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18|回复: 5

姚筱舟--唱只山歌给党听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9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2-11 17: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筱舟





    姚筱舟,江西铅山县石塘镇人,于1958年6月26日在第八期《总路线诗传单》上发表经典之作《唱只山歌给党听》,现广为传唱。






    中文名:姚筱舟籍贯:江西
    出生地:铅山县石塘镇性别:
    民族:汉族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933年3月职业:演艺
    代表作品:《唱支山歌给党听》


    目录
    • 1个人简历
    • 2主要作品
    • 3主要荣誉
    • 4歌词背景
    • 5矿工作家


    姚筱舟 - 个人简历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

      看到上面的词句,大概很多人的脑海里会立刻回荡起熟悉的旋律。几十年来,这首歌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激荡过几代人的心扉。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的技术员姚筱舟。

      1933年3月,姚筱舟出生在江西铅山县石塘镇。

      1949年4月下旬,铅山解放。年仅16岁、正在铅山中学读书的姚筱舟与几十名同学一起,投笔从戎,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第五分校”,毕业后分配到二野十七军五十一师政治部。1951年冬,又随部队高唱志愿军战歌跨过鸭绿江,停战后才归国。


    不久,姚筱舟转业到陕西省。他先在商洛石棉矿,后调到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当了一名采矿技术工。1957年元旦,煤矿发生瓦斯爆炸,14名矿工遇难。虽然姚筱舟当时不在现场,但作为技术员,他还是受到撤职并下矿采煤的处分。

      1958年的一个深夜,姚筱舟写出了三首矿工诗,其中一首就是《唱支山歌给党听》。

      写成后的《唱只山歌给党听》歌词刊发在1958年6月26日第八期《总路线诗传单》上,并署了个与矿名同音的“蕉萍”为笔名。《总路线诗传单》是由陕西省民歌整理小组专门编印的一份不定期小报。1962年,歌词被春风文艺出版社收入《新民歌三百首》。雷锋曾把其中两段八行抄在日记里,并将“母亲只能生我身”改为“母亲只生我的身”;将“党号召我们闹革命”改为“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


    1962年,雷锋因公殉职。上海音乐学院教师朱践耳雷锋日记中读到了雷锋摘抄的这首小诗的前两段,随即谱成曲子,并交给正在上海音乐学院深造的藏族女歌手才旦卓玛演唱。在上海首演获得空前的成功,才旦卓玛和朱践耳一举成名。歌曲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传遍了大江南北。

      姚筱舟在陕西省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工作了28年,1984年调铜川矿工报社任编辑,1992年冬离休。姚筱舟 - 主要作品
      1958年6月26日第八期《总路线诗传单》上发表《唱只山歌给党听》;

      70年代,他与其他几位同志一起,编写了《霸王窑》与《矿工恨》两本矿史;

      80年代,写了《星星啊星星》、《当我戴上矿灯的时候》、《矿山情深深》等歌词与散文30多首(篇)。

      90年代,又写了《一杯茶一杯酒》、《矿灯与炉火》、《矿工,你好》等歌词、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等作品。

      十几年中,他为陕西铜川矿务局参加各种汇演写了约40多首歌词,还写了《铜川矿务局局歌》和鸭口矿、三里洞矿的矿歌。
    姚筱舟 - 主要荣誉
      《唱只山歌给党听》,1965年被文化部评为“全国优秀群众歌曲”;

      《星星啊星星》,荣获山西“煤乡之春”优秀歌曲奖,并被电视艺术片《乌金花》选为插曲之一;

      《一杯茶一杯酒》在上海市“乌金杯”通俗歌曲大赛上获三等奖,还被原煤炭部摄制的安全电视艺术片《祝你幸福》所选用。

      由于姚筱舟的文学创作成就辉煌,陕西省作协、陕西省音协、中国煤矿影视剧研究会等先后吸收他为会员,陕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分别为他拍摄了专题片,他的名字还被收入家乡的《上饶名人录》。他成了煤炭战线上一名颇有名气的词作家。
    姚筱舟 - 歌词背景
      姚筱舟1956年调任焦坪煤矿任技术员。然而,1957年元旦,煤矿发生瓦斯爆炸,14名矿工遇难。虽然姚筱舟当时不在现场,但作为技术员,他还是受到撤职并下矿采煤的处分。

