后,捐资重建了寺院,并于次年完工,寺院因此焕然一新。在庵内大雄宝殿西面,因为长年征战而不能在父辈前尽孝的姚广孝特别为其祖、父母设立了一座祠堂。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姚广孝病逝于北京后,被追封为荣国公,并建少师祠堂于庵中,堂内立其遗像,并将两位帝王的纪念文字勒石刻碑为证。
    据村中一位80多岁、曾经在妙智庵出家做过和尚的陆姓老人回忆,少师祠堂与庵在民国时已经衰败,并曾改作湘城小学。1954年后被改建为粮库。如今,原占地应有6200多平方米的妙智庵仅存一半,大雄宝殿西面的少师祠堂也只存一片断壁残垣,唯祠堂南面的陆云土地庙还有村民供奉。
    古碑地位显赫信息丰富
    “这两块明碑几乎不见于之前的任何文字记载。”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李雪龙非常熟悉阳澄湖镇的历史沿革。在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场改建中,人们在面宽12米、进深11米左右的大殿内,与主体墙相距10厘米的位置上用纸筋和竹片搭起了一圈隔离墙,地面也垫高了约10厘米。“这是当时为了满足贮粮的要求。”李雪龙说,普查人员立刻在黑乎乎的大殿内拆除了这圈隔离墙。
    当工作进行到大殿东墙时,一南一北两块高约90厘米、宽约40厘米、相距约2米的碑刻突然出现在大家眼前。“从北面那块皇帝御祭文碑中间有断裂痕迹可以知道,这两块碑应该是从西边的少师祠堂内搬迁到大殿内保护起来的。”李雪龙据此推断,在少师祠堂渐毁于岁月的过程中,一定是有心人不忍看到古碑“殒命”,才特意把它们保护起来。然而因为技术手段有限,目前嵌立在墙内的两块古碑,只剩刻有碑文的碑身部分,而且碑身四边有不少文字都被白石灰水掩盖,无法辨识。
    但仔细看去还是可以发现不少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比如,居南者是皇太子朱高炽在永乐七年十月廿九日和永乐十一年八月十五日分别写给老师姚广孝的两封信,两封信各居碑身一半。在第一封信中,朱高炽谦逊地表示“恐菲德不能为民造福”,希望姚广孝能够“凡有得失,实对来闻”,为此,朱高炽特意派内臣送给老师五十枚椰果以资挂念。在第二封信中,朱高炽表示自己在不知姚广孝“染疾日久”的情况下还召对老师,实在是“有失于养老尊贤之礼,心实愧焉”,因此“今特赐亲用良剂拾枚”,希望老师“秋深好将息”。
    居北者也分上、下两篇碑文,一篇是永乐十六年姚广孝去世后,朱棣派镇远侯顾兴祖赶到湘城妙智庵为姚广孝建祠时颁行的祭文,在这篇340字左右的文章中,朱棣对姚广孝一生的功劳给予了“道德崇高,功行弘深”的高度评价;此篇祭文大约占去了碑身的三分之二,其下是明仁宗朱高炽颁布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的一篇祭文,在文章中为人敦厚仁慈的朱高炽为了表示不忘先师教诲,给予姚广孝配享于明成祖庙廷的殊荣。这两块明碑均为楷书、阴刻,主体部分字迹保存良好。
    姚广孝身系建文帝逃亡之谜
    在姚广孝退出朝廷多年去世后,为什么朱棣父子仍然以极高的规格褒扬这位八旬老僧?除了知恩图报的心态之外,姚广孝在家乡饱受诟病的尴尬也许让两位帝王觉得皇家大张旗鼓的恩宠应该让更多人知道。
    据史书记载,荣归故里的姚广孝因为以方外之人的身份参与战争有违戒律,且朱棣在苏州地区大肆屠杀招致民怨,结果父母早亡后与他相依为命的姐姐不能原谅他的所作所为;另一位知己王宾也对老友来了个避而不见,深受刺激的姚广孝由此决心退隐山林。而且据传他甚至参与了保护建文帝的工作。
