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32|回复: 0

姚家小学沧桑五十年、与时俱进话变迁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0 21:31
  • 签到天数: 779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5-1-7 00: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安徽宿松姚氏 于 2015-1-7 00:12 编辑

                                  姚家小学沧桑五十年、与时俱进话变迁
                                               ------江西鄱阳县姚家村小学





           在解放前,我村里的文化教育事业非常落后,一直到四十年代

    末,村里才办起了私学。但读书的人很少,到解放时全村也只有几个人
    识点字。像上谱、写契约、量土地都要到外地去请先生。

            解放后,党和国家对教育非常重视,把兴办学校和农村教育纳入了
    国民经济计划,1953年在我村创办了第一所学校-----姚家小学,县政
    府派来了公立老师,张焕然老师首次来任教。从此村民有了自己的学
    校。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学校教育也不断前进。几十年来姚家小学为
    上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学生,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奠定了
    基础。成为培养学子的摇篮。欣欣桃李,竞相争艳。英才弈世遍神州。
    教育在发展,姚家小学在前进。

           自创办起,姚家小学跟着时代的步伐,走过了五十八个春秋。然
    而在这半世纪中,学校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有坦途、亦有坎坷。有顺
    利,亦有逆转。

          (一)走出屋校舍的困扰

         开始创办那年,学校没有校舍,是占用农民协会的房子。在50年
    代建了一幢简单的房子,但使用不到一个学期,就被大水冲倒了。尔后
    靠租借民房上课十几年。1965年,村里有了棉花供应和木材供应计划。
    时任学校校长胡尚武向村里干部要求建一幢校舍。当时村里对此也非常
    重视,立即召开村组干部和群众会议。经研究决定,规划校舍面积2
    亩。教室180平方米。教师用房60平方米。结构为:砖木结构平房。主
    要材料:彬木、大红石、青砖。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所有建筑材料就全部
    备齐。于秋收后开工建设。在当时来说是最先进的规划。然而令人遗憾
    是校舍未全部竣工时(当时教室未分间,教师用房未建)就遇上了“文
    化大革命”村干部和老师受到了红卫兵的冲击,被夺权挨批斗。校建工
    作被迫停搁,而且一搁就是八九年。后来建教师用房的木料、石料都被
    人夺去作为它用。就连校基地和操场的部分也被私人做上了房子。在一
    九六八年非常时期,学校只能将两个班暂时搬进这个未分间的教室里上
    课。一个班在东头,一个班在西头。教师对面上课。学生可以听两个班
    的老师授课。后来才将教室的校舍分为三间。因为泥胚分间只能砌到人
    字粱下面,所以隔音差。有时邻班声音互相干扰,使老师无法正常上
    课,尤其是教师的办公室特别阴暗,寝室又和厨房在一起,哎!那些年
    来真是熬苦了老师。

          1985年,学校学生发展138人,5个班级,教师6人。当时仍有两个
    班级是放在外面平房上课的,是离学校较远而且又偏僻的姚家老大队平
    房屋,更重要的是这个房子是旧房改造的杂木房子。也是个危房。为解
    燃眉之急,1988年只好将老大队平房屋这幢房子拆掉。除去霉烂的木
    料,加上一些新料。在学校旁扩建两幢半校舍。即两间教室半间办公
    室。较满足需要。1990年由于学制变迁五年制又改为六年制。班级增
    加、人数增多。迫于无奈,就搞起了复式班。但好景不长,令人意外的
    事又发生了,到了1995年学校两幢房子先后成为一类危房。60年代建的
    房子人字梁粱头和后面几支横梁均霉烂。瓦角下落。88年建的房子,人
    字梁也是由于梁头霉烂。并一头掉下致使两边横梁也随之错位。在村干
    部的关怀下村里换个整个人字梁(人字梁框架),可没两年另一间人字
    梁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学校只有及时向上级汇报了情况。县、乡有关
    两级领导,亲自来学校察看。将学校两幢房子鉴定为一类危房。后通知
    学校搬出危房教学。并命令立即拆除全部危房。

