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57|回复: 0

诸山此处是龙眠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1-21 12: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诸山此处是龙眠
    文/图:白 梦
    (简介:龙眠山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北部,系大别山余脉,源于潜山县天柱峰,在桐城境内有二条山脉,一条长12公里,一条长14公里。此山蜿蜒深秀,为皖北名山。)
    “诸山何处是龙眠,旧日龙眠今不眠;闻道已随云物去,不应只雨一方田。”这是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的诗句。诗中的龙眠指的是他的朋友李公麟。因为李公麟隐居龙眠山中,自号龙眠居士。如此,诸山何处是龙眠也就有了答案,李公麟隐居之处即是龙眠山,而他考中进士,进京做了中书省官员,那就是“旧日龙眠今不眠”了。李公麟最大的成就还不是做官,是他的绘画。李公麟开一代白描画风,被誉为“宋画第一”,其画风一直影响至今,可算是应了“闻道已随云物去,不应只雨一方田”了。
    桐城西北环山,山不高而绵延,峰不险而逸秀。“大小二龙山,连延入桐城。山尽山复起,宛若龙眠形。昔年李参军,爱比山水清。投簪赋归去,筑室当林垌。兴来索束绢,握笔濡丹青。写就《山庄图》,墨妙如天成。我来觅陈迹,满壑烟霞生。凝神致遐想,恍若图中行。”这是明人许浩的《游龙眠山》。诗中的李参军也即是李公麟。可以说,龙眠山的成名与李公麟有极大关系。在李公麟号龙眠居士打响龙眠品牌之前,龙眠山到底叫啥名,一时还真的无考。也许,那时的龙眠山也就是一座不知名的野山吧。
    山因人名,人以山显。李公麟开一代风气,此后的龙眠山,人文兴盛,代有传承,绵延不绝,直到如今。龙眠二字,竟常常作为桐城的代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文与地理,总是相辅相成。龙眠的意蕴与桐城人的脾性也总是那么相洽相融。
    龙在中国的文化里,有着权势、威猛、霸气的象征,它让人欲亲之而不敢,欲近之而不能。要不为何有“叶公好龙”的成语哩。龙虽为人所景仰,同时也让人生出敬畏。然而,一条眠卧着的龙,那生猛之气无疑是收敛了,代之以安憩宁静和蓄势待发。
    桐城地处皖中,位于长江北岸,大别山南麓。龙眠山乃大别山余脉,一路从天柱峰倾降而来,到了桐城境内,山势减缓,施施然,逶逶然,变得缠绵旖旎;山中水脉丰沛,溪涧廻环,两条主涧奔腾而下,沿途汇聚涓涓细流,于山中腹地二水会合,此地因名之曰双溪。双溪汇成一条大流,即是龙眠河。龙眠河蜿蜒浩荡,穿山过涧,奔腾而出。出得山来,流过桐城大地,一路往东,注入菜子湖,最后汇入长江,融入大海。
    上古的桐城称桐国,后又叫过舒州、龙舒、吕亭左县等等名字。县治所在地也多有变更。唐开元二十二年(734),人们逐水而居,背山建城,即是今址。那时县名叫同安,城名曰山城。唐至德二年(757),同安县改名桐城县,山城也改名桐城。此名一直延用至今。
    桐城县城紧紧依靠着龙眠山,龙眠河穿城而过,历经一千二百多年,桐城人世世代代沿着龙眠河两岸营造着自己的山水宜居家园。
    龙眠山距离老县城3公里地,如今城区扩建,龙眠山出城便是。跨过龙门,沿公路进山,有二十几公里山路,三百多平方公里景区可供游览。
    桐城人喝龙眠河水长大,谓龙眠河为母亲河。桐城人对龙眠山的感情就像对父亲一样。有事无事,抬头往西北方向,看两眼青山,顿觉心定神宁。周末闲遐,或三朋四友,或携家带口,或驾车出行,或信步游走,也总喜欢往龙眠山里去。更有那热爱骑行的人们,每天都要在山路上蹬着自行车骑一个来回,将山路当成了训练场。
    那里,究竟有什么,让我们如此牵挂?