      姚筱舟下井后,常常倾听老矿工吟唱高亢的陕北民歌。与煤矿工人生活、劳动在一起,他逐步地了解了矿工,爱上了矿工。姚筱舟说:“我认为煤矿工人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牺牲了自己应该享受的那部分阳光,把脏、苦、累留给自己,把光、热、笑贡献给人民。”

      他与矿工亲如兄弟,矿工也把他当成了亲人,经常和他一起喝茶、拉家常,不时还谈起旧社会的磨难和共产党的恩情。他记录下许多矿工编的顺口溜和歌谣:“党是妈,矿是家,听妈的话,建设好家”;“鞭子是窑主的枪杆子,煤窑是窑工的棺(材)板子”等等。

      姚筱舟听多了,记多了,自己也产生了写诗的冲动。1958年初春,一个风雪交加之夜,姚筱舟守在煤油灯下,一口气写了三首小诗,其中包括《唱支山歌给党听》。

      姚筱舟回忆说,这首诗的其他部分都写得比较“顺手”,只有第二段中“鞭子”这个词,难为了他个把钟头。他的初稿是“旧社会三座大山压我身……推倒大山做主人。”但他反复斟酌,总觉得不够味,又找不到更恰当的词句替换。心烦意乱中,他随手翻阅一本小人书,偶然看到一个肥胖的地主拿着鞭子打几个长工。他灵机一动,觉得用“鞭子”来形容旧社会的残暴和苦难比“三座大山”更形象化,于是他马上提笔改成“旧社会鞭子抽我身……夺过鞭子揍敌人!”

      姚筱舟写成的诗共3段,除现在广为传唱的前两段外,后面还有4句:“母亲给我一颗心,暴风雨中一孤萍;亿万红心跟着党,乘风破浪齐跃进。”诗句中把党比“母亲”,则是矿工们说的话。

      他用“蕉萍”为笔名,把3首小诗投寄到《陕西文艺》,很快被刊发在《诗传单》专栏内,后被春风文艺出版社编汇在《新民歌三百首》一书中。

      1962年,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因公殉职。在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号召下,举国掀起学雷锋高潮。上海音乐学院教师朱践耳在雷锋日记中读到了雷锋摘抄的这首小诗的前两段,随即谱成曲子,并交给当时正在上海音乐学院深造的藏族歌手才旦卓玛试唱。没想到这首歌一炮打响,在全国传唱开来,几十年久唱不衰。

      
    雷锋日记

    在歌曲到处传唱的时候,姚筱舟依然默默无闻,他就像一棵无名小草,经历了无数的风霜雪雨。主要原因是他的“出身不好”、“关系复杂。”他有一个叔父是国民党军联部的少校军官,还有个亲大哥在国民党海军某工厂任职;直到现在台湾的亲属还有十几位。在盛行“血统论”、“成份论”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他很容易就被划入“重点专政对象”、“内控人员”之列。

      如果他是一个意志薄弱者,很可能早就在愁苦的征途中无力跋涉而沉沦了。但是姚筱舟相信党,相信群众,也相信自己,希望和追求使他战胜了厄运。他放下了手中的笔,却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望,他读完了当时能读到的《列宁全集》和《毛泽东选集》等经典理论,使他的思想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当谈起这段蹉跎岁月时,姚筱舟只是淡淡一笑说:“我那时感到愁苦与茫然,也有过牢骚与埋怨。但与质朴、豪爽的矿工们在一起,矿工那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品德给了我信心和力量。把矿工当我师,以矿山寄我情,是我的座右铭。这样,也就挺过来了。”

      《唱支山歌给党听》到处传唱的时候,曲作者朱践耳一直想了解素未谋面的歌词作者“蕉萍”是谁.1963年秋,朱践耳通过多番寻觅,终于发现“蕉萍”在陕西焦坪煤矿,于是便给该矿党委书记写信。党委书记赵炳儒也不知道蕉萍是谁,就召开大会问大家:“谁叫蕉萍?”筱舟没有吭声。他那时已深受“血统论”和“唯成份论”之害,心里暗想,寻找“蕉萍”,谁晓得是好事还是坏事?第二天,矿党委派人把筱舟找去,赵炳儒问:“你是‘蕉萍’,有人看见过你用笔名写稿子。”筱舟一看瞒是瞒不住了,于是就诚惶诚恐地点了点头。赵炳儒笑说:“好事嘛,这有啥不敢认的!”便把朱践耳的信转到筱舟手中。于是,从1964年起,《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才正式注明词作者的真实姓名。

