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50|回复: 3

打开黔东南山清水秀密码的“金钥匙”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7:57
  • 签到天数: 328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1-6 18: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开黔东南山清水秀密码的“金钥匙”
    2015-01-06 11:56 来源:黔东南日报 



    清水江开发的历史记忆

    走进贵州黔东南的青山绿水间,静静地倾听一座座苍山青葱的生命低语,慢慢地感悟绿色的意蕴,让我们感动的,不仅仅是这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自然物象,还有清水江被赋予了文化传奇的生命传奇。

    清水江,流淌着历久弥新的光阴故事……

    清水江是一条充满灵性的生命之河,张扬着绿水青山的天成气韵,天地万物赋予她苍翠雄奇、妩媚深情的气宇,山地民族的营林传统则造就这片“宜林山国”的传奇。清水江的这种生命呈现方式,为现代人亲近清水江流域古代文明提供了一条与现实、与心灵相通的路径。

    明代以前,清水江社区一直处于封建王朝视野之外的“化外之区”。元代虽在这个区域设置了诸多的蛮夷长官司,但仅限于纳入版图而已,并没有能够实现真正的管理。

    王朝的力量到不了的地方,各种矛盾滋生后自然也难以消解,有的甚至逐渐蔓延而至不可收拾。信手翻开史书,处于王朝主动的征剿和被动的平叛活动,随处可见。为了一劳永逸地平息来自地方的叛乱和起义,王朝不得不改变之前的政策,以明代因镇压少数民族起义而进行的大规模军事征剿活动为肇因,王朝便开始了对清水江流域的渐次开发,来自国家的军事力量和文化力量逐步向少数民族区域渗透。

    明代洪武年间,清水江的神秘面纱被军事征伐“苗疆”的“窥江者”揭开,地处边乡僻壤的清水江流域山门于是被打开了。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春,锦屏县婆洞林宽揭竿起义,攻占隆里、新化,围困黎平,震惊朝廷。是年秋,清水江两岸已是层林尽染,一队队人马在丛林中奔驰,军旗猎猎,战马嘶鸣,打破了山林中的寂静。朱元璋命楚王朱桢“率军三十万,由沅州(今湖南芷江)伐木开道二百里,直抵天柱”。官军从清水江下游的天柱白市溯江而上,经兴隆,上鸬鹚,驻远口,夺菜溪,袭坌处,过清浪,直奔锦屏县境内的茅坪、王寨、卦治,然后筑军事据点于铜鼓、亮寨、新化、隆里。这次军事行动的另外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发现了清水江流域的优质“苗杉”。

    明永乐四年,朱棣“诏建北京宫殿”,在西南地区征集“皇木”,继官商“例征皇木”后,江淮、中原民间资本接踵进入清水江,繁荣的木材贸易将清水江流域带入全国性市场,从而开启了清水江空前繁荣的木材时代。

    清雍正五年(1727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在锦屏王寨设弹压局,征收木材流通税,雍正七年(1729年)在卦治、王寨、茅坪正式设立木市,管理清水江一带的木政。《黔南识略》载:“坎坎之声铿訇空谷,商贾络绎于道。”当时的木材贸易空前繁荣,锦屏至剑河一带的清水江流域成了富庶之地。至今在锦屏至剑河一带,还流传着锦屏木商首富“姚百万”的传奇故事和歌谣,有歌谣为证:“月亮阶、青石台,姚家窨子屋成排排,一渡两江三上岸,金银如浪滚滚来。”而木材贸易的兴起繁荣,都要归功于锦屏文书对当时社会关系的有力调控。现存于锦屏县城飞山庙,一块刻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的“八步江规”,明确了当时清水江支流亮江木材开采运输,从“头步”村寨到“第八步”村寨之间,木材放运的规定。就是依靠若干的契约文书规定,凭着木材上的“斧印”,木材商可以在下游找回自己被洪水冲散丢失的木头。木商留在木头上的“斧印”,充分彰显了清水江契约文书在社会管理上的诚信文化魅力。在锦屏县迄今收集整理的4万多份锦屏文书中,大体可分为山林土地买卖契约、佃山造林契约和分成、分山或分银三大类契约。这些文书对木材的生产、流通、贸易和经济利益管理都作了确切完满的约束。从而促进了那个时代木材生产贸易的繁荣和木商文化的兴起。

    本来是一次军事为手段的政治行为,由于发生在一个历史的结点上,使得军政、商贾界的汉族人,源源不断地走进清水江社区,与祖辈生活在这里的侗苗人民共同培育了丰富多彩的清水江木商文化。

