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44|回复: 3

莲桥街:古日湖的时光背影 最江南的人文院落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7:57
  • 签到天数: 328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1-5 12: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莲桥街:古日湖的时光背影 最江南的人文院落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年03月09日 07:55   


    这幅摄于19世纪中叶的老照片中,古桥为水月桥,其中的建筑从左到右依次是:土地庙、余相国祠、吕祖殿和延庆寺。

    一张摄于19世纪中叶的老照片(主图),引发无数人的无限想往:水月桥下,舟楫繁忙;延庆古寺,钟声悠远;日湖之上,天封塔倒影婆娑;采莲桥下,荷叶田田轻舟过;而远处天穹之下,高峻错落的马头墙勾勒出数十幢江南院落,以及和缓起伏的青灰色地平线。此照片所反映的正是老城南日湖畔的景象,也是旧时宁波最为精致、也最为江南的地方。

    100多年后的今天,就在老照片所在的故地,古日湖之畔的莲桥街,一条占地18公顷的历史街区正在打造。莲桥街地块位于宁波老城区的东南隅,东靠小沙泥街住宅小区,南至灵桥路,西临开明街、解放南路,北至大沙泥街。这里将重现明清以来的街巷格局,恢复大批望族宅第为主体的历史建筑,还原“一塔两寺”宗教文化遗存。塔前街、塔影巷、毛衙街、采莲桥、莲桥街、白龙巷、莲香巷……一个个富含诗意和古意的街巷名犹存;宁波昔日经典建筑的恢弘、大气和精湛,在被修缮的身影背后,依稀露出明清时代经典大宅的真容。只是当年如珠链似玉带,串连这片古街区的日湖已不复存在。日湖不见了,但从街区遗址上,那些丰厚的文物建筑遗存及历史信息里,依旧留下了她的时光背影,见证了她上千年繁盛而淡定的存在。

    渊源  一条莲桥街,千年日湖史

    讲到莲桥街,离不开日湖,它与日湖相依相伴上千年,离别只是距今50年前的事儿。

    1000多年前,唐朝刺史黄晟以镇明路为中轴线,拆明州的“明”字命名城南二湖,左为阳称“日湖”,右为阴称“月湖”。明末散文家张岱就在《陶庵梦忆》里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过美丽的双湖。

    说日湖是宁波的母亲湖一点也不为过。

    公元833年,鄮县县令王元暐开展了一项大型的水利工程,将四明山的溪水引入三江口城中。这项工程的重点项目有三,前端修它山堰,中间是修南塘河,末端疏浚日、月两湖。它山堰建成后,上游的溪水被堰阻拦,改变流向,流入南塘河。南塘河流入南门以后,分两个支流,其中向东一脉,沿着灵桥路北侧流入,成为日湖水系。南宋时,明州“城中十万户日用饮食”,全赖日、月两湖水系。

    不幸的是,原日湖早已干涸,在上世纪就退出人们的视野。那么,日湖形状如何?具体位置又在哪里呢?

    宁波市十佳文保员王介堂说,从最早的《宋乾道四明图经》到现代的《宁波市志》,都明确记载日湖是在如今解放路莲桥街一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7:57
  • 签到天数: 328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12: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文人倪象占所作的《鄮南杂句》中写道,“天封塔势一城专,地影还同七级穿。西道长街连水直,合尖有个日湖圆”,明确点明了日湖与天封塔、莲桥街的地缘关系。

    古日湖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日湖畔莲桥街一带是宋元明清宁波人的活动中心。“喝着日湖水长大”的一代代名门望族数不胜数。  

    宋代的理宗皇帝曾就学湖上;四明望族袁氏家族世居南湖(可能是日湖一段);著名学者胡三省寓居袁家30年,注释《资治通鉴》并窖藏于袁家,使珍籍得以留存。

    由此可知,当时宁波城内的日湖包括莲桥街一带,相当繁华。

    只可惜,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如今,月湖依然烟水迷离,天封塔仍旧伫立城中,而日湖遗址在旧城改造中因年久淤没被填为平地,早在上世纪中期就退出人们的视野。望着遗留在莲桥街与南大路交叉口的“日湖遗址”碑,路人也只能想象旧日风光:湖中有水,水中生莲,莲上架桥。

    佛缘  整个东南亚奉宁波观宗寺为祖庭

    据上了年纪的老宁波回忆,日湖论面积要远小于城西的月湖,但在当时日湖周边却是宁波寺院道观最为集中的地方,香火旺盛。由于多为宗教建筑,所以这段湖也被人称为放生池。除去现在已经看不到的天封寺、鲁班殿、五台寺,至今还保留有“一塔两寺”(天封塔、延庆寺、观宗寺)。“两寺”更因为是佛教天台宗的中心道场而闻名海内外。历史上,许多来自日本、朝鲜的高僧不惜远涉重洋,来到这里取经论道。

