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40|回复: 2

姚峥华笔下 书人书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8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3-16 08: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峥华笔下 书人书事
    2014-09-07 10:15 来源:汕头日报 




    □林逸煌

    姚峥华是读书界中美名“大侠”的胡洪侠兄的太太,我这么介绍,她可能不高兴吗?好像不会吧。我为啥如此肯定呢?就因为她是我的同乡。潮汕人中,女性的贤惠是出了名的,标准的相夫教子,自己却总是躲在男人的后面。姚峥华总该也是如此呵。果然如此的,有胡兄的文字为证:“不论我们去京沪港台登门啸聚,还是诸友云集深圳酒桌论剑,我总是呼三唤四、交杯换盏,俨然主角,而她则是安安静静躲在一边,疑似一位心不在焉的听众。”这么说呢,洪侠兄能够成了潮汕人的女婿,该是非常幸福的,我敢于打这个保票。问题是,姚峥华不但贤惠,而且很能干,她负责编的一份报纸的《阅读周刊》,就已经是读者心目中的一个文化品牌了。我虽未见其人,但看她的相片,果然是秀外慧中的人物。

    我要说她的书,怎么倒说起她的人来,会不会太离题呢?真是该打。不过,由其人推及于书,如此慧黠人物,她的书又会差到了哪儿?我充满着期待。

    这本《书人·书事》,是姚峥华的第一本著作。一个读书版的编辑,或者更习惯读别人写的书,更喜欢偷着乐,让她于某一天,忽然地也被推到前面,听着别人的指指点点,我想,或者会有些不习惯的。而此书却也的确有着若干被逼的成分在焉。然而,幸亏有了这么的一逼,我站在读者的角度,倒因此庆幸可以读到她的锦绣文章了。

    这本书好看。我如此评价,会不会太低了?不会的,记得读过有关写俞平伯先生的文字,一个细节很深刻地留下来,就是说当年俞先生在北大讲宋词时,那么精彩的作品,先生只是吟读而已,之后就是一个字的评价:好!还真的有点如旧时代的听戏,善听者,总是在关键的筋节处,就来了一个“好”字,这叫做喝彩。但喝彩也不是胡乱喝的,胡乱喝也叫吆喝,我们看大街上卖大饼的,那个吆喝就是聒噪,徒乱人耳的噪音。我这么啰嗦的解释,有时是有必要的,证明我的喝彩,乃是由衷之语。

    不过,也不好总是如此的云山雾海,得拿出了真的例子。这书写了二十几个读书人,就是所谓书人了,都是些怪人。为什么怪呢?用晚明张岱宗子先生的话说,就是有癖。而有癖者,从局外人的眼睛看过去,不免的就都带些儿另类的色彩,如此则欲不怪又何能乎?这里且信手举个例子,是陈子善先生。他有两种心爱者:其一是猫,因此编了本《猫呵猫》,把故纸堆里名人们与猫的故事,集在一起,以此证明“我道不孤”;其二是张爱玲,毛尖有文调侃道:海上学术界,陈子善老师是最没绯闻的,因为他是张爱玲的男朋友。写陈子善的文字事实上已不少了,那些儿的老生常谈,不说也罢。可是,得推荐一下,姚峥华此书的这一篇《当陈子善的猫咬掉张爱玲的书》,这是应该看的,你可以看她如何从烂熟里制造出了新鲜的趣味。瞧瞧呵,这个标题就有趣儿,无端的造出了许多悬念来,你读不读呢?很少能够挡得住诱惑的。结果,有时候上了当,也心甘情愿的,反而很欣赏她的黠思。还有,她写董桥的也是如此。这也是她很熟的人,我们因为喜欢读董桥,也同样很熟悉他。但如何写得好呢?姚峥华倒是有自己的“另类”视角,此篇的标题就见奇思,有些儿让人意外,——《董桥真的是一座桥》。我忽然想起了卞之琳《断章》的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或者由此来看董桥就另有一番新意了。

    越读下去,我越信服洪侠兄的话:让我惊讶再三的是,她记述的若干情节与细节,我竟然闻所未闻,直让我备受新奇。——看来,有同感的不止于我。这或者就是我所谓“好”的脚注了;然而,对于胡兄所说的另外的话:此书文字初看是故事,再看是文献。我倒以为不是主要的。一本小书,赋予了如此沉重的期望值,我却不以为然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8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09: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书人·书事书事》》听“姚”言