      北京举行颁奖大会时,筱舟因“社会关系复杂”未能成行,一套《毛泽东选集》和四张丝织音乐家像、一张奖状还是由矿上转交的。在“文革”中,《唱支山歌给党听》不但没有给筱舟带来好运,反而成了他的“罪状”。

      1997年5月9日,在姚筱舟的记忆中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天晚上8点,他珍藏在心里34年的企盼定格在上海市南京路上的“上海电视广播大厦”4楼演播厅舞台上。

      姚筱舟应上海东方电视台之邀,前去参加第17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开幕式的。导演与主持人精心地给他安排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他在现场见到了作曲家朱践耳和已成为著名歌唱家的才旦卓玛。在雷鸣般的掌声和照相机闪光灯的包围下,他们3人忘情拥抱,紧紧地握手。一家报社记者风趣地说:“这一天是一支歌中起来的3个人共同的节日。”这支歌就是由姚筱舟作词、朱践耳谱曲、才旦卓玛首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姚筱舟 - 矿工作家
      姚筱舟告诉记者,他从1949年参军那一天起,就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奉命入朝参战时,他写下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但因为家庭出身的影响,他的入党梦一做就是50年。这50年里,不管历经多少坎坷,他的赤心从未改变,入党的愿望始终强烈。

      回首数十年的人生历程,他说:“不管一个人有时怎样被历史的漩涡抛掷蹉跎,到最后他往往发现自己无法跳出历史,那种同时间一起流逝的青春也不可追回。你可以痛苦愤懑,但不应该放弃希望与追求,还是要勇敢地面对人生,扬起自己的生命之帆。”

      一位曾与他一起劳动的老矿工来看他,谈起光荣与成就时,他摇摇头说:“这一切我从不去想,就像井下你当掘进工那样,从不去想自己掘进了多少条巷道:想的只是进尺多少米,能否完成任务。”离休10年来,他从未忘记他“欠”的掘进任务—写矿工、唱矿工的责任和义务。他说:“改革开放以来,矿山与矿工都在经历着转轨变型的困惑与痛苦,我虽然仍在煤矿生活,如果接触基层矿工少了,也就不容易真正深切了解今天的矿山,理解今日的矿工了。加上我的文学理论基础差,系统学习少,所以,就借离休在家较富裕的时间来读点书,去走一走,深入思考、认识一些历史潮流和时代风云及其在矿山引起的变化。我是一名煤矿职工,我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像矿工那样去流咸涩的汗,走艰辛的路,写开拓者的歌”我们衷心祝愿党的忠诚战士姚筱舟,写出更多、更美讴歌党的诗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9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17: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唱支山歌给党听》背后的故事


