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83|回复: 0

一方戏台 满腔情怀/姚文孙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8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3-11 09: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方戏台 满腔情怀/姚文孙2014-03-15 02:22:32|来源:大公网|
    字体
    0




      图:古老的戏台,包容?世俗、人文、智慧与兴衰沉浮

      黄山市现存的馀庆堂等十馀座明清古戏台,并不是孤立的建筑,大多是建造在祠堂里。宗祠戏台,首先源于传统宗法制度。徽州是一个宗法制严格且地域文化源远流长的地方,村落多以同宗同族聚居,兴建祠堂庙宇盛行,几乎逢村必有祠堂。宗族中每遇大事,都要“开祠堂”“共决议”;礼敬神明,祭祀祖先,甚至一些宗族成员的婚丧嫁娶,也是在祠堂内进行,而伴随这一切的又往往是演戏。再者,徽州人一向重视文化,喜欢戏剧,尤酷爱徽剧、傩舞和目连戏,懂欣赏,善传播。凡上点年纪的人无不谙熟剧情,唱做念打,心中有度。在徽州,演戏的由头多得是。每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或子弟升学,接风剪綵,新屋落成,婚丧嫁娶以及修谱、开谱,攀华宗,接娘娘,建寺庙,祈福禳灾,依规罚戏等等,各乡村竞相开台演戏。或延请外地剧团,或礼聘当地戏班演出,甚或邀集本族戏迷自娱,代代沿袭。一次演出的时间或三五天,或七八天不等,而三乡五里的亲眷朋友都要请来做客看戏。演出活动夜以继日,村民看戏如醉如痴,村子里煞是热闹非凡。戏剧兴,戏台自然旺。据此,古徽州一般说来,有宗就有祠,有祠或有台。

      古戏台作为祠堂建筑的一部分,主要有活动和固定的两种形制。活动式又称“可拆卸式”,与祠堂前进合为一体,不唱戏时是祠堂的通道,装上台板就是戏台。戏台多用短木柱或辅以石础支撑,台枋连接,上覆台板,遇祠内举办重大活动可及时拆卸,便于进出。固定式戏台,台基用短木柱支撑,或用砖石砌成,上覆以台板,常年固定使用,俗称“万年台”。这或许是当地人的一种特殊文化心理,是一种祈盼,一种寄託。戏台已不仅仅是单纯演戏的场地,而是村落年年风调雨顺、五穀丰登、六畜兴旺、岁岁平安的吉祥的象徵。

      宗祠戏台构造有讲究,一般会根据本地风土人情阴阳占卦,并考虑空间视觉依势而建,形成主台、后台、看楼、侧廊、露天广场等。徽州古戏台都建在徽州宗族祠堂的前进,与中进享堂、后进寝堂相呼应。三进以天井为界,内部基本为对称布局,互相贯通,既分又合,一气呵成,融宗族祭祀、庙会、唱戏多种功能于一体。天井作採光引风用,两边为廊庑,间或观戏楼,两侧常有耳门通街巷。

      不管是哪种戏台,都具有相同的格局:均为传统的砖木结构,与祠堂大门紧密相连,五开间或三开间,由下部宽大的台基、中部的墙柱结构和上部巍峨的屋顶三部合成,正面为牌楼式,三楼五楼不等,形成庑殿厅堂立面形象。戏台台基高约二至二点二米,?面小而简,约在十至十五平方米之间。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又分正台及两厢。正台为表演区,两厢为乐队伴奏所用。戏台正中央顶部常设有穹形藻井,民间也叫鸡笼顶。藻井不仅在声学上对戏曲演唱起?扩音与拢音的作用,音韵效果真切,使得舞台艺术更臻完美,而且在建筑装饰上,製作精美,立体感很强,也具有承重和美化的功效。正立面製作工艺讲究,安装有装饰性斗拱、抬樑,内外额枋、斜撑、月樑、雀替、屏风和花格窗櫺等木构件均雕刻有精巧的戏文人物、花鸟风景图案。戏台前部,往往设有雕刻栏板,既起到装饰效果,又达到安全之目的。天井两侧部分前进廊庑建成观戏楼,进深总长约十至十五米,由石柱或木柱擎起,与主戏台连成一体。台口边两条木製小楼梯可以通向两侧廊庑上设置的“包厢”,小巧玲珑,内设形同美人靠?,观戏窗上组合有几何形纹的窗櫺,不但美观,而且不挡视线,透过窗櫺或撑开窗櫺可观看戏台上的整个演出活动,非常惬意。

      徽州古戏台是戏曲文化和宗族意识联姻的产物,戏台与宗祠建在一起,将戏曲活动请进了森严壁垒的宗族祠堂。因此,古戏台作为一种演出场所,不仅有娱乐功能,更有其特定功能─“礼乐”教化:一方面可以培养对祖先开创基业的崇拜敬仰,维繫宗族的血缘关系,使村落民众产生一种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徽州人讲究忠孝节义、尊祖敬上,演戏时打开享堂的隔门,可与祖宗同乐,使人感到宗族的荣耀;另一方面体现出宗族的威严。祠堂是奖惩族人、议事执法的场所,通过演戏既处罚了违法和触犯村规民约的族人,又教育了全村人,起到了警世劝导的作用。戏曲在中国文化艺术形式中佔有重要地位,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村中戏台上演的剧目,给全村老老少少带来了乐趣。对于没有读过太多书的农村人来说,戏曲也教会了他们最朴实的做人道理。

      徽州古戏台不仅融建筑、工艺和美术于一体,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她还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在戏台的台柱和屏壁上,常有楹联题刻或斗方匾额,它们大都出自当地乡绅名儒之手,形式刚劲圆润,内容形象生动、寓意深长,反映出当地人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这些遗存的古戏台以“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被人称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徽派建筑的造诣和成就,反映了古代徽州鼎盛时期民间戏曲艺术的真实风貌,体现了古徽州的乡村文明与风土民俗,透视了徽州乡民的追求和情怀,是非常宝贵的“固态的戏剧文化”。

      古老的生活方式只会渐渐远去。留下几处遗迹,留下些许曾经有过的生活片段,乃至留住一点歷史记忆,已经是现代人所能拥有的福祉了。一座座古老的小戏台,就是一个个浓缩的包容世俗、人文、智慧与兴衰沉浮的歷史博物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2-22 13:05 , Processed in 0.09981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