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传人姚九华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1: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时期五芳斋总店

    民国时期五芳斋总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1: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1956年的店堂

    1956年的店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1: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1959年的五芳斋总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1: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芳斋总店

    五芳斋总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1: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的五芳斋粽子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1: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年代老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1: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1985年的五芳斋粽子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1: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芳斋粽子传承人姚九华病逝 曾力挽狂澜
    2012年12月26日07:06青年时报

    “我爷爷姚九华,那位代表着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的老人,那位将这几个字发扬光大的老人,那位代表着老嘉兴人对这一传统技艺的感情的人,那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于11:40走完了他的一生。”12月23日12点16分,姚九华的孙子姚谨涵用“@松子酒”发出的这条微博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与粽子结下不解之缘
    说到五芳斋,绝大多数浙江人都耳熟能详。
    二十多年前,姚九华老人注册了“五芳斋”粽子品牌。二十多年后,“五芳斋”已经成为了嘉兴的一张城市名片,在海内外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华老字号。
    刚刚过去的12月23日,姚九华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昨天上午,这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奉献了一生的老人的追悼会在嘉兴市殡仪馆举行。
    昨天下午,记者联系到了姚老的孙子姚谨涵和外孙女高丽虹。孙辈们沉浸在悲痛之中,对于亲人点滴自然不忍回忆,不过,通过五芳斋集团的相关资料,还是可以从岁月的记录中收集到老人生前的一些片段。
    姚九华1928年11月14日出生于兰溪县潭塘坞村一个贫农家庭。1948年,姚九华从家乡来到嘉兴,即进入荣记五芳斋粽子店学生意,从此与五芳斋粽子结下不解之缘。
    凭着对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的执着追求,不到一年他就熟练掌握了五芳斋粽子的全部制作技艺,成了荣记五芳斋粽子店一呼百应的大伙计。在这期间,姚九华通过自己的实践,对粽子制作工序进行了一次认真的梳理,很快成了嘉兴粽子行业公认的一把好手。他传承和总结出的粽子制作技艺至今仍对五芳斋粽子的生产有着指导意义。
    为“五芳斋”奉献一生
    1952年,荣记五芳斋粽子店的老板郭士荣夫妇相继去世,粽子店面临关闭,姚九华义不容辞地挑起了荣记五芳斋粽子店的经营重担。为了减轻资金的压力,他一方面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另一方面自己带头减薪,以实际行动带领店里的伙计们共渡难关,使张锦泉于1921年创立的五芳斋粽子得以续存。
    1956年公私合营,“荣记”“合记”“庆记”三家“五芳斋”及“香味斋”四家粽子店组建为一家“嘉兴五芳斋粽子店”,姚九华当之无愧地被任命为公方经理。在他的努力下,五芳斋粽子店由十几个人迅速增加到八十多人,营业面积也由20多平方米扩张到200多平方米。
    改革开放后,1984年嘉兴五芳斋粽子店重新扩建,姚九华又重新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粽子行业。1988年姚九华还做了一件慧泽五芳斋的大事,那就是申请注册了“五芳斋”商标。
    这些创新性举措,使嘉兴五芳斋粽子店粽子的产销量一举突破了多年来一直徘徊不前的局面,1988年达到了破纪录的310万只。这一年,他被评为嘉兴市劳动模范,而后又被授予嘉兴市优秀党员称号。