    朱践耳

    姚筱舟

      才旦卓玛深情演唱 《唱支山歌给党听》。
        他:是一名矿工,却写出了《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小诗,灵感来自矿工的顺口溜;后来“山歌”署名“蕉萍”发表后,雷锋曾把其中两段八行抄在日记里因此辗转流传……
        他:读《雷锋日记》时,他兴奋地为“山歌”谱曲,并为它加上标题叫《雷锋
      的歌》;20年间,他写出了10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现代交响乐……直到1997年5月9日,姚筱舟、朱践耳、才旦卓玛这三位《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合作者才在跨越34个春秋之后,终于头一次在“上海之春”第十七届音乐会开幕式上相见……
      朱践耳
      为“山歌”谱曲而一举成名
      从上世纪50年代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到60年代的《接过雷锋的枪》,从70年代的《第一交响曲》到今天创作出10部中国现代交响乐,朱践耳一直没有停止过创作的脚步。
      跟随聂耳不灭心中梦想之旅
      朱践耳并非出自音乐世家,3岁丧父的他自小就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家庭环境中,这造成了他内向和自闭的性格。
      初三时,朱践耳遇到自己“音乐和政治上的启蒙人”,这个和他交往甚密的同班同学,不仅让朱践耳认识了革命,还让他真正认识了音乐。一次两人去听音乐会,同学回来后马上就会凭记忆弹奏贺渌汀的《牧童短笛》。“他居然能记住每一个旋律,然后流畅地在钢琴上弹奏,我就站在一边痴痴地听。此后朱践耳开始自学钢琴,同时参加了石人望(著名口琴家)的学习班。
      高中毕业后,朱践耳没有如父母期待的那样学土木工程,而是作出了一个令周围人惊讶的决定——学音乐。而当初引领他入门的那个同学因为现实的压力已经抛却了最初对音乐的理想,反过来给了他一瓢冷水:“搞音乐要饿死的”。但内向而执着的朱践耳不为所动,他只身上路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上海租界,亲友们都先后去了苏北抗日根据地,朱践耳因气管出血卧在病榻,只得独自留驻“孤岛”;就是这4年,无意间将他与交响乐无声地联系在一起。“日本人进上海后把收音机全没收了,我偷偷借了一部,调到法国、德国和前苏联的国家电台里,听到了大量的交响乐。那时候整个人沉浸在音乐中以求解脱,每天不断地听,把柴可夫斯基的《悲怆》里面撕心裂肺的感觉都听出来了,奇怪的是我听《悲怆》不但不觉得悲观厌世,反而从中获得了一种力量。”
      精神上的痛苦往往是创作的源泉。那时候的朱践耳开始构思交响乐,并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定要完成聂耳未遂的心愿——到前苏联学习作曲。就在这个时候,他第一次在自己的诗篇上署名“践耳”。“聂耳如果没有走得那么早,他一定是中国的贝多芬。我改名‘践耳’,就是一心想继续走他没走完的路。”聂耳那些关注现实民生、充满激情的歌曲撼动着朱践耳的心魂,给他植下了音乐之梦。所以,当朱践耳得知在1955年选派前苏联留学生的名单里竟然有他时,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的命运真的要与聂耳跨越时空接轨了。
      没有受过科班式专业教育的朱践耳,凭着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民族音乐素养,开始了他一生中第一个创作的黄金期。他的代表作之一管弦乐《节日序曲》也是完成于那个时期,这部作品还被苏联国家广播电视台作为永久保留曲目收藏。聂耳的梦,似乎慢慢在他的笔下清晰起来。当1960年朱践耳回国的时候,他带回的是一个中国交响乐的梦想。
      1963年,朱践耳从《雷锋日记》中发现了《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词。朱践耳怀着对雷锋的崇敬之情,为之谱曲,并交给郑在上海音乐学院深造的藏族女歌手才旦卓玛演唱。在上海首演获得空前的成功,才旦卓玛和朱践耳一举成名。歌曲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传遍了大江南北。
      寻访采风 融汇东西方音乐
      1981年,60岁的朱践耳开始提着简陋的小录音机走乡串寨,收集西藏、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的音乐,记录那些玄妙而天然的音符。
      朱践耳深深感到民间音乐的多样性和兼容性,采风回来之后,他就写了组曲《黔岭素描》。后来,朱践耳又分别在云南西藏长年生活,他发现在民间音乐中,多调性是普遍存在的,而且特殊调式、特殊音律、微分音、非常规节拍间频繁自如地转调。这与西方现代作曲技巧不谋而合,这种“不谋而合”在朱践耳看来也并不出于偶然。“现代技法有不少就是来自民间音乐,特别是东方的音乐。西方19世纪的欧洲和声、配器与民族音乐格格不入;而比较陌生的、听来不顺耳的近现代西方作曲技法,反倒和我们的民间音乐有不少相通之处。”朱践耳也因此找到了某些现代作曲技法的“根”,或者说找到了中西音乐文化的结合点。
      1990年,朱践耳作为中国作曲家、也是亚洲作曲家,首次获得第16届瑞士玛丽·何塞皇后国际作曲比赛大奖——朱践耳选择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格局相交融,这样的交响乐才是中国的。
      20年间,朱践耳写出了10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现代交响乐,这个数字,是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用毅力制造出的传奇。
      据《第一财经日报》
      才旦卓玛
      “这支歌是我“抢”过来的”
      回忆最早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时的情景,才旦卓玛真诚地说:“这支歌的原唱不是我,是我努力从别人那里‘抢’来的。”
      一天早晨,才旦卓玛在校园(上海音乐学院)的广播中听到这首歌:“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一字字一句句,分明唱出了才旦卓玛这个翻身解放的农奴女儿的心声。回想自己所经历的苦难和幸福,才旦卓玛不禁潸然泪下,激动难耐。一股歌唱的激情在她胸中迸发,她找到她的主课老师王品素,要求唱这首歌。王品素担心地说:“你是唱藏民族歌曲的,行吗?不要丢了风格。”才旦卓玛急得快要落泪:“歌里唱的就是和我一样的心声。我一定要唱!”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连汉语都说不利落的才旦卓玛为什么要唱一首汉族创作的歌曲,但老师懂她的心思。王品素费了不少周折给才旦卓玛找到了曲谱,又一字一句地给她抠汉语歌词,还请到了这首歌的作曲朱践耳老师来听才旦卓玛的演唱。结果朱践耳和王品素一样被才旦卓玛打动了。
      后来,在“上海之春音乐节”上,才旦卓玛演唱了这首《唱支山歌给党听》,受到听众喜爱。经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放,《唱支山歌给党听》顿时风靡大江南北,才旦卓玛的名字开始家喻户晓。 据《文汇报》
      姚筱舟
      灵感:来自矿工顺口溜
      1933年3月,姚筱舟出生在江西铅山县石塘镇。1949年5月他参加了解放军。1954年,赴朝参战的姚筱舟回国后来到陕西铜川矿务局担任宣传、秘书工作,1956年调任焦坪煤矿任技术员。
      姚筱舟下井后,常常倾听老矿工吟唱高亢的陕北民歌。姚筱舟的心弦被拨动了,他鼓起勇气提笔写诗,并取了个与矿名同音的“蕉萍”为笔名。那是一个诗潮涌动的岁月。1958年的一个深夜,在一盏昏黄的油灯下,姚筱舟思绪万千,一口气写出了三首矿工诗,其中一首就是《唱支山歌给党听》。
      矿工们都风趣幽默,编快板、顺口溜,可以“出口成章”,如“党是咱的妈,矿是咱的家,咱听妈的话,建设好咱的家”等。这些顺口溜对姚筱舟的创作启发很大,“我把党来比母亲”就是从“党是咱的妈”借用过来的。
      流传:雷锋抄录并改词
      写成后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歌词刊发在1958年6月26日第八期《总路线诗传单》上。那是由陕西省民歌整理小组专门编印的一份不定期小报。1962年,歌词被春风文艺出版社收入《新民歌三百首》,署名蕉萍。雷锋曾把其中两段八行抄在日记里,并将“母亲只能生我身”改为“母亲只生我的身”;将“党号召我们闹革命”改为“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1963年,上海音乐学院年轻教师朱践耳从《雷锋日记》中发现了《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词。
      尴尬:不敢自认是“蕉萍”
      词作者“蕉萍”是谁呢?朱践耳一直想解开这个谜。1963年秋,朱践耳通过多番寻觅,终于发现“蕉萍”在陕西焦坪煤矿。党委书记赵炳儒也不知道蕉萍是谁,就召开大会问大家:“谁叫蕉萍?”姚筱舟没有吭声。他那时已深受“血统论”和“唯成份论”之害,心里暗想,寻找“蕉萍”,谁晓得是好事还是坏事?第二天,矿党委派人把姚筱舟找去,赵炳儒问:“你是‘蕉萍’,有人看见过你用笔名写稿子。”姚筱舟一看瞒是瞒不住了,于是就诚惶诚恐地点了点头。赵炳儒笑说:“好事嘛,这有啥不敢认的!”便把朱践耳的信转到姚筱舟手中。于是,从 1964年起,《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才正式注明词作者的真实姓名。
      1965年春,这首歌被文化部评为“全国优秀群众歌曲”。北京举行颁奖大会时,姚筱舟因“社会关系复杂”未能成行,一套《毛泽东选集》和四张丝织音乐家像、一张奖状还是由矿上转交的。在“文革”中,《唱支山歌给党听》不但没有给姚筱舟带来好运,反而成了他的“罪状”。
      1997年5月9日,姚筱舟、朱践耳、才旦卓玛这三位《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合作者在跨越34个春秋之后,终于头一次在“上海之春”第十七届音乐会开幕式上相见。
      据《老年生活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9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17: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创作经过文章来源:互联网   


