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这就是为何两座城堡选址于此的谜底吧。
今天的独克宗古城热闹非凡是因为旅游的开发,尽管去年遭遇了一次火灾的伤痛,但是在香格里拉的旅游旺季,这里依然人流如织。
在几百年前的明代中叶,独克宗的热闹也不输现在。当时,汉族、回族、白族的手艺人以及开矿的老板、技师都悄然聚集在这座古城里,他们的主要目的都是经商。
木氏土司于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攻占了独克宗城,并将县名改为“忠甸”。刘群说,语言学家的分析是纳西语“忠甸”有“酋长居住的地方”之意。“如果用汉语理解,就有忠于木天王之意了”。
木氏在藏区做了两件事,一是强力推广农业,二是发展了采矿和冶金业。然而,第一项举措,扩大耕地面积使牧民们失去了大量的草地,畜牧业受到了极大损害,藏牧民们只有扔下田地逃到深山。因此,木天王不得不放弃原来的施政方略,回到继续支持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上。
而木氏所倡导的开矿则给当地带来了富裕。“有一份资料上说木氏土司在这块地方采选的白银成色最好,当时这里的白银一两可以兑换内地的白银二两”,刘群说,也就是这样,吸引来了更多的采矿主。
而当时的熔铸技术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据说当年徐霞客采风到了丽江,受到了木土司的热情款待。但是当徐霞客提出要去香格里拉看八大铜佛时,木土司以路不顺而拒绝了。可见铜佛的名气,也可见当时的铸造技术之高。
农业与矿业的发达,必然要导致一个交换市场的出现,这个市场就是独克宗古城。古城除了分有份地的原住民外,还涌进了大量的客籍居民。
在互通往来中,独克宗古城越来越热闹。茶马互市的贸易点开设起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到这里的高僧大德、高级官员来得多了,从青海过来的做官的、带兵的也多了。
于是,在古城里,夫马工、门户工、野外工、送水工、送信工、淘洗大门工、炒磨工、排涝工、借锅灶用具工、接送僧人官员工、背夫等。这些工人都是白天做活,尤其是接送工,牵上自己的马,带上口粮做迎来送往的生意,沿途小心服侍客人。客人耽搁多少天,接送工就要随侍多少天。
汉人的增多始于清雍正年间。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为了平定在西藏的罗布藏丹津的叛乱,清政府令云南军门提督郝玉麟统兵进藏,大军过处中央王权的权威也悄然树立,顺理成章的,汉语称中甸、藏语称为建塘的这块地区第一次正式划入云南版图成为云南省的一个县。
到了明末清初,古城已经建设得与现在所见近似了。“建有围墙,安设四门,街道宽阔,房屋整齐,为防火烛盗贼起见,街道边房前屋后还留有余地”。
自从划归云南建制以后,调入的绿营兵和来自内地的商贾不断增多。据统计,山西、陕西、江西、河南、四川和云南籍者尤多。于是,这座古城里的公房也多了起来,除了有几座佛教寺院外,有文武衙门两座、兵器库、粮库、银库和监狱,还有藏经堂(藏族聚会议事的专用建筑)、陕西古庙、丽江会馆、鹤阳会馆、山西会馆、大成殿、财神阁、灵官庙、观音庙等。
到了清宣统年间,在县城及松赞林寺旁边的白蜡固,设号的大商号已达100余户。再加上松赞林寺经商队伍的强大阵容,这里几乎可以称为“商贾城堡”。有人把那一带称为“丝格曲丁”(意为出金塔的地方),也说明了当时商贾云集热闹非常。
藏商把这里当作康滇藏三角贸易的堡垒,汉商则把这里当做汉藏贸易的集散地。从这里销往西藏的滇省货物有茶叶、布匹、铜器、铁器、粉丝、绸缎、红糖、青稞酒、尼西木器木碗等。从拉萨运回的商品主要有毛巾、藏药、鹿茸、麝香、黄金等。
宣统元年,始任中甸同知的姚春魁对当地的百货作了统计调查。市场上销售的南庄布运至昆明,川广布来自四川和湖北,毛布是本地和四川巴塘所产,圆茶来自思茅,沙盐运自阿墩子,红糖运自鹤庆,烟草、酥油、青稞、烧酒和牛、马、猪、羊均为当地所产。
这里的商业十分兴盛,所以从古城走出了许多商业巨子。开有“铸记”商号的藏商马铸材,走遍滇、藏、川做贸易,设商行于印度、拉萨、丽江、昆明以及中甸等地。与他一样做国际贸易的还有云南恒盛公商号主人张泽万,自小就在父亲开的小店里学经商。