    据《明史》记载,永乐十六年三月,已经重病缠身的姚广孝突然赶到北京请求面见永乐皇帝,在朱棣回忆为“朕往视之,与语极欢”的这场谈话中,姚广孝向皇帝提出了唯一请求——释放被怀疑藏匿了建文帝的和尚溥洽。聪明的皇帝读出了姚广孝的潜台词,在溥洽因为此事获罪入狱多年这段时间里,建文帝极有可能被姚广孝转移至朱棣赐给他的佛地吴县穹窿山中保护了起来。与青灯古佛相伴了16年,建文帝已无任何复国可能,姚广孝希望皇帝网开一面。关于此事,《苏州府志》中的《吴县志》有明确记载,“皇驾庵,相传明建文帝逊国于此……”在众多关于建文帝逃亡的猜测中,有一条他藏匿于吴县穹窿山的说法,而那时穹窿山上最有能力保护他的人正是姚广孝。yishujia.findart.com.cn
    郑和七下西洋重要策划者、组织者姚广孝
    姚广孝,是永乐皇帝的第一大谋士,不仅是郑和下西洋的策划者和支持者,而且还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由于姚广孝仙逝后,永乐皇帝在《御制姚少师神道碑》一文中,有"惟我太子少师姚广孝,苏之长洲人"一句,人们一直以为姚广孝是江苏吴县人。近年来,学者在新发现史料的支持下,证实:姚广孝的真正祖籍不在吴县。永乐皇帝所说的"苏之长洲",只是姚氏一家的寓居之地。
    近来发现在福建长乐市沿海一带的姚坑村保存一部民国二十九年抄本的《姚氏族谱》,记载得非常清楚,姚广孝的祖父"义翁,字以信……配施氏,仙山(长乐),因夷乱华,嗜志不仁,游学江湖,寓居于南京、苏州、长洲"。因家贫,姚广孝"幼年祝发湘城妙智为徒",湘城在离阳澄湖不远的吴中镇,妙智寺在镇西头。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诏精通儒书的和尚试于礼部,姚广孝"由友人宗渤以文武异才推荐"晋京,得到朱元璋的赏识与信任,将他派往北平住持庆寿寺,襄助燕王(朱棣)镇边。
    姚广孝还亲身参加了一次下西洋。据长乐姚坑村民国年间《姚氏宗谱》云:"姚广孝于永乐间合同中贵(太监郑和)驾巨舰,自福建之长乐五虎门航大海,西南抵林邑(占城),又自林邑(占城)正南行八昼夜抵满剌加(今马六甲),由是而达西洋古里大国。还,诣祖祠修整谱谍,同中贵修新龙峰书院……"等记述。
    姚广孝,披着袈裟的政治家
    有人说他是奸僧和阴谋家,有人说他是政治家和军事家;但不论如何,作为一位精于权谋的高僧,他影响了明朝初期的历史进程
    历史上的姚广孝有诸多怪处,他生自医家,却偏爱谋略;他不为生活所迫,却自幼出家;他既入空门,却热心政治;他不辅洪武、建文,却偏助燕王;他未受十年寒窗苦,却主编《永乐大典》。他无书不精,无物不晓,每言必中,算无遗策……这位披着袈裟的政治家,在明初的风云际会中以其卓著功勋而留名青史。
    见藩王巧遇朱棣
    姚广孝公元1335年生于苏州,其家世代行医,祖父、父亲都是乡间郎中。姚广孝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虽然清苦,但祖辈事佛积善,很受乡里敬重。
    姚广孝从小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初步学习了一些儒家经典。但姚广孝读书,与许多人大不相同:他既不想应试做官,也不想像前辈们那样行医生为生,而是一心想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14岁时,姚广孝开始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和兴趣转向佛学;17岁时,他在杭州的妙智庵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又以“逃虚子”自称,当时人称他为道衍和尚。
    皈依佛门的姚广孝四海为家,他曾拜元末著名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易经》、方术,尤其对排兵布阵、用兵伐谋感兴趣;他向遇庵大师学习内外典籍之学,对佛、儒二家进行对比研究;他与当时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宋濂、高启等人结为诗文好友,文学修养也大大提高……在学佛访友、诗文酬和中,姚广孝的政治思想逐渐成熟。