    2009年9月23日,浙江省文化厅公布了“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姚九华榜上有名。
    多年的辛勤努力加之年事已高,今年11月姚九华老人因胆总管结石被紧急送往医院急救。当时,老人血小板不明原因急速下跌,病情十分危急,急需O型血小板,老人的孙子姚谨涵通过微博发出求助。第二天,众人捋袖热献血小板,帮助姚九华老人暂渡难关,老人病情有所好转,准备接受进一步治疗。
    然而,十多天前,老人病情突然恶化,一直昏迷不醒。前两天,医生告知家属,老人各项指标还行。不料,23日中午11点40分,姚九华老人最终没能挺过来,走完了他的一生。
    ●关注
    老字号五芳斋欲打造
    中国米制品领导品牌
    要使老字号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必须促使其向现代品牌转型。许多当年名冠四方的中国老品牌早已衰败,甚至消失殆尽,但也有那么一些品牌依旧风生水起,“五芳斋”自然不失为其中一个。
    今后,失去了传承人的“五芳斋”何去何从?老字号如何转型重生?
    每个老字号,都有它的地方植根性,在它不断工业化乃至未来全国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文化的地方植根性的传承自然也成为了必做的功课。
    按照五芳斋品牌管理部总经理刘岳的说法,姚老的离世无疑使得五芳斋失去了一位灵魂人物,不过,悲痛之下的老字号仍然在努力谋求着转变。“今天的五芳斋差别很大,已经从前店后坊的老店,转变而成了产业链整合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早在1921年,兰溪籍商人张锦泉创立了第一家五芳斋;姚九华在1956年公私合营时担任了五芳斋的负责人;1994年,在新的负责人周潮刚的带领下建成了第一家五芳斋的工厂,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改变了前店后坊的传统粽子生产模式;2005年,投资2亿元,建立了现在的五芳斋产业园,年生产能力2亿个,是全国最大的粽子生产基地……
    历任掌门人所带领着的,是五芳斋的不同发展阶段。
    刘岳介绍,当初粽叶“包裹”之下的老字号,在多年的历史沿革过程中,生产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进入标准化生产;加入了科技创新的元素,建立了强大的营销终端。
    目前,五芳斋已经形成了具体的产业链,在东北有大米糯米的基地,在全国范围内有300多家分店,有品牌大米,在嘉兴、湖州和上海都有五芳斋的早餐车。
    目前,老字号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范围,但是,尽管受到国家保护和政策支持,并且具有历史与文化价值,老字号毕竟不是文物和遗迹,如何在面临“大浪淘沙”的市场洗礼后仍然处于不败之地?
    “粽子,自从端午节变成法定假日之后,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开始重视,我们是专业做粽子的,就是靠这个出名的,要建整个产业链,五芳斋集团给自己树立了两大奋斗目标:一是要成为中国米制品的领导品牌,二是要成为中式快餐连锁的著名品牌。”刘岳表示。
    根据五芳斋集团的介绍,目前在杭州有十来家专卖店,江浙沪地区高速公路上的连锁就达到了300多家。同时,为了突破经营瓶颈,五芳斋基本已经停止了加盟,靠直营店来控制食品品质。
    原标题:
    五芳斋粽子传承人姚九华病逝 曾力挽狂澜使五芳斋得以续存并成为中华老字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1: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芳斋粽子技艺传人姚九华故乡行   2012-06-08 09:59 星期五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知,笑问客从何处来。”当听见姚九华用浓浓的乡音通过电话向兰溪市潭塘坞村的党支部姚书记询问家乡的变化、了解亲人的安否时,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这首快炙人口、流芳百世的《回乡偶书》突然在耳际响起。
       自18岁从兰溪来嘉兴进入五芳斋粽子店,在嘉兴已生活67年,竟然只是在母亲去世时回过一次家乡,这也是在40多年前的事了。已然85岁的他,急切的思乡之情应在情理之中。
       2012年是五芳斋幸福家庭征集活动的第二年,在集团领导的关注与支持下,姚九华故乡之行的愿望得以实现。3月12日一早,载着姚九华的汽车就按时出发了。眼看着魂牵梦萦的故乡之行得以实现,姚九华显得特别兴奋,在一路飞驶的汽车中,他洒了一路的话匣。忆苦思甜、抚今追昔,话语中无不展现出一代粽子传人的传奇生涯。当司机告知嘉兴到兰溪的车程约为3个小时时,又引起了他一阵感慨。他说:“当年我从家乡出来,早上五点钟就从家里出发,先是步行几十里路到兰溪,在兰溪再换乘火车,那时火车开得慢,到嘉兴已经是晚上七、八点钟了。哪像现在又是高速公路又是高速铁路,打个嗑睡就到了。”说得车内笑声连连。12时左右,我们的车子已经到了潭塘坞村的街道所在地(即以前的乡)——永昌镇,在这里吃了午饭,稍事休息,即向潭瑭村进发。因事先已经与姚书记有过联络,当我们的车在一个三叉路口问路时,马上有几个青年人围了上来。其中一个说:“你们是嘉兴粽子大王吧?”我们正惊诧时,那位青年人解释道:“昨天姚书记说了,我们全村都知道。”说着指着不远处向我们走来的几个人说:“看,书记和村长来迎接你们了。”
      