    据文献记载,知名古寺五台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历史上几经圮废,最后一次毁于明代。现存旧址五台庵为清晚期建筑,现迁移到历史街区规划路的西边。所幸,延庆寺虽历经文革劫难,至今犹存。

    据身兼资深文保员和江北区佛教协会秘书长的王介堂考证,当时日湖水系纵横,水上有桥,湖中有岛,延庆寺原本和临近的观宗寺四面临水,一起建于日湖的莲心岛上。始建于五代后周的延庆寺,在北宋时成为天台宗的中兴道场。时至今日,面积达1300平方米的延庆寺,也是浙江省古大殿单体面积最大的建筑。

    其后,在延庆寺西北角,僧人介然法师开建观宗十六讲堂(也称馆堂,相当于佛学院),这就是观宗寺的前身。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高僧谛闲法师将馆堂独立出来,称“馆中讲寺”。

    观宗寺因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佛学院而名闻海内外。

    民国时期,觉光、海岳等法师先后到观宗寺学习。觉光、海岳现为香港、台湾佛教界高僧,前者任香港佛教总会会长,后者为台湾佛教会负责人。

    “眼下,在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等亚洲国家遍布观宗寺,但唯有日湖畔观宗寺,被整个东南亚佛教界尊为祖庭。”王介堂自豪地说道。

    在《宁波楹联集》中,王介堂用一副充满禅意的对联,来描述日湖畔莲桥街的地貌佛缘:地拥莲心,喜梵刹双雄,水月终归三宝地;天封龙舌,惊浮图一绝,日湖犹映四明天。

    因为“一塔两寺”的名声,莲桥老街成为很多名人流寓和学者讲学之所。元末书法家吴志淳曾在此以八分书法作千字文,由杨理学刻石以传;明末的“南湖诗社”曾在这里集会,吟诗论文;清康熙初,清代浙东学派的创始人黄宗羲在这里开设“证人讲会”,使之成为学术重地。

    街巷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诗意水乡路

    莲桥街地块除了莲桥街外,还包括了周边与之相连贯的毛衙街、牌楼巷、五台巷、塔前街、白龙巷、小沙泥街等数条小街小巷,这些地名很有诗情画意。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斑驳的石板路、马头墙与出墙来的垂桠缠绵,一条条承载着几辈人记忆的弄堂小巷,有烟火熏出来的深深岁月痕迹,他们见证城市的兴盛与沧桑,潜藏着数不尽的故事与传奇。

    莲桥街,地处宁波中心城区天封塔南及旧时日湖的西南侧。东起狮子街,西至解放南路。窄处2米,宽处4米。日湖湮没之前,有荷叶田田、古塔倒影婆娑之美景。《鄞县通志》载:“莲桥街,旧名采莲桥下,横河头。”可以想象它当年之窄,是一条连“巷”也称不上的小路。到光绪《鄞县志》,则称三角地横街之一。老街两边挨挨挤挤的全是老宅人家,白墙黛瓦,层层叠叠,高高低低。大户人家,庭院深深,马头墙一重又一重,仿佛明清古风近在咫尺,伸手可及。水畔高低错落的屋檐,如烟雨长廊,似梦幻水乡。

    毛衙街,故名。南起莲桥街,北至大沙泥街。全长350米,宽2.5~3.5米。《鄞县通志》载:“毛衙街,旧名毛家。”因明初毛指挥使建衙于此而得名。

    毛家巷,故名。东起五台巷,西至毛衙街。长96米,宽4.4米。巷侧为居民住宅。《鄞县通志》载:“毛家巷,旧名毛家衕。”光绪《鄞县志》称大夫巷。旧明居户多毛姓。

    塔前街,故名。东起毛衙街道,西至开明街。长153米,宽3米。据载:“塔前街,旧名天封寺前。”民国24年(1935年)改建成马路。以其在天封塔前而得名。

    与塔前街南北连接的塔影巷,旧名天封寺衕、天封寺前。旧时,巷北濒临小河,天封塔影,映入水中,清晰可见,塔影巷名由此得来。

    小沙泥街,东起狮子街,向西转北大沙泥街。全长423米,宽3~8米。为大沙泥街之派生地名。民国18年(1929年)填塞自青龙桥起至嘉佑桥止之河道拓宽街路。1981年地名普查时沙泥巷并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7:57
  • 签到天数: 328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12: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url=]大[/url] [url=]中[/url] [url=]小[/url]】 【[url=]打印[/url]

