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21|回复: 0

进一步加强对谱牒学的认识与研究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2-15 10: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进一步加强对谱牒学的认识与研究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2-08-16 09:47   

    针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对谱牒学的认识与研究的论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中国谱牒学会的成立,揭开了家谱收集整理与研究利用的新篇章,同时,各地新修家谱也呈现了新热潮,为此,我们应不断加强对谱牒学的认识与研究,为宗谱的收集整理与利用研究和续修家谱做出新贡献。

        谱牒又称宗谱、族谱、家谱等,她是一个家族的血缘纽带,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族源世系、繁衍生息事略的图籍,是家族的档案资料、百科全书,也是我国传统的历史文献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历史人文价植。1999年版《辞海》“家谱”条目解释为“旧时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所以,开展谱牒文化研究工作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为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家谱的“存史”作用。“家之有谱,犹国之存史也”。家谱作为家庭或家庭的档案,她讲述宗族、家族的起源、繁衍、迁徙、分布以及各个支系的发展状况,她作为特有的历史文献,历来与国史、方志并列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中国家谱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数量可观。据史料记载,我国历代编修的家谱总数约为5万多种,主要保存在国内,还有大量的散落在海外,她是中华民族一笔巨大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研究宗谱可增强民族凝聚力,海外华侨都有宗亲会组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增多,寻根问祖之风越来越盛,台湾同胞的祖先96%来自祖国内地。研究家谱也有利于祖国统一。”通过谱牒文化研究,我们将极大地丰富姓氏与谱牒文化研究,发扬中华民族慎重追远的优良传统,营造敬祖睦族的文化氛围,从而发扬中华文明。
        二、开展谱牒文化研究工作,可以促进宗族团结,发挥资治作用,有力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在《建国方略》中说过:“由于宗族的团结,扩大到国家、民族大团结,这才是中国人民特有的良好传统观念。”通过编修族谱,可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消除各宗族的矛盾与隔阂,增强宗族自豪感与责任感,振奋民族精神,促进宗族团结,有力地推动民族大团结和国家大团结。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开展谱牒文化研究工作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三、家谱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家谱一般都载有“家训”、“族规”、“家法”等方面的内容,它对宣扬尊敬长辈、勤学尊师、耕读为业、崇尚互助、讲究诚信、友好相处、俭朴持家等伦理道德有积极意义,对崇尚爱国、和睦奋斗有激励作用,对讲究文明习俗、注重社会风尚、革除恶习陋俗有重要作用。家谱对寻根问祖、亲缘友善、凝聚团结、奋发有为也可产生良好的影响。我们在充分认识家谱的摻袒瘮作用的同时,应注意剔除糟粕,正本清源,充分利用其有效价值,使其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激发广大群众热爱祖国,促进中华民族团结,为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文明服务。
        四、谱牒蕴藏着大量有关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宗教史,地方史资料,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毛泽东同志早在1957年于成都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到历史研究时,曾对家谱给予高度评价:“收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资料。”谱牒中追溯姓氏渊源,彰显立姓始祖,探索宗族演变,记录传承脉络,也是中华文化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充分体现,她以独特的方式映现着群体、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所以谱牒在学术研究方面,可以补正史之不足,对弄清国情、县情、乡情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谱牒又是联系国内外炎黄子孙的纽带。俗话说,无根不成木,无祖不成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寻根”热潮。70年代中前期,美籍黑人亚力克斯?哈利通过实地寻访和查阅家谱档案,制作了世界名著《根》,进一步掀起了世界性的“寻根热”。