            从此姚家小学又踏上了靠租民房上课的老路子了。1998年洪灾
    后。聂孝祖主任(教办室主任)曾为我校争取到建教学楼的项目。但因
    村里选校址不当(东边园庙坊处)挖基后,由于没有解决好“三通”中
    的道路问题。建筑材料搁在外面不能运到工地。无法施建。最后教育局
    也将姚家小学校建工程项目调整给其他学校。已购部分材料(石灰、红
    砖)也卖掉了。

            教学楼无望了,只得继续靠租民房上课了,但租借民房也不是非
    常容易,东家都怕学生弄脏房子,损坏家具,且环境不好,又无活动场
    所。有时会令东家或邻居间发生纠纷。好的房子人家不租。只得租人家
    破旧的房子和柴房、牛栏。不是黑暗便是潮湿不通风、不透气。甚至也
    是危房。全校六个班搬的七零八散。既不便于管理,也不便于开展工
    作。既苦了老师也又害了学生。经医生检查,学生的视力普遍下降了1.2
    度。有几个学生已戴上了近视镜。村里的干群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都为
    此感到忧虑。

           学校为了走出屋校舍的困境。继续往上级打报告,但一时都得不
    到解决。经过多次努力(有关领导的答复是“今后学校网点要进行调
    整,姚家小学将来可能成为村小,该找村里去解决……”)这句话气坏
    了我校师生,也气坏了姚家村每一个村民,同时也使姚家人觉悟到直接
    找领导是无望的。于是2001年秋开学不久。便邀请了媒体给予帮助。请
    来了江南都市报邱记者,江西电视台社会传真曾记者。记者们认真细致
    进行采访。邱记者作了采访笔记并写了文章在江南都市报上发表了,但
    对有关部门和领导来说视乎没起到触动和影响。可气的是曾记者录制的
    片子遭到当地个别领导的阻挠未播放。2001年10月9日,聂家乡教办主
    任陪同县主管教育的胡县长,教委主任等一行五人,为我校视察情况。
    来的现场了解情况后,安慰师生,并表态立即着手改造姚家小学校舍。
    争取明年秋季开学使用,另外还表态县里拿出两千元资金给学校还校舍
    租金。当时话是这么说但以后时过境迁就没有下文了。令人惊异的是这
    位领导最后代表县教委的答复还是和原来的话一样,叫校长与村里联系
    解决当前困难,怎么又是叫村里解决,这句话又一次的进入校长的耳
    里,当时真是气死人唉,联想到同是公办学校、同是一个政策、同是一
    类的学校,为什么姚家小学就不能享受与兄弟学校同等的待遇呢!这更
    加进一步打击了姚家小学全体师生心。

          正在学校不知如何着手解决校舍之际,一天傍晚突然来了一名江
    西日报大江周刊的胡记者,来到学校。他做了自我介绍,向学校说明了
    来意。让校长介绍了学校无校舍的情况。然后他一个人就独自出去了转
    了一会儿,晚饭后他又拒绝校长的陪同,又是一个人出去了。第二天早
    上他很早就到各班去看看。凡是光线不好的教室,每张桌子他都用手摸
    摸,上午他还带了两个五年级的学生出去了。回校后才与学校老师接
    触,听听大家的反映。并让校长带他到每个班去看看、去听听学生的反
    映。看的过程中他拍摄下了许多照片。中午这位记者才对学校老师说:
    我在调查过程中对学生、家长、老师、村干部、村民都进行了单方面的
    接触,其反映的情况是一致的,加上我亲眼所见和分析,你校的情况确
    实处于非常的困境之中。令人痛心。我作为一名记者只能如实向社会及
    有关部门反映。如要真正得以解决,还得引起高层领导的足够重视。

