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45|回复: 2

趣改《清明》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8-22 18:0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5-4-6 06: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逢清明节,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作的那首《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七绝语言明白如话,纯用白描却境界幽美而深远,千百年来在民间传诵不衰,并且成为中国诗歌史上被变体最多的一首古诗。

      旧时,有人将其改为类似《三字经》形式的三言诗:

      “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

      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还有人将其改为四言诗:

      “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

      还有人将每句诗开头的两个字删除,从而将其变成一首五言绝句:

      “时节雨纷纷(此句亦有改为“清明雨纷纷”的),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古代亦有人将它改为六言诗:

      “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

      以上这些改法,对原诗均有所删节,虽然行文仍不失通畅,但诗的韵味和意境却是差了许多。除了以上这些改法之外,还有将原诗变为词或其他文体的。有人曾将其变为词一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最后这一句亦有断为“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颇具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人用另外一种断句方法,使词的意思就从“问牧童什么地方有酒家”变成了“向酒店掌柜打听哪里有放牛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上面这两种变体方法如果再加上一些标点,则此诗又可再变而为一则优美、隽永的散文小品——

      其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其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趣的是,有人只改动诗中的标点符号而不增减字数,居然把《清明》诗改编成一个时间、地点、场景、人物、台词等一应俱全的微型独幕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另有一剧作者则将其改成了一出精巧古雅的戏曲小品: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幕启)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近代还有人将诗改为一则电影镜头剧本: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外,亦有人将其变成一首《南乡子》小令:

      “清明时节,雨落纷纷。断魂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不远杏花村。”

      昔日民间酒铺亦有人仿照此诗,拟出对联一副,亦饶有趣味:

      “此即牧童遥指处,何须再问杏花村。”

      以上这些改动,形式各异,匠心独具,让人深感中国古典诗词句法之灵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8-22 18:0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06: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到清明节,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大诗人杜牧所作的这首《清明》诗,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将在绵绵细雨中,乡村路上发生的一幕非常有趣的场景勾画出来,通俗易懂,耐人寻味,千百年来传诵不衰,魅力无穷。

         对这首诗的文字断句,省略,或者变化标点符号,将它改写为短诗、词、散文小品、短剧本等,也是饶有情趣的。

       (一)把诗改短:

        有人认为诗中第一句的“时节”是多余的,因为“清明”本来就是“时节”;第二句,“路上”是多余的,“行人”本来就是在“路上”;第三句,“借问”是多余的,“何处有”本来就是“问”;第四句,“牧童” 也是多余的,管他是谁回答。把这些多余的删去,诗就变成:“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有人认为诗的每句还可以再删去两个字,变成:“雨纷纷,欲断魂。酒家有?杏花村!”

     (二)把诗改为词:

       其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其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三)把诗改为散文小品

       其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其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把诗改为短剧本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幕启)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些改动,虽然形式各异,但匠心独具,变体后的内容大都不离原诗歌的意境,让人深感《清明》一诗的趣味。倘若杜牧老先生知道了这些改动,他会不会也感到很有趣呢。

    《清明》诗改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这首《清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并且成为中国诗歌史上被变体最多的一首古诗。有人通过对原诗文字的断句、或者文字的省略、变化和标点符号的变化,将其改为短剧本、词、散文小品、戏曲小品、三言诗、四言诗、五言绝句、六言诗等。这些改动,虽然形式各异,但匠心独具,变体后的内容大都不离原诗歌的意境,让人深感《清明》一诗的魅力。

       (一)变为短剧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变为词二首:
        其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其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三)变为散文小品
       其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其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变为戏曲小品: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幕启)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五)这首诗还被人改写成五言绝句:每句省掉两个字,细细读来却并不影响原诗的意境,很有意思。
       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六) 四言诗
       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