    一个个历史故事,就像一帧帧素朴的图像,镌刻在一通通沉厚的石碑上,勾画在一页页泛黄的族谱里,为后人展示了一幅清水江木材时代的历史长卷。在清水江滚滚东逝的千年传奇里,锦屏文书用这样的方式慢慢地刻下岁月的痕迹,于是,清水江就有了性格,有了绵绵不绝的生命故事,清江人也因此被推上了壮阔的历史舞台。

    木商时代的生态文化传承

    岁月倚风而过,悄无声息,却把丰润的文化记忆种子播撒在民族民间肥沃的土壤中,经由族群繁衍更迭而开花结果,绵延不息。锦屏文书的文化传承,间关民本,润物无声。

    锦屏县河口乡文斗苗寨的“六禁碑”,刊立于清代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碑文以“公议”的公约形式,对村寨环境、林木、生产经营、贸易等进行严格的规定,其中对人居环境的管理内容,具有超越时代的智慧和胆识,在清水江流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碑文如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7:57
  • 签到天数: 328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18: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众等公议条禁开列于左:

    一禁:不俱远近杉木,吾等所靠,不许大人小孩砍削,如违罚艮十两。

    一禁:各甲之阶分落,日后颓坏者自己修补,不遵者罚艮五两,与众修补,留传后世子孙遵照。

    一禁:四至油山,不许乱伐乱捡,如违罚艮五两。

    一禁:今后龙之阶,不许放六畜践踏,如违罚艮三两修补。

    一禁:不许赶瘟猪牛进寨,恐有不法之徒宰杀、不遵禁者,送官治罪。

    一禁:逐年放鸭,不许众妇女挖阶前后左右锄膳,如违罚艮三两。

    乾隆叁拾捌年仲冬月姜弘道书撰立

    龙应台说:“文化是一种生活态度。”清水江林区人的社会价值认同,也是文化认同的产物,自然会衍生出“六禁碑”这样的社会价值载体。“六禁碑”可以说是一部社区自治的社会管理法规,同时也是一部较为完整的地方性环保法规,在社区中具有强制约束力。正是在这样的“重典”治理下,文斗苗寨至今林木蓊郁,还保存有700多株百年古树。

    就在“六禁碑”管理理念架构运行12年后的乾隆五十年的春季,文斗人又在“六禁碑”旁边刊立另一通保护生态环境的古碑。碑文明确规定:“此(村寨周边)木蓄禁,不许后代砍伐,留以壮丽山川。”

    一句“留以壮丽山川”,穿越226年的时空,而今犹在耳畔。透过岁月的烟尘,我们不难想象,那个200多年前的春日里,在寨门前的古树群中,那些“同盟”者“栽岩”以立“规约”的行动,早已把一个民族对家园的挚爱深情托付给了青葱的大山,托付给了未来。

    如果说以上的两通古碑的管理功能,是借助社会公众力量来实现,那么,嘉庆五年(1800年)由姜举周“私立”的“环保碑”,却为历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碑文为:

    “立解约人姜举周,因有山一副,在坡脚大路旁,日后恐有杂(木)在路旁,不许砍伐,留与子孙世代乘凉。今欲有凭,立解字是实。

    凭中姜绍望宗义

    代笔姜朝佐

    嘉庆五年十二月初九日立”

    立契约人不仅以勒石向社会公布的方式承诺:蓄禁自家山场路边的杂木(乔木),方便过路人休憩乘凉,而且请“中人”和“代笔”作证。这份锦屏文书表达的社会情感和个人愿望,让我们肃然起敬。从六禁碑“砍削杉木则罚银十两”的强制管理,到封禁碑“留以壮丽山川”的社区公众利益表达,再到个人“留与子孙世代乘凉”的实践,时间虽然只流逝27年,但公众利益为先、环保生态优先的文化基因,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成为民族文化的灵魂。

    2008年初的特大雪凝灾害期间,文斗人在抗灾自救中首先保护古树。村民们在一棵棵古树旁边搭起木架子,青年汉子爬上木架,用木棒击打冰雪,为古树减轻压力。在一棵树龄超过700年的古银杏树旁,村民们搬来稻草,捆扎覆盖在树干上,给古树御寒。这就是230多年前刊立“六禁碑”的遗风使然,也是民族精神的胸怀和气质使然。

    打开山清水秀秘密的“钥匙”