          胡记者的最后一句话,使老师受到启示。于是学校召开了高年级
    学生会。把情况向学生作了汇报,让学生们站起来共同支持学校的工
    作。在五年级学生姚泽敏等同学发动下,联名写信给了当时各有关部门
    和领导。反映了学校多年无教室的状况,并要求各部门各级领导给予高
    度关注。信发四天后,江西日报社总编主任给学校来电话,一是了解学
    生反映的情况是否属实,二是了解校长和老师的态度。到时见到上级领
    导态度会不会改变。校长立即表态“学生反映的情况确实完全属实,可
    以经得住调查。只要报社给予支持,我们在事实面前绝不会畏惧”。同
    时校长也向报社主任提出了一要求“你报社如果派记者来调查,一定要
    直接到我校。来回都不要惊动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这位总编主任同
    意校长的要求。同时也简单地谈了他的看法和初步意见。

           没过几天,江西日报一位章记者来到我校。他调查方式基本和上
    次胡记者的方式相同。进行了周密而细致采访。看到了姚家小学无校舍
    的寒酸状况。了解师生迫切心声,听到了村民义愤的呼声。而且从姚家
    小学学生联名信中所反映的情况完全真实。临走时他深感痛心地说“同
    学们,你们辛苦了。我会把你们情况向领导反映,我相信江西日报社领
    导会对你们反映的问题是重视的。同时也请相信省委领导也会同样关注
    你们的。“(这句话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让师生们看到了未来的希
    望。当时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的欢送!)

            这位章记者在回家途中的车上,想到姚家小学处于多年无校舍的困
    境之中。感到坐立不安。忍不住想要马上和有关部门交涉一下。(因为
    有言在先,来回不能惊动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但还是是用手机给县教
    委主任打了个电话反映了他来姚家小学的采访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与建议。

          江西日报对姚家小学学生的联名信非常重视,接到信后很快把这
    封信刊登在省委内刊上。立即引起了省委的关注和重视。据说省委立即
    下了批文致鄱阳县委要求立即解决姚家小学校舍问题。

          2002年6月中旬一天,聂家教办室的王主任给学校报喜来了,说我
    们 学校学生信写的好,得到了省委的重视,下达了批文。县里也给我校
    建教学楼工程立了项目。划拨工程资金9.7万元。请村里筹备配套资金。
    办好有关手续,争取尽快开工。当时师生们听到这个消息时真是太高兴
    极了。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切底改善教学条件,不仅是要建教学
    楼而且还要迁移旧校址。确定新校址是当前一个首要问题,否则就会遭
    到98年同样的后果。选择新校址确实也有一个难问题。村里没有合适用
    地,耕地又全部是村民承包的责任地。当时前后共选了八处,但因种种
    原因都未能成功,转眼之间两个多月的时间就过去了,校长心急如焚
    ,担心这次建校工程又成功不了,于是主动捐出家庭的责任地(8分
    亩)给做学校,同时他的哥哥姚洪亮也捐出了自己的八分地,但面积还
    远远不够。靠近这两块地的人家原则上同意让地但不同意让面积,必须
    要地调换才可以。无耐,当时姚君虎支书只得去做其亲家王艮全的工
    作,经过几天的耐心的工作。王艮全终于同意了,拿出了一亩四分地给
    了学校。现在面积有三亩了,新校址地基已基本落实。

          地基问题解决了,接着下一步筹集配套资金和其他杂物经费(加
    上附加设施。除国家拨款外还需要6万余元)为了尽快使工程启动先筹
    集3.3万元的配套资金。当时这项资金筹集了一小部分,但缺口还很大
    ,姚君虎支书只好与承包人联系,由承包人带配套资金启动。待工程进
    展到一半时还清。结果承包人同意了。拿出了资金3万元。

