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94|回复: 0

姚子芳:纷繁世界中守护家乡文化的传承者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7-10 10: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学耕耘文坛四十载 记录千年盛世百万字
    姚子芳:纷繁世界中守护家乡文化的传承者
    2015-07-09 11:49:03  来源: 吴兴在线  作者: 王艺潼  编辑: 邢彬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故乡,这个令每一个游子魂牵梦绕的词眼,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别样的意义。无论在什么时候,家乡的土地都会给予你无限的温暖与力量,所以自古以来才多有荣归故里,落叶归根的感人故事流传。
      在吴兴这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地域,有一位生长于此的学者,他用笔尖记录下东林千年的传统文化百万余字,从准备至出书历时十三年,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家乡的挚爱。吴兴正是有着一批像他这样致力于地方文化的挖掘和繁荣的有识之士,才让我们脚下的土地变得更加厚实温暖。
      他曾早年辍学,只读过六年书却通过自学走上三尺讲台,成为无数孩子心中永远的师者,桃李芬芳满天下。
    姚子芳主编《东林镇志》
      他热爱文学诗词,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也没有放弃过读书,在文坛辛勤耕耘近四十载,感受着古体诗所特有的韵律美,享受着文学带给他心灵的洗涤。
      他肩挑传承重任,为家乡传统文化撰志,自费记录出版百万字,编撰期间的辛苦全因想让家乡的文化得以传承发扬而变得微不足道。
      他就是东林一位退休教师姚子芳,年近七旬却依然坚守着传承家乡文化的一方净土,几十年笔耕不辍积累的深厚底蕴,推动着他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里挖掘记录着家乡文化的盛世景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去感受聆听一段因文学结缘,在纷繁世界中守护家乡文化传承者的故事。
      “老安平生不喜宴游,独爱舞文弄墨”
      自幼爱读书无奈辍学早,凭借自学栖居文坛桃李芬芳
      初闻姚先生的事迹,一位退休老教师多年热爱诗词创作,曾历时十余载为家乡文化编撰近百万字的《东林镇志》,由于不会用电脑就用笔将一个个字记录在册,当时的初稿堆起来有半人高,而且在编撰过程中不计报酬,没有向政府索取一分补贴费,目的只为将家乡文化发扬传承,这样的故事令人感动震撼,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先生家中拜访他。
      宽敞明亮的起居室,整齐排列并贴着分类标签的的书柜,小说、诗词、史诗众多著作安静地躺在书柜间,浓郁的书香气息也向来访者预示着房间的主人是一名文人雅士。“欢迎来到我的淡悟居,我是老安姚子芳。”花白的头发,热情的问候,眼前的这位老先生与我想象中文人高冷的气质不同,其温暖的笑容让人倍感亲切。老安,是姚先生的字,之所以取名老安,与先生半世坎坷的经历有关,在渡过许多艰难时期后他感悟人生平安是最大的福气,所以给自己取字安。
      姚子芳自幼丧母,小学毕业后便没能继续学业,帮父亲扛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在此期间曾种田,饲蚕,养鱼,圈畜,青年时期也当过农村基层部,但在那数十年时间里始终没有放弃过阅读学习,那时候书籍是姚子芳最要好的伙伴。“我辍学后看的第一本书是从舅舅家借到的《岳飞传》,那时候看到一本书是很不容易的,对于我来说可是个大宝贝啊。”姚先生回忆道,虽然书中尽是文言古体,只能略懂一半的他却还是被书中精彩的故事所吸引,一得空就会坐下来认真捧读。
    姚子芳编著《诗缘集》
      那时候的乡村娱乐设施甚少,对于姚子芳来说读书是最快乐的时光。除了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他从小就是一个喜欢与人分享的少年。每当姚子芳看完一本书,他就会将书中精彩的片段讲给同村的伙伴们听,每天晚饭过后大家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围坐在一起等姚子芳讲故事。
      大概正是由于喜欢将美好的事物与人共享,成为人民教师的种子从小就深埋在姚子芳心间。经过几年的笔耕不辍和对文学的热爱,姚子芳如愿走上了教师的讲台。“我现在一点也不后悔做老师,儿时的玩伴也有很多在商海中打拼很早就身价过百万,但是我从来不羡慕,他们虽是物质上的万元户,但是我绝对是精神上的富有者。”姚子芳笑道。姚老师的桃李芬芳满天下,在每一次的同学聚会上姚老师还会拿出珍藏几十年的相册簿,与同学们回忆起那些青葱时光。“每次聚会都有哭有笑,我的学生们对我的评价是严厉的师者与可心的朋友。”姚子芳幸福地说。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姚子芳不断从书中汲取营养,沉浸在文学世界中丰富自己的生活。一次偶然的契机与古诗结缘,其韵律美深深打动了他,虽然那时还要照顾病重的父亲,姚子芳硬是挤出时间钻研古诗,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叩开了诗词大门,现如今他已经是中华诗词协会会员、湖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撰有《野菊斋吟词》、《诗缘集》等著作。
      “史海茫茫苦笔耕,辛勤不辍四年成。”
      十年准备三年编撰,笔触记录千年东林近百万字