    美国白人到爱尔兰、荷兰、波兰去寻“根”,美国黑人到非洲去寻根,日本人常到中国来寻“根”,特别是到云南去寻“根”,据说云南某地人的某块骨骼与日本人相同。海外华人,到祖国寻根的就更多了,原新加坡总统李光耀,根据族谱知道自己祖籍是广东人;原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夫人根据族谱,确认自己为福建鸿渐村的女儿。1994年9月30日,马来西亚华人、香港嘉里集团董事长郭鹤年先生到太原寻“根”,经仔细查证,确认郭鹤年先生是唐代汾阳王郭子仪的嫡传后裔,郭甚为高兴,当即和山西矿物局签订了合资经营太原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的合同。前些年,安徽从包拯家谱中直到香港船王包玉刚是包公后代,包玉刚夫妇专程来到安徽合肥瞻仰包公祠。1998年4月,毛泽东之女李讷专程到云南寻“根”,得知毛家远祖是江西吉水,毛氏始用毛太华随朱元璋大将蓝玉、林英出征云南有功,遂落户云南,后又有一支迁移湖南,毛泽东是毛太华第20代孙。前几年,从族谱查出邓小平原籍江西吉安。现在家谱、族谱在研究社会问题中的重要性已日益显示出来。还有数以百万计的海外华人、华裔回祖国大陆寻根问祖,她们无不把自己的姓氏与谱牒视为自己的命根,因为这是他们慎终追远、寻根谒祖、证明自己血缘最科学、最可靠、最永远的依据。与谱谋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华族寻根祭祖活动及认宗观念,也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王鹤鸣先生在《从家谱看炎黄子孙的寻根情结》里认为家谱具有文物价值、资料价值、教化功能、寻根价值等,这个观点具有时代性,把前人的理解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家谱由来久远,几乎与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同时,从甲得文中,就保留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家谱实物,如最早见于容庚等编的《殷契卜辞》中序号为209的甲骨等;商周有一些带有原始家谱性质的青铜彝器,如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三年同时出土于易州的“商三句兵”等。成书于周代的《世本》,记录了黄帝迄春秋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迁居、制作名号,被公认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作。汉代,命宫以贤,诏爵以功,谱牒之作不绝如缕。国家又专设谱局,置谱官领其事,谱谋学应运而生,使谱牒学进入新兴时期。唐代,除官府继续垄断修谱外,在唐中期以后,士庶合流,更使私家修谱在土大夫中流行。数千年来,家谱在不同时代显现出不同的形态,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宋代是中国家谱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由于赵宋凭才学取士,不矜门胄,家谱的功能从以往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践”的社会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睦族”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编纂方式也由过去主要由官府修谱发展为私家修谱。著名学者欧阳修、苏洵分修《欧阳氏谱图》、《苏氏族谱》,总结前人修谱例则,另创谱法,或直书,或横辍,世称“欧苏体”,最为后人所推崇,从而奠定了后世修谱的基本体例格局。
        明清两朝,在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鼓励下,私家修谱蔚然成风。如经济比较发达的苏、浙、皖、湘、赣、鄂、粤、闽、川等地区,几乎姓姓修谱,族族有谱,而且一修再修,连绵不断,迄民国,有些家谱已续修过一、二十次。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庶民百姓,从乡村到城市,从汉族到各少数民族,各阶层人士都对家谱怀有崇敬心理,并不同程度地受到家谱的影响。修谱就成为中华民族大众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文化行为,是宣示血统荣耀的一种本能追求。不少家谱仿照正史、方志的纂修方式,体例日趋完备,内容更加丰富。