      
       书记和村长都姓姚,都是四十来岁的精壮汉子,他们对姚九华回乡探亲表示了热烈地欢迎。书记很是健谈,他说:“其实村子里出了个粽子大王,他们在十几年前就从人民日报的一篇报导中知道,只是后来姚老那一辈人都走了,他们也就没有联系。想不到姚老至今身体硬朗,可喜可贺。”走在通往村子的路上,路的远处是光秃秃的山丘。姚九华说:“记得我小的时候这些山丘上都是碗口粗的树木。”姚书记接过话头说:“这几十年都给砍光了。”停了一下,姚书记又说:“由于离城市远,加上土地贫竭,至今没有村办经济,因此村里没有一分钱的积蓄,村里连办公室都没有,开会都在村长家。”并指着脚下这条水泥路说:“这条通往村里的小路也是靠上面拨款修建的。”难怪我们来前与姚书记要求村里提供一间会议室,以便姚九华与亲友见面,他都答应不下来。
      
       潭塘坞村很大,建在一片平丘上,因此村道起伏不平。村道的两旁有许多拆旧房后尚未清除的建筑垃圾,而在这些建筑垃圾旁一幢幢三层楼的民居拔地而起。姚书记介绍说:“前年开始,兰溪市推行农村整治,我们村争取到一笔整治资金,由公家出一点、村民出一点,将那些破烂不堪的旧房来了一次彻底的整治。” 说话间来到了姚九华侄儿姚国忠的家。姚九华有八个哥哥三个姐姐,现都不在人世。尚能联系上的就是住在潭塘坞村的三个侄儿及其家人。姚国忠是姚九华三哥的儿子,目前在下一辈中排行老大。这是一座三楼三底的新房,外墙上贴了好看的马赛克,大侄儿说,家里居往条件的改善就是得益于农村整治。底楼中间一间为客堂间。迎面中堂挂着一幅4尺的山水画,两旁是一付字迹苍劲的对联,字画下面是一只条桌,上有座钟、花瓶等物。条桌的前面是八仙桌,桌的两旁是一对古色古香的太师椅。一派古风扑面而来,恍如隔世,令人大开眼界。后在拜访书记、村长及另二位姚九华的侄儿家,都是如此陈设,方知此地古风犹存。分析起来,可能与此地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原生态的生活习性得以保存有关。
      
       姚九华的到访对于潭塘坞村来说肯定是一件哄动全村的大事,来国忠家一看究竟的村民络绎不绝,这时姚书记将人群中一位已有耄耋之年的老太太推到姚九华的面前,对他说:“姚老还曾记得,这可是我们老村长的妻子啊。”尽管老人家已经老态龙钟,但姚九华还是一眼就认出了眼前这位老人,上前拉着她的手嘘寒问暖。
      
       姚九华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他回忆道:“老村长叫姚寿标,是我人生的引路人,我十五岁在地主姚顺美家干活时,寿标是田头(种田的行家里手),也在那家干活,我的农活都是他手把手教的,他还教我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是我的良师益友。”姚书记在一旁说:“正因如此,解放后姚寿标当了几十年的村长,威望高得很哩。”
      
      
       在成行时,姚九华曾说,此次回故乡有三个心愿:一是给父母上坟;二是看看少时的老屋;三是尝一下久违的家乡菜。稍事休息,姚九华就坐不住了,要求去给父母上坟及看老屋。姚书记说:“正好一条去路,不过老屋去年已拆,但还没有清理,房基尚存。”于是一行十几个人在姚书记的指引下,沿村路向西而行,村西地势明显比村东高,我们基本是向上而行。在300米左右的地方,看见路北一片瓦砾,姚书记停下来,说:“这就是了。”并不无遗憾地说:“如果姚老去年来,老屋还在呢!”姚九华看着眼前的景象一片茫然,然而当目光聚焦在废墟旁的一棵大树上时,人才兴奋了起来。他回过头来激动地对我们说:“柿子树,我家的柿子树还在啊!”一眼望过去,柿子树树干青黑,足有两层楼高,茂密的枝叉如虬须般,枝头已现新芽。姚书记指着柿子树对我们说:“这可是我们村尚存的古树,所以拆房时我们特意作了保留。”这时我们才看见,树身上钉着两块兰底白字铁质口搪瓷铭牌,一块上书“树龄180年”、 一块上书“柿子树”。在柿子树下,姚九华又拉开了话匣子:“那个时候,这柿子树可是我们家的救命树。断粮时,母亲常以柿子树的青果作抵押向财主们赊粮。每当秋天来临,母亲就将剩余的、尚带着青涩的柿子从树上采下来,一层柿子一层松针,码在大大小小的瓦瓮里,等到市场上几乎没有柿子时,才拿出来卖,这些柿子可维持家里好几个月的生计呢。”姚书记说:“原来柿子树还有这样的故事,我们更要好好呵护它了。”
      
