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70|回复: 2

走近“针神”的四代弟子姚惠芬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6-7 10: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近“针神”的四代弟子姚惠芬


     http://www.gmw.cn 2011-06-20 10:49:08 来源:姑苏晚报

        苏绣艺术链的承上启下者
        20世纪60年代末,姚惠芬出生在苏州刺绣之乡的一个刺绣世家里。其爷爷是画刺绣画稿的高手,父亲当过乡刺绣站的站长,村里许多人家都是做刺绣生活的。在这样浓厚的刺绣艺术氛围里,姚惠芬从小就拿起绣针跟着妈妈和奶奶学做刺绣。由于用心,由于悟性,做了不多年,她已基本掌握了苏绣的诸多针法及技巧,成为乡里面小有名气的绣娘。但志存高远的她并不满足,她追求的目标是成为像沈寿、杨守玉、任嘒娴那样的刺绣大师。于是80年代中期,经过几番曲折之后,姚惠芬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苏州,拜在了近代苏绣奠基者、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誉为"针神"的沈寿的第三代传人牟志红门下,系统地学习苏绣技法和理论。
        在拜师学艺的几年里,姚惠芬几乎整天埋头于几平方米的出租屋,冬天手足冻疮,夏日如蒸桑那,一日三餐自己做点简单饭菜,身上无钱了,连续一星期萝卜干泡饭,她都不怨不悔,非但自己坚持了下来,还让妹妹姚惠琴也来到这间陋室,和她一起晨针暮线,以绷架为伴,绣中作乐。
        姚惠芬成为了沈寿的第四代传人,接着,又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刺绣研究艺术总监任嘒娴的得意学生。任嘒娴师从乱针绣创始人、与沈寿齐名的杨守玉,因此,姚惠芬又得到了近代苏绣另一标志人物杨守玉的真传。任嘒娴本人首创"虚实乱针绣"、双面异色异样绣、双面三异绣,完善和发展了现代刺绣艺术,有"当代中国肖像绣第一人"之称。在跟任嘒娴学习多年之后,任老师对姚惠芬有了如下的评语:"姚惠芬同志自幼从师学习刺绣,掌握了一套娴熟的传统刺绣针法和技法,看到她的刺绣作品,不论是人物、动物、花卉,线条平整细腻,色彩调和,很有功力。近几年来,惠芬同志又刻苦钻研乱针绣,绣制了多幅名人肖像如张大千、董建华等,均有较高的水平。惠芬同志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刺绣展览并得到专家们的好评,她是刺绣同龄中的一位优秀者。 "
        如果说沈寿的意义在于将传统的刺绣从日常的工艺产品里抽象出来而使之上升到艺术品,在近代刺绣史上开一代新风的话,那么任嘒娴的意义则在于把刺绣创新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让刺绣在"以少胜多"的意境中进入到了虚实相间、多姿多彩的新阶段,极大地丰富了刺绣艺术并使之发扬光大。姚惠芬呢?无论在刺绣的深度还是广度上均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创作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自己独特风格的刺绣艺术品,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艺术大奖,获得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姚惠芬面对前辈大师超拔卓绝的建树,不仅最大限度地传承和发扬了苏绣的传统技艺,同时,也以新生代绣娘的视野、理念和技巧创造了现代苏绣新的辉煌,为将来苏绣艺术更高更大的突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说姚惠芬是苏绣发展艺术链中的承上启下者之一,并不为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6-7 11: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一代大师是这样炼成的
