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93|回复: 0

梅花牡丹一线穿 浅读姚余栋新著《梅花与牡丹》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8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1-21 21: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梅花牡丹一线穿 浅读姚余栋新著《梅花与牡丹》
    2015年01月21日13:48         本报记者 唐小惠        来源:金融时报     

      
      
      对我来说,这是一本既熟悉又陌生的书。说熟悉,是因为此书出版之前,我曾对姚余栋先生就为何以梅花与牡丹来代表、诠释中国历史文化的观点做过采访,编写过相关文字;说陌生,是没想到他的这一见解竟然是建立在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更广泛更久远的研究上。这本由金融出版社出版的有着100多个页码《梅花与牡丹》,给人首先的、直观的感觉就是,姚余栋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探索是严肃认真的,是下了工夫的,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姚余栋现任货币政策司副司长,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兼任人民银行文联副主席,人民银行青联常委。他2001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在学术理论方面,他的主打研究在于金融、经济方面,先后有五部专著问世。和其他的著述相比,眼下这部《梅花与牡丹》显然是一种“跨界”研究,是一种站在经济和文化融为一体的新颖的形而上视野。可以想见,在货币政策司领导职务繁忙的工作之余,出版这样一部跨界研究的著作,其精神的勤奋、刻苦是不待言的,其知识功底的宽广、深厚也是不待言的。
      刚开始我接触到姚余栋先生关于梅花与牡丹的论述时,不免有些想当然,以为,梅花与牡丹,也就是两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花卉吧,将其作为贯穿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符号诠释,将其作为中国悠久文化的形象浓缩,怕要失之于牵强、勉强的吧。但当我读过姚先生的文章之后,尤其这次读过这本《梅花与牡丹》著作之后,我改变了认识。那种感觉就像他在书中所说:中华文化基因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密码,往往导致集体无知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花卉文化中,梅花与牡丹历来就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崇高位置,它们象征着中国悠久历史与几千年沉淀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很多优秀品格和人文情怀都能在梅花牡丹上体现,梅花与牡丹能表达中华民族几千年兴衰与繁荣后绵延不断的文化张力。
      天地造化,花儿与人文精神绾结在一起,与人们的历史、传统、道德、风俗和习惯息息相关,被人们赋予众多的文化内涵。赏花下品品色,中品品香,上品品资,极品品境。梅花与牡丹一向是国人喜爱的两种花卉,它们所象征的品格和精神,自古至今被广泛传颂,以梅花、牡丹为题材或寓意的诗词歌赋及文学作品所在多有。把梅花与牡丹作为文化象征,契合我国传统文化特点和时代精神。中华民族源远流长,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既有梅花凌风傲雪、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毅力,也有牡丹创新包容、大气庄严、雍容富贵的品质。我们的文化蕴涵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有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胸襟。这恰恰是梅花和牡丹所肩负的社会属性。这种文化是经过几千年融合形成的,是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造就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用梅花与牡丹代表和彰显我国的文化,是一种创新和突破。文化是渗透到血液里的力量,是抽象的,同时又是鲜活的、具体的。用两种花卉概括我国文化,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这种对文化物化而又富有寓意的表达,生动、形象、具体,易于识别、易于认知、易于沟通、易于弘扬。我国地域辽阔,经济与文化差异大,要增强向心力、凝聚力,需要对文化相对统一的自然表达,并把共同认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当下,中国正在日益融入世界,世界也需要全面了解中国。在文化交互影响和融合的进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有效的载体和传播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文化故事。这个故事应当有广泛理解的语境,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有明确的价值符号,有独特的精神魅力。姚先生所归纳、提倡的梅花与牡丹之文化精神,无疑是有益的探索。
      作为读者,在阅读《梅花与牡丹》一书,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属于常人思维的问题:作为一个以货币金融为专业、为主业,且担任央行重要部门的领导干部,是什么动力,什么原因促使姚余栋历时四年的时间,遨游于书海,躬耕于案牍,呕心沥血著就的这部“跨界”作品?
      这一问题,从表象说,可以说是兴趣、爱好,但本质地说,还要以责任感、使命感作为其精神支柱,动力渊源。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序言里引用了诗人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因为爱的深沉,于是便有了皓首穷经、呕心沥血的动力,便有了几易其稿后最终成就本书的结晶。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之所以有勇气跨界逆袭中华民族远古史,就是要在这雅斯贝尔斯所称的“史前史黑暗”中发出一只萤火虫的微亮,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聚积一丝光芒。我希望读者拿到的是一本探讨在中华大地上的原始人类何以成为中国人的书,也是一本使外国朋友能不用费太多心血来破解中华文化密码,并能准确预期中国人集体行为的书。我希望有幸带领读者对人类自然史进行一次风驰电掣的穿越,直到一万年前——这是人类共同的孩提时期。我们一起能够重新回到中华民族孩提时没有忧伤的幸福时光,也品尝本不该属于她童年的艰难困苦,更分享她终于破茧成蝶的光辉灿烂。我期待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我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我愿意虚心接受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文化学家的严厉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2-22 23:11 , Processed in 0.10926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