       这时不知谁提起村里还存有家谱,又一次引起了姚九华的兴趣,他向姚书记提出:“可否看看家谱?”姚书记回答道:“可以,就在我父亲家,由我父亲保管着呢。”于是一行人向书记父亲家走去。其实姚书记父亲家很近,就在路南,一分钟就到了。听说要看家谱,书记父亲二话不说,忙上楼捧了下来。家谱有十四册,十六开大小,兰色封面,上书《兰溪潭塘姚氏宗谱》八个大字,书页为黄表纸,木刻字印刷。书面虽有磨损,但内页无折痕,字迹清晰,保存得非常好。我们在“荣三十” 栏看到了姚九华父母的记载:“福廷字笏堂,光绪己丑年十一月十五日午时生,娶诸葛氏,光绪己丑年七月初五日卯时生。子九:如华、根华、寿华、汝华、汝清、汝勤、汝满、汝林、九华,女:长適诸葛。”
       在“桓六六”栏看到了关于姚九华的记载:“九华字三吉,民国戍辰年十月二十六日申时生,娶方氏,民国庚午年八月初七日末时生。”以上记载与姚九华的回忆基本吻合,但关于“娶方氏” 一说持异议,反映很大。他说:“我18岁离家,年记尚小,那有婚娶!”是否错了呢?后经年纪大的人回忆,方知,原来姚九华来嘉兴后,母亲曾为他领养了一个童养媳,后因姚九华未曾回家而他嫁。领童养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畸形习俗,她普遍发生于农村中下层家庭。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中下层家庭因经济条件差婚娶困难,领童养媳不但从小就给孩子找好了老婆,又给家里增加一个劳动力;另一方面说明妇女地位的低下。方氏解放后能他嫁,则是妇女地位提高的一个缩影。于是姚书记表态:等重修宗谱时予以更正。此事姚九华一直耿耿于怀,回嘉兴后还要去信姚书记要求尽快改正过来。
      
       之后便是去姚九华父母亲的墓地祭扫,墓地就在村西首的小山丘上,这里是潭塘坞村的制高点,可俯望全村。在香烛烟火的缭绕中,在后辈真诚的祭拜中,在众声一词的祈祷中,寄托了对逝者的思念之情。祭扫完毕,我们顺原路而回便在一个十字路口折向北行。在这里我们看见一座结构完好的石牌坊,上题:故儒姚秉德阎氏建坊,下为其子孙的名字。从字面看,此牌坊是姚秉德的子孙为其父母所立的牌坊,而姚秉德在潭塘坞村应该是一个有所建树的大儒。在浙西腹地的乡村竟有这样的人物,可见当地曾经的崇文之风。
      
       在石牌坊的旁边是一个广场,在这里有一座很大的古屋,粉墙黛瓦,屋顶上错落有致的骑马墙完好无缺,正面是一排四扇大门,两边墙上修有宣传栏和布告栏,看来这里应是村里的中心地带了。姚九华首先说:“这就是姚氏祠堂了,还是老样子。”姚书记说:“解放后,姚氏祠堂有过几次修缮,只在祭祖时才开放。以前村子里不通车,现在汽车都可以开到这里了。”
      再向北,一个400平方米左右的大水塘展现在眼前,在它被各式各样的民居包围着,尽管有许多新建的,但最抢眼的却是水塘东面的那座古旧的三层楼大宅子,那宅子足有300平方米。姚书记对我们说:“这就是潭塘,村的中心,这座村子就是由此得名。”姚九华指着那座古旧的大宅子说:“看,那就是地主姚顺美的家,我小的时候就是在他家做长工。”这就是说,那座大宅起码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姚九华问姚书记:“姚顺美子孙尚在否?”姚书记答道:“尽管我们村子很大,人很多,但由于很穷,解放初土改时只有两户地主,现在村里已没有他们的子嗣。”
       这么一圈下来,已近下午四点,姚书记建议我们走到杜华寺看看,这是距潭塘坞村最近的一处风景点,以其奇特的建筑结构著称。离晚饭还有些时间,恭敬不如从命。于是在姚书记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向杜华寺而去。杜华寺距潭塘坞村只有三、四公里路,开汽车十多分钟,在一个山脚下转了一个弯就到了。远远望去,那寺庙呈凹弧形,红红的廊柱、红红的庙门、高高的飞檐斗拱,就这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檀香味、那呢呢喃喃的诵经声,在太阳的余辉下令人肃然。走近杜华寺才知寺庙的确奇特,因为它没有屋顶,没有四壁,寺庙竟然天衣无缝地相缀在一个宽广高大的山洞里,那飞檐斗拱也只是山门上的修饰。这简直就是人的想象力和建筑技巧的完美结合!走进山门,一尊金色的如来佛像迎面而立。山洞很深,最里面是一个用石栏杆拦起来的水池,听工作人员介绍,此水永不干枯。在山洞的左壁,还有一个小洞,因此处无灯光,那山洞看上去黑咕隆咚,有种深不可测的感觉。姚书记见状走过来对我们说:“此洞很浅,听老一辈讲,五十年代初的时候,这里曾跑进一只豹子,后给村民打死在洞里。”这到使我想起姚九华回忆小时上山砍柴,误将一只虎崽当猫抱回家的故事,这不正好相互印证,此地早先是有猫科动物出没的。
      