    灵感:来自矿工顺口溜  1933年3月,姚筱舟出生在江西铅山县石塘镇。1949年5月他参加了解放军。1954年,赴朝参战的姚筱舟回国后来到陕西铜川矿务局担任宣传、秘书工作,1956年调任焦坪煤矿任技术员。
    姚筱舟下井后,常常倾听老矿工吟唱高亢的陕北民歌。姚筱舟的心弦被拨动了,他鼓起勇气提笔写诗,并取了个与矿名同音的“蕉萍”为笔名。那是一个诗潮涌动的岁月。1958年的一个深夜,在一盏昏黄的油灯下,姚筱舟思绪万千,一口气写出了三首矿工诗,其中一首就是《唱支山歌给党听》。
    矿工们都风趣幽默,编快板、顺口溜,可以“出口成章”,如“党是咱的妈,矿是咱的家,咱听妈的话,建设好咱的家”等。这些顺口溜对姚筱舟的创作启发很大,“我把党来比母亲”就是从“党是咱的妈”借用过来的。
    流传:雷锋抄录并改词
    写成后的《唱只山歌给党听》歌词刊发在1958年6月26日第八期《总路线诗传单》上。那是由陕西省民歌整理小组专门编印的一份不定期小报。1962年,歌词被春风文艺出版社收入《新民歌三百首》,署名蕉萍。雷锋曾把其中两段八行抄在日记里,并将“母亲只能生我身”改为“母亲只生我的身”;将“党号召我们闹革命”改为“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
    1963年,上海音乐学院年轻教师朱践耳从《雷锋日记》中发现了《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词。朱践耳怀着对雷锋的崇敬之情,为之谱曲,并交给正在上海音乐学院深造的藏族女歌手才旦卓玛演唱。在上海首演获得空前的成功,才旦卓玛和朱践耳一举成名。歌曲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传遍了大江南北。
    尴尬:不敢自认是“蕉萍”
    词作者“蕉萍”是谁呢?朱践耳一直想解开这个谜。1963年秋,朱践耳通过多番寻觅,终于发现“蕉萍”在陕西焦坪煤矿。党委书记赵炳儒也不知道蕉萍是谁,就召开大会问大家:“谁叫蕉萍?”姚筱舟没有吭声。他那时已深受“血统论”和“唯成份论”之害,心里暗想,寻找“蕉萍”,谁晓得是好事还是坏事?第二天,矿党委派人把姚筱舟找去,赵炳儒问:“你是‘蕉萍’,有人看见过你用笔名写稿子。”姚筱舟一看瞒是瞒不住了,于是就诚惶诚恐地点了点头。赵炳儒笑说:“好事嘛,这有啥不敢认的!”便把朱践耳的信转到姚筱舟手中。于是,从1964年起,《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才正式注明词作者的真实姓名。
    1965年春,这首歌被文化部评为“全国优秀群众歌曲”。北京举行颁奖大会时,姚筱舟因“社会关系复杂”未能成行,一套《毛泽东选集》和四张丝织音乐家像、一张奖状还是由矿上转交的。在“文革”中,《唱支山歌给党听》不但没有给姚筱舟带来好运,反而成了他的“罪状”。
    1997年5月9日,姚筱舟、朱践耳、才旦卓玛这三位《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合作者在跨越34个春秋之后,终于头一次在“上海之春”第十七届音乐会开幕式上相见。 黄飞英