    叩钵吟诗,高谈阔论,这确实不像安分的出家人,倒像个胸怀大志的书生。然而此时的姚广孝恃才傲物,以才气自负,常常深藏不露,不与世俗人交往。在元末乱世,他的聪明才智并不为太多人熟悉。
    明朝建国后,姚广孝看到天下渐渐太平,辅佐朱元璋建立盖世伟业已没什么可能,想着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却没有施展机会,有时难免心灰意冷。直到有一天,一位相面大师的一句话,让胸怀大志的姚广孝再次点燃了内心的激情。
    这一天,姚广孝正和好友在河南嵩山少林寺谈经论道,恰巧碰到了当时最有名望的相面大师袁珙。袁珙一看到姚广孝,就大为惊讶:“现在天下已经太平了,怎么还会有相貌如此奇异的僧人?你看这一双三角眼诡异非凡,面似一只生病的老虎,骨子里却透出一股杀气,这肯定是一位精于权谋的高人,将来一定能建立千秋伟业。”姚广孝听后,不但不生气,反而一阵窃喜。他连忙拉住袁珙的手,并引为至交。
    洪武十五年(1382年),已经47岁的姚广孝终于觅得机缘。这一年,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不幸病逝,朱元璋在天下广寻高僧,分配给各个皇子,让高僧们在众藩王的封国里修寺诵经,为马皇后祈福。姚广孝受人推荐,也在应征之列。当朱元璋安排这批高僧与众藩王见面时,姚广孝一下就相中了被封燕王的四皇子朱棣。
    姚广孝看到燕王朱棣相貌堂堂,气宇轩昂,最具帝王相,便自荐跟随朱棣。朱棣见姚广孝三角眼,体态臃肿,反倒有些不情愿要他。姚广孝走到朱棣面前,悄悄地对朱棣说:“贫僧若能为殿下所用,定能为您奉上白帽子。”朱棣感觉和尚话里有话,“王”带“白”帽不就是“皇”吗?于是便把他拉到内室详谈。姚广孝纵论古今,分析时局,鞭辟入理。朱棣听得连连称是,当即向朱元璋请求把姚广孝许给自己。
    此后不久,姚广孝便随燕王来到北平(后改为北京),名义上住持庆寿寺,实际上经常出入燕王府,成为燕王最重要的谋士和心腹。
    助燕王运筹兵机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建文皇帝)。姚广孝感觉机会来了。他想方设法帮朱棣树立信心,怂恿他尽快起兵夺取皇位。
    虽然朱棣觊觎帝位已久,但以一隅反天下,心里还是没底,不敢轻意付诸实施。姚广孝劝他尽快发兵,他却心事重重地说:“现在建文皇帝并没有失去民心,我起兵不得人心,结果难以预料啊!”姚广孝说:“我一直研究天文历法,深知现在天下应是殿下你的,天道在我们这边,不必担心民意。”但朱棣依然下不了决心,每天兀自长吁短叹,一筹莫展。
    一天,两人在一起看书作对,朱棣随口吟出一句,“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姚广孝在旁脱口而出:“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他的意思是,民心现在也不在建文帝一边,由于建文帝打压他的叔叔,天下大乱是迟早的事,希望朱棣能当一回救世主,为民行道。朱棣心中开始松动,但仍有所顾虑。
    姚广孝见如此,便对朱棣说:“殿下与其在府里心神不宁,坐卧不安,倒不如到外面喝酒散心。”朱棣一听挺有道理,就和侍卫们打扮成相同装束,到王府外的一个小饭店喝酒。正喝得高兴,突然出现一位老者,只见他环顾四周后,快步跪倒在朱棣的面前,顿声说道:“殿下怎么这般不爱惜自己呀?!”朱棣大为惊异,心想:“一个素不想识的人怎么会从众人中认出自己呢?”心中正在纳闷,只听那人接着说:“小人姓袁名珙,自幼精于易理面相,能知天命,卜未来。殿下相貌堂堂,平常衣物岂能掩盖您的光辉?”