       谈笑间时间过得真快,走出杜华寺,夜幕已经降临,此时姚九华的另一个叫姚国强的侄儿打来电话,说是饭菜已准备好,只等我们入席。国强的家在村的北面,这里的民居大都是新建的。姚书记对我们说,由于人口的增加,居住面积的改善,原有老村已经容纳不下了,村北这一片是近几年新规划为居民区的。姚国强夫妇一家都在兰溪城里打工,经济条件相对好一些,故住房也相对宽敞。厅堂很大,两个大圆桌已安放在厅的中央,我们一行及三个村领导、姚九华尚在的亲人一一入座,欢声笑语、乡音情浓。主人似乎很懂我们要求,以兰溪土菜为主,什么山笋土鸡、野菜香菇满满当当摆了两大桌。这时姚九华问:“可有肉圆?”姚国强媳妇闻言从灶头间出来说:“有,有,马上上来。”姚九华对我们说:“肉圆是兰溪的一道名菜,是由蒸熟的山薯捣烂,再拌上米粉、猪肉丁烹制而成,我小时候最爱吃了。”听他这么一介绍,我们的胃口似乎也被吊了起来。
       倾刻间,在“肉圆来了”的吆喝声中,一大盆冒着热气的肉圆被端了上来。姚九华迫不及待地起身为我们这些初来兰溪的人夹肉圆,口中连声说:“小时候我最爱吃了,那时候逢年过节也难得吃上一口,非常好吃,大家尝尝。”
       我夹起肉圆忙往嘴里送,一口咬下去,那略带韧劲、鲜鲜香香的味道便在齿颊间弥漫,特别是拌在其中的肉丁,酥而不烂、肥而不腻、香而不俗。不知谁评论道:“这肉就是肉粽里肉的味道啊。”姚九华回答道:“在我小的时候,村里的人都会包棕子、弹棉花,在杭嘉湖一带从事做粽子、弹棉花的都是我们兰溪人,要不怎么会有‘金华火腿兰溪出,嘉兴粽子兰溪式’的说法呢?”倾刻间,满满一盆肉圆就被我们消灭干净。我感叹,山薯、米粉、猪肉丁这些世间最最普通的食材,竟得到了如此神奇的演译。
      
       相聚终有离别时,姚九华的故乡之行终尽尾声。满载着乡情、满载着祝福,在亲人们的道别声中,我们踏上了回程。姚九华深情地说:“没想到在我的有生之年,公司领导圆了我故乡之行的愿望,了却了我重回潭塘坞村的心愿。但看潭塘坞村还很贫穷,心里又觉不安,我衷心祝愿我的故乡快快富裕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1: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1-17 11:23 编辑

    追思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传承人姚九华
    (2012-12-25 20:06)