        姚惠芬的刺绣以人物肖像和写意水墨画特色见长。她的早期人物肖像以仿真绣及乱针绣为主。仿真绣是沈寿在继承和总结了中国传统刺绣技艺的基础上,结合西洋油画在写实、光影透视及色彩运用方面的一些技法所创,其绣品注重物像的逼真,表现物像的立体感。而杨守玉发明的乱针绣,主要特点是把传统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绣法和西洋绘画的用笔、用色原理融合在一起,采用分色施针、分层搀色的技艺,将不同方向、不同颜色的长短参差的直斜、横斜线条交叉重叠,来表现画面中人或物体的体积感与色彩变化,极大地丰富了刺绣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这一时期姚惠芬在人物肖像的绣制时,主要强调人物整体的逼真和形似,如1991年的《花神像》,用了十几种针法,并根据整个画面人物肌肤丝理的需要及明暗层次的变化,灵活运用了几十种不同色彩和色差的丝线,绣得惟妙惟肖,生动活泼,别具神采。之后姚惠芬又采用乱针绣的技法绣成了一幅《张大千肖像》,在1995年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奖赛"上荣获金奖,被誉为"中华巧女"。
        1997年,是姚惠芬刺绣艺术生涯中很重要的一年。为迎接香港回归,她想绣一幅首届香港特首董建华先生的肖像来表达自己的一点心意。经过反复考虑,姚惠芬决定用一种对她而言还是全新的绣法来创作这幅绣品,这种绣法叫"虚实乱针绣",是她的老师任嘒娴首创的。该绣法是根据西洋油画中的素描原理和表现手段,再结合乱针绣的针法技术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刺绣艺术品种,以突出物像的明暗层次,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做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这种绣法要求刺绣者必须具备坚实的刺绣功底和良好的绘画基础。
        为绣好这幅肖像,姚惠芬一方面向专业画家学习,画了几十张董建华先生的素描稿,最终选定一张最佳画稿进行刺绣;另一方面,在长达七个多月的时间里,她每天绣十多个小时,几乎每个星期都带着绣绷去任老师家请教。在任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下,一幅别具创意的完美绣品《董建华肖像》终于诞生了。作品在"首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上得到了众多工艺美术大师的一致好评并获得大奖。通过这次虚实乱针绣《董建华肖像》绣制,姚惠芬的刺绣艺术好像经历一次"凤凰涅槃",既传承了前辈大师精湛的技艺,又在精神境界上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姚惠芬在乱针绣的传承与发展上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探索,连续创作了《素描少女肖像》、《葡萄少女》、《青年女子肖像》等系列虚实乱针绣的作品,这些作品无论在色彩的变化与融合、形体的留白、明暗的对比以及线条的层次处理方面都有着全新理念,有别于传统概念虚实乱针绣,在刺绣的技法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对写意水墨画情有独钟的姚惠芬曾立下一个誓愿:要用自己手中的针和线,用自己独特的刺绣语言来重新诠释中国水墨画的精神和魅力,并赋予传统写意水墨画以新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为此,她下了不少工夫去学习、去阅读、去研究,还专门跟随苏州的著名水墨画家学习水墨画的笔墨技巧。近年来,她创作了一系列写意水墨的绣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写意水墨的绣品清新中见墨韵,淡雅中蕴神气,拙厚内藏高雅,浑然里含天成。在绣制的《水乡系列》、《荷花系列》、《写意牡丹系列》、《写意花鸟系列》等众多写意水墨作品中,她善于用丝线的粗细和色差来绣出画中物像的明暗层次、色彩浓淡、墨晕变化、神态形状,于行云流水的针法中绣出了许多水墨画大雅大俗的动人气象。在这些绣品中融入了姚惠芬对生活、对艺术的体验和理解,让绣品在充分表现苏绣传统特征的同时,更反映出了一种古老苏州文化与现代艺术精神的有机融和,透出了强烈的创新气息。
        绣品的个性化诠释
        在姚惠芬刺绣艺术馆品赏苏绣,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三层楼的刺绣馆里,高低错落地挂满了种类繁多的苏绣精品。当灿烂的阳光透过明净的窗户照进来,洒落在那几幅水墨写意绣品上时,一种江南淡雅、精致、悠然的气息便会扑面而来。
        陈列在姚惠芬刺绣艺术馆里的许多艺术品位高、设计新颖的绣品,有的源自摄影照片,有的根据一些名画重新勾勒、重新布局、重新创造而成。这里有中国画里言简意赅的写意神韵;有油画中立体生动的风景和人像;有水彩画简约的鲜花嫩竹;有素描画中的天真烂漫少女……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花草,经过姚惠芬的手,就变成形式多样、图案活泼、色彩鲜活、精细雅洁的刺绣艺术品。