      如果说耕耘文坛是兴趣所致,那么耗时十三年为家乡著百万字的镇志,岂是一般文人能做得到的,说起原因姚先生告诉记者动力源于对家乡文化的挚爱与自豪。说起东林的历史底蕴,姚子芳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湖州博物馆进门的第一快玉璧就是从东林出土,那是新石器时代的物件,有4000多年了;南宋年间,著名文人王质曾畅游东林山两日,并留下脍炙人口的《东林山游记》;宋朝出过一个叫何粟的状元和一个叫倪思的吏部尚书,另外,许多文化名人也都在东林留下足迹和诗文,比如苏东坡、赵孟頫等,苏东坡还曾为东林回仙桥题词。至于湖州历代府台,由于仰慕三王庙的灵验,多数到过东林。明朝时,陈英士的祖上又在东林办起一个学堂,因教学有方,更是培养了大批人才,一直到清朝嘉庆年间,培养出举人进士四十四人。
      说起家乡的历史文化,姚子芳如数家珍满满的自豪感溢于言表。“东林历史悠久,山川秀美,人才辈出。但关于东林的地方志,却明显出现了断代现象。国家博物馆里现存有一本清朝吴玉树所编撰的《东林山志》原版,而东林镇政府存留的,只有1912年重印的一本《东林山志》。从那时到现在,东林的方志历史,完全成了一片空白。所以我非常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重新编撰东林镇志,将东林地方文化传承下来的同时,也将现在这盛世景象真实地记录进历史。”姚子芳介绍道。为了弥补遗憾,姚先生开始了更为细致地挖掘家乡历史资料,并于2002年自费撰写出版了16万字的《东林山续志》。此书出版后在得到业界的一致肯定后,更加坚定了姚先生传承家乡文化的信念。2006年在东林镇政府的邀请下,正式成为了《东林镇志》的主编,踏上了记录千年东林政治、经济、文化等详实资料的史书之路。
    姚子芳手稿
      在搜集资料期间,姚先生每日五点起床,七点便乘坐小三轮穿梭于东林镇的各个乡间小路中,听老人们讲述过去的故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拍摄下来,期间采访所得的材料他都会随手记录在小卡片上放在箱子里,回到家就立即整理撰写。因为是史实最讲究真实,不是充满幻想可以天马行空的小说,所以每一个数据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证,只要有一个人名或者数字不明确姚子芳就要停下脚步去求证其真实性。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去搜集考证那些如繁星般的历史素材的辛苦不言而喻。“我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必须一切从事实出发,求实存真,客观真实地记载一方地情。”姚子芳感慨道,为了考证搜集材料也吃了不少苦头。
      一次姚先生听人说在青山山顶上有座古庙,就和一个学生决定一道去考察一番。没想到300多米的山路异常陡峭险竣,唯一的路就是山上常年流水冲击出来的一条羊肠小道。当爬至半山腰时姚子芳便感觉身体开始不适,艰难地在学生的拉拽下爬上了山顶,糖尿病低血糖发作情况十分紧急,那一次的经历让姚子芳差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了搜集资料,姚先生还泡在湖州地方志办公室资料室查阅,一页页通读《湖州府志》、《归安县志》等资料,只要有东林的史料都将其记录下来。由于姚先生当时不会用电脑,自己就用笔一个个字写下来,据回忆在后期撰写时手稿堆在地上竟有半人高。
      在编写镇志的一千多个日夜里,当时已经六旬的姚先生没有过任何节假休息日,身体也因过度疲劳而患上了糖尿病,常常伏案写作一会就背痛难忍,可就是这样他也没有放弃。累了就躺一会,疼痛稍微缓解就急忙起来写一会,夜里就算躺在床上脑海里也还一直在构思。编撰之辛苦姚老先生能坚持下来已实属不易,但更难得的是他不为名利从未向政府要过一分补贴,这样的精神令人钦佩。虽然现已近七旬,姚老先生依然还坚守在传承第一线。今年又应镇政府邀请,整理编撰《千年古镇东林》一书,此书中将会对东林的风土人情提供更加详实地展示。“也有很多人说我傻,可是我不觉得,我就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吴兴灿烂的历史文化,感受它博大的魅力。”姚子芳感慨道。
      “浮生最爱东篱菊,不与春花争雨晴。”
      文学世界中以书会友,野菊花自喻淡泊人生
      “史海茫茫苦笔耕,辛勤不辍四年成。犹观东老乐施状,似听衹园梵语声。为续文明求实效,岂因传世取虚名。区区心迹何人识?但愿后贤知我情。”这是2002年当《东林山续志》成书后姚先生有感而作,短短几句却凝聚了姚子芳的心血诠释着其淡泊人生的情怀。姚先生介绍说,自己一直非常欣赏野菊花,篱菊孤独地在秋天盛开,它从不与其他花争奇斗艳,就如自己一样,从小生长在乡间,没有经过正规学习与名师指导,但是兴趣为师走上文学耕耘之坛。菊花那不与百花争艳的特性和姚先生的处世态度一致,所以他也用野菊花自喻,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野菊斋”。
      几十载与书为伴的岁月,不仅使得姚先生积淀了厚重的文学底蕴,以书会友更让他结交了许多人生挚友,激励着他不断前进的同时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退休以后来到湖州,将现在的书房起名为淡悟居,就是希望自己在平淡中感悟人生。”姚先生对笔者等年轻人真诚地寄语了一些希冀,“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肩上都挑着一副利与名的担子,而真正静下心来阅读坚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的人却随之减少,导致社会变得浮躁,人们的幸福指数却降低。其实只要把那个担子卸下来,跟着自己的心并且朝着梦想坚定地走,就一定能够抵达你所希望的彼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5-11 19:39 , Processed in 0.10114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