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23|回复: 0

与姚波和其他宗亲就姚勉谱系的学术交流(六) 姚闻闻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8-22 18:0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5-5-14 17: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亲:《宋故汀州判官通直郎致仕姚公墓志铭》中"…世居新昌,或曰思廉封丰城县公,因徙焉。…“直呼思廉这说明了什么?"因徙焉"又说明什么? 请教波波闻闻二位宗亲。
    闻:这个问题提得好,好在提出了按照封建礼仪和道德其子孙能否直接称谓其祖先名号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即将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其实宗亲一个提问涉及到了两个问题。一是按照封建礼仪和道德,子孙能否直呼祖先名号问题。二是《宋故汀州判官通直郎致仕姚公墓志铭》中为什么直呼姚思廉的名的问题。这是宗亲一个提问的两个问题。我还增加一个问题即举例《雪坡舍人集》里姚勉直呼姚崇的文字和彦国的文字。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按照封建礼仪和道德,其子孙是不能直呼其祖先名和号的。不管是用文字表达,还是直接面对面的称呼,以及人与人的交谈,都不能直呼其名和号。只能以我祖、家严、家母来代称,如果实在要说出名讳,也只能用我祖某公,先祖某某,家严讳某某。绝对不能直呼其名讳。如果有这样的事故发生(我这里运用“事故”一词,想说明它的严肃性),这在古代就是“大不敬”,是家族的严重事件。长辈一定会大发雷霆,指责其无教养,没孝心,哪怕对庙堂、长辈稍有不敬的举止,都会招来严厉谴责和世人唾弃。这是封建礼教和传统思想逐渐形成的社会风气。也是儒家孝文化、礼文化和宗族文化在普通民众社会扎根基础。不管是士,还是民,是有钱人,还是叫花子,是皇帝,还是大臣,任何一个人都逃不出整个社会形成的格局。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官方的法律制度都有相应的明确的惩戒条文,是以维护封建礼仪道德思想的统治地位。封建礼仪的宋朝,特别是姚勉所处的南宋,正是中国程朱理学兴盛时期。所以对礼仪、宗族观念更深入民间。只是到了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的“新文化运动”时候,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人们思想革了命,中国才有不敬鬼神,不敬庙宇,反对神权、夫权、宗族权的事件发生。但民间对儒家思想有些变化,但对孝道、礼仪依然认可和维系。直至今日社会很多家庭也是反对不懂礼仪,不尊孝道的行为的。这是我的第一个解答。
    第二个解答。可能宗亲没有注意到我前面有一个《姚锡墓志铭》问题的回答。也就是你所说的《宋故汀州判官通直郎致仕姚公墓志铭》。这篇墓志铭是姚锡同朝为官的谢谔写的。谢谔一开始的第一自然段,就写有姚锡长子姚守,在礼部当职,请求姚锡生前好友某某,由某某托付谢谔而作的《铭》,谢谔以其对姚锡神童的了解和对祖先姚子玉的名气和与自己的交往进行了回忆,也阐明了作此《铭》的由来。接着谢谔就叙述了姚锡家族的历史,从姚氏有两支姚,一支秦陇,一支吴兴,姚锡就属吴兴这一支,下来就有你引用的“世居新昌,或曰思廉封丰城县公,因徙焉。”的文字讲述。铭中谢谔直呼“思廉”之名,是可以的。因为姚思廉并不是谢谔的祖先,谢谔他只不过与姚锡同朝为过官,没有宗族上的任何瓜葛,只是对他有所交往,有所了解而已。作为一个外人,他可以用尊敬的语言文字,也可以用中性的语言文字,一般不会用不友好,不礼貌的语言文字,除非是檄文,那又是古代另外一种文体。所以我们从作者的语言和文字都是可以窥见一个人的修养、素质和学识的。简单的说这篇《铭》是一位与姚姓无任何瓜葛的异姓之人谢谔写作的,他可以直呼其名。而直系后裔作铭就不能直呼其名号了,就是当下的今天也是如此。