        看姚惠芬绣的花卉如牡丹、荷花、梅、竹,由于大多采用的是水墨国画,其绣品的色彩过渡、墨韵处理就显得更有难度,但姚惠芬灵活地运用多种针法绣出了一幅又一幅的绝妙作品。比如《荷花四韵》:作者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将传统平针和虚实针相结合,把荷之神韵、荷之高洁灵动地再现了出来,墨之五色、荷之精神——墨荷的色彩层次在淋漓尽致的绣制中得到了传神的反映,使刺绣艺术在真实表现绘画艺术的基础上得到了创新和升华。姚惠芬的水墨画刺绣有一种小中见大、别开生面的意境。
        看姚惠芬绣的《蒙娜丽莎》不禁眼前一亮,第一感觉是蒙娜丽莎活了,第二感觉是不可思议。用丝线绣出来的油画竟然是那样真实动人,那眼神、那微笑、那微妙的山水背景衬托,比卢浮宫里真品更显活跃而有生气。为了绣这幅"蒙娜丽莎",姚惠芬曾两次去法国卢浮宫,站在此画前细细品味,认真阅读并研究达•芬奇的生平及画这幅《蒙娜丽莎》时的历史背景,回来后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绣出来的。
        姚惠芬绣的其他人像作品也和《梦娜丽莎》一样,其特点在于善于运用多种针法对人物的细节进行灵巧处理,使之生动,使之活泼。她绣的人物,无论是张大千、贝聿铭,还是美国前总统布什与夫人劳拉,眼睛之传神,造型之准确,风采之毕现,无不一一见之于细微之处。
        12.8米长的《姑苏繁华图》绣品,堪称姚惠芬绣馆里的"镇馆之宝":从苏州木渎到胥门万年桥再到阊门吊桥、山塘桥的河面上,篙动橹摇,帆樯满河。往来如梭的货船中,满载着大米、棉花、柴草和磁器,还有一甏一甏的老酒、酱油和酸醋。热闹街巷中的人们有的正在品尝苏式船菜,有的在抚琴歌唱。阊门至枫桥一线的十里长街,牙行相望,店铺林立,百货充溢……《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这幅刺绣作品姚惠芬带领十几名绣娘整整绣了三年半才告完成,细巧丝线取代传统笔墨,完美圆满地再现了同名画作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在姚惠芬刺绣艺术馆里,每一幅绣品都渗透着她对艺术的情、对作品的了解与爱;这些绣品也透露着她的"真",姚惠芬真正吃透了艺术的精髓,将原作者的意图忠实再创造于绣品之上;姚惠芬善于运用丝线的粗细浓淡来表现对象的形状与层次,并有机地利用各种丝线的色差来凸现出作品色彩而使之鲜亮有力;在姚惠芬的作品中又凸现了一个活字,无论花卉、无论人物、无论风景,在她的针下都有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情、真、鲜、活,是姚惠芬刺绣艺术的个性化诠释。
        人如其绣,绣如其人
        姚惠芬对自己的绣品予以个性化的诠释,自然是基于她的性格。姚惠芬是个很娴静的绣娘,外表如此,内心也如此。做刺绣是件很细的活,静不下心的人是干不好也干不长的。姚惠芬从12岁起就开始学做刺绣,弹指间已绣了近30年。做刺绣也是件很苦的活,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是做不下去的。在多年的刺绣生涯中,姚惠芬从一个乡村的小绣娘成为享誉绣坛的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其间的辛苦磨难可想而知。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而直到现在,姚惠芬还在为"磨好"苏绣这把"剑"不懈地努力着。
        曾经有位诗人来到姚惠芬刺绣艺术馆,观赏到了众多的刺绣精品后,深为感动。回去后抑制不住激情写下了这样的赞美诗句:
        "烟雨江南/秀色水乡/水墨的江南孕育俏丽的绣娘/纤纤玉手/发髻头上/心似绣针细/神如丝般长/飞针湖光山色/走线月下荷塘/绣上那如意吉祥/绣上那五彩的梦想/在那美丽的绣架上迷醉/把江南苏绣的美名绣进华章。 "
        苏州是个水乡,人们总爱用苏州的水来形容苏州的女人,水是柔软的,经苏州水滋润的苏州女人,柔顺秀美者多。镇湖是个半岛,亿万年浸润于水,曹雪芹有言:"女儿是水做的",镇湖绣娘肯定属"水",水文化的作用无不渗透在针针线线中,她们的作品于是都有一层氤氲水气,特别水灵。如果说"柔情如水"、"秀美恬静"是镇湖绣娘普遍特征的话,那么姚惠芬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姚惠芬的绣品就像苏州的园林一样,是精致的、风雅的、耐赏的。置身于她的刺绣艺术馆里,如果一边和她交谈,一边观赏她的刺绣,常常会油然而生这样的感觉:人如其绣,绣如其人。换言之:只有其人才能绣出其绣,其绣亦必出于其人。