    朱棣于是把袁珙带回王府,请袁珙再仔细给自己相面,袁珙说:“殿下您有天子之相,今后定能成为太平天子,天下黎民百姓都会享受你的福气。”朱棣听罢,渐渐坚定了起兵的决心和信念。其实,这次戏剧性的相面不过是姚广孝一手安排的。
    没有姚广孝的策划,朱棣未必敢举事;没有姚广孝的擘画,朱棣也未必能成事。
    姚广孝负责帮朱棣做军事准备,打造兵器,操练将士。由于打造兵器会发出铿锵的响声,将士操练也容易引人注意,姚广孝便在燕王府开凿了地下室,上面建有房屋,周围修筑厚墙,并在城墙四周埋下大大小小的缸瓮来消除噪声。他还让人在燕王府内饲养鸡鸭鹅,想用这些家禽的叫声遮掩打造兵器和士兵操练的声音。
    与此同时,朱棣天天与姚广孝商量起兵策略。一天,两人正商量到紧要处,忽然暴雨如注,狂风大作,把房顶上的瓦也给掀掉了,碎片落了一地。燕王心中一惊,面带惧色地说;“这是不祥的征兆呀,我们是不是不该起兵呀?”姚广孝听后,哈哈大笑,说:“殿下,此祥瑞之兆也!您没有听说过‘飞龙在天,从以风雨’吗?您就是真龙天子,马上就要换黄屋了。”燕王一听,转忧为喜,遂加快了起兵准备。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以“清君侧”为名举兵,这场战役历史上称为“靖难之役”。姚广孝奉命留守北京,但整个战争的战略战术都是由他谋划的。建文二年,朱棣率大军围攻济南,酣战三个月没有攻下。姚广孝马上派人给朱棣送信,建议他暂停战争搬师北平。姚广孝认为,朱棣与朱允的帝位之争,与普通百姓、甚至众大臣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关键是对京师南京的争夺。因此,他建议朱棣轻车简从,绕开大中城市,直扑南京,只要拿下南京,就大功告成了。正如姚广孝所料,南京攻克之后,朱棣就顺利登上了皇帝宝座,大明江山轻而易举地落在了朱棣的手里。可以说,如果没有姚广孝“直入京师”的建议,以朱棣的兵力,靖难之役很可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到那个时候,鹿死谁手,难以预料!yishujia.findart.com.cn
    拒封赏亦官亦民
    虽然姚广孝并没有亲临战场与朱棣出生入死,但由于他在起兵谋划、战略战术中的重要作用,朱棣认为“靖难之役”的首功非姚广孝莫属。他要求姚广孝除去“道衍”的法名,并希望他还俗。为了达到目的,朱棣还专门奖励姚广孝一处大宅院,并给他送去两个貌若天仙的宫女。
    姚广孝是何等聪明,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狡兔死,走狗烹”的惨剧已在过去不断上演。于是他坚决不愿还俗,但同意继续入朝为官。朱棣送给他的两个宫女,他看也不看,赐给他的大宅院也不经常回去,散朝后还是回到寺院居住。朱棣见他态度坚决,也不再坚持让他还俗,就命他管理全国佛教事务,仍旧入朝议事。于是,在永乐朝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老态龙钟的僧人,上朝时着官服,回家便换僧衣,那自然就是姚广孝了。
    虽然名义上只是一个管理宗教事务的官员,但实际上姚广孝仍然是朱棣最重要的谋士与心腹,朝中重大事务,朱棣都要找姚广孝商量。
    朱棣即位后,耿耿于怀的就是,自己冒天下之大不韪,从侄儿手里夺走了江山。他既担心失踪的侄儿有一天会带着军队打回北京,也怕自己的弟弟们会仿效自己,再发动一次靖难之役。
    是朱棣上台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改洪武和建文两朝的实录,即政府档案和官方文书,意在表明:当年燕王智勇双全,战功赫赫,太祖在世时就有意立自己做皇位继承人。这是在为自己的登基寻找借口。75岁高龄的姚广孝负责监修这项工程,这件事耗时七年之久,直到姚广孝去世才告完成。
    姚广孝还主持修纂了中国历史上最大、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在和平建国年代,姚广孝充分展示了他渊博的学识,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姚广孝还监制了“永乐大钟”,至今仍悬挂于北京大钟寺,以其苍凉浑厚的声音为人们祈福。
