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47|回复: 0

随姚远走进“中国书画中的‘那根线’”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4-18 08: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姚远走进“中国书画中的‘那根线’”
    2015-04-17 21:43 来源:承德晚报 




    乙未春初,鼎盛画院传佳讯;

    名家讲授,青年书协展强音。

    3月29日上午,双滦区元宝山鼎盛书画院三楼报告厅内,有一种叫做“学术交流”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众多的书画爱好者们或认真聆听,或细心做笔记。由承德鼎盛书画院、承德市青年书协合办的“承德鼎盛文化艺术大讲堂”首讲在此开讲。主题为《中国书画中的“那根线”》由承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鼎盛书画院院长姚远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他从中国书画线条的丰富性,讲到线质、结构,以及透过线条所传递的情感,边讲边示范,让学员们的思路随着“那根线”进进出出,受益匪浅。

    据了解,“承德鼎盛文化艺术大讲堂”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艺术为宗旨,以讲授结合的方式,探讨艺术,追寻传统,关注人文历史,提升文化艺术事业的关注度。讲堂由鼎盛书画院、青年书协艺委会成员组成,将不定期邀请我市及国内知名专家来承讲座,内容涵盖书法、绘画、篆刻、文学诗词、对联、文玩收藏、摄影、茶道等诸多艺术门类;形式上既有专家主讲式授课,又有研讨会、交流会等互动教学;内容上有学术上的专题演讲,也有名家的现场演示创作。

    书画中的“那根线”是书画家命脉所在

    在讲座中,姚远讲到,我们常说“书画同源”,从最初的刻画图案、文字形成,“线”一直是中国书画的基本构成。相对来说书法的“线”成熟的早,审美蕴含丰富。绘画由唐以前的宗教画、历史人物画一直发展到五代、两宋,文人绘画兴起,书法的丰富线条介入绘画,书画再一次同质合流。元明清直到现当代,写意画、文人画一直占主导地位,“那根线”也一直做为基础存在。

    中国书画当中这根线从技术层面上讲是一个最基本的元素,相当于一栋楼里的那块砖,是最基本的构件。而且线也是审美的基础,读懂了这根线才能读懂书法里面的结构、章法、墨法,这根线是绘画中起稿、造型的基本手段。它又不只是为了结构、造型而存在的线,它本身就有情感表达、情绪的脉动,这根线单独抽离出来也有它独立的审美意义,甚至有哲学的思考。汉人杨雄说过“书为心画”,我们以现代语言来解读这四个字:书法的“那根线”就是每个书画者的心电图在律动、在跳动!书画中的“这根线”就是其命脉所在。

    我们都知道,书法是抽象线条的王国。书法的“这根线”之所以富有神奇的表现力,是因为线条具有极为复杂的属性,诸如质感、力感、动感、立体感、节奏感等等。为了让书画爱好者们更直观地感受书画中“线”的魅力,姚远利用投影仪,边讲边做示范,他所书写的线条或迟涩凝重,或温润华滋;或宽厚圆浑,或细韧柔劲;或快而不燥,或笔断意连。《书谱》中所谓“重如崩云”、“轻如蝉翼”;《笔阵图》中形容点画如“千里阵云”、“高山坠石”、“万岁枯藤”等,这是审美感受,其实要说明的是线条带给人的一种感受。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碑评第十八》中,有过这样的一段论述:“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逆,可谓美矣”。在这里,“筋”、“骨”、“血”、“肉”四者,都是针对书法线条而言。康有为认为书法线条美犹如一个人生命体的美,它体现出书法美的最高原则。

    书画中的“那根线”是欣赏者沟通书画家的桥梁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与交流,让书画爱好者们直呼“解渴”。一位书画爱好者深有感触地说:“姚院长所讲的线条是创作书画的基础、灵魂,是书画赖以延续生命的重要媒介,也是书画家表情达意,精神、气质和学养得以流露的媒介。所以说,我们在欣赏一幅书画作品时,首先被欣赏者感觉到的也是线条,所以它也是欣赏者沟通书画家的桥梁。通过线条,欣赏者可以获得精神上美的享受,心灵上的慰藉、净化和震撼。”

    姚远认为,书法是体现中国哲学思想最为形象的艺术形式。书法比如说草书要有正斜变化,阴阳向背,枯湿断连,摇摆生姿,错落有致,变幻莫测,但又不离中轴线,好像放出的风筝,可以随风左摆右动,千姿百态、变化无常,但始终离不开牵动的“那根线”。

    中国书法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艺术,是中国诸般传统艺术中最为普通,最为典雅而最富有内涵的艺术。既是具体的造型艺术,又是抽象的表意艺术;既是实用艺术,又是超实用艺术,历来,它被认为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而造成这种一个个错落有致的美的局面,正是千变万化的线条,因而我们书画爱好者一定要重视“这根线”,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国粹”的博大精深!

    本报记者王海琦通讯员李学伟

    聆听名家之高论探源文化之精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4 11:12 , Processed in 0.10142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