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03|回复: 1

新四军五师抗击15万日军 在黄陂姚家山6年壮大百陪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8
  • 签到天数: 33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7-19 08: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7-19 08:50 编辑

    新四军五师抗击15万日军 在黄陂姚家山6年壮大百陪
    长江网2015-07-19 06:24


      新四军第五师司政机关大礼堂旧址 记者郭良朔 摄

      抗战时期的听诊器及新四军五师卫生部编著的医疗手册 记者郭良朔 摄
      本报讯(记者刘嘉 林敏 实习生徐婷婷 朱晗迪)昨日上午,50余名“寻访我身边的抗战遗迹暨博物馆见学之旅”寻访团成员来到“武汉抗战第一村”姚家山村探访。村内房屋为徽派建筑,白墙黑瓦,房顶装饰着标志性的马头墙,上面覆以小青瓦。新四军第五师曾先后在此驻扎6年,从最初的160余人发展到后来的15300余人。
      手术床血迹重现当年战争残酷
      新四军第五师司政机关旧址由司政大礼堂旧址、李先念旧居、陈少敏旧居、印刷厂旧址、修械所旧址、医务室旧址、造弹厂旧址和姚家宗祠等9处建筑组成。除姚家宗祠被日军炸毁外,其他8处基本保存完好。
      寻访团首先走进医务室旧址,手术室里存有一张当年的手术床,白色床单上血迹清晰可见。黄陂街小学的阮佳慧说,看到70余年前新四军战士的血迹,感觉触目惊心,“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了解到先辈为了抗战胜利做出的巨大牺牲”。
      医务室后面是新四军第五师参谋处旧址,室内桌上依次排列着毛笔和石砚,一部破旧的电话,一盏煤油灯和一盏马灯,还有一只失去了壶盖的老茶壶,所有物品都是按照当年的陈设摆放。
      在新四军第五师印刷厂旧址,还展示了一些抗日战争时期印刷出版的报刊。当地村民介绍,“七七事变”后,武汉成为文化中心,武汉沦陷后,大量文化工作者转战周边乡村,《七七报》和《挺进报》正是在此地合编《七七日报》,对当时抗战宣传产生广泛影响。
      随后寻访团来到司政大礼堂旧址,它是当时姚家村最高的建筑。正对大门的便是李先念、陈少敏等同志的办公地点,所有作战电报都从这里发出。
      新四军第五师抗击15万日军
      姚家山抗战历史研究者李金刚介绍,姚家山是黄陂北部门户,北连大悟,西接孝昌,南距武汉市中心城区90公里,这里崖陡谷深、偏远险要,曾是地跨鄂豫皖湘赣五省的战略要地。1940年,李先念率领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进驻姚家山,与前期到达姚家山地区的边区党委负责人陈少敏会合,开始在姚家山开辟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红色堡垒。1941年至1946年,新四军五师在大、小悟山期间,司政两部常设在姚家山,而1943年的驻扎时间最长,达半年之久。
      在抗战期间,新四军第五师战功卓著。李金刚介绍,1941年9月第五师第十四旅第四十团,在黄陂长轩岭战斗中击毙日军10余人,俘日军2人、伪军17人,缴获汽车3辆。
      1941年11月,3000多日军分9路扫荡陂安南地区,第五师第十四旅第四十团配合地方武装,展开反“扫荡”战,粉碎了日军计划。
      侏儒山会战中,新四军第五师经过大小14次战斗,在沔阳余家场一带歼灭汪步青部伪军5000余人、击溃伪2师李太平部1000余人、毙伤日军200余人。1942年12月,日军第三师团、第五十八师第四十三联队、伪军第十一师共万余人,附炮80余门,分14路向大、小悟山逼近,第五师机关部队分路向平汉路西、陂安南地区突围,粉碎日军万人大扫荡。