    2012年12月25日上午,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传承人姚九华追悼会在嘉兴市殡仪馆举行。哀乐低回,气氛肃穆,偌大的灵堂里挤满了赶来吊唁的人们,大家满含热泪告别这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奉献了一生的老人。他的一生简单质朴,却用毕生的精力致力于中华民族传统美食——粽子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扬。
        姚九华1928年11月1 4日出生于兰溪县潭塘坞村一个贫农家庭。1948年,姚九华从家乡来到嘉兴,即进入荣记五芳斋粽子店学生意,从此与五芳斋粽子结下不解之缘。
        凭着对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的执着追求,不到一年他就熟练掌握了五芳斋粽子的全部制作技艺,成了荣记五芳斋粽子店一呼百应的大伙计。在这期间,姚九华通过自己的实践,对粽子制作工序进行了一次认真的梳理,很快成了嘉兴粽子行业公认的一把好手。他传承和总结出的粽子制作技艺至今仍对五芳斋粽子的生产有着指导意义。
        1952年荣记五芳斋粽子店的老板郭士荣夫妇相继去世,粽子店面临关闭,姚九华义不容辞地挑起了荣记五芳斋粽子店的经营重担。为了减轻资金的压力,他一方面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另一方面自己带头减薪,以实际行动带领店里的伙计们共度难关,使张锦泉于1921年创立的五芳斋粽子得以续存。
        1956年公私合营,“荣记”、“合记”、“庆记”三家“五芳斋”及“香味斋”四家粽子店组建为一家“嘉兴五芳斋粽子店”,姚九华当之无愧地被任命为公方经理。在他的努力下,五芳斋粽子店由十几个人迅速增加到八十多人,营业面积也由20多平方米扩张到200多平方米。因为成绩显著,1959年姚九华获得了嘉兴市财贸系统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并作为嘉兴市7名代表之一,去北京参加了“全国财贸系统比武大会”。在这一年姚九华还加入了梦寐以求的中国共产党。1982年,姚九华被任命为嘉兴南湖饭店副经理。
        改革开放后,1984年嘉兴五芳斋粽子店重新扩建,姚九华又重新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粽子行业。在这期间,他先后发起了机械化拌肉、拌米和高压锅烧粽子等技术革新,不但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使粽子的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标准化保证。他还在全省带头搞起了“全额分成的工资分配形式”,极大地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成了全省饮服业的学习榜样。1988年姚九华还做了一件慧泽五芳斋的大事,那就是申请注册了“五芳斋” 商标。
        这些创新性举措,使嘉兴五芳斋粽子店粽子的产销量一举突破了多年来一直徘徊不前的局面,1988年达到了破纪录的310万只。这一年,他被评为嘉兴市劳动模范,而后又被授予嘉兴市优秀党员称号。
    而五芳斋一直以来对这位为企业发展作出显著贡献的老人也极为敬重。公司不仅为姚九华向政府部门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时还聘请他为企业的历史文化顾问。姚老先生退休后也始终关注五芳斋的发展,经常给公司献计献策。今年7月份还参与了央视纪录片《中华老字号-五芳斋》的拍摄,讲述五芳斋的历史以及他与五芳斋的故事。如今,他的家人包括儿子、外孙女等都在五芳斋工作。
        然而,多年的辛勤努力加之年事已高,今年11月姚老先生因胆总管结石被紧急送往浙医一院急救,却因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无法手术。在他病重期间,受到嘉兴社会各界及媒体的关心和帮助,家属子女尽全力救治的同时,还牵动了所有五芳斋人的心。五芳斋集团董事长、集团党委书记、工会主席、总经理等主要领导多次前往杭州和嘉兴的医院探望,积极与院方探讨病情、研究治疗方案,并一再要求尽最大努力进行抢救,还千方百计向嘉兴血站求助,并发动员工献血小板,竭力挽救姚九华的生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84年只是个短暂的瞬间,作为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姚九华为他所挚爱的五芳斋粽子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进行了许多有益于企业发展的实践,如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五芳斋总店的改造、五芳斋品牌文化的传播等等。在老字号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的五芳斋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五芳斋”这块金字招牌,并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行业领军企业,姚九华正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2009年9月,浙江省文化厅公布了“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作为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姚九华榜上有名。2011年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后,公司又为姚九华申报了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是对姚九华用毕生精力致力于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传承的最高褒奖,也是姚九华在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食—粽子所起作用和贡献的肯定。五芳斋集团6000名员工也必将继续沿着前辈的足迹,进一步弘扬五芳斋的优良传统,秉承“和商”理念,为“打造中国米制品行业的领导品牌、中式快餐连锁的著名品牌”而不懈努力!



                                    浙江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2/12/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7 05:45 , Processed in 0.12531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