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第一莲花村——广昌姚西村
华商网讯 七月的莲乡广昌迎来了莲花的盛放期,一幅幅“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景在这里铺展开来!慕名前来赏莲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万亩荷塘,美不胜收!
莲花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外表,更是造福了这里的一方百姓。广昌县的大部分百姓靠莲养家靠莲致富,大面积的莲花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比如说中国莲花第一村——广昌姚西,在这个村子里家家户户办起了农家乐,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让这个小地方的百姓们幸福指数飙高。
“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好景色
“莲处处都是宝!”村里的老人家说。没错,莲的叶子晒干后泡茶可以解暑消火,莲子作为中药的一剂也是具有强大的功效,莲蓬晒干可以作为燃料比煤炭可是要经济环保的多!莲花不仅仅可以观赏更是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食,用莲花采集的蜂蜜要比一般的蜂蜜口感更加清香甜润,有祛斑增白之效!莲藕也是人们夏季最受青睐的菜品。广昌人以莲为傲,因为没有莲就没有他们今日的幸福生活。
广昌县莲花
古人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长在淤泥中的莲花美的让人沉醉。
村子里家家户户办起了农家乐
想象一下,当你在夜里吹着荷塘里夹杂着莲花香气的小风,烧杯美酒品着,荷塘里的姑娘弹着清幽的古琴,悠哉悠哉!这时候再让店主给你炒两个莲花特色的小菜,莲花与味蕾的碰撞让你在夏日避暑的时候增添了一丝乐趣!
正在剥莲子的九旬老人
万亩莲花养育了一方百姓,不仅仅是姚西村,整个广昌县的百姓很多都是靠养莲为生的。上到90岁的高龄老人,下到刚呱呱坠地的儿童,他们因莲而生,一辈子把莲花当作自己的信仰。
勤劳可爱的广昌百姓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广昌县的百姓们善良而勤劳,每天手工剥出来的莲子一袋也就卖到30元,而到了市区可是会翻了好几番的价格出售。
认真剥莲子的小孩
正值暑假,村里的孩子们也来帮家里的大人剥起了莲子。“莲子剥起来是有技巧的,要把莲心戳出来!”两个小大人边说边拿起了莲子做出示范来。
村里年轻漂亮的姑娘们穿上当地莲文化服饰做起了宣传
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村里年轻漂亮的姑娘们穿上当地莲文化服饰做起了宣传!闲暇之时还会唱起小曲,忙碌的景象配着姑娘们的小曲成为一道具有特色的风景线。
村上的大姐向我们推销自己刚摘下的莲蓬
“刚摘下的莲蓬里的莲子是最好吃最具营养价值的!”大姐告诉我们。村里住着许多长寿老人,或许跟着莲子有那么一丝丝关系吧。
村里放起了孩子们和老人最爱看的木偶戏
广昌的人们多才多艺,文化生活也是丰富多彩。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在姚西村,木偶戏已经成为老中青幼四代人文化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村里放起了孩子们和老人最爱看的木偶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孟戏——《三将军议事》
还有必须要提到的另一种戏剧——广昌·孟戏。广昌孟戏是一种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戏曲,流行于江西省广昌县境内,俗称孟戏,又名"盱河戏"。约起源于明初,至今已传承演出了五百余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孟戏用高腔演唱,经专家考证,其唱腔是明代四大声腔之首的海盐腔遗响。至今传承500余年。
四位老艺术家组成一个乐队同时使用六种乐器
孟戏最重要的不仅仅在于唱的好,鼓吹乐队的锣鼓声也是非常重要的。唢呐、大鼓、大锣、小锣、唢呐、大抜等民间乐器相互辉映。400多年,孟戏传承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口传身教、只传男丁。如今孟戏大多都是老年人进行表演,年轻人更愿意远离家乡去大城市里“长见识”、“挣大钱”,所以孟戏的传承问题就成为老艺术家们的烦心事。
老艺术家们用毛笔写下的《孟姜女哭长城》乐谱
中国的音乐史可谓源远流长,孟戏的乐谱不像五线谱传承度那么高,都是民间艺术家自己不断摸索出来的。中国古代就有“宫,商,角(jue),徵(zhi),羽”五音,对应简谱中的1 2 3 5 6,是乐谱的基本音符,在谱曲时古曲用这五个音,是以它们其中的一音定调,只有在乐曲中才会体现音节,几分音符和音的长短。孟戏的乐谱就是这个道理。
一对龙凤胎因害怕放炮 同时捂住了耳朵
在孟戏开场之前村民们会放鞭炮来通知大家戏开始了,赶紧喊上街坊邻居一起来看吧!
记住你们的笑脸
莲乡广昌,它神秘、圣洁,总会带给人无限遐想,即便是老人来到了这里也会不由自主的成为一个天真的孩童,温柔的对待这片净土。广昌,我们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