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首个村史馆建成 湘溪村史馆让村民找到了根 村史馆展厅 村史馆内的小书屋 临时管理员罗再根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在一次次村庄迁徙和重建中,我们还能不能找到故乡和旧时的记忆?……”在新登镇湘溪村公路边一大片空地上建起了一栋古色古香的小平房,这就是“湘溪村村史馆”。馆内窗明几净,长长的两开间,30多块展板,展示了湘溪村自宋以来的人文历史以及现代的新农村建设。“这可是富阳第一个建村史馆的村子。”富阳的乡土文史研究专家陈华林对该村的做法很是赞赏,在筹建过程中,他也是不遗余力帮助建馆的人之一。 “为了让自己和儿孙永远铭记和感恩这块土地,让我们走进湘溪村史馆……”随着“前言”的启示,让我们“走进”湘溪村村史…… 记者 骆晓飞 这里古韵悠悠,是姚兴故里、苏东坡途经之地 湘溪村,坐落于新登镇西北山区,因境内最大的溪流湘溪而得名。在村规模调整中,湘溪村由原石岭、石佛、崔家、仙源四村撤并而成。该村是典型的半山区村,青山环抱,溪水潺潺,村里两株千年古银杏被称为“浙江银杏树王”,成为湘溪的名片。据说全村有百年以上古树28株,其中千年以上4株。裘家的“樟树抱槐”是湘溪八景之一。仙源的古民居、石子路、古凉亭,石门、石佛的古厅堂,充分展示出湘溪的自然美、人文美和古典美。 说湘溪村历史文化悠久,人文积淀深厚一点不为过。这里是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姚兴故里,现有姚公祠、姚兴古墓、尽忠里界碑等历史文化遗产。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曾途经湘溪,留下脍炙人口的《新城道中》,现“东坡古道”蜿蜒于清清的湘溪水边。 有着如此丰厚的人文底蕴,“村史”自然是源远流长了。展板以“前言”启幕,介绍概况,接下来就展开了村史的记述:“大事略记”5块展板,以年代为序将湘溪村自宋以来的村里的大事一一罗列,如“宋初,新城县西二十里仙坑山,产贡茶,其味特美”;“崇宁七年(1105)姚兴生于新城姚村(今天新登镇湘溪村)……”;清代,“康熙(1662)前,汪家园原系汪姓居住,因名汪家园,沿用至今”;民国时期如“1940年(民国29年)10月至1942年5月17日,被日军杀害的村民……”;到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开始一直记述到2013年的9月18日为止,记录了该村的农林水利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村里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和成果,内容详尽而全面。 接下来是历史遗韵、历史人物、革命烈士、乡贤人物、学业有成、组织沿革、特色产业的内容;而关于生态有4个方面的内容: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生态文化、生态家园;还有传统文化、群众文化、农耕文化、成果丰硕、媒体关注、领导关怀,到最后的“激越梦想”来展望明天,提出了一个强村富民的“湘溪梦”的目标:到2020年,湘溪村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湘溪人民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 “后记”则记述了村史馆从筹建到搜集整理村史资料的过程。一共32块展板详尽记录了湘溪村的人文历史和新农村面貌。 村史馆不仅是村文化建设的宏大工程,更是凝聚力工程 为什么会想到建一个村的村史馆?湘溪村党委书记王金明说,如果说最初可能是村委到临安上田村参观文化礼堂建设时受到的启发,那么之后的考虑是,这不仅是村文化建设的宏大工程,更是湘溪村的凝聚力工程。 近年来,湘溪村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等各方面意见取得了很多的成绩,“通过整治和建设,湘溪环境变美了,村庄变整洁了,农房变靓了,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样板村”。王金明说,湘溪村是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市的中心村建设单位,浙江省文化示范村、省级生态文化基地村等等,各种荣誉的牌匾见证了湘溪村的发展和活力。而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论,湘溪村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南宋《咸淳临安志》中湘溪村的历史都有记载。 “有着如此丰厚的历史人文,我们就应该好好挖掘整理,好好展示给湘溪村的村民,也可以见证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源远流长。”王金明认为,这次收集整理村史到建馆,更是一项凝聚力工程。湘溪村由4个村撤并而成,这次挖掘整理出整个村的历史资料,很多都是鲜为人知的。很多村民对自己的祖先原来并不十分了解,而看了这些资料后,都很感概。“反映了整个村的真实历史面貌,让大家不忘历史,不忘革命先烈,以及新时期为村作出过贡献和争得荣誉的湘溪村人。”王金明说。所以,在整个展出内容中,还将乡贤人物(建国以后在外取得成就的湘溪人)、学业有成(考上大学一本以上的学子)、组织沿革(建国以后担任过村委班子作出过贡献的人)等也列入其中。 国庆开馆,村民拍手叫好:在这里我们找到了祖先的根 说到村史馆的建设过程,村史馆建设负责人之一、村委组织委员崔流芳介绍,工程自2012年10月启动,到2013年10月竣工,历时一年。从提出规划设想、搭建班子、组织发动,从收集资料和整理、审核,到村史馆房屋的建造、布展,每个环节、每项工作都进行得有条不紊。 崔流芳介绍,此次组织了本村七位退休教师,专门收集整理资料,每人各负责几块内容,并订立计划(时间进度表),“他们都非常积极负责,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们中年纪最大的88岁(有2人),最小的也70左右了。他们挨家挨户走访农户,查找家谱,向老人们寻求信息,得到信息后,有的还专程赴外地去了解,有的到新登镇去查阅文献资料,到民政局查阅革命烈士情况,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大家一起开碰头会,对各自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审核。 村里还请了富阳的摄影师吴昱拍摄了一批精美的照片。同时,聘任吴有德、陈华林、柯士成等为村史馆顾问,对村史馆工作做全程指导,由他们与何贤坤作最后的把关审核。 10月1日,村史馆正式开放,69岁的罗再根成了村史馆的临时管理员,“每天都有五六百人来看,大家反映都很好啊”。罗再根是收集村史馆资料的退休老师之一,让他做临时管理员是最得心应手的,一些参观的人总是要拉他去讲解一番。他说,国庆开馆后的那几天,有时都开到晚上九点、十点钟还有人,国庆那天白天来了200多人,晚上居然300多人。2日全天更是有800多人来参观。除了本村的还有很多外村人也赶来看。“很多村民看了后都说村里做了件有意义的事,很多村民都不知道自己的祖宗原来的去向,在这里却找到了。”罗再根介绍,很多村民看了后很激动,有村民在图片中看到自己的新农居非常自豪。 据悉,关于村史馆,湘溪村接下来的计划是配建一个农耕馆,2014年就将开始投建,目前已经收集了部分古农机具。另外,由于这次收集村史资料,整理出了有价值待修复的古民居,所以村里启动了古民居、古旧文物保护修复计划,并列入了2014—2016年工作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