    0



    {1}
    {2}
    {3}
     
    {4}
      {1}毛衙街与天封塔
      {2}毛衙街上的马头墙
      {3}南湖袁门全景
      {4}毛衙街和毛家大院
      {5}杨氏宗祠的花窗
      院落  赏心乐事谁家院
      莲桥街地块,一大批明清以来格局与风貌保存相对完整的望族宅第与街巷并存。毛宅、姚宅、袁宅、戴宅、大夫第及孙传哲故居(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家族、莲桥街李家等宅第错落有致,鳞次栉比。
      拐入毛衙街,有一幢门牌号为19号的清晚期传统建筑,便是宁波市文物保护点士大夫第。整幢楼分前后两进,面阔五间二弄,前进为单檐硬山式,明间抬梁式,山墙饰马头;后进为重檐硬山式,山墙饰五脊马头。建筑格局封闭内敛,构件雕刻精致,富有宁波当地建筑特色。据查此处为清代官宦之私宅。
      继续前行至毛衙街13号,可见一座深宅大院,前院落是个四合院,主楼重檐硬山顶建筑。檐柱上有十字斗拱,山墙是马头墙,建筑规模大气,雕刻精致。这家的主人姓毛,从这里出来的均不是等闲之辈。据毛家的族谱记载,毛家最早一代的毛彬,是与朱元璋一起起兵,建立大明王朝的开国元老。后来毛彬的孙子毛达齐于1400年前后迁居宁波。自此,毛家在宁波居住了600多年,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出了14名五品武官。而毛衙街的街名便因此宅的主人而命名。
      进入毛家巷6号,便是南湖袁氏宅,清末民国时期建筑,由主楼和前后厢楼组成,被列入宁波市文物保护点,现已迁移保护。据调查,袁氏宅原主人属甬上望族南湖袁氏,曾开过钱庄。南湖袁氏在宁波的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南宋中后期,很多朝廷重臣出自袁家,又与四明相门世家史氏家族数代通婚,家族实力令甬上他族望尘莫及。 
      望族们兴建宅第之外,还在这小小的地方建有四家祠堂:杨氏宗祠、张氏宗祠、金氏宗祠和卢氏支祠(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杨氏宗祠,位于牌楼巷2号,是清晚期为纪念明吏部尚书杨守阯而建,祠分前后二进,均为五开间,单檐硬山顶,观音兜风光墙,通面宽18米,前廊有抬头轩。梁枋等处雕饰人物故事,保存尚完整。卢氏支祠位于塔影巷。
      据海曙区文保所有关专家介绍,莲桥街历史风貌协调区总占地面积才6.6万平方米,这处弹丸之地却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点2处,历史建筑18处,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生  人文艺术院落街区即将落成
      2010年9月,作为宁波“中提升”战略实施旧城改造的重点项目,莲桥街地块开工建设。
      如今,正在改造的毛衙街———莲桥街历史风貌协调区主体建筑已经基本建成完工。
      莲桥街的许多老宅被尊重和保护着。跟老街区相比,在保留众多的江南建设符号如观音兜、马头墙、木雕窗等的同时,也加入了青砖与红砖等元素,增添了些许中西合璧韵味,使老宅有了更符合当代建筑语境的表现形式。
      时代在变,街区的脸也在变。如今这里被定位为人文艺术院落街区。届时,总建筑2万多平方米的区域,将分布历史文化展示、魅力主题商业、文化特色零售、企业品牌展示等四大业态格局。据悉,百年名社杭州西泠印社已经相中南湖袁宅,意欲来此开分社;位于塔前街23~24号的孙传哲故居则尝试引进以邮票为主题的文化艺术中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7:57
  • 签到天数: 328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12: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延伸阅读:大宅门故事会

      故事一:南湖出了个“元代甬上第一学士”

      在元代,宁波人官职最高、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是谁?这个人就是袁桷。

      袁桷(1266~1327年),字伯长,号清容居士,元代五朝翰林,唯一一位去过元上都的四明籍为官者。南宋咸淳二年丙寅六月,袁桷出生在临安(今杭州),七日后,21岁的母亲亡故。袁桷由外祖母张夫人抚养成人。“七岁诵诗书,十龄学词章”,最后累官至翰林侍讲学士,位居二品。

      袁桷是元代著名经史学家,如果幸运的话,他得以修撰《宋史》,今天的人们也许会像记住万斯同修《明史》那样知道他。他多次担任元代科举考官,为天下举子所熟知。

      他是古代著名琴家,浙派徐门琴操的重要传播者。十九岁时,袁桷学琴于浙派徐门宗师徐天民,深得抚琴之理。袁桷曾使用的古琴系赵宋王室遗物巴渝名琴,名为三世雷,出自于唐代造琴巧匠、四川的雷氏家族,史称“雷公琴”。清代全祖望曾在京城寻觅见到此琴,可惜财力不足,抱憾而归。