    永乐十六年(1418年),积劳成疾的姚广孝病情危重,已经无法下床行走了。朱棣得到消息,连夜赶到他居住的庆寿寺,两人又一次促膝长谈。不久,姚广孝去世,终年84岁。朱棣下令“缀朝”两日,尊重姚广孝的意愿,仍以僧礼下葬。
    姚广孝的袈裟,冲淡了朱棣对他的戒心,更主要的是姚广孝深谙与狼共舞的游戏规则:越是得意,越要检束;越是成功,越要退缩;越是登峰造极,越要急流勇退。可是,自古以来,能抽身自退者实在太少。唐人胡曾《咏史诗》曰:“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云阳血染衣”。当年不可一世的李斯,最后的悲剧下场,不就是他不解进退之道吗?等到身首异处的这一天,才想起与儿子牵黄犬、出上蔡、逐狡兔的快乐再不会有,后悔也来不及了。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围绕在皇帝身边,有头有脸有发言权,使帝王言听计从者,大有人在。但伴君如伴虎,最后能够得到好下场者,就比较罕见了。姚广孝这样一个不官不民、亦官亦民的和尚,作为皇帝的宾客,运筹帷幄,出谋划策,位及人臣,倚重中枢,最后能够善始善终,实在是极为奇特的例子。
    姚广孝简介
    姚广孝(1335~1418)
    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人。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与文学家宋濂、高启等交友,又从灵应宫道士席应真习道家《易经》、方术及兵家之学。二十三年于径山从遇庵大师潜心于内外典籍之学,成为当时较有名望的高僧。但始终未曾放弃成就大业的抱负,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开国功臣刘秉忠,欲成开国建业之功。明初,因其故友多被明太祖朱元璋所杀,对洪武朝政治怀有强烈不满。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广孝以荐入选,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朱棣“靖难”称兵前,他曾推荐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并通过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坚定信心;又于王府后苑训练军士,打制军器,作好军事准备;建文元年(1399)六月起兵前夕,计擒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靖难之役中,他留守北平。十月,辅佐燕王世子率万人固守北平,击溃朝廷数十万北伐之师。此后,仍多赞谋帷幄,终使朱棣夺得皇位。朱棣即位后,初授官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再授为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晚年,姚广孝既厌惧官场争斗的凶险,又不甘心放弃毕生事业的追求,故虽然受官,却未改变僧人身份,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及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其博通精深的学识和修养对皇太孙(即明宣宗)有较大影响,对《永乐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yishujia.findart.com.cn
    主要著作有《逃虚集》、《逃虚子诗集》、《逃虚类稿》等。
    明史列传33之姚广孝传
    姚广孝,长洲人,本医家子。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洪武中,诏通儒书僧试礼部。不受官,赐僧服还。经北固山,赋诗怀古。其侪宗泐曰:“此岂释子语耶?”道衍笑不答。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宗泐时为左善世,举道衍。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乃进袁珙及卜者金忠。于是成祖意益决。阴选将校,勾军卒,收材勇异能之士。燕邸,故元宫也,深邃。