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78|回复: 0

二十四史(9):《梁书》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8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2-24 14: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十四史(9):《梁书》

           《梁书》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写完成的。《梁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几乎占《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不仅继承他父亲的遗稿,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
          姚察(533—606年),字伯审,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杭州西北)人,先后在梁、陈、隋三朝做官,参与修史。在陈朝时,开始撰梁、陈二史,未成。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他又奉诏续撰梁、陈二史。然而,姚察未能完成,就在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去世。临终前,他告诫儿子姚思廉一定要续成其志。
           姚思廉(557~637年),本名简,以字行,曾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后官至散骑常侍。为父亲守丧期满,姚思廉即上表陈述父亲遗愿,请求继续修撰二史,隋炀帝下诏准许。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他又受诏同秘书监魏征同撰梁、陈二史。在父亲遗稿基础上,他采择谢昊、顾野王诸家旧作,经编纂校注,于贞观九年(635年)修成《梁书》、《陈书》。这两部史书的总论为魏征所作,其余部分都是姚氏父子几十年心血的结晶。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李渊根据史臣令狐德棻建议,诏群臣撰写北魏、北齐、北周、隋、梁、陈六代史,没有取得成果。直到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重新下达撰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任务,姚思廉一人独力承担梁、陈二史编撰工作。为什么唐高祖要修六代史,唐太宗只修五代史?因为唐太宗认为,北魏历史已有北齐魏收所撰《魏书》和隋代魏澹所撰《魏书》,没有必要重修,所以只命重修五代史。七年后,即贞观十年(636年),五代史同时撰成。姚思廉撰《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六卷。这一年,他八十岁,第二年就去世了。姚思廉除撰成《梁书》和《陈书》外,还是唐初第一个撰述本朝国史的人,成为唐代撰述国史的先声。
           姚察、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简洁朴素,行墨最简,文字爽劲,力戒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梁书》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而以散文书写。
           《梁书》记叙梁朝史事比较全面。梁朝五十多年历史,梁武帝统治了四十多年,《梁书》六卷帝纪中以三卷纪梁武帝,这对全面记述梁朝史事是很重要的。侯景之乱是梁朝历史上一件大事,《梁书·侯景传》长达一万八千字,详细记载事件经过。《范缜传》收入范缜的杰作《神灭论》,突出反映姚氏父子的识见。《梁书》比较详细地记载海南诸国情况,是超出以前史书的地方。
           《梁书》的概括顾及时代特点。姚察的见解比姚思廉更凝重、更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如卷三十五后论,通过齐、梁两朝在对待前代宗枝上不同态度的比较,说明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问题。卷三十七后论指出:魏、晋时,时俗尚于玄虚,贵为放诞;降至东晋、南朝,这种不良风气更加严重,甚至有人身为宰臣,未尝省牒,风流相尚,其流遂远,结果是望白署空,是称清贵;格勤匪懈,终滞鄙俗,朝径废于上,职事隳于下。像这样的史论,在二十史四中,算得上佳品。
          《梁书》在记事记人方面,有一些时间差误、前后矛盾、互相抵牾的地方。在笔法上也存在曲笔增美讳恶的毛病。对于篡代之际大动干戈的血淋淋事实,书中很少如实反映。对于一些权贵,歪曲史实大加吹捧的地方也相当多,与同时撰写的《南史》比较,《梁书》的这个缺点显得更突出一些。
    相 携 一 生 blo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2-22 23:09 , Processed in 0.09737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