            工程建设启动资金备齐了。各项手续办好了。当年8月24日破土
    动工了。在工程进展到一半时。第一层主体结束后,二层开始时,为了
    还启动资金,村里派人到杭州捐款。当时捐款人到达杭州之后,姚君
    贤、姚明华等人召集了在杭州打工人员的会议。动员大家积极捐款,筹
    建学校。姚君贤还亲自当向导,积极做在杭村民的思想工作,当时在他
    们的支持下和带动下共捐款15000元。其中姚君贤、姚华明、姚长庚、
    姚君佑、姚明龙、姚君合…….等人捐款1千元。

          在上级部门的关怀下和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在村里和学校的努力
    下。姚家学校教学楼终于在2003年4月20日胜利竣工了,一幢465平方
    米的教学楼耸立于村西。从而结束了我校无校舍的历史。同年四月二十
    五日,全校师生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搬到宽敞明亮的新教学楼学习!这
    是我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生教育工程;它标志着我校在与
    时俱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上迈上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总结回顾:




        (一)文化大革命创伤


              文化大革命不仅是给姚家村造成了沉重的创伤,而且给姚家小学
    在教育方面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1966年文化革命一开始,教师受到
    了冲击,有的优秀教师(如王泉生、胡尚斌)也被迫离开了工作岗位。
    学校工作瘫痪,致使一些优秀学生从而离开了学校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如姚大南、姚君喜、姚至凤等),1968年贫下中农进驻学校。学校教
    学工作不能上正轨,学生读书不要课本,只要《毛主席语录》不要教学
    质量,只要政治挂帅。学生升学要贫下中农推荐。使一些学习成绩较好
    的学生被 搁在校门外。那时培养出的中学生有的甚至不能胜任生产队会
    计。高中毕业生不能胜任小学教师。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教育的发展。

        (二)教育在发展 姚家小学在前进

         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学校工作拨乱反正,贫下中农
    撤出学校,各项教学工作步入轨道,进入健康稳步发展时期,特别是
    1978年恢复了高考制度,村民更加重视子女教育、在校学生的学习成绩
    也普遍提高了,老师的教学兴趣也大了。尤其是1980年高考,姚早凤为
    姚家小学文革后的毕业生首次被录取。这对家长和学生都树立起了光辉
    的榜样。同时对教师来说,工作的积极性更高了。
          当时姚家小学 在乡教办室的领导下,尤其是蒋炳照任主任时期,
    他兢兢业业的工作,老老实实的做人,从来不要他人吃亏的精神作风,
    给校长留下很深的印象、启发很深,使他认识干教育就是要能吃苦,身
    先士卒,要善于引导沟通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做人做事的方法,所以姚
    家小学全体老师不论在任何时期,任何教师都能拧成一股绳,扎扎实实
    地工作。使教学质量一直稳步上升,学生成绩全面提高,学校在工作上
    多年受到上级表彰和嘉奖。教师亦均被地、县、乡教办评为优秀教师。
    成为了一个小小的名牌学校。当时曾吸引了许多外地学生来校就读。同
    时也收引了许多年轻初次任教的老师来我校工作。如:王兴节、王松
    富、姚早凤、王建华、王永生、高舜化、王章才、胡子武、高金灿、王
    秀英、高丰权、王平新、高宝华、张凤、姚海珍等等。且这些师范毕业
    生首次来我校任教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都被上级评为优秀教师。
    (注:高宝华现任姚家小学校长)

           自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从姚家小学毕业的学生被大中专院校
    录取的共有63人(其中博士1人,教授1人、硕士2人)教师辛勤耕耘,
    学生硕果磊磊。姚家学子遍布神州,均在各个岗位上为建设国家而努力
    的奉献工作。这是教师的荣誉;是学校的功劳;同时也是姚家村骄傲!

















    稿件来源:江西省鄱阳县姚家村http://www.pyyaojiacun.com/typenews.asp?id=498[/td][/t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6 09:29 , Processed in 0.10540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