    相关阅读
    《唱支山歌给党听》的词作者
    1963年,上海音乐学院年轻教师朱践耳从《雷锋日记》中发现了《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词。朱践耳怀着对雷锋的崇敬之情,为之谱曲,并交给正在上海音乐学院深造的藏族女歌手才旦卓玛演唱。在上海首演获得空前的成功,才旦卓玛和朱践耳一举成名。歌曲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传遍了大江南北。 尴尬:不敢自认是“蕉萍” 词作者“蕉萍”是谁呢?朱践耳一直想解开这个谜。1963年秋,朱践耳通过多番寻觅,终于发现“蕉萍”在陕西焦坪煤矿,于是便给该矿党委书记写信。党委书记赵炳儒也不知道蕉萍是谁,就召开大会问大家:“谁叫蕉萍?”筱舟没有吭声。他那时已深受“血统论”和“唯成 ...
    云南民歌 经典推荐
    云南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彝、白、傣、哈尼、壮、苗、僳僳、佤、回、纳西、拉祜、景颇、瑶、藏、布朗、阿昌、蒙古、崩龙、独龙、普米等族。云南的汉族人民与众多的少数民族人民在包括文化、音乐在内的许多方面有长期而广泛的交往。因此,云南的汉族山歌更带有山野的泥土气息,曲调上也比四川、贵川的山歌都要丰富多彩。除了少数民族的影响之外,历史上曾有大量江南人迁徙至云南,因此云南民歌中又有江南风格与西南风格的混合因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9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17: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唱支山歌给党听
      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我国刚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正在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国家的经济面貌不断好转。这首歌歌词简单、质朴,旋律深情、激昂,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建立新中国、建设新社会的感激和赞美之情。歌曲一出现便受到普遍欢迎,几十年来一直传唱不衰,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的一首经典歌曲。