        从懵懂女童到卓有成就的新一代工艺美术大师,姚惠芬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三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已是大半的人生,而对刺绣的生命而言却仅仅是弹指瞬间。对姚惠芬而言,刺绣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多的是一种值得付出一辈子生命去求索的生活方式。近百年来,从沈寿到任嘒娴,再到姚惠芬,刺绣艺术像一个生命的密码在顽强地传递着,而这传递的结果就是:刺绣这门已有着二千年历史的古老艺术必将于姚惠芬等新一代绣娘的勤奋努力之中得到充分的传承和发展,并且结出崭新灿烂的果实。(卢群 云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6-7 11: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绣娘姚惠芬 连缀苏绣传奇

    2013-08-14 来源:扬子晚报  



        一袭藏蓝色刺绣花纹收腰外套——这是中国第一夫人出现在媒体频率很高的装束:面料花纹非常之传统,但造型体现现代风格,其中的刺绣花纹,尽显中国元素。
        在庞杂的艺术门类中,刺绣,终以一种精致和奢华,引人入胜,致人顿悟,凝神品鉴之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种精髓的膜拜——“是的,刺绣是有生命的……”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如是说。
        姚惠芬,1967年生,江苏苏州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姑苏文化产业领军重点人才;一代“针神”沈寿的第四代传人。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苏州姚惠芬艺术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并和妹妹姚惠琴一同开办了琴芬绣庄。
        姚惠芬、姚惠琴出身于苏州刺绣世家,自幼就开始学习刺绣,两人师从近代“仿真绣”大师沈寿的第三代传人、苏州刺绣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牟志红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彗娴先生,姚惠芬能灵活地运用苏绣的几十种针法于传统刺绣,尤其擅长将苏绣平针绣及乱针绣的许多技法完美地应用于人物肖像及中国传统水墨画创作之中,使其绣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及独创性,赋于现代苏绣以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时代精神内涵。从一九九一年至今,姚惠芬所创作的苏绣艺术精品几十次荣获省市乃至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奖,被誉为“苏绣传人”、“中华巧女”。
        上世纪60年代,姚惠芬出身在苏州一个刺绣世家。幼时开始,她就深受画刺绣画稿的爷爷和当过乡刺绣站站长的爸爸的影响,拿起绣针跟着妈妈和奶奶学做刺绣,由于悟性奇高,还未成年就成了乡里面小有名气的绣娘。
        80年代中期,姚惠芬和妹妹姚惠琴一道拜在近代苏绣奠基者、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喻为“针神”的沈寿的第三代传人牟志红门下。在拜师学艺的几年里,姚惠芬与绷架为伴,绣中作乐,一针一针绣出了这一传统文化的神韵。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刺绣研究艺术总监任嘒娴慧眼识珠,将姚惠芬、姚惠琴同时收至门下——任嘒娴师从乱针绣创始人、与沈寿齐名的杨守玉,由此,姚惠芬又得到了近代苏绣另一标志人物杨守玉的真传。而任嘒娴有“当代中国肖像绣第一人”之称。
        如果说沈寿的意义,在于将传统的刺绣从日常的工艺产品里抽象出来,而使之上升到艺术品,在近代刺绣史上开一代新风的话;那么任嘒娴的意义,则在于把刺绣创新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让刺绣在“以少胜多”的意境中进入到了虚实相间、多姿多彩的新阶段,极大地丰富了刺绣艺术并使之发扬光大。
        得益于两位大师的真传,姚惠芬无论在刺绣的深度还是广度上均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创作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自己独特风格的刺绣艺术品,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艺术大奖,获得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
