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伯齐焦墨山水和泼彩山水 绘画中的形式创新 陈池瑜 进入20世纪后,面对中国画的浓厚传统和西方近现代艺术的传人,摆在中国画家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革新创造。在新文化运动中,批判传统文化的同时,康有为、陈独秀、徐悲鸿等思想家、政治家和艺术家,都不约而同地对元明清的文人画进行尖锐批评,他们希望通过引进西洋画中的写实主义来改造中国画,同时也希望借此复兴唐宋绘画的伟岸风骨。在其后的创作中,徐悲鸿、蒋兆和在借鉴西画中的素描造型改造中国画,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中国画的创新,不能仅此一条路。其他画家们仍然在尝试新的创作方法,借以推动中国画的现代发展。 姚伯齐先生在四十多年的中国画创作中,不断试验和摸索自己的创作道路,在传承中国画笔墨审美精神的同时,勇于创新,在焦墨山水和泼彩山水画方面独树一帜,开创出新的中国画形式。他现已年届七十,仍不断思考、不断拓展,他在国画创和中的可贵品质,就是不断摸索与创造新的形式。在中国当代绘画的发展中,这种创新精神是最可贵的。 姚伯齐为了使绘画中的用笔更具表现力,他在绘画创作的同时,将书法临习与创作也作为其任务之一。他认真临写石鼓文和汉隶,如《礼器碑》、《张迁碑》、《曹全碑》、《史晨碑》、《乙瑛碑》等,吸取秦汉石刻中的刚劲雄浑之力。同时他又研习魏晋时期皇象、索靖等人的章草及王羲之的行书,从中吸取流畅舒展的书写之美。他从章草而变为自己的草书,吸收章草圆转流便的特点,而将骨力和气势融入草书之中,形成其书法形象圆润中见刚毅、流转中见节奏的书写特点。姚伯齐创作的作品,均体现了他的书法风格。 姚伯齐在绘画创作中的一大特点和突出贡献,是焦墨山水的创作。他从书法中体悟到黑白对比及字体结构中的空间形式美,决定用焦墨这种黑白强烈对比的形式,在山水画中开拓新的天地。《老子》中说:“黑白为天下式。”老子将黑白同阴阳、天地结合起来思考,将黑白看成是天地宇宙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形式。《庄子》中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要“原天地之美”、“判天地之美”,宋代山水画家郭熙说:“山水大物也”。姚伯齐正是用天地间的基本形式黑白对比,用焦墨的奇特手法,以山水之大景物来追源天地之大美,表现大山大水的神韵与气势。他创作的70米长的焦墨山水《三峡魂》和60米长的《魂系三峡》,为当代山水画创作的鸿篇巨制,展现长江三峡波浪壮阔、巍峨雄健的磅礴气势,给人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的宏伟之崇高美感,可谓当代山水画创作中的黄钟大吕,演奏了新时代的山水画主旋律。 姚伯齐的焦墨山水画,充分吸收书法造型与运笔特点,发扬焦墨的浓墨和枯涩的材料特征,吸收书法的飞白效果和骨法用笔的力感,突出高山的伟岸风骨的表现,近取其质,远取其势,将山石崖壁的坚挺结构充分地表现出来,如《初入峡有感》,用枯笔和飞白层层累积,构筑出山体,峡江两岸的山壁似乎随着累积的遒劲的线条和由粗壮的线条组成的面的蠕动,而向上族拥,稳固的大山在姚伯齐的笔下竟然神了地运动起来!《神女峰》则由焦墨组成的块面和墨线组成的游龙般的峰峦构成“高远”之强烈的视觉效果。他的系列焦墨山水骨力雄健,结构紧密,充分吸收了他在书法创作中的运笔和书法中字体结构与章法结构症状的造型特点。他曾多次向现代中国焦墨山水画的创立者张仃先生求教,得到张仃先生的亲自指导,张仃先生对他的焦墨山水画给予肯定和赞扬,并鼓励他进一步发展焦墨山水画的创作,这使姚伯齐受益很大。 姚伯齐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另一显著成绩是泼彩山水景物画的创作。在焦墨山水中那是一片片黑白的天地,而泼彩山水则是一幅幅绚烂的画卷。色彩也是中国画的重要形式构成因素,从长沙出土的汉代T型帛画到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从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到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色彩都在造型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画在强调骨法用笔的同时,也强调赋色的作用。