道衍练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建文元年六月,燕府护卫百户倪谅上变。诏逮府中官属。都指挥张信输诚于成祖,成祖遂决策起兵。适大风雨至,檐瓦堕地,成祖色变。道衍曰:“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兵起,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号其众曰“靖难之师。”道衍辅世子居守。其年十月,成祖袭大宁,李景隆乘间围北平。道衍守御甚固,击却攻者。夜缒壮士击伤南兵。援师至,内外合击,斩首无算。景隆、平安等先后败遁。成祖围济南三月,不克。道衍驰书曰:“师老矣,请班师。”乃还。复攻东昌,战败,亡大将张玉,复还。成祖意欲稍休,道衍力趣之。益募勇士,败盛庸,破房昭西水寨。道衍语成祖:“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从之。遂连败诸将于淝河、灵璧,渡江入京师。yishujia.findart.com.cn
    成祖即帝位,授道衍僧录司左善世。帝在籓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永乐二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赠祖父如其官。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出振苏、湖。至长洲,以所赐金帛散宗族乡人。重修《太祖实录》,广孝为监修。又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书成,帝褒美之。帝往来两都、出塞北征,广孝皆留辅太子于南京。五年四月,皇长孙出阁就学,广孝侍说书。
    十六年三月,入观,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庆寿寺。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也。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至是,帝以广孝言,即命出之。广孝顿首谢。寻卒。帝震悼,辍视朝二日,命有司治丧,以僧礼葬。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帝亲制神道碑志其功。官其养子继尚宝少卿。
    广孝少好学,工诗。与王宾、高启、杨孟载友善。宋濂、苏伯衡亦推奖之。晚著《道余录》,颇毁先儒,识者鄙焉。其至长洲,候同产姊,姊不纳。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复往见姊,姊詈之。广孝惘然。
    洪熙元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庭。嘉靖九年,世宗谕阁臣曰:“姚广孝佐命嗣兴,劳烈具有。顾系释氏之徒,班诸功臣,侑食太庙,恐不足尊敬祖宗。”于是尚书李时偕大学士张璁、桂萼等议请移祀大兴隆寺,太常春秋致祭。诏曰:“可”。
    寻访姚广孝遗迹——南郭逸
    阳澄湖镇风光秀丽又多古迹,其中有两处古迹与奇僧姚广孝有关,知者可能不多,值得一说。姚广孝《明史》有传,他是燕王朱棣的“智囊”,也是燕王起兵造反的鼓动者和军事策划人,晚年又著《道余录》,批驳了明王朝奉为指导思想的程朱理学,这种反叛行为自然受到了封建正统人士的指责。但以现代观点来看,这个和尚了不得,明太祖朱元璋制订的传位原则和思想规范,都被他捅了个大窟窿!此外他还是《永乐大典》主编,对文化建设尤有贡献。
    下面说说与他有关的遗迹:
    其一是妙智庵,遗址在今湘园路北街鱼塘东,再向东去就是姚家了。姚广孝本名天禧,祖父和父亲都以行医为业。父亲希望下一代也如此,小天禧却不乐意,他自有算计:元朝的职业地位以公务员为最高,医生排在第五位,因此他要读书做官。父亲对他说:我们南人(元朝分人为四等,南人在最底层)做官难呢。天禧说:那我就去当和尚。小孩子怎会有出家的念头?原来和尚排在第三位,如果当上僧官更吃得开。不料到十四岁,天禧父母双亡,非但读不成书,连饭都吃不上了。那时学医的哥哥尚未出道,姐姐在高家当童养媳,都照顾不了他。于是他想到了妙智庵,真的跑去做和尚了。