    2014-08-03 01:12:00 来源:太原晚报

      薛保平
      “记载书人书事的书,我曾经写过几本。现在,我们家书呆子姚峥华又写了一本。这些年,凭借城市地位之力和编辑岗位之便,我们认识了许多海内外的作家、学者、出版人,更和其中诸多情投意合者成了常来常往的朋友。不论我们京沪港台登门啸聚,还是诸友云集深圳酒桌论剑,我总是呼三唤四、交杯换盏,俨然主角,而她则是安安静静躲在一边,疑似一位心不在焉的听众。如今,她忽然站起身来,走到聚光灯下,手舞足蹈,开口发言,对我们的朋友评头品足起来……这倒让我悄然一惊:她竟然早就"听者有意",不仅听进耳中,而且记在心上,更要写进书里。”一开篇就抄了这么一大段好文字,就不怕被人讥诮为文抄公?!深圳大侠胡洪侠序其妻姚峥华随笔集《书人·书事》(海天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一书的这段文字,俏皮、轻松,外人写不出来。我本来想写一段自己的话,总结读后的感想,可怎么也写不出知妻莫若夫的大侠的水平,便决定摘录一段引为己用。
      读书得知,姚峥华生长于南国,且极爱读书,想必是那种清秀脱俗、雅致可人的女子,有幸供职于深圳晚报,坐在明亮的办公室,窗外满眼椰风海韵让人心清气爽滤尽俗念,不急不慢地编辑一份《阅读周刊》,契合着自己的爱好,认识了许多爱书人、读书人、写书人,其中不乏大家名家,书中露脸的就有大陆的牛汉、钟叔河、陈子善、扬之水、李辉、止庵、陆灏、韦力、毛尖,香港的董桥、林道群、马家辉,台湾的南方朔、张大春、吴兴文、朱天心、杨照……其中还穿插了两岸三地不少文化名人,都是在读书中认识的名字。
      年初,博友推荐、说道着《书人·书事》,初始以为是冯亦代的《书人书事》,细究才知是本撞名的新书,作者姚峥华,和胡洪侠有些关系。大侠的书爱读,不知夫人的书如何?但想买来读一读。《书人·书事》单书名就撩拨人,如果用原书名《姚言:我碰巧遇见的书人与书事》,虽然俏皮有之,但不够精炼,买还是买的,因为有“书”字的书是一定要买。有例可证此言不虚,《书人·书事》系“本色文丛”之一种,还有侯军《淘书·品书》、沈东子《西风·瘦马》,前者不用言说,后者犹豫片刻,但转念一想,编者总不会笨到把不相干的书放在一起吧。
      钱钟书说,假如你吃了鸡蛋又何必去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胡洪侠说,有一种人连鸡蛋都懒得吃,只想认识下蛋的母鸡。《书人·书事》就是专门讲述23位“母鸡”的故事,“有交往有闲聊有记忆有故事有细节有感触有体会有影响,这些亲历很有意思又很珍贵,那为何不记下来,当作我对这些长辈或是朋友想说但没说出来的话?”作者在后记以董桥的句式一口气自问自答了写书的缘起。“所写人物,排列以年龄为序。”以不久前故去的牛汉打头,到不太熟悉的李继宏煞尾,年龄从高到低,差距达半个世纪,隔代的文坛烟云相连。
      姚峥华女性轻柔的笔触清丽、婉约,在描人状物的细微中见出细腻,不时还跳出俏皮的语句。《牛汉是个真汉子》轻快中见沉重,胡风的话题总难回避;《董桥真的是一座“桥”》中嗔怪毛尖“埋单”一段,着墨不多,率真的董桥呼之欲出,可成当今《世说新语》之素材。一篇篇文章只宜慢读细品,犹如口嚼一节节甘蔗,细细品尝品味品咂,始觉节节甜美。书中掌故趣事甚多,局外人是无从知悉详情细故的,颇长见闻。有趣好玩的段落尤其不少,毛尖常在书中调侃别人,这次却有人向她公开“宣战”,也是位女士,“香港当然不是上海,毛尖小姐。我也调侃你一下”;唏嘘感叹处亦多,藏书大家韦力去年左腿截去下半肢,起因是在安阳古庙察看石碑,石碑扑地伤了左脚。孰料韦力仍豁达、乐观,反劝慰探视的马未都:“我是搞版本的,眼睛最重要,手比脚重要,右脚比左脚重要,按交通法规,右脚在还可以开车。”
      姚峥华是爱书人,爱书人的文章、居室弥漫的也定是书香。我在想,她与胡洪侠一对爱书的夫妻,该有多少与书相关的故事。一本英文原版的杜拉克插图本《鲁拜集》,杜拉克是董桥极赞赏的插画大师,姚峥华认为:“大侠是董先生的铁粉……此本《鲁拜集》简直非大侠莫属。多高价格都得拿下。”果然,两人付了账,把书放进书包,才心满意足。此举正应了记不清是哪位名人说的话:如果夫妻不想让对方因买书而埋怨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对方也爱上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8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09: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初的雪呆子,最初的姚峥华综合新闻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微博]2014-01-13 08:37









    《书人·书事》姚峥华 著海天出版社2014年1月定价:29.00元

      刘悠扬

      最初知道姚峥华,是从“雪呆子”开始。那是天涯群英荟萃的时代,“雪呆子”在闲闲书话,是个经常被提起的名字。理想不在云端,烟火温暖人心,是那时雪呆子的文章,也是那个年代的闲闲书话。

