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在这个初春时节,大刀阔斧的道路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着。今年,省城将改造包括长治路、并州路及太茅路等共6条道路。城市改造,给人们的生活及出行环境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在拆与建的背后,又有着哪些片断和故事?
久居龙城的“老太原”们,聊起太原的小吃,可谓如数家珍。而位于大营盘十字路口的老姚肥肠面,作为太原的标志性小吃,更是食客们常常光顾的“聚点”。眼下,面对并州路拓宽工程,许多人关心老姚肥肠面将何去何从?
姚礼功,老姚肥肠面的老板,地道的安徽人。19岁时,凭借做馄饨的祖传手艺,与妹夫结伴闯山西。如今,已年过半百的他,回首在山西走过的34年,意味深长。
“你见过挑担子卖货的吗?当年我们就那样。”老姚笑着回忆,80年代初,还不兴租店面做买卖,挑着扁担走街窜巷既方便又时髦。初到山西,由于年龄小,又没有做买卖的经验,他和妹夫一切都是摸索着来。后来,老姚打听到河西的重机和山纺效益不错,就考虑去工厂门口卖馄饨试试。
对于当时还是大男孩的老姚来说,每天最高兴的事就是能多卖几碗馄饨。
“我们最早是在下元租房住,房子很小,既是我们的‘家’,也是‘生产车间’。”老姚所说的“生产”就是包馄饨,他说,那时候他和妹夫每天上午在家调馅,把馄饨包好,趁工厂中午下班时过去卖。“那会儿物价低,一袋面粉9块钱,一碗馄饨2毛钱。”凭着老姚祖传的好手艺和公道的价格,没几个月,他的馄饨摊就在附近出了名。
卖馄饨的生活持续了六、七年,虽然清苦,但对两个年轻人来说,那都是为日后作着铺垫。
配合并州路拓宽,老姚肥肠面已搬新址正在装修
1985年,靠卖馄饨得到经验,又攒了积蓄的老姚不甘心继续摆摊,反复思量,他作出一个重要决定——开饭店。起初,老姚的饭店并没有经营安徽特色肥肠面,而是做些简单的包子、面条,用他的话来说,“那会儿吃肥肠面的人很少,不知道能不能挣了钱。”饭店经营得不错,后来还从西宫迁到火车站,因为那里人流量大,吃饭的人更多。直到1993年,老姚才有了卖肥肠面的念头,这时的他已经验丰富,而家乡特色肥肠面当时在太原也不多见,他感觉这是个机会。
“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就四处找门面,恰巧大营盘有个40多平方米的房子正在出租。”老姚说,就这样,他的第一家肥肠面店开业了。
虽说山西是面食之乡,但肥肠面作为“外来户”,它的口味容易被人接受吗?“确实需要一个过程。”老姚说,山西面食以刀削面、打卤面为主,口味多清淡,而肥肠味道略腥,炒出来的面口味也重。刚开张时,客人都是路过顺便进来吃的,慢慢回头客才多起来。
如今,老姚肥肠面的名气大了,说起那儿的特色,不少太原人张口就来。除了主食肥肠面,猪皮炒黄豆、炒羊杂、炒鸭血也是点菜率极高的几道菜。老姚说,晚上来他店里吃面的人最多,通常都会营业到凌晨三四点。可即便如此,排队等座位的事依然常见。火爆的生意,也让老姚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现在他在太原已经有五家分店了。
诚信是生意人无形的财富,老姚学历不高,但言行中践行了这个道理。去年,一位客人吃完饭把钱包落在了饭店,老姚拾到钱包后,等了好几天都不见人来取。情急之下,他从钱包里找到一张名片,按上面的号码拨过去,最终,钱包完璧归赵了。
“我不知道自己的店怎么就在网上出了名,还成了太原的标志性小吃。”老姚笑着说,这是开店20年来老顾客们对他的厚爱。目前,由于并州路修路,老姚的肥肠面店也被划入了拆迁范围。不过,他已找好新址,再过十几天就装修完毕即将开业了。
“新店有200多平方米,规模比过去大了很多。开张以后,希望老顾客们还能常常来光顾。”老姚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