       (七)三言诗
       雨纷纷,欲断魂。酒何处?杏花村

    《清明》诗例说

    作者:刘天勤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绝对想不到,在他之后,会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而妙趣横生的《清明》出现!
      一、 变体
      有人将《清明》改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也有人改为四言诗的:“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
      清代有位文人,觉得《清明》诗不够精炼,他认为,“雨纷纷”自然在清明时节;“行人”必然在路上;第三句是问句,“借问”就成多余;“牧童”只是被问者,无关大要。因此主张将每句头两个字删除,遂成一首五言绝句:“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传说,在1078年清明这天,大文豪苏轼登云龙山放鹤亭拜见张山人,吟诵了这首诗。恰巧张山人兴致很高,知苏轼才华横溢,便有意一试,要求苏轼将该诗变其形,而不失其意。苏轼欣然答应,便脱口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仅变几处标点,竟成了一首绝妙小令
      有人改成为《南乡子》:“清明时节,雨落纷纷。断魂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不远杏花村。”也有创新精神。
      1957年,《羊城晚报》刊出以“世界上最短的剧”为题的剧本,也是用杜牧《清明》诗改的:“时间:清明节。地点:路上。人物、情节: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更有甚者,后来还有人将诗改为电影剧本镜头: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仿拟
      明清交替之际,战乱频仍,百姓纷纷避居山野,塾师也都失去了饭碗。有人仿杜牧《清明》而作:“清明时节乱纷纷,城里先生欲断魂。借问主人何处去?馆童遥指在乡村。
      清满人绍昌曾仿杜诗作《中秋即景》:“中秋冷冷又清清,明远楼台夜气横。借问家乡在何处?高升遥指北京城。”高升,绍昌随身仆人。
      1976年清明节,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有人仿拟《清明》写了这样一首诗:“清明时节泪纷纷。八亿人民恸断魂。借问怨从何处起?红墙里面出妖精。”表达了哀悼周总理、怒批“四人帮”之情。
      八十年代以来,出版社无法推销学术书籍,就不给作者稿酬,而以书籍代之。某晚报曾经刊登出一篇学者卖书的故事,并附录一首诗:“作者掩面泪纷纷,书成之后欲断魂。借问专著何处有?秀才近指自家门。”读了之后,令人唏嘘不已。
      据说,我国著名科学家卢嘉锡曾对学术专著出版难大发感慨,并仿《清明》写有一诗:“绞尽脑汁泪纷纷,出版无门欲断魂。借问尊书何处卖?秀才遥指自家门。”
        如今每年春节来临之际,一些官员下乡扰民:吃香的喝辣的,走时还要带上一大批年货。老百姓十分反感,有人仿《清明》诗作诗一首:“官车队队出纷纷,鸡鸭猪羊吓断魂。红面关公在何处?百姓遥指杏花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8-22 18:0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06: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明古诗改写作文

    清明节那天,绵绵的细雨沙沙地下着,诗人走在异乡的小路上,只见芳草清香,花儿绽开了笑脸,大地上充满了勃勃生机。是人们外出游玩踏青的好时节。但诗人心里却欲断魂,因为在他乡的诗人不能和亲朋好友家人一起去扫墓,心里感到凄凉忧伤。

    怎样才能解除心中的忧愁呢?诗人一边走,一边苦苦地思考着,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俗话说:“醉解千愁!”我只要找家酒店,喝醉了,忧愁烦恼的事不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但诗人转念一想,我在异乡人生地不熟,上哪去找酒店呢?想到这里,诗人不禁又皱起眉头。忽然,诗人听见一阵竹笛声,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牧童骑着黄牛,吹着竹笛走过来。诗人问:“小兄弟,请问哪有酒店?”牧童指着杏花盛开的那个地方说:“那有一家杏花村酒楼,有上好的女儿红,陈年的花雕,茅台等;那里的老板娘心灵手巧,有红通通的蟹,香喷喷的乳鸭,肥美的猪肉......包您一饱口福,一醉方休。”说完,牧童还流了口水,诗人说:“小兄弟,谢谢你。”牧童说:“不用谢,兄台,您快点跑过去吧,不要淋坏了身子啊!”

    诗人消失在茫茫的雨帘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4 02:32 , Processed in 0.11233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