      袁桷也是元代文学家和书法家、书画鉴赏家、藏书家,元代浙东第一藏书楼就属于他家。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袁桷的父亲袁洪辞官回四明,居住于日湖宅第,也就是如今的海曙区莲桥街历史街区,虽说目前现存的袁氏建筑群是明清以来的建筑,但是甬上望族南湖袁氏世家的宅第自南宋以来就一直在此,袁桷也生活成长于此。明代宁波籍著名诗人黄润玉曾称颂袁桷:“四明文献,宋斯唐虞。在元宦达,惟公一夔。”

      故事二:蜗寄庐孕育的藏书家和邮票设计师

      拐入塔前街23-24号,就能看到一幢老宅,那便是孙传哲故居,门口有块碑石,上书“蜗寄庐”。在获悉蜗寄庐已正式列入宁波市又一处名人故居时,我市文保专家杨古城内心激动不已。在“蜗寄庐”居住过孙传哲祖孙三代,对社会各有所建树。   

      蜗寄庐,喻为狭小如蜗牛壳的屋子。宁波“蜗寄庐”的第一代孙家溎,就是借这段典故,来称呼自己的居舍,并以“蜗庐主人”为号。

      孙家溎是末代秀才,曾在上海当过小职员。他生性好学,关心文献,省吃俭用购藏书籍,而不惜家财,将楼上的卧室大部分辟为藏书专用,额曰“蜗寄庐”。特别在20世纪初期的兵荒马乱之中,孙家溎先生竭尽全力抢救收藏行将灭绝的善本,包括宁波范氏“天一阁”、卢氏“抱经楼”、徐氏“烟屿楼”散失于民间的珍本,其中著名的有元刻《隋书》、《范文正公全集》,明刻本《蔡中郎集》,明抄本《圣宋名贤四六丛珠》等,约有447部,共约二万卷,其中珍贵的善本占一半。此外,如不能购到的,他还动手抄录。

      抗日战争胜利后,68岁的孙家溎撒手西归,“蜗寄居”的藏书由大儿子孙定观继承。

      1964年,孙定观先生逐步将整理好的藏书低价出让或捐赠天一阁。1966年“文化大革命”浪潮袭来,为防止古籍损失,孙定观先生又及时将一批古籍和字画捐赠给天一阁。

      1985年,孙定观先生82岁逝世,他最后的遗容十分安详,因为,“蜗寄居”的藏书有了最可靠的归宿!

      1915年,孙传哲出生在蜗寄庐。孙传哲从小临摹习画,精于美术绘画。之后他被录取在上海邮政局,专司邮票设计。又从上海奉调到北京国家邮电部,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邮票设计师。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第一套纪念邮票、第一套航空邮票、第一套欠资邮票,以及第一套人民币都出于他的手。孙传哲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邮票设计大师。1982年,他曾回故乡看望蜗寄庐旧宅。

      1995年4月3日,一代邮票设计大师孙传哲离开人世。

      故事三:姚宅走出的姚庆三和屠呦呦

      姚宅是开明街上仅存的传统建筑,建于民国初年。精美的雕饰,体现着老宅主人昔日的辉煌。马头山墙,微微上翘的飞檐,自有一种蔚然的气势。在闹市中,在林立的高楼间,她的古朴、沧桑尤其显眼。

      就在这宅院里,走出了两位名人。一位是姚庆三,著名经济学家;另一位,是科学家屠呦呦,被称为“离诺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宅子是姚庆三的父亲姚咏白所建。据宁波史料记载,他是甬总商会的代表,曾任上海法学院、复旦大学、大厦大学教授。

      姚庆三服务银行业整整50年,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不仅有实干精神,有实践经验,而且有很高的理论水平。除发表论文外,还著有《财政学原论》、《现代货币思潮》等专著。

      姚庆三热爱故乡,曾担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1981年,是宁波甬港联谊会会长俞佐宸的90岁华诞。姚庆三曾随时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王宽诚先生组织的祝寿团来到宁波。

      再说另一名人屠呦呦。2011年度拉斯克奖(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的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也是至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离诺奖只有一步之遥。

      屠呦呦是宁波人。她的老屋在开明巷26号。而开明巷26号正是姚宅。那么,屠呦呦和姚家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屠呦呦的表弟李丁镜道出了原委。原来,姚庆三是屠呦呦的亲舅舅。屠呦呦的童年就在外婆家度过,她是在姚宅长大的。

      因为这两位名人,我们在经过开明街这幢仅存的民国建筑时,心里充满了敬意

    记者 黄银凤/文记者 崔 引/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5-11 00:44 , Processed in 0.11050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