    李公麟当年隐居之地就在双溪,他在那里建了“龙眠山庄”,还画了长卷《龙眠山庄图》。图中绘就龙眠山二十景,曰“建德馆”“墨禅堂”“华严堂”“云芗阁”“登真坞”“芗茅馆”“璎珞崖”“栖云室”“秘金庵”“延华洞”“澄元谷”“雨花岩“冷冷谷”“玉龙峡”“观音岩”“垂云泮”“胜金岩”“宝华岩”“陈彭漈”“鹊源”。这二十处景点想必亦是李公麟根据地形特点命名的,图中景致至今仍能一一找到对应点。李公麟和北宋文人黄庭坚、苏轼、苏辙是好友,此图绘出,三人各有题赠,黄庭坚为作《龙眠操三章》,其中之一就是开篇那首诗,苏轼为《龙眠山庄图》写跋,苏辙更是为图中二十景一一赋诗。所以,这幅图历来为藏家所宝,代有仿品出世,真迹如今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李公麟开创了在龙眠山建山庄隐居的先河,此后的桐城闻人贤达不断效仿之,在山中建庄园兴别业。明代“嘉靖四杰”之一,官至中丞的赵釴寻得了宝山真境,他在此置田建庄,将族中贫苦无产者迁来同住,形成了一处世外桃园式的赵氏家园,他这样描述宝山:“天合群峰胜,山崖百折奇。肯教流水去,不遣世人知。”此地如今仍叫宝山村,村中住户仍以赵姓为多。
    桐城著名大家族,被誉为继孔氏之后的第二大家“桂林方氏”在此山中寻得胜山福地,建有“碾玉山房”“挈兰馆”等,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方以智少年时就在挈兰馆中读书养性。“碾玉山房”建在“碾玉峡”边,碾玉峡是一道山中瀑布,瀑流从山崖落下,势能转换成动能,流经一道漫坡形的山岩,长年的激流冲刷,硬生生在岩石上冲出一道深沟,宛若中药店里碾药用的石碾,水流在碾槽中奔突而下,溅玉飞花,是哪个文人墨客为之命名“碾玉峡”哩?已不可考,桐城的文人雅士那么多,任谁都有可能给山中景点取个好名字。可考的是“桐城派”大家刘大櫆曾写过一篇《游碾玉峡记》,他说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在碾玉峡中赏景饮酒,恍如仙人……这篇游记收在《刘大櫆文集》中,也刻在碾玉峡边的山崖上。
    龙眠山中瀑布很多,碾玉峡是其中秀巧的一道。最出名的瀑布当是“披雪瀑”了,披雪瀑共有三道瀑布组成,后瀑是一道悬瀑,崖高50余米,抬头只见青天,青天之上一道瀑布飞下,水沫碎如冰雪,瀑边山崖上刻有“崩雪”二字。中瀑名曰“披龙”,是一条900余米的山谷,瀑流在嵯峨的山石中穿行,奔奔突突,汩汩淙淙,灵动跳脱,恰似一条白龙在谷中游走。游龙走到一块巨大的坡形岩石边,再次飞身跃下深渊,此乃前瀑,瀑边山崖上刻有斗大的“披雪”二字,是为瀑名。披雪瀑名声由来已久,《古今图书集成》中就有记载。崖上石刻传为宋人所为。桐城文派大家,死于康熙朝著名文字狱的戴名世的曾祖父在瀑边建有“太古山房”,筑有“响雪亭”,在此听瀑赏景,谓之“不阴常雨,盛暑犹雪”。戴名世幼年读书山中,曾作《响雪亭记》记其事。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亦有名篇《观披雪瀑记》,称之为“吾邑之奇”。
    龙眠山中海拔最高的瀑布名曰“大龙井瀑布”,瀑在与潜山县接壤的山脊上桐城一侧,此瀑乃龙眠河主要发源地之一,瀑布流经之地,有一道溪流名曰“画溪”,可见此处风光有多美!“桂林方氏”另一房,在明末清初极具名气的方拱乾就曾在此建有山庄石室,不过那是在他被顺治皇帝发配黑龙江之前的事了。