        姚惠芬的刺绣以人物肖像和写意水墨画特色见长。
        她的早期人物肖像以仿真绣及乱针绣为主。仿真绣是沈寿在继承和总结了中国传统刺绣技艺的基础上,结合西洋油画在写实、光影透视及色彩运用方面的一些技法所创,其绣品注重物像的逼真,表现物像的立体感。
        而杨守玉发明的乱针绣,主要特点是把传统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绣法和西洋绘画的用笔、用色原理融合在一起,采用分色施针、分层搀色的技艺,将不同方向、不同颜色的长短参差的直斜、横斜线条交叉重叠,来表现画面中人或物体的体积感与色彩变化,极大地丰富了刺绣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
        这一时期姚惠芬在人物肖像的绣制时,主要强调人物整体的逼真和形似,如1991年的《花神像》,用了十几种针法,并根据整个画面人物肌肤丝理的需要及明暗层次的变化,灵活运用了几十种不同色彩和色差的丝线,绣得惟妙惟肖,生动活泼,别具神采。之后姚惠芬又采用乱针绣的技法绣成了一幅《张大千肖像》,在1995年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奖赛”上荣获金奖,被誉为“中华巧女”。
        1997年,姚惠芬在任老师指导下创作的虚实乱针绣董建华肖像作品,在“首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上得到了众多工艺美术大师的一致好评并获得大奖。
        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姚惠芬熟练掌握了虚实乱针绣并首创了减针绣,连续创作了《素描少女肖像》、《葡萄少女》、《青年女子肖像》等系列减针绣作品。
        对写意水墨画情有独钟的姚惠芬曾立下一个誓愿:要用自己手中的针和线,用自己独特的刺绣语言来重新诠释中国水墨画的精神和魅力,并赋予传统写意水墨画以新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近年来,她创作了一系列写意水墨的绣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写意水墨的绣品清新中见墨韵,淡雅中蕴神气,拙厚内藏高雅,浑然里含天成。
        在绣制的《水乡系列》、《荷花系列》、《写意牡丹系列》、《写意花鸟系列》等众多写意水墨作品中,她善于用丝线的粗细和色差来绣出画中物像的明暗层次、色彩浓淡、墨晕变化、神态形状,于行云流水的针法中绣出了许多水墨画大雅大俗的动人气象。在这些绣品中溶入了姚惠芬对生活、对艺术的体验和理解,让绣品在充分表现苏绣传统特征的同时,更反映出了一种古老苏州文化与现代艺术精神的有机融和,透出了强烈的创新气息。
        看姚惠芬的写意水墨绣,时而有清净高逸,时而有通畅淋漓之感。比如她的《写意牡丹》,运用各色丝线对于整个画面笔墨和色彩的把握达到了运用自如、收放自然、起承随意的境地。对于传统水墨写意画中的勾、染、描、皴以及设色、水墨描绘等,均能因物施针,或精细、或粗放、或率真、或通达,色彩饱和,气韵生动,充分反映了表现对象的形、质、神、势,在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传递着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当雅与俗的有机融合、韵与思的自然流露、真与美的独特交融被丝线穿联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带给人们的回味也就越无穷,留给人们的印象也就越深刻。
        今年四月份姚惠芬在英国参加“世界纤维艺术展中国周”活动时,以著名画家项维仁先生的画作为蓝本绣制的一套“四美图”被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另一幅“水墨兰竹图”同时被伦敦大学美术馆收藏。
        12岁起就开始学做刺绣,弹指间已绣了30多年,姚惠芬从一个乡村的小绣娘成为享誉绣坛的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对姚惠芬而言,刺绣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值得付出一辈子生命去求索的生活方式。
        扬子晚报记者 路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4 12:08 , Processed in 0.10884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