        随着修谱活动的大规模开展,社会上出现了带商业性质的、以替人修谱获取钱财的“谱师”、“谱匠”专业群体,一些小户人家受财力的限制,往往聘请粗识文字的乡学村塾捉刀,因而在家谱中也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内中不乏冒宗乱祖、妄加攀附以粉饰门阀者。在这种情况下,本以传信之谱,有的就成传疑之源,这就引起了宗族和学者的注意,当然这并不是说修家谱没有史料价值,也不可降低家谱作为传统历史文献的重要地位。许多学者将家谱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中去考察和理解,充分利用历史研究中的正确成果来鉴别家谱中的记载,扬长避短,去伪存真。如顾炎武、钱大昕、王夫之、纪昀、章学诚、魏禧、章太炎、谭嗣同、梁启超、王国雄、陈寅恪、郑振铎、罗香林等学者在治学中,常参考使用家谱中的资料,可见家谱对正史之补正是有相当重要作用的。
        数千年来,我国之家谱可以说始于周,兴于晋,盛于唐,体例完备于宋,又变官修为私修,流地于民间。明清以来,几乎村村有宗祠,户户有家谱。民间视宗谱为祖宗,十分尊严。不准亵渎,不准买卖,装于木盒,包以红布,藏之高阁。每逢大祭斋戒沐浴而后上香叩头,方可请下展视,成为我们历史文化之隐学,它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目前存世的中国家谱有5万多种,其中2万多种流落于海外。国内收藏家谱最多的是上海图书馆,计1.17万种,有328个姓氏,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区。
        在我国编修家谱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数量从多,内容十分丰富。家谱的内容,一般包括序文、凡例、世系图表、源流、宗派字辈、荣恩、像赞、别传、墓志、墓图、族产、祠堂、祠规、家法族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传记、艺文著述、契约文书、书院义塾、领谱字号、修谱名目、捐助、谱跋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系图表,即记载始祖、始迁祖以来的本家族历代先祖的名录,这是确认是否家谱的重要标志。前人曾把家谱的体例划分为七个主要类别,依次为:
        一、谱系
        原生身以肇本始,由封国以并姓氏。
        溯源流以承发派,提始迁以明大宗。
        会统序以束总要,立图系以辨本支。
        分各支以别藩衍,载迁徙以防散失。
        二、援据
        先之以皇王之记载,次之以坚贤之经传。
        次之以诸子之辨论,次之以史纲之事迹。
        次之以郡志之采摘,次之以野史之补遗。
        三、人物
        忠孝尽为人之道,节义明夫妇之伦。
        儒硕继道脉之正,乡贤表风教之体。
        科第彰发身之楷,武功奋勋绩之最。
        词苑焕人文之贲,隐逸蹈潜德之光。
        术艺见旁通之能,仙释征超世之迹。
        四、实徵
        诰敕膺宠命之光,状牒发委任之由。
        传赞暨平生之节,碑文记功绩之大。
        祝颂见德寿之高,别号标志趋之雅。
        状志定履历之素,祭挽尽死生之情。
        五、著作
        注述发经传之旨趋,奏疏见忠尽之恳诚。
        议论取闻见之折中,序记纪建白之详实。
        诗赋著心声之博雅,简书遍纳交之情谊。
        六、礼俗
        宗制准国法为义,祠祀由礼义定制。
        尊卑以昭穆为序,收族主亲厚立本。
        礼节按时序举行,祭义造丰俭立则。
        风教务身先作倡,敦俗慎偷薄下趋。
        七、事产
        畿省州县定居方疆域之殊。
        祠宗书院作承先启后之法。
        牌匾坊额赐第宅旌封之恩。
        坟墓祀田显先德世守之业。
        姓氏名地示奕叶流泽之长。
        里社乡塾端重本养蒙之实。
        这样的分类多见之于各地家谱,尤其是安徽、江西地区家谱。南海《九江朱氏家谱》(同治八年刻本,十二卷首一卷)《序例》云:“有世系支派,然后诸谱中讳字有可稽,昭穆有可考,故首列宗支谱;氏族书第门阀有自来矣,故恩荣次之;谱所以明孝爱,作一本之思也,故祠宇谱、坟墓谱次之;谱所以守文献,备一家之故也,故艺文谱、家传谱次之;其余遗闻逸事,不列于诸谱者,散碎爬罗,亦述家风修世录者所不废,故以杂录谱终之也。”说法有别,具体类别基本上大同小异。

        江阴历史久远,文化源远流长。据已经出土的文物考证,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江阴的先民已在祁头山一带形成原始氏族村落,在“江海锁钥”交相呼吸中繁衍生息,从事渔猎业和种植业的生产活动,并掌握了制陶、织麻、琢玉等手工业技术,制造了中华灿烂的远古文明。江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有2500多年。距离今3000多年前,商末、泰伯、仲雍南来建立勾吴,江阴之地为古吴北境,是先进的吴文化发祥地之一,至周吴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本邑已正式载入中国的史册,春秋时期,江阴地属延陵,公元547年,这里是吴季子之封地。战国时期是楚国丞相黄歇的采邑封地,故江阴有“延陵古邑、春申旧封”之称的历史文化古城。