    有明一代,龙眠山中庄园别墅鳞次栉比:佥都御史左光斗的“三都馆”、大学士何如宠的“别峰院”、太仆寺卿马孟桢的“玉屏山庄”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些名人别业大都在明末清初那段动荡的岁月里的毁于战火,山庄主人也多为避乱移家出走,流落四方。
    龙眠山沉寂了多年,它在默默积蓄力量。
    未几,清朝定鼎。那些曾经在明朝为官的桐城人基本都回乡了,他们重拾瓦砾,重建茅庐,远避城市,来到山中,以遗民自处。在此课读儿孙,耕田种茶,自娱自乐,自给自足。
    曾任明兵部侍郎的孙晋,就在龙眠山中建了“椒园”别业,他在椒园中除了辅导孩子们读书,就是开荒种茶,研发新品种。
    龙眠山是桐城茶主产地,龙眠茶属“舒州”茶系列,陆羽《茶经》有言“淮南(茶)以光州上,舒州次之”。孙晋任兵部侍郎时,到过许多地方,带回了名茶种籽,种植在自家茶园里,这茶被称为“椒园茶”,时人评论“椒园茶与顾渚、蒙顶并称”。由此,桐城茶跻身名茶之列。直到如今,“椒园茶”仍是桐城人喜爱的小花茶品牌之一,茶叶经济也是龙眠山区主要经济来源。
    同样以遗民自处的还有桐城另一大姓姚氏家族的姚孙棐,他也是明朝官员,明亡后返回桐城,在龙眠山口的颂嘉岭上建了几间茅屋,谓之“瑞隐堂”,他的儿子姚文然也打算归隐龙眠山了,就在父亲屋边不远处也筑了几间亭舍,谓之“小隐堂”。不过,他没能隐多久,清朝坐稳了江山后,开始怀柔,大量启用汉人臣子,有才能者想隐谈何容易,一次又一次地征召,甚至是被地方官员押解着送往京城。姚文然后来想通了,战争已经结束,和平来之不易,皇帝换了名姓,国土仍然存在。创伤需要医治,国家需要建设,老百姓要有好政府好政策,他官至刑部尚书,《大清律》便是他在《大明律》的基础上完善的,姚文然持斋念佛,宅心仁厚,给自己和下属的座右铭是“常觉胸中生意满,需知世上苦人多”,他掌刑部以宽刑为务。后来他的女婿张廷玉在做刑部侍郎时就常常效法这位岳父大人,审案主张“罪疑唯轻”“功疑为重”,他告诫下属:错赏了一个人没有什么大不了,错杀了一个人可是无法使其生还的。
    张廷玉也是龙眠山水孕育出来的。他的父亲张英爱极龙眠山水,幼时读书山中,成年后中进士,入朝为官,值南书房,成了康熙的贴身秘书,可他老是思念家乡山水,康熙二十年曾以葬父为由请假回乡,清居数年。回乡时,康熙赏银五百两,他拿这银子在龙眠山中买得一块地皮,盖了一座赐金园。园子也在双溪,李公麟龙眠山庄旧址上。张廷玉年方八九岁,随父亲从京城返回家乡。张英在家中闲居了四年,直到朝廷一再催促,才回京继续履职。张廷玉没有随父母返京,留在桐城读书。都说龙眠风水好,盛产文人学士。张廷玉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及第,张英便于康熙四十年以大学士衔退休。
    退休后的张英一发归隐龙眠,在赐金园边又建了“双溪草堂”,每日种荷植松,自号“圃翁”,以经营山园林圃为乐事。康熙皇帝也羡慕他在龙眠山中的神仙生活,为双溪草堂题写了一付对联:“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