    这妙智庵是南梁古刹,由高僧西铭募建,初名法华庵。宋宣和年间重建,改名妙智禅院,很有名声。但到元朝末期不行了,由于社会动荡,施主寥寥,庵里和尚纷纷跳槽,只有个老和尚宗传坚守岗位。天禧来投奔,宗传念这孤儿可怜,就收下了。四年后,他到穹窿山福臻禅院落发受戒,法名叫道衍。进入明朝后,元朝的度牒(僧道身份证)作废,得重新申请,于是在洪武六年(1373年),他进京办理申请手续,经礼部考试合格,成为长洲觉林寺的在编和尚。洪武十八年,诏选高僧侍奉诸王念经,他被选中,分配给燕王。之后为对付建文帝削藩,朱棣与他密谋,暗中作了军事准备。继而朱棣以“靖难”名义起兵,终于攻克京师,夺到了皇冠。朱棣认为道衍功劳最大,要重重封赏。可是和尚封到僧录司左善世就到顶了,成不了公卿,怎么办呢?皇帝就请他还俗,赐名姚广孝,于是进封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但他受官而不肯还俗,谢辞了钦赐的华宅和宫女,仍旧住在庙里,上朝则用纱帽遮头。yishujia.findart.com.cn
    永乐十二年(1414年),姚少师荣归故里,发现老家已不存,只能到妙智庵去重拾旧梦了。可是老庵在宗传当家时已露败相,现在更加破敝,只剩一名香火在看守危房。姚广孝见状感慨不已,表示要重修。少师发了话,地方官哪敢怠慢?于是说动就动,重建工程到次年就竣工了。据《相城小志》载,新的妙智庵“比旧壮丽有加”:除大殿整修一新外,两庑添了佛像,又增设了十八罗汉堂,还有藏经室、香积厨等“无不毕备”。但奇怪的是,西边廊庑设了姚家祠堂,里边还挂上姚广孝画像。佛寺哪有附和尚家祠的规矩?显然是地方官绅拍马屁,把它办成了姚广孝纪念馆。后来作过几次修缮,光绪年问又重修了大殿,民国时期成为小学校址。到1954年,划归湘城镇粮管所,改建为粮库。现在大殿、后殿及西边廊屋犹存,梁架、斗拱等仍保持了明式建筑结构。原朝南庵门已封砌,改开在西院墙北部。原庵占地面积为九亩三分(6200平方米),现存一半左右。yishujia.findart.com.cn
    其二是灵应观。这座道观位于河东街观桥头,宋咸淳二年(1266),由道士赵志清募建,初名灵应道院。院前有石坊,称“通仙宝坊”,坊前有“通仙桥”,也称观桥。元初道院遭兵火焚毁,延祜年问由道士苏斗南重建,改称灵应观。苏斗南死后,由常熟人席应真主持。席应真是从苏州玄妙观调来的,文化比老和尚宗传高得多,因此吸引了妙智庵的姚天禧,他老是跑到灵应观来求教。小和尚向老道学什么?《明史》 说他“得其阴阳术数之学”。阴阳术数常.旰于星相占卜,看似神秘玄妙,实质是推穷事物变化规律的学问。这使天禧得益匪浅,后来派上了大用场。明洪武初,灵应蒴划归玄妙观管辖。本来它的规模超过妙智庵,到永乐年间姚广孝扩建妙智庵后,灵应观就相形见绌了。yishujia.findart.com.cn
    明隆庆二年(1568年),观里来了个道士叫周鹤林,传说他打醮时天上有鹤飞舞。这当然是宗教宣传,却吸引了不少信徒。里人马俸夫妻对他崇敬有加,捐金重建了玉皇殿和三茅宫。隔了半个世纪,又有道士顾娱川等再次修复一新。可惜二十年后就遇到清兵下江南,兵火再次殃及。后经道士赵弘科、周正谊等人的努力,在康熙中期得以修复,并扩大了规模。此后雍正、道光间均作了修缮,最后一次修建在咸丰五年(1855年),工程由玄妙观道长夏自清主持。民国期间又衰落了,部分观址被征用。1951年改建为粮库,为湘城镇粮管所使用。于是旧屋次第拆建,只有大殿幸存。这座大殿高大空敞,只是朝南门墙已被改造,但结构基本未变,仍可看出清代建筑的风貌。不过这种老掉牙的房子防不了鼠雀,下雨又漏,实在不适合贮粮,一直空关着,今在镇粮管所西北角可以找到。殿前草丛中有石块多件,当是观中其他建筑拆除的残件。观前石坊早已没有了,但是观桥无恙。这座高近四米的单孔古桥虽经清代重建,但不失元代建筑风格,这是阳澄湖镇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yishujia.findart.com.cn
    灵应观和妙智庵都是久经沧桑的遗存,虽已残破不全,但是规模轮廓和部分古建筑还在,鲁殿灵光弥足珍贵。听说阳澄湖镇对此很重视,最近已将这两处宋明建筑列入了修复计划,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7 12:20 , Processed in 0.10897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