        在江阴地区的数百个姓氏中,各个时期出现了一批大族与望族,据1920年编印出版的《民国江阴县续志·氏族》中列出了青阳葛氏、化成陆氏,空谷俞氏等著名氏族101个,可见江阴是人文荟萃之地。春秋时期,季札及其子孙便定居江阴,以吴为姓,奉季札为始祖。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江阴已有后底泾吴氏、夏浦吴氏、七房庄吴氏、二侯吴氏、南街吴氏、顾山吴氏等多个分支。战国时春申君黄歇的后裔定居江阴,成为江阴的著名名姓氏之一。汉唐时期的郭氏、孙氏、周氏、张氏、蔡氏、吕氏、朱氏成为大姓。宋元时期的葛氏、赵氏、卞氏、曹氏、俞氏、王氏、谢氏、宋氏、黄氏、刘氏、蒋氏、丁氏、魏氏、蔡氏、袁氏、海氏、牟氏、庄氏、严氏、倪氏、林氏、童氏、杨氏等巨姓现已遍及江浙一带,涌现出一大批名人学者及硕儒,其中葛氏、卞氏、王氏、赵氏成为江南地区著名大族。明代乔迁至江阴的梧塍徐氏以及夏氏、李氏、缪氏、程氏、许氏、柳氏、顾氏、陆氏、承氏、六氏、姚氏、邱氏、韦氏、崔氏、鲁氏、史氏、费氏、洑氏、查氏、范氏、田氏、吕氏、季氏、肖氏、成氏、翟氏、须氏、司马氏、端木氏更是兴盛数代,绵延不断。清代方氏、朱氏、黄氏、高氏、金氏、陶氏、钱氏、沈氏、勇氏、储氏、禇氏、瞿氏、袁氏、邹氏、是氏、汤氏、奚氏、洪氏、堵氏等誉满大江南北,尤其是晚清和民国期间,江阴城内的陈、章、祝、沙四大望族的崛起以及吴氏的再兴,他们在诗礼传家的同时,提倡“实业救国”,在江阴地区首创近代民族工商业,又兴办教育,倾资文化事业,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有的远赴海外创业,成为亦儒亦商的著名望族,其影响力延伸到近代。“望族”一般是指历史上形成的有声望的大族,对地方上有重大势力及重大影响的家庭的统称。望族有江阴历史的作用,自然有积极的作用或消极的影响,我们应用历史唯物论辩证法看问题,这些都是可以探讨的。有资料表明,明清或近代以来的名人、名家,大多与名门望族有一定关系,或者是望族的后裔,或都是名人、名家及其后代成为望族。
        江阴地区的名门望族与名人名流名家的出现,和全国不少地区一样,起源较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晋室南渡已拥有一定数量,但作为望族可能主要开始于两宋时期,繁荣于明清时代,到了近代,也有一些原有望族中有的走向衰败,孟子曾感叹地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这个道理。有的则顺应历史潮流,成为新的家族。同时,现在新兴家庭大多以科技世家、文化世家、以及资本集团的形式呈现出来,所以,也只有充满生机,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才能生生不息,绵延不断。
        当然,我们谱谋文化研究是面向所有姓氏的家庭,是编撰家谱,从我市数百个姓氏中,多数家族对家谱的纂修极为重视,在正常的情况下,都有每隔三十、四十年都要重修、续修一次的习惯和传统。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江阴就有200多部家谱藏于国内外图书馆与家庭中,在全国统计的100个大姓中,都编修过家谱。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地区就有黄氏,苏氏,陈氏,卞氏,曹氏,江氏,李氏,张氏,华氏,吴氏,唐氏,潘氏,陆氏,陈氏,章氏,鲁氏,顾氏,刘氏,承氏,林氏,段氏,浦氏等家族维修了家谱,正在整理续修的有缪氏,顾氏,沙氏,徐氏,李氏,王氏,包氏,薛氏,张氏,吴氏,季氏,方氏,许氏,金氏.徐氏,钱氏,吕氏,高氏,童氏等不少家族,现已形成一股续修家谱的热潮。在家谱续修过程中发现了许多“不见经传”的重要史实和资料。例如从《绮山徐氏宗谱》及《梧塍徐氏宗谱》中考证出的明代江阴人兵部尚书徐晞,与千古奇人徐霞客家相差200多年,但他们源出于东汉南州(江西南昌)高士徐稚(字孺子)之后裔,并据此绘制徐霞客世系表,价值在于“众谱归一,百川归流”。确认并对江阴历代县志记载的徐晞卒于明天顺年(丁丑、1457年),查据《绮山徐氏宗谱》中“诰命”、“谕祭文”等资料应订正为卒于明正统十年(乙丑、1445年)。该谱收载的一帧“大司马“石牌坊老照片,实为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从民国丙戌重修《梧塍徐氏家谱》较完整地保存了有关徐霞客的传记资料,还有直系先世的完整资料和有关文献,据此,吕锡生教授整理出版了《徐霞客家传》,薛仲良整理出版《徐霞客家集》,成为研究徐霞客家族的重要文献。从《暨阳沙氏宗谱》中发现了一份户帧,这对研究明初户籍制度有重要史料价值。文林潘氏在宗谱续修中,化了数年时间,辗转数千里,查对大量史志材料及文献,纠正了千余年来对潘美的错案误传,为其正名,还其有赫赫战功的名将以本来面貌。文林包氏在续修家谱中对清代光绪版52本和民国时期版58本的整理中发现包公的家训和奏议。包公为官期间的奏议录有171篇,内容涉及弹劾大臣、治国建议、纠正地方弊端等,其中有不少名言警句。包公的家训和奏议不仅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且对今天的执政持家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从我市的《钦贤张氏宗谱》中发现城内小塔巷的所谓雌雄山,实际上是明末清初书法家张拙的“庸山”,系“道旁废基、瓦砾积累而成”,并非民间传说的男女尸体分别埋葬之处。