      李金刚认为,新四军第五师的建成,标志着鄂豫边区抗战和部队建设走上新的阶段,成为日益正规化的游击兵团。抗战时期,新四军五师在此蓬勃发展壮大,先后抗击了15万日军,完成了对武汉的战略包围,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寻访我身边的抗战遗迹暨博物馆见学之旅”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教育局、武汉市文化局、长江日报联合主办。寻访团成员不仅参观新四军第五师旧址,还聆听当地老人回忆新四军驻扎时期的故事,重新认识武汉在抗战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8
  • 签到天数: 33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08: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念带头耕地开荒 新四军村民亲如一家
      1938年10月19日,日机轰炸黄陂县城,拥有3万居民的城镇被炸成废墟,死伤300余人。当年10月24日,黄陂沦陷。昨日在后勤部旧址,两位老人邹云华和姚世高,向寻访团成员们讲述了抗战时期的回忆。
      哭闹声易暴露行踪 新生儿差点被母亲掐死
      今年78岁的邹云华,在姚家山旁边的村湾住了一辈子。昨日,她对长江日报记者讲述当年她出生时的故事。
      “我出生时,有村民说我会害死整个湾子。”邹云华说,她出生的1938年,村子被日本人侵占了,“日本人在村子里烧杀掳虐,进屋就翻东西抢东西,把村子搞得鸡犬不宁。”
      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整个湾子里六七十户村民都躲到了附近山上。这时,邹云华的母亲怀着她一起上了山,最后她在山上出生。婴儿天生爱哭闹,而哭闹声最容易暴露全村人的行踪。因此在那时,有人提议不能留她。
      “我母亲差点掐死了我。”邹云华说,她母亲差点动手,这样毕竟能保护全村的人,然而她父亲坚决不肯。最终,她和母亲被转移到距村民们一公里的地方躲避。
      “听老人们讲,山上过日子就是搭个棚子。后来新四军来了,鬼子走了,我们就下来了。”邹云华说,自从抗日军人来了,他们再也不用东躲西藏,从此安心生活。
      在邹云华幼时的记忆里,新四军都是好人。“他们让我吃好饭。”她告诉记者,当时新四军都住在乡亲家。她家穷,平常吃的是“菜饭”,这种饭就是拿树叶泡饭吃。“我挑食,不愿吃这种饭。”她说,一天被一个新四军军人看见,军人就把自己的白米饭让给她吃。此后一直如此,军人则吃用树叶煮成的“菜饭”。
      新四军第五师司政机关大礼堂旧址,学生们或站或坐,听工作人员讲村里的抗战故事 记者郭良朔 摄
      小记者感受>>>
      向先辈们学习 珍惜美好生活
      昨日,50名长江日报小记者团成员来到“武汉抗战第一村”姚家山,寻访新四军第五师司政机关旧址。小记者们参观了司政大礼堂旧址、李先念旧居、陈少敏旧居、印刷厂旧址、修械所旧址和姚家宗祠等建筑。参观后,小记者们说第一次见到了革命历史物件,知晓了当年新四军在汉的战斗历史,纷纷表示要向先辈学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革命先辈们都很勇敢
      同济附小五年级的李偌彤从未参观过红色革命老区,她十分喜欢历史,特别希望能了解战争时期的历史,探访革命先烈在70多年前的生活轨迹。
      在她眼里,新四军的革命先辈们都很勇敢,用旧时的土枪土炮去对峙日军的新式武器。在全村最高的房子——新四军第五师司政机关大礼堂旧址,李偌彤参观了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地图、李先念等人的办公地点、姚家山抗战第一村当时珍贵的文史资料等遗迹。参观后,她在司政部楼下与那些先烈们曾使用过的红缨枪合影,说一定会记住这次寻访经历。
      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
      黄陂街小学三年级的阮佳慧说:“爷爷奶奶们生活在那个年代太可怜了。”她说,不仅是生活在山区,条件艰苦、生活困难,还要冒着日军的炮火种田。每天都心惊胆战。看看这些墙都被轰成废墟了。