这里是麝香、之母、贝母、黄连等山货药材的集散地,张泽万也就成为经营麝香等药材的行家里手。到了辛亥革命前,他经营麝香的商号已经开进了汉口,后来他还把商号开到了印度。
由于“中甸一带地方为西藏通衢,最系紧要”,独克宗古城从唐宋开始就已成为茶古道上的重镇。
清末至民国初年,茶马贸易达到了鼎盛时期,古城成为滇藏各族群众的“茶马互市”和“雪山市场”。
就在这一时期,云南的藏马走出了世界上最难走的古道。
李钢说,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离古城不远的地方,挖到了一批化石,距今约有170万年。由于该地层与当年发现元谋猿人的地层十分相像,考古工作者尽了最大的努力,用了最大的耐性,希望幸运再一次降临,能再找到一颗猿人牙齿。当然,猿人牙齿虽然没有找到,但是发掘出了许多古脊椎动物化石:云南马、狒狒、犀牛、鬣狗等等。
云南马化石的出现,将迪庆一带的藏马的历史带到了远古,这些从远古走来的藏马经历了地球各种变迁的考验,他们的基因中烙上了适应这一高原的能力。
就这样,这条连接极高的山和干热河谷的道路,一眼望去,就如同挂在眼前的大山上。走出横断山脉后,这条路就高高地横列在了青藏高原的极高山地上,其中需要翻越5000米以上的雪山5座。据当年走过这条路的老人说,这条路全长4000多公里,从进藏后的第一站香格里拉县城出发到11月回到家乡,一年仅能打一个来回。
赶马人清一色的都是藏族小伙子,在中转站邦达草原上当管账先生6年之久的纳西族老人感慨地说,除了他们,没有人能够抵抗住翻雪山的严寒和艰苦,有一句当年可以常常听到的话是这样说的:“马脚子用命换来的钱,除了母亲和子女,谁吃了都不会消化。”
吐蕃的上层自然不会让唐朝轻易得到大量的高原马,作为唐朝所产的茶叶则成为重要的交易物品,于是双方也就开始了“茶马互市”。
刘群查阅过的相关资料表明,首次茶马互市交易是在唐肃宗时期做成的,之前唐玄宗时代,也有被人购买大批西域马的记载,但购买时用的是金币。既然是做买卖,就要有市场,这里说的是指定的地点,即黄河上游唐朝控制地区。同时也有资料证明,吐蕃控制区的西宁也曾是茶马互市的地点。
唐朝的官员在搞到马匹后,先将马分为上、中、下3等,然后将母马和上等公马运到“御马监”喂养并杂种交配,而那些中等以下的公马,则全部直接分发到边境部队里去充当战马。
据载,茶马互市的双方,都持有一种令牌,称为金牌。分为上下两种,上号藏于内务府,下号下发到藏族的土司手中。做生意的双方持牌交易。当然,到了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分崩离析后,茶马互市的双方就是“皇上说了算”了,也就出现了“皇上圣旨”这样的金牌来控制买卖规模。这互市的买卖就一直从唐朝做到了清朝。
茶马古道从初始的意义上说,应该是连接藏区腹地拉萨到茶马互市点的路段。而从民间做茶马生意的意义上说,产茶地到产马地之间的马帮路都是茶马古道,只是运茶途中的几个关键城镇是不允许绕过去的,宋朝以后是四川康定和云南的建塘古城,这两个城镇像咽喉规定的所有食物的通道一样,将茶马古道的所有分支汇聚了起来,它们才是茶马古道的标记,有了它们,古道才畅通。
对战马的需求,到了清朝中叶以后开始淡化,茶马互市中内地输往藏区的最重要的商品仍然是茶叶,而藏区往外输出的商品则以毛布、麝香、皮毛、酥油等日用品为重了,由于藏马退出互市,许多人如今说茶马古道就主要是在说茶了。
从民国七年到民国十年,中甸北境的土匪武装连续4次劫掠了这座有名的富裕城池,并把近半座城焚为焦土。商贾四处逃散,市场萧条,民不聊生。到了民国十年,云南省政府又重拨资金修筑城墙、碉楼,人们的生活才渐渐复苏。
这座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它的故事,如果要让刘群、李钢这些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说,大概三天三夜都讲不完,他们一直觉得,自己生活的这个城,不管它遭遇过多少风雨,依然是他们心中美丽、古老又清新的家,自然护佑着它,给了生活其间的人们无边的褔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