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83|回复: 2

姚诤 中南大学82岁老园丁:把日军侵华铁证展示给后人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9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8-22 18: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8-22 18:59 编辑

    中南大学82岁老园丁:把日军侵华铁证展示给后人
    来源: 人民网-教育频道 作者: 2015-08-22 11:43:00



    人民网长沙8月22电 昨天下午,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首都大学生采访团来到中南大学。作为“西南联大之路”的重要一站,抗战初期清华大学为南迁而于中南大学校园修建却未能正式使用的“和平楼”和“民主楼”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穿过清凉的校园林荫道,青青小院前一座不甚高大的三层红墙小楼映入眼帘,这便是当年的“民主楼”。而此时正在门口等待我们的,是一位发丝银白却精神奕奕的老先生。
    如果不是陪同我们采访的中南大学宣传部王老师告诉我们,我们实在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位老人已经82岁高龄。因为刚刚在几分钟前,我们准备下车的时候,就是这位老人骑着一辆轻便摩托车从我们身边驶过。退休前曾是绿化美化干部的姚诤,熟悉这座校园里的一草一木。
    穿着凉鞋,背着小布包,一头白发剃得整齐利落,看见我们走近了,老人双手微微颤抖着从包里掏出自己准备的讲解资料和手稿。一开嗓,声音洪亮,整个人的精神就提起来了。面对着“民主楼”,姚老师给我们讲起了抗战中那段艰难求学的历史。
    1937年,日军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清华大学被迫南迁,在如今的中南大学所在的校园里修建了两栋教学楼和一栋学生宿舍,这两栋教学楼便是今天的“和平楼”和“民主楼”。然而校舍修建完成之后还未来得及投入使用,日军的炮火便打到了长沙。“民主楼被炸点了一角,那墙上啊全都是弹孔……”讲到此处,姚诤老师微微有些激动,指着身前民主楼的右手不停地颤抖。
    日军入侵长沙,使得刚刚在此停留100天左右的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建的长沙临时大学不得不再次转移,前往昆明。1000多名师生分三路行进,其中最著名、难度也最大的则是由长沙徒步前往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姚诤老师展开手里拿着的报纸,头版上的图是贵州有名的24道拐,山崖边的一条小公路弯弯拐拐,像人肚子里的肠子一般曲折。姚老师指着图告诉我们,当年向昆明迁移时,他们走过的就是这条路。
    1997年,当时的中南工业大学在当年清华所建的学生宿舍楼处意外挖出了三枚未曾爆炸的炸弹。公安部门为了安全考虑,提出要销毁这三枚炸弹。但姚诤老师却执意要留下一枚,他给公安部门的同志说:“这三枚炸弹是日军侵华罪恶的铁证!我要把它保存下来,建立一个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经过多次努力,他最终成功留下一枚。如今,在“民主楼”的身后的小院里,姚老师正在筹建这个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他寻来了两块大石头立于此处,远观时,大的一块如同一只“咆哮的狮子”,而小的一块则显出一副屈服于狮子脚下的姿态。“我准备把那枚炸弹放在那块小的石头上,作为日军侵华的罪证展示。”姚老师指的他的设计手稿和前面的石头,“你们看,大的那块石头像不像一只东方醒狮,我给它的寓意就是‘东方醒狮,仰天长吼,震慑西方帝国主义’!”今年正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他还计划在大块的石头背后刻上“铭记历史,振兴中华”的碑文以兹纪念。
    姚诤老人大半辈子都守着这片土地,看着它在战火里伤痕累累,也看着它在胜利后渐渐恢复。当采访团成员请求他为我们赠一句话时,老先生颤抖着手在本子上一字一句工工整整地写着:“希望同学们担负起振兴中华的责任。”(中央民族大学 任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9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8-23 17: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生记者团认真聆听82岁姚诤老师对抗战历史的讲解和思考
    2015年08月23日16:36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记者团认真聆听,记录82岁姚诤老师(中南大学原后勤处副处长)对中南大学校园发生的抗战历史的讲解和思考。摄影 朱荟芝

    姚老师亲切地解答小记者们心中的疑惑。 摄影 朱荟芝

    姚老师指着前方前些年中南大学建教学楼施工挖出的未爆炸弹方向,他气愤的说,这是当年日军轰炸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前身)的铁证。摄影 朱荟芝

    姚老师教育同学们要为中华崛起,民族富强而努力奋斗,“落后就要挨打,建设中华的未来重任就靠你们!摄影 朱荟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9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8-24 20: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南大学寻访“民主楼”“和平楼”


    来源: 人民网-教育频道  作者:  2015-08-24 11:08:32  



      人民网长沙8月24日电8月21日下午,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首都大学生采访团“重走西南联大之路”一行来到中南大学,寻访当年长沙临时大学留存下来的“民主楼”、“和平楼”。82岁高龄的中南大学原后勤处副处长姚诤,顶着炎炎夏日,为采访团进行了讲解介绍。
      姚老师首先向同学们讲解了“民主楼”与“和平楼”兴建的历史背景、变迁及历史价值。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清华大学被迫南迁办学,当时选址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建造了两栋教学楼和两栋学生宿舍。并准备用于长沙临时大学。但由于日军轰炸,长沙临时大学被迫西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这四栋楼当时并没有实际使用。如今,这两栋教学楼就是今天的中南大学校本部“民主楼”、“和平楼”。
      “民主楼”与“和平楼”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楼栋呈工字形,前长后短,中间走廊联接。坐北朝南,砖混结构,筒瓦铺盖,红色外墙,是中南大学现存最早的校舍。
      “民主楼”与“和平楼”是那段浴血抗战的历史见证,也是学校历史的见证。1938年4月,刚竣工不久的清华大学校舍遭遇日军飞机野蛮轰炸,民主楼屋顶被炸裂,墙壁上留下日机扫射的累累弹痕,学生宿舍也仅剩残垣断壁。清华师生被迫再次迁移,分三路长途艰难跋涉,远退云南昆明。讲到那段战火纷飞的抗战历史,姚老师激动地说:“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竟无处安放一张书桌!”
      姚老师继续向同学们介绍,1945年抗战胜利后,“和平楼”由长沙的清华校友进行修缮和改造,成立了清华中学。“民主楼”则由湖南大学改建成新生院,用于安排每年的新生入住。历经沧桑,1952年高等教育部决定“民主楼”与“和平楼”作为中南矿冶学院的校舍。2002年9月,长沙市政府将这两幢楼定为“近现代保护建筑”。现在“民主楼”是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平楼”是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值得一提的是,姚老师向我们说明,当年的教学楼以“民主”与“和平”命名,就是寓意当年的清华学子对国家民主、和平的强烈追求与信仰,正是这一信念激励无数学子,即使面对日寇的疯狂暴行,但却依然毫不退却,坚守求知理想,勇于担当挽救民族危亡之重任。
      姚老师最后表示,“今天,‘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内容,既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又反映了国家对完善民主制度的重视程度。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大,我们更加有能力保卫和平,不可能再允许任何国家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他希望同学们,牢牢铭记历史,刻苦学习,勇担时代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来自首都记者团的张玲玉同学说:“听完姚老师的介绍,自己对‘民主楼’与‘和平楼’的历史更加清楚,也对祖国今天的成就感到由衷地自豪与骄傲。” (中国人民大学杨抗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5-15 15:17 , Processed in 0.10615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