      书话的老人爱用“轻盈”二字来形容雪呆子的文字,然也。可我最初竟以为她是谦谦公子,这种错觉源于她文字里的理性。那时书话的几位传奇才女,泉州的雍容,南京的芳杜若,惟有她的文字,几乎看不出性别立场。她理性,她甚少任性,她不允许自己狭隘,甚至,她偶尔有剑气。

      认识现实里的雪呆子时,她是一名资深读书版编辑,褪去书话的风雅,情怀闪亮如昔,关注公共话题,观察世情人生,仍然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花开的刹那”。那时,我是刚入行的菜鸟小记,偶然搜资料,链接到她的报道文章,才发现,原来这位长相温婉的才女,有过如此犀利的笔锋。

      姚峥华也好,雪呆子也好,我其实一直是个远观者。暗暗惊讶于她身上洗不去的温婉气息。她像个民国小姐,她内心有东西,她站在那儿,素颜白衫就自成一派天地,干净得好像这个世界上的所有渣滓都和她无关。

      《书人·书事》里的文字,血脉深处来自早年的雪呆子。那个雪呆子,或许更像姚峥华自己。不知道是确切的哪一天,早年混书话的家伙们风流云散,从天涯走向博客,走向微博,再走向微信,越来越私人化。当年的火花,深埋入心,各自坚守,默默前行。《书人·书事》就是姚峥华的坚守。

      现实中的姚峥华,低调到不可想象。这么多年,网文无数,散落一地珍珠,她无心去拾。只在寥寥几本合集中见到她的身影,如梁由之编的“天涯社区闲闲书话十年精粹”。《书人·书事》居然是姚峥华的第一本个人文集,如果不是资深编辑胡晓跃的鞭挞,“呼唤雪呆子出山”的粉丝们真要望穿秋水了。

      这本精巧的小书,一页页细看,方觉小书有气象。“这些年来,我得工作之便,见到了许多作家学者出版人,有交往有闲聊有记忆有故事有细节有感触有体会有影响,这些亲历很有意思又很珍贵,那为何不记下来”,幸好姚峥华记下来了。清代文学家法式善道:“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书人书事的故事,同样不可求“骤长”,浸透岁月的墨汁,再忆倘还能鲜活如昔,才是心中珍宝。

      深圳是一座桥,架起了姚峥华与诸多书人的交往。读书人将以书会友的难忘之事见诸笔端,坊间点滴,交游琐细,都有着笔底开花的意趣盎然。她开篇便写“这辈子他始终没认过错,也没出卖过任何人”的牛汉,“时至今天,牛汉先生去世了。我想我那天想说的,多年来一直心底里盘桓的,是:牛汉是条真汉子”。她写到访南方朔家中时,南方朔“对着猫咪,如亲人,平等又谦让,眼光温柔”,尤为惊讶的是,“从进入庭院开始,到家里座谈,直至最后告别离开”,他与坊间所传的“永远的批判知识分子”、“一个用笔做武器的斗士”形象相距千里,一直是“安静如斯”。她写杨争光,文字满是担忧。“门一开,争光大哥有点慌乱,继而茫然,神色黯然,眼睛怔怔的,没有以前朋友相见的欢喜”,继而再写其反常,“夜里睡不着,白天做什么事都没有意思,提不起劲,不知为什么活着。看他眼睛,似小孩子,无助,害怕。”寥寥几笔浸透着其看出对好友得上忧郁症的难受。除此,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全书竟以描写去年处在新闻风口浪尖上的青年译者李继宏结尾。“本来口拙内敛的李继宏,刹那间伶牙俐齿起来,他主动接受报纸采访,上电视做节目,举行新书发布,又长篇演说他的翻译理念……就连在电话里,他也侃侃而谈,刹都刹不住。我恍惚觉得,李继宏变了,要么,以前所认识的他不是真正的他,或是现在的他才是真正的李继宏。”

      梁文道说过,“知识不是中性的。同样的书,同样的知识,由不同的人体现、构想甚至描述出来的时候是不同的,那些知识无法离开人和人的身体独立存在。”可以说,同样的在场,由不同的人感受、记叙出来的时候,也有不同况味。牛汉、钟叔河、董桥、南方朔、扬之水、陈平原、杨争光、张大春、朱天心、陆灏、毛尖……这些广为人知的书人,在《书人·书事》中,以他们的表情神态和衣着,还有传神的家常话,不经意透露出鲜为人知的一面,有些有趣,有些逗乐,有些是人性的可爱。正如后记所言,“文章中所呈现的仅仅是他(她)们个人成就或性格魅力的‘冰山一角。文化界熙熙攘攘,并非乌托邦一般无暇。姚峥华的笔,贵在温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5-14 10:20 , Processed in 0.1248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