      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现在仍生活在姚家山革命旧址的老人们,听他们讲当年战时的故事,她深受震撼。在日本飞机的轰炸下,战士们带领群众转移,对外他们要英勇抗敌,对内还要在练兵之余帮老百姓种庄稼,开展生产,修缮被轰炸的房子。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她见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那个年代的物品——煤油灯、石磨、电报机等。
      寻访结束后,阮佳慧说:“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来得太不容易了,我要好好珍惜。”
      老百姓很爱戴新四军
      东方红二小五年级的金承枫对新四军的英勇事迹十分崇拜,此次寻访加深了他对新四军的认识。
      “新四军不仅要英勇抗敌,还帮老百姓劳动生产,这里的老百姓也都很爱戴他们,在军人打仗时,为他们做好后勤准备工作,我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军民一家亲”。
      感受到抗战时的氛围
      前进二路小学的程希曼一进入新四军第五师参谋处旧址会议厅,目光便被会议桌上的毛笔吸引。她近距离地观察毛笔,“发现这支笔比我们平时用的毛笔粗一些,它的笔尖有点‘分岔’了。”程希曼酷爱研究军事武器,“为什么以前的枪都那么大?手榴弹为什么那么小?红缨枪的杆子是什么做的?”
      程希曼说:“通过这次寻访,亲身感受到了抗战时期的历史氛围,看到那些粗布麻衣还有草鞋,也体会到那时的战士们生活是多么艰辛。”
      (记者刘嘉 林敏 实习生徐婷婷 朱晗迪)
      一起吃饭一起干活 新四军跟村民是一家人
      在姚家山村口不远处,还留着一截断壁残垣,当地人说这是日本侵略者轰炸后剩下的半堵墙,特意留下这一历史遗存警示后人。被炸的房子主人叫姚世高,今年78岁,他是邹云华的丈夫。姚世高昨日说,当年日军侵占武汉时,他还只是个幼儿。他的记忆中,除了当年被轰炸的村庄,还有一些村里老人给他讲的故事。
      “日本人的飞机在头顶盘旋,丢下炸弹,把房屋都给毁了。”姚世高回忆,一天母亲带着他在家里睡觉,他听见外面飞机声轰轰隆隆,就开始使劲哭。母亲抱着他从后门逃离,刚跑出门,炸弹就砸了下来,炸毁了他们刚刚睡觉的房屋。
      “父亲和姐姐当时在田里干活,回来时,家里一切都没了。”姚世高说,当时父亲还以为他和母亲被炸了。
      1940年5月,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进驻姚家山后,修了大礼堂,设立了印刷厂、医院、枪械所、被服厂、卷烟厂、榨油厂等。
      新四军驻村时,姚世高还不到10岁。但他记得,新四军和村民几乎是一样的,一起吃饭、一起干活,分不出谁是军谁是民。
      姚世高记得,李先念在村里时经常带头参加修塘、筑堰、耕地等劳动。他也听村里老人们讲,在大生产运动中,李先念带着两位警卫员上山开垦荒地,挥汗如雨,还种上了庄稼和蔬菜。第二年李先念率部返回姚家山时,又帮助乡亲抢收、抢割、抢种。
      “新四军跟我们村民就是一家人。”姚世高说,每到农忙时,新四军就帮村民抢收抢种,“我们流了多少汗,他们就流了多少汗,我们身上有多少泥,他们就有多少泥”。他还记得新四军战士常说的一句话“青枝绿叶为房,石头土地是床”,迫于当时条件,有些战士露天睡在山里。
      对缺衣少食的贫苦农民,战士们经常捐送衣服、粮食,请村民到部队食堂一起吃。村民生病了也可到部队卫生所免费治疗。打了胜仗,部队缴获了战利品,也不忘分给村民。
      (记者刘嘉 林敏 实习生徐婷婷 朱晗迪)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7 06:18 , Processed in 0.1027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