    现代人可以借助两道经脉深入清水江文明宏大的记忆空间:一是清水江考古线路和成果,二是锦屏文书传承的精神血脉。

    2004年以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联合在清水江中下游开展了系列考古活动,考古队先后对阳溪遗址、亮江遗址、坡脚遗址、月山背遗址、鸬鹚遗址、中团遗址等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共出土石制品、陶瓷器等1万多件。考古成果证明,早在距今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清水江社区就已经是古人类“安其居、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的栖居地。如果说这一系列考古活动是现代人以寻访和追问的方式,站在清水江畔与古人对话,开启了清水江史前文明的“记忆”,那么,清水江流域各族人民自明清以来在混农林活动中传承下来的锦屏文书,则是以活态的薪火相传,给当代人留下了一把打开清水江流域山长青水常绿秘密的“钥匙”。

    黔东南盛产优质杉木,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据史料记载,以锦屏为中心的清水江流域林业开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清水江流域的林业生产中,流传着“杀不完的猪,砍不完的树”的民间谚语。从明清500年里的大规模的林业砍伐,清水江锦屏的森林资源仍然呈现出“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总体趋势。文献表明,曾为明朝廷提供“皇木”的清水江中下游的苗村侗寨,早在明万历年间就开始了“挖山栽杉”的造林。为了林木的永续利用,民间在拟定契约文书时都明确了采伐与营林管护同时并举的权责关系,充分体现了“砍得越多,种得越多”的营林模式。清乾隆年间的《黔南识略》,曾记述了当地对植杉生产管理的技术和经验。从选种、整地、移栽、施肥、间伐、林粮间作等各环节均有讲究。

    清水江流域苗侗少数民族独有的习惯法意识催生了大量契约的产生。这些林契的权威性非常高,作为一种民间自治工具,它具有与现今法律法令同等的地位和作用。按当地人的说法,如违约,必依约定处罚标准惩罚,轻则罚银三五两,重则送官治罪,或罚黄金一二两。这种林业契约文书,促进了林业生产中各种要素的组合,保证了木材的生产与再生产。锦屏文书以锦屏林业契约为主要内容,反映了清水江中下游地区自明清以来的林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苗侗人民的生产生活、民族习惯、生态环保、区域经济、民俗文化、社会变迁的原始记载。这些契约,就是解读黔东南“山清水秀”密码的“金钥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7:57
  • 签到天数: 328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18: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半个世纪前,“锦屏文书”甫一进入学者的视野,便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同一个地区,同一种契约文书跨越了明、清、民国500多年,而且一直由民间珍藏,目前征集进档案馆珍藏的就达10万件,直到今天仍然被人们视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范本”,这在整个世界生态文明史上也是罕见的。

    从这些林林总总、数以万计的锦屏文书中,我们不难看到那个时代一幅长长的清水江林业的历史画卷。画卷的背景是群山、溪流、江河,人物是苗家、侗家、官府、百姓、官军、役夫、穷人、富人,社会活动是生产、流通、消费等等。画面宏大、波澜壮阔。贵州大学温佐吾教授说:“锦屏文书所展现的契约精神正是清水江500年林业繁荣的‘社会基因’之一”。

    有了这些文书,才让今天的人们能触摸到清水江乃至大西南那段特殊的历史。

    “锦屏契约非常珍贵,像这样大量、系统地反映一个地方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契约,在中国少有,在世界上也不多见,完全有基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柯大卫2002年到清水江社区考察传统民族村落后兴奋地说。

    近年来,贵州黔东南锦屏、黎平、天柱、三穗、剑河、台江、岑巩等县的档案、林业、史志等部门通过开展调查和征集工作,发现目前保存下来的锦屏文书有30万件,已经征集到10万件。仅锦屏县保存的锦屏文书就有10万多份,目前已经征集4万多份到县档案馆珍藏。

    我国著名生态人类学专家、吉首大学教授杨廷硕认为:锦屏文书所提供的社会信息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它所反映出来的生态理念,体现了民间智慧的力量,让人感动。清水江流域社区500年来木材贸易十分发达,而这一带却青山常在的事实,说明最高效的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

    在契约文献中,大量记录和反映由明清直到民国时期锦屏林区山林土地流转、佃山造林、股份合作造林、青山(活立木)买卖、山林管护等林业生产形式,对当今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林学、民族、社会、人类、民族法、档案等学科都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填补了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少数民族地区缺少封建经济契约文书的空白和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缺少反映林业生产关系历史文献的空白。

    专家指出,锦屏文书是全球重要混农林文化遗产中苗侗少数民族混农林生态体系中,唯一获得较好记载的、还在民间珍藏着的濒危文书,是全世界农民混农林活动的活态记忆库,在生态保护上树立了一个世界性的典范。

