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二年状元姚涞 姚涞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位名人,从小聪颖过人,记忆力超强。光绪《慈溪县志》本传云:“母张,梦五色鸟投怀,遂生。……及长,状貌奇伟,资识过人。”那么,他到底有多么聪明呢?我来讲两个小故事吧。 先讲“巧对御史”。 弘治六年(1493),姚涞六岁,他在一家叫三才庄的私塾读书。一天,一个叫王谟的大官(左都御史)来到私塾察访。他问教书先生:“你教的学生,才学如何?”教书先生如实回答:“这些学生,才学高低相差很大。”王御史说:“我能否当面一试?”先生急忙施礼道:“还望王大人赐教。”这时,王御史见到墙外有个牧童手拿柳条,骑着一条牛走过,就出了个上联:“柳枝策指牛。” 话音刚落,有个高个子的学生脱口对道:“枣条戳赶狗。” 先生听了,白了学生一眼,王御史却笑笑说:“对是对上了,只是欠文雅些。”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地说:“大人的上联俗,还有不俗的下联吗?” 王御史又笑了笑说:“那我出个雅一点让你对,好吗?”于是又出了一个上联:“前殿走到后殿。” 那个学生想也没想,出口便对:“东街行来西街。” 王御史听了,哈哈一笑,对教书先生说:“此生贱才也。” 教书先生见王御史很失望,便解释说:“此生生性浮躁,又好卖弄。不过,请大人不妨再出个题,敝塾还有高材生呢。” 王御史一听,也来了兴致,他看了看教室,便又出了一题:“三字经、百家姓,茅草小屋一先生,童子七八个。” 教书先生听了,这课难对,心里有点着急,就看了一眼坐在中间的小姚涞。姚涞站起来,不紧不慢地说:“大人在上,学生应对了——八大臣、九公卿,金銮宝殿一朝廷,天下十三省。” 王御史一听,对得工整大气,十分高兴,拉着姚涞的手说:“对得太好了,有志气!你要加紧努力,将来必成大器!” 再讲一个“智偿巨债”。 姚涞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姚镆欠了人家许多债,到了腊月年底,债主都来讨债,有的甚至住在他的家里逼债,姚镆束手无策,叫苦连天。姚涞见父亲如此困窘,就想出一个办法。他向父亲说,给他400文钱,他能把所有债务偿还。姚镆自然不敢相信,坚决不肯。姚涞就向母亲去要,做娘的知道儿子不会乱来,但也半信半疑,说服丈夫把钱给了儿子。小姚涞得了这点铜钱,就偷偷来到一个演小花脸的戏子家里,恳求小花脸说:“我只有这400文钱,都给你。求你帮个忙好吗?” 小花脸问:“帮什么忙?”小姚涞说:“天黑后,你扮作魁星(状元星)悄悄到我家。我在楼上读书,你就站在我的座位后,只要三个晚上就行了。” 小花脸大喜,满口答应。 当天晚上,姚涞在楼上读书到三更。第二天,又读到三更。有位讨债人见小孩读书如此用功,心怀好感,忍不住在晚上上楼窥视。只见小姚涞正在聚精会神读书,背后站着魁星护佑。他大为惊奇,坚信这小孩将来必定前程非凡。于是,他向各债主说:“诸位都请回家过年吧,姚家所欠银两,都由我代为偿还。请你们等过了元宵节,再来这里兑现。”债主们见有人承担,也就放心回家了。 到了正月十六,那人果然代还了全部债务。姚镆自然千恩万谢,感激不已。不料那人又说:“让令郎给我做女婿吧!我要请名师指点他。”姚镆喜出望外,连忙答应了。 这是记载在清代一本《咫闻录》里的故事,说明天生异人,必有异才,也是符合情理的。本来故事到此已是十分圆满了,可是这本书的作者慵讷居士画蛇添足,使这则故事的结尾染上了迷信色彩—— 却说姚涞状元及第后,荣归故乡。他想起小时候小花脸扮魁星相助的往事,就去小花脸家拜谢。那知小花脸闻讯前来,跪地求饶,说是当年他没去姚家扮过魁星,白拿了400文钱过年,望大人宽恕。至此。姚涞才知道当年真的是魁星相伴了。 现在言归正传吧。 姚涞,字维东(一作遂东),明弘治元年(1488)生于慈溪。父姚镆(1465—1538),弘治六年进士,历除礼部主事,后在广西、福建、贵州任要职,官至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是著名的军事家,一代名臣。 姚涞在正德十一年(1516)考取乡试第七名,以后连连失利,他说:“读书当与天下后世争雄长,一方不足为也。”读书更加刻苦。终于在嘉靖二年癸未(1523)以礼部第二,廷对魁天下,做了状元郎。三月庚午(二十九日),授以翰林院修撰。恰巧,他的父亲姚镆巡抚升工部右侍郎,父子俩同日谢恩,荣耀无比。 次年,与学士丰熙等跪谏“大礼”于左顺门下,遭到廷杖。召修《明伦大典》,姚涞深以为耻,坚决拒绝。(汪琬《拟史传》谓姚涞“共修《明伦大典》,为士论所非”,记载有误。清姜宸英撰有《姚明山学士拟传辩诬》云:“余在史馆,疑而请之,监修徐公公命取《大典》检阅,同修者绝无姚名。……此是姚公一生大节所系,彼既罹祸于生前,复被诬于身。史笔之陷人,岂在张、桂群小下哉?余特为表出之,以告后之君子。”)不久即官复原职。嘉靖九年,郊社议起,他又与学士张潮等并主合祀,其言尤切,但未采用。未几,充经筵日讲,进对称旨,进左春坊左谕德,奉敕校历朝宝训成,赐宴内廷加锦绣袭衣,晋侍读学士。他还主持丁酉(1537)北畿乡试,“得士为多,试文为天下式”。 嘉靖十七年(1538)五月,他那74岁的父亲姚镆病逝。姚涞回家为老父亲料理后事,由于悲伤和操劳过度,也死在家中,享年51岁。嘉靖皇帝因好久没见到姚涞,曾问:“髯状元安在?”当他知道姚状元已死,“深悼惜,特赐祭”。天启《慈溪县志》云:“讣闻,上震悼,命谕祭在五品翰林,称为异数。”姚涞墓在慈城东北二里的上午隩(又称上屿西隩),与父姚镆墓相近。 姚涞六岁死了亲娘,既能善待后娘,又爱护同父异母的弟弟姚汲,“以尚书例荫,让(姚汲)”。他的学问长于史学,认为读书应该经世济民,为治理国家服务,而不拘拘于文辞。所以他对边防、海运皆有定议,作《诸边图》。时人称他的经学、诗学、史学为“翰林三绝”。他的著作在嘉靖三十六年由其子姚稽编刊成《明山先生存集》八卷(《明史·艺文志》作《姚涞文集》八卷),现已影印编入《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书》第105册(存四卷)。这是慈溪籍状元唯一流传至今的诗文作品集了。他的书还有《驱除录》三卷(一作一卷),清初史学大师黄宗羲曰:“明山《驱除录》,明初僭国之史也,今溪上人无知之者。”时过三四百年,现在更无人知道了。
上林游子的BLOGhttp://blog.sina.com.cn/tyf19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