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15|回复: 0

用诚信铺就“爱心邮路”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0:24
  • 签到天数: 333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6-13 09: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用诚信铺就“爱心邮路”
    2015-06-13 07:50 来源:淮安日报 
    ■记者郭敏杰孙波通讯员吉尔云滕保荣
    眼前的这位中年男子魁梧、挺拔,五十出头的人说起话来,有些腼腆。然而,当他将邮件送到乡亲们手中的那一刻,欢快的表情油然而生,眼眸中流露出的是一份坦诚。
    他叫姚城民,是金湖县涂沟镇唐港邮政支局的一名投递员。十年多来,他一直坚守诚信,服务民生,在“爱心邮路”上用善心、诚心和爱心谱写了一曲奉献之歌。
    今年3月,姚城民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
    尽心尽责的邮递员
    2004年10月16日对于姚城民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他光荣地成为了一名邮递员。
    “作为邮递员,无论天气多么恶劣,邮路多么难走,工作多么艰辛,每天的邮件必须及时送到收件人手中。”县邮政局的新员工培训班上,培训老师的一番告诫,成了姚城民邮政工作的人生信条。
    唐港,地处高邮湖和宝应湖的环抱之处,交通相对闭塞。姚诚民所在的唐港邮政支局承担着湖区邮件和报刊发行的任务,邮路往返近75公里。
    刚接触邮递员工作时,姚城民感受到了邮路的艰辛与繁忙。每天早晨6点起床开始投递,中午为乡镇上的订户投递报纸,下午对给据邮件进行投递,傍晚分检第二天的邮件,晚上八点左右下班。不论严寒酷暑、春夏秋冬,“在路上”成了姚城民雷打不动的规定动作。雨雪天,他不仅穿雨衣骑摩托车,而且要用油布盖住邮件,保证邮件无损。
    2008年8月下旬的一天,一场罕见的特大洪水将高邮湖养殖区淹没了,渔船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此时,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必须尽快送达养殖户董业民的渔船上。
    第二天一大早,姚城民将邮件用塑料袋裹好,带着手电筒和小喇叭,花50元钱雇了一艘小渔船去寻找董业民。湖区的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中午时分,狂风大作,暴雨倾泻而来。渔民极力控制,防止渔船被风浪打翻,姚城民则抓住船橹,用喇叭四处呼喊。傍晚时分,姚城民终于找到了董业民。“谢谢姚叔叔,我们全家不会忘记你。”董业民的女儿手捧录取通知书,热泪盈眶。
    “每次把报纸和邮件交到乡亲们手中的时候,他们的那份热情,让我感到特别温暖。”姚城民告诉记者,平时到饭点的时候,老乡们总要留他吃饭拉家长,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十年多来,姚城民在乡村邮路上累计投送报刊586万多份、各类信函12万多件。正是因为姚城民对待工作的坚守与执着,唐港邮政支局成为金湖县唯一保留乡邮员编制的非乡镇中心支局。
    助人为乐的“送货郎”
    除了送包裹、快件、汇票、挂号信之外,姚城民还力所能及地帮助村民购买生活用品以及代为缴纳水电费、电话费,乡亲们称赞他是“热心肠”。
    为了方便群众联系,姚城民曾印过许多便民服务卡,卡片上有他的手机号码,下乡投递邮件的时候,他总不忘送一张服务卡给村民。“村里特别是一些留守的老人或行动不便的村民,总是为购买生活用品而犯愁。”姚城民表示,因为他是邮递员,为群众代为办理业务,既扩大了邮政金融业务的代办规模,又方便了大家的日常生产生活。一个电话打来,姚城民就帮着村民们垫付购物费用,最多的时候一天帮助村民垫付的费用就达2000多元。
    “李老师,药吃完了吗?快吃完的时候提前通知我一声。”76岁的李福台是唐港村的一名退休小学教师,患有心脏病,每个月需要购买一次药品,姚城民得知后主动联系上了李福台。
    提起姚城民,李福台打心眼里感激。李福台平时喜欢看报纸,姚城民主动为他推荐了《中国老年报》、《中国花卉报》、《淮海晚报》等报纸。李福台平时还喜欢种一些花草,在他家的后花园里,记者发现“寿星桃”、“菊花桃”、“骨红梅”等各种花草争奇斗艳。“这是今天上午姚师傅送来的花苗,刚刚栽下去。”李福台介绍,目前花园里已有几十种花卉了,这些花草全是姚师傅送来的,有些超过1米的花卉,姚城民用硬纸盒裹好送来,按规定应该多加运费,但姚城民从没有收过。
    2007年,秦庄村贫困户潘经宏想从事大棚种植。姚城民得知后,主动帮助他解决了几万元的资金,并为他联系了农技站的技术人员,为其提供科技服务。几年来,潘经宏的20亩蔬菜大棚不仅使他脱贫致富,而且连年效益可观。
    体贴入微的“好儿子”

    “姚师傅,下次来就不要再给我们送东西了,带几块烧饼就行了。”82岁的于沟村村民宗兆祥提起姚城民,感激不已。
    姚城民的妻子吴九美在乡里的一家服装厂上班。有一天,吴九美告诉姚城民,从工友们口中得知,于沟村一户姓宗的人家都是残疾人,生活十分艰苦。第二天,姚城民骑着摩托车去了于沟村,发现年近90的宗兆祥肢体残疾,妻子双目失明,还有一个年近50的痴呆儿子,他暗自决定:一定要帮助这一家人。从那以后,姚城民每个星期都会抽空去看望宗兆祥一家,而且每次都会带一些新鲜蔬菜以及生活用品等。夏天,他帮着挑水,挖菜;冬天,他帮着捡拾柴火,晾晒被褥。为了方便宗兆祥出门,姚城民还主动为其购置了残疾车。
    2009年9月的一天傍晚,宗兆祥的儿子突发高烧,姚城民接到电话后,跨上摩托车直奔于沟村。来到宗兆祥家,只见宗兆祥的儿子躺在床上昏迷不醒,姚城民立即从屋旁的棚子里拉出平板车,垫上被褥,将他送往乡卫生院。夜晚,风雨交加,平日里熟悉的乡村小路变得十分泥泞,姚城民脚下一滑,摔倒在路旁,脸上和胳膊都被摔破了,但他一边忍受着疼痛,一边拉着板车前行。乡卫生院的医生给姚城民检查后大吃一惊:左膀骨折,并已错位。医生难以置信地说:“十里多的路,真不知道你一个人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回忆起那段日子,宗兆祥夫妻俩总是不停地念叨着:“小姚好人啊,就是我们的好儿子。”
    “姚城民的工资几乎有一半用在了老百姓身上。”涂沟镇的一位领导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姚城民每年资助6个贫困儿童和三个大学生上学;平时每个星期都会去看望乡里的几户特困户,逢年过节还会自掏腰包,购买色拉油、大米、牛奶等看望困难群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8 04:47 , Processed in 0.09917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