    张廷玉历事康、雍、乾三位皇帝,任首辅大臣,兼掌吏部户部,可谓位高权重,但他只是一位治世能臣,而不是揽权自拥的铁血宰相。这或许也与龙眠山给予他的绵柔温厚有关。他一生勤勉谨慎,办事能力极强,是皇帝不可须臾或缺的左膀右臂,他在朝五十多年,除了父母去世按规定丁忧三年之外,一生只休了一次假,休了不到一年时间。他父母同年去世,同葬在龙眠山中,那三年,他基本上在龙眠山中守墓。休假那年,他也是多在赐金园里休养生息。当他晚年时,为了退休之事与乾隆皇帝闹得极不愉快,原因就是皇帝先是不同意他退休,反复请求之下,好不容易同意他不上朝了,又要求他住在京城,以备自己常常顾问。张廷玉坚持要回桐城养老,乾隆说你在京城不好吗?朝廷给你在园明圆里配备的房子像王府一样,你的儿孙们也在京城做官,你为何要坚持回家哩?他不知道,在园明圆中,张廷玉看什么风光都能联想到龙眠山中的景致,京城再好,官爵再高,他也视自己为过客,他的根在龙眠。他老了,他要叶落归根!乾隆怪他不念君臣之情,剥夺了爵位才放他回乡。79岁的张廷玉抖落一身疲惫,终于回到了故乡的怀抱。在龙眠山中徜徉了几年之后,84岁的张廷玉寿终正寝,和他的父亲张英一样,也归葬于龙眠山中。
    像张英张廷玉这样,以龙眠山为最终归葬之地的桐城名人不少。如方法、方印、姚莹、姚文燮、姚永朴、姚永概等,这些墓主都是历史名人,他们的墓地都属文物保护单位。
    这就是龙眠山给予他们的恩情,少时读书山中,养成山一样仁厚的德性,溪水一样活泼的灵性和智慧;晚年落叶归根,龙眠山又以博大的胸怀收藏了他们的灵魂和骨殖,而这灵魂和骨殖又化作养分,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桐城人。他们是龙,却又不是搅天动地的威龙,而是氤氲祥和、春风化雨之龙。是龙眠山告诉他们“不应只雨一方田”。从龙眠走出的桐城人,为官作宦,建功立业者不少;为文著书,成就学问的更多。“官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历史曾这样评价桐城人。但桐城人不骄不躁,也不狂妄自大。这也是龙眠山告诉他们的:龙眠山的灵性不在于它的高峻和耸立,而在于它的深秀和蕴藏。
    张英说:“山色朝暮之变,无如春深秋晚。四月则有新绿,其浅深浓淡,早晚便不同;九月则有红叶,其赭黄茜紫,或暎朝阳,或回夕照,或当风而吟,或带霜而殷,皆可谓佳胜之极。其他则烟岚雨岫,云峰霞岭,变幻顷刻,孰谓看山有厌倦时耶?放翁诗云‘游山如读诗,浅深在所得。’故同一登临,视其人之识解学问以为高下、苦乐,不可得而强也。”这可真是深得游山之味,是将山看作友人,视为知己了。李白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那是因为敬亭山中葬着他的红颜知己玉真公主。我们如今游龙眠,也不仅仅是去亲近山水,饱览自然风光;更是去领略那处处在在的人文和历史,去亲近先贤的灵魂,与他们交流,与他们对话。
    龙眠山像一位慈祥的父亲,将桐城城区环抱在自己的怀中,龙眠河是温柔的母亲,用乳汁哺育着桐城儿女。有山便有依靠,有水便有灵性。有龙眠山水,是桐城人的福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7 02:25 , Processed in 0.10836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