    乡土中国的古典范本

    历史的温情和眷顾总是让人惊叹,岁月越久远,草根智慧和边地文明的身影反而越清晰。

    锦屏文书作为传统中国民间意识觉醒的一个文化符号,五百多年来,它不断收储和释放清水江流域的人文记忆,丰富和延续了木材时代的风物传奇,这种生态文明的自我提升力量,早已深入到清水江社区的每一个族群,每一个生活层面。山林土地买卖,佃山造林,男婚女嫁,赡养,财产转让,财产析分,财物捐赠,借贷,纠纷调解,诉讼,拟定乡规民约等活动,都被赋予了具有林区文化色彩的契约精神。几百年来,生活在清水江畔的各族人民,已经把锦屏文书的“礼法”精髓运用到了极致,为后人留下了社会变迁、民族变迁的大量信息。

    在锦屏县河口乡加池苗寨,村民家中保存有一份签订于清代道光十一年(1831年)的锦屏文书,时光已经流走180年,而今重新温习,沉淀在这份契约上的细节和故事犹在眼前。

    “为因先年祖上有山场一块,地名从套里之山,转补与(姜)木林管业。不料至道光十一年(族)叔(姜)朝弼争论,请中理讲,朝弼自知理屈,出银一两与(姜)木林,山场一概凭中断与(姜)木林管业。恐口难凭,立此断约永远存照。”

    契约记述的“争山”故事,在清水江林区木材时代的既往时空中每天都在发生,有意味的是,这份契约产生于“叔争侄山”的纠纷,经过调解、评判的结果是引起纠纷的“叔”不仅“自知理屈”,还得“出银一两”给无端受到争议纠缠的“侄”,以示告罪。由此可见,在处理社区争端的过程中,社区精英作为“中人”出面“理讲”,既是“众望”,更是“权威”。这份锦屏文书的现实意义在于既厘清了争议标的的权属关系,更从社会管理“公理”的需要处罚了“无理生事”之徒,以儆效尤。通过解决争端,既还原了“理”之所在,又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强调了“公理”的规则力量,或许这就是时下社会管理工作中常提到的“建立长效机制”。这是清水江生态智慧的历史之约。

    作为清水江流域各族人民一段重要心灵史和历史镜像的锦屏文书,主要以纸契为载体,容易在岁月的更迭中漫漶损毁,但恰恰是这样脆弱的文本,却具有坚拒遗忘的精神姿态,它虽然没有张扬的形态,但有力量,生生不息地传承着呵护绿水青山的文化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7:57
  • 签到天数: 328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18: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环保人类学界有一句响亮而非常贴近人心的口号:“敬天惜物即环保”。无论是从生产生活方式还是精神层面上来接纳并实践这一生存哲学,人类都需要在自然面前怀有谦卑的敬畏。人们认为,山水草木皆有灵性,人类享用的一切皆为自然所赐,取用应有节有制。从社会组织利益来说,人们在处理山林、田土、水源等纠纷时,不仅强调公平法则,更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清水江流域民间保存的大量碑刻和契约文书,见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

    文字的神奇魅力,在于它一旦找到了鲜活的载体,自然彰显出勃勃生机,正像锦屏文书一样,只要与一方乡土有了精神血脉上的联系,它就获得了穿越时空的力量,成为乡土中国的古典范本。

    “蓄禁古木,以陪风水。”

    “风水各木,先人栽培,人心如一,风俗美醇。”

    “种植树木,培之郁乎苍苍,千峰叠嶂罗列于前,永为护卫,保障回环。”

    “拟定至新正月,每户栽风水木二十株,勒石禁砍。”

    “我等地方全赖杉茶营生,不准纵火毁坏山场,察出,公罚。”

    “地方栽蓄杉、桐、腊等树,无得任意妄行盗砍及放火焚烧、牧放牛马等情事。倘敢不遵,准指名具禀,定即提案重惩,绝不姑息。”

    随手摘录几则锦屏文书上的几段文字,轻轻地诵读着,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因为我从中谛听到了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呼唤,体悟到了一部民族心灵史的绿色传奇。

    一棵树从栽植到出山,平均需要25年的时间,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一代人的更替。而清水江畔的那些山山岭岭间,500多年的时光静静流淌,一棵棵高大的树倒下了,一棵棵新苗又扎根拔节,一代代人就是这样让大山葆有绿色,让溪河拥有绿意。

    清江人的血液里早已有了绿色的脉动。

    绿色,才是我们生命的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5-11 00:25 , Processed in 0.1077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