    这首歌的产生与雷锋同志有着莫大的关系。1962年8月15日,雷锋同志因公殉职。雷锋同志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1963年,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迅速掀起了“学习雷锋”的高潮。为了使人们更真切地了解雷锋同志,他的日记被整理并陆续发表,其中就包括这首《唱支山歌给党听》,它当时被看作是雷锋遗诗。音乐家朱践耳被雷锋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雷锋日记中的这首小诗也引起了他的注意。雷锋同志牺牲后,朱践耳决定为这首“雷锋遗诗”谱上曲子,以纪念雷锋同志。他一气呵成,创作了这首歌曲,于1963年2月21日在《文汇报》上发表,标题为《雷锋的歌——摘自〈雷锋日记〉》,并附有300字的“唱法说明”。

    关于这首歌的演唱者,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才旦卓玛,但她不是这首歌的首唱者,歌曲最早由任桂珍演唱。1963年,才旦卓玛正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学习,当从广播里偶然听到了这首《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时候,这位出生农家的藏族“学生”立刻被深深地感动了,“歌词写得那么贴切,仿佛写到了我心里。我当时觉得这歌简直就是为我写的”。她决定学习演唱这首歌,便找到王品素老师,激动地说:“这首歌的歌词就像是在说我的身世,表达出了我对党的感情!”当时才旦卓玛的汉语不流利,为了唱好这首歌,在王品素老师的指导下,她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苦练发音。功夫不负有心人,歌曲的曲作者朱践耳在听过才旦卓玛的演唱之后,主动提出让她参加1964年的“上海之春”音乐会,演唱这首歌,并专门为其重新编配曲子,将钢琴伴奏改为民乐配器。音乐会上,才旦卓玛深情的演出大获成功,后来中央广播电台将这首歌推向了全国,歌声传遍了祖国大地。

    关于歌曲的词作者,这其中颇有几番曲折。《唱支山歌给党听》最早被当做是雷锋遗诗,认为是雷锋所作。后来才确定,这首诗并非雷锋所作,是他从别处摘抄来的,诗的真正作者是“蕉萍”。

    朱践耳在创作了这首歌之后,由于不知道歌词的作者是谁,所以只能标明是“摘自《雷锋日记》”。1963年底,他经过多方寻觅得知歌词的原作者是陕西铜仁矿务局焦坪煤矿的“蕉萍”,便去信焦坪煤矿党委,查找作者“蕉萍”。焦坪煤矿党委书记赵炳儒收到信后,专门开大会查找,最后终于确定“蕉萍”就是他们煤矿上的姚筱舟。姚筱舟在诗歌完成后,将其寄到了省城,署名“蕉萍”,与“焦坪”同音。1958年5月26日,第8期《总路线诗传单》上刊载了这首诗,后来它又被刊载到了《陕西文艺》上,并被春风文艺出版社收入《新民歌三百首》。

    1963年,姚筱舟在给朱践耳的复信中要求将《唱支山歌给党听》的作者仍然署名为“蕉萍”,因为他从没有将这首歌看作是他单独创作的,它是焦坪工人集体的成果。

    1964年,《唱支山歌给党听》被评为最受群众欢迎的“全国优秀群众歌曲”。

    (沈海涛)词作者蕉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9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17: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才旦卓玛《唱只山歌给党听》放歌九十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9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17: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姚氏宗亲会春节前夕看望姚氏家族老同志,著名词作家、著名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的词作者姚筱舟宗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5-15 08:50 , Processed in 0.12775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