    再一个问题就是"因徙焉"又说明什么?这一句“因”即原因。“徙”迁徙。“焉”文言文常用虚词。可作代词。相当于“之”,“怎么、哪里、什么”;也可作“于何,在哪里”“于此,在这里,在那里“讲;还可作连词,相当于“乃”“则”“就”;也可作语气词;还可以用在形容词、副词词尾。
    这个虚词是古文最常用的字,与“之乎者也”“矣哉其焉”在古文中出现频率最高最多。也是我们初高中必须掌握的知识。这里的“焉”,我认为是“于此“或者是“在这里”讲。三个字如果连起来的意思,就是“这个原因(指前一句思廉封丰城县公)迁徙于此。(或者“在这里”)“。不知以上回答满意否。
    下面我说说第四个问题。姚勉在《雪坡舍人集》几处直呼“姚崇”“彦国”名号的事例。
    卷二百五十页《与邹家定亲》“诵邹柯愿为有室之言,宜家是望,秉姚崇必贵可嫁之识,选婿方真”这里姚勉直呼姚崇其名。能否为其祖先,大家一看便知,姚崇不是姚勉祖先。要知道这是一封定亲启,是宗族事。姚勉在这里引用姚崇婚姻故事说与邹家定亲,就像姚崇还未显贵前,姚崇的岳父就知道姚崇今后一定会显贵一样,举例说明与邹家定亲也是像姚崇一样的知道邹家女婿会显贵。如果姚崇是姚勉祖先,姚勉要引用该故事,一定会加上“我祖,崇公”等字眼,一定不会直呼其名,何况婚姻中的定亲回复是家族中的大事,这样直呼姚崇名讳,只能让邹家笑话,只能说明姚家不知礼仪,姚勉不知礼仪。不知礼仪的家庭,谁还敢与他定亲,何况在严格的礼仪社会世家大族之家里,谁会这样无礼。姚勉这样写,只有一种可能,说明姚崇不是姚勉祖先,也才不至于遭至社会和世家大族的耻论。还有卷二百四十七页《回王倅》“市朝懒到,自甘山人姚合之穷“也提到姚合之名,姚合为姚崇后裔,再证姚勉知道姚崇不是自己的祖先,所以才敢直呼其名。
    也在此《启》《与邹家定亲》中还出现了直呼“彦国”之名。倒数第八句“在举子疏俊之中,能知彦国”。另还有卷二百七十页《定亲札姚娶邹》“涓丈汝功省元,引希文媒彦国故事,下执柯斧”也出现“彦国”。这在姚勉《舍人集》出现的意义非常重要,因为在南昌谱中“彦国”为姚之重要始迁祖,而且都是江西,也与灵源有关。我经过反复查证和两处原始出处对照阅读,发现这里的“彦国”不是指的南昌姚的彦国公,而是指的北宋范仲淹的一则故事。姚勉引用的彦国与南昌姚彦国谱系无关。经过反复梳理,姚勉《雪坡舍人集》再没有彦国在其他文章出现。
    为什么此彦国非彼彦国呢?联系以上两文,两文都是说的婚事。姚勉不仅引用了姚崇显贵故事,也引用了彦国故事。这两个故事都与婚姻有关。
    彦国故事是这样的,《宋史富弼传》“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初,母韩有娠,梦旌旗鹤雁降其庭,云有天赦,已而生弼。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
    上面意思是:富弼,字彦国,范仲淹见而奇之,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晏殊见彦国有王佐之才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彦国富弼。
    这里姚勉两次引用彦国故事,第一则“在举子疏俊之中,能知彦国”意思是在读书人中有彦国这样的人才为女婿。第二则“引希文媒彦国故事,下执柯斧” 希文就是范仲淹。这一句意思是范仲淹(希文)为彦国富弼做媒的故事,下执媒妁。柯斧即媒妁。
    可知姚勉《舍人集》的彦国不是南昌姚谱所指的彦国公,而是范希文做媒富弼娶晏殊女儿的这个彦国。

    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7 05:09 , Processed in 0.1021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