    从近期江阴地区新修宗谱的状况来看,大体有几个特点:
        一、形式。约有三种。一是以宗谱形式,其名称或以“族谱”、“宗谱”之类名之。有的记载当地的同宗共姓的族谱,有的是较大范围跨地区的追溯年代久远的同祖共姓的会通谱。二是以支谱形式,以五代或五代以上的支祠或村、巷的同姓编修成支谱。三是以家族史或其它形式,呈现出某氏史稿。形式各别,内容也多少有所不同,但主要成份为宗谱,有的已将新修宗谱与整修祠堂结合起来。
        二.组织。修谱的策划组织工作十分重要,一般经过充分酝酿,组成以氏族长辈或有声望地位的(包括党政人员和企业家、文教界)领衔组成续修家谱委员会,并设立工作班子、财务人员,有的外聘指导人员,落实办公地址及制订工作计划和工作制度。
        三、经费。一般通过集资解决。有按人头分摊和自愿捐助相结合,不少氏族以发动捐助为主,在新谱中列名。
        四、出版。宗谱一般都是印制的,有的正式出版,装帧尚称考究,有的还有封套。就印数而言,宗谱一舟印数百部,有的更多一些,有的将新谱赠送至市、镇有关部门。
        五、仪式。宗谱的发谱仪式,有的称弘(宏)发仪式,假乡、村、校大会堂举行。仪林隆热烈。近邻远亲汇聚一地,祭祖拜宗,甚至鼓乐砲竹,宴开数十桌,十分热闹。
        六、内容。新谱内容的主要特色。
    首先是继承了传统做法,保存历史文献新谱的这种做法使一些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得以化一为百千,也使新谱具备了保存历史的功能。
        其次是符合时代潮流,在入谱内容的选择与编撰上有所创新。如提倡社会平等、男女平等,一视同仁;国法为纲,家规以辅国法与国家的政策法令相一致等,并为安定团结增设一道屏障。编修中,均立有大事记、村史、现代建设成就、名人表彰、职官、企业家名录等项,也转录法规条文及村规民约、社会公德歌等宣传资料
        再次搜集与考证独特的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史料和学术价值,还有本氏族的名人传记等。
    再其次,是补写独特的地方风情与土特产品。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那么家谱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定会对推动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构建社会和谐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必须提高对谱牒资源价值的认识,将其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应该认识到家谱是中国文化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生动表现,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特殊作用。是记录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之瑰宝。宗谱明脉传,辨血缘,为凝聚民族亲和力发挥独特作用。为较好的发挥宗谱的保存与利用价值,续谱还是要统一要求,实施统一版式,规格为29.8×18.8cm 或29.5×21cm,尽可能采用现代宣纸印刷。
         从江阴现有新修的宗谱来看,大都是较好的,但也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作为地方文献的宗谱,应十分重视史料价值,一定要求真求实。编修的家谱史料,必须严格甄别真伪,不可全信全疑,不能受家族利益和显耀门庭的诱惑。要坚持家谱的真实性和历史价值。
        二是重视家谱的文化价值。应着重考察谱牒文化产生、发展的过程、现象、规律、社会影响和作用。充分发挥名人在凝聚鼓舞族群的效应作用。
        三是宗谱载录具体细微的特点与功能还有待强化、完善。如文化程度的统计,职业的统计既要注重本地,又要注意外地、外省乃至国外,收入统计(人、户),消费统计(生活的、生产的、文化教育的等),婚丧生育及有关年节等习俗、过程、消费水平等(应既有一般的记述又有具体而详细的个例)。还有对於消闲娱乐的载述,又如隐恶扬善是谱之惯例,如何适宜处置?与此相涉的各类民事与刑事案件资料的篇幅处理等等。
        四是由于经费的主要来源于赞助,往往会使宗谱的内容的取舍与规格上受到钱财的制约与影响,有的谱依照出资的多少决定了发言权的大小。更为直接的影响是家庭和个人的入谱规格(按从低到高、从一般到显要排列,包括列名、简介、小传、传赞等,包括全家照、个人照及尺寸的大小,包括经营企业及产品介绍的篇幅,包括今人所撰有关文字的选录等),随资费的高低不等而定。这就很难以保证所载内容的客观公正。作为一种历史文献类型的宗谱,应坚持家谱应有的客观性、科学性及学术和史料价值。
        五是旧谱内容转录的过程不宜过多,以免新谱越修越大,工程浩繁,花费剧增,存阅不便等。应创新思路,积累经验,创新体例,务使新谱有新水平。
    作者:薛仲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3 13:33 , Processed in 0.10272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