早在南朝刘宋时期的山水画家宗炳所著的《画山水序》中,就提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观点,南齐谢赫的《画品》“六法”中亦有“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之说。隋代展子虔,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宋代王希孟,他们创造的青绿山水,色彩可谓金碧辉煌。姚伯齐吸收传统绘画中的色彩表现特征,对色彩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姚伯齐亦曾画过水彩和油画,他对英国水彩画家透纳和康斯泰勃尔的水彩画作品作过细心品读,同时,他还对西方现代艺术流派进行了解,认真研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邹德浓等人译的美国艺术史家H·H·阿纳森所著《西方现代艺术史》,对法国画家马蒂斯、波纳尔以及德国表现主义和俄国康定斯基的色彩抽象主义,都进行揣摩,感悟色彩表现的现代形式。 姚伯齐在焦墨山水的创作中,曾有部分作品用焦墨画出山川的主体结构,然后再敷以浅降、淡绿、淡青,丰富画面,使焦墨和色彩形成对比,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他在其后的泼彩山水画中,则以色彩为主要造型手段,然后辅以墨线勾勒物形,创造一种意象山水的新形式。唐代张璪在《画境》中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成为中国画家解决主客体矛盾的美学纲领。姚伯齐的泼彩山水,一方面师法自然,从对自然的观察和写生中,把握山水景物的大体结构,然后加以主观创造。所谓中得心源,就是将各种心目中的山川景物加以熔铸,然后生成新的审美意象,所以姚伯齐的泼彩山水,来自自然,但又不是自然山水的机械摹写,又来自心源,但也不是没有生活根基的空中楼阁,不是无物象的纯粹抽象画,姚伯齐创造的泼彩山水是具象与抽象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的一种色彩意山水绘画。 据画史记载,唐代王洽就有泼墨画法,唐代王维提出“水墨最为上”的观点,王维被明末画家董其昌誉为绘画中的南宗之祖,五代董源《潇湘图》等作品水墨淋漓,一片江南,明代徐渭创花鸟泼墨大写意的画法,清代龚贤则用层层积累晕染之法来表现山岚雾霭之气和水墨大写意都作了有益的探讨。现代山水画大家张大千开始探讨泼彩绘画,他将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临摹中对石青、石绿的色彩研究运用到泼彩中,创造了崭新的泼彩画形式。姚伯齐对古代绘画和现代画家的泼墨、泼彩技术加以研究和借鉴,创造别具一格的泼彩山水,推进山水画的色彩形式的演进。 在姚伯齐的泼彩画中,仍吸收他在焦墨中黑白对比的手法,注意色彩和留白的对比关系,适当的留白既是天空、白云,也是江水、湖泊,或是路径溪流,画中景物之色彩与适宜留白,使画面具有清凉纯静之感,使泼彩之中仍具秩序和节奏。 姚伯齐在泼彩画的创作中,充满了情感挥发和理性控制的矛盾、自由泼洒和基本造型的斗争、大块色彩和笔墨线条的博弈、大胆泼彩和细心敷色的交锋,以及偶然和必然的抗争,在这一次次矛盾斗争中,他凭其高超的技巧,使对立的双方达到统一,使矛盾的两面,相辅相成,和谐生辉。他将水墨、半透明色彩和透明色彩,交织在一起,每幅泼彩画仿佛在演奏一首色彩交响曲。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要多次泼彩,其产生的偶然效果要达到意外效果所带来的狂喜,他在三十多年的泼彩画创作中,精选出的佳作也才一百幅左右,创作的艰辛与甘苦,渗透在他的一幅幅精彩的泼彩山水作品之中。 姚伯齐的泼彩山水,不同于西方的抽象主义,也不同于我国传统绘画中的泼墨画,他创造出的泼彩画,是融具象与抽象、泼彩与敷色、水墨与颜色于一体,创造出色彩层次丰富,笔墨勾形与色彩泼染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统一的新的山水画形式。姚伯齐成为20世纪以来继张大千之后不多的泼彩山水画之一,他的坚韧的意志和不断的创作试验,使其泼彩山水画的艺术境界具有其特定的学术价值,姚伯齐在当代焦墨山水和泼彩山水两个领域均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是这两个方面的创作中取得显著成果的代表画家之一。 2010年9月9日清华大学荷清苑 (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后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