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左三为波兰前总统雅鲁泽尔斯基,左四为作者姚曼华
中国驻波兰大使馆的宽敞和漂亮,在各国驻华沙的使馆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修建在使馆院内的一座小亭子,在华沙颇为引人注目。过路的人常常停留在使馆大院的铁栏前,欣赏亭子的红柱绿瓦、雕樑画栋和那圆形的金顶。他们不容易去遥远的中国,甚至也不大有机会进使馆,因此看看亭子也就权当是“了解中国”了。也有波兰朋友要求到亭子前照相或拍摄电视镜头的,使馆领导都酌情尽量满足。
一些到使馆来拜访我们的波兰女士,一踏进大厅往往会发出大声的惊嘆:“简直是一座宫殿!”国内来访的代表团到使馆看见大厅时,也有人称赞说:“哟,真有点像到了人民大会堂!”这些赞誉虽有些夸张,但是,天然大理石铺就的地面与墙裙、刻?花纹的金色大圆柱、高悬的灯笼和宫灯,覆盖在通道和台阶上的纯毛紫红色地毯,以及种植?高大铁树的红底镶白花的大搪瓷缸,这一切都使大厅充满?宏伟堂皇的中国气派,在外国人眼里自然是格外新颖富丽了。
大厅楼上是大、小宴会厅和贵宾厅,能一次容纳五六百位宾客。这组厅堂位于馆舍中央,其两翼是办公楼,高二层,有大小办公室、会客室、阅览室以及附设的娱乐室等;此外还有一个专供举行电影招待会的很像样的电影厅,使馆的设施可谓相当齐全了。
中波两国于一九四九年十月七日正式建交。现在的馆舍是一九五六年动工修建的,于一九五九年竣工。建国十周年大庆的招待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使馆院内盖有大使官邸和两幢宿舍楼,修了篮球场和网球场、游泳池和养鱼池,还有石栏、小径,花房、花坛;建房留下的泥沙瓦砾则巧妙地堆成了一座小山。院子里种满了花木果树,又铺了颇大的一片草坪,景致很是不错。
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无疑是十分便当和舒适的。每顿饭后,同志们多步出餐厅,顺?大厅后的平台绕?院子遛上几圈再去上班或休息。由于是集体就餐,差不多同时吃完饭,加上院子里有一段路较窄,大家只得鱼贯而行。住在使馆对面的波兰邻居,对院内的景物和这些“东方外交官”的生活颇感兴趣。他们经过观察,得出结论说:“中国人的组织纪律性真强,散步都排?队!”
一年一度的国庆招待会,是使馆最盛大的对外活动,也是欣赏和了解中国大使馆的最好机会:馆外是车水马龙,馆内是灯火辉煌,花篮争艷;大、小宴会厅迎来了众多的波兰宾客、外国使节夫妇和武官夫妇等高级外交官。招待会上,不同的客人有不同的“兴奋点”。一些男宾热衷于和主人谈话,另一些则对汾酒、大?情有独钟;波兰女宾连声称赞中国夫人们的织锦缎旗袍,西方夫人们似乎更爱观赏中国的绘画和工艺品。不过,交谈
国际形势中的热点和中波关系的新发展,则是宾主们共同的兴趣所在。
波兰退休总统雅鲁泽尔斯基将军,一九九二年到一九九六年我们在波兰期间,每年都来出席国庆招待会。他和其他宾客一起排?队向站在入口处的主人们行礼问候,气度与他任总统时并无变化。人们对他仍很尊重,也愿藉机和他聊聊。华沙亚太博物馆的齐戴克先生对我说:“十几年前,雅鲁泽尔斯基乘专机去利比亚访问,还同意我搭他的专机,真是难得。”这位前总统对人随和友好,也乐于和中国朋友合影留念。
现任总理和议长的到来,使招待会进入了高潮。记者们纷纷拍照,来宾们也多愿意围在他们身旁以一睹风采,聆听高见……
精细而丰盛的中国菜餚,总是招待会上的一个永恆话题。只听到一声声“斯吗赤乃”(smaczny波语的好吃)和“弟里希儿斯”(delicious英语的好吃)从一张张餐桌前传出——人人都在享受中国的“食文化”!一位首次来大使馆参加招待会的波兰女宾说,过去她常从中国大使馆门前过,没料到馆内有这么大的宴会厅,这个宴会厅又是如此漂亮。她爽朗地边吃边说:“我的嘴太忙了,又要说话又要吃,今晚我的盘子从未放下过。中国菜实在是美味!”当她得知为招待会做菜的厨师每天都给我们做饭时,又羡慕地说:“你们天天都能上中国饭馆,真是太幸福啦。”有的男宾因夫人生病未来,临走时,还要求带几个包子回去弥补遗憾;有的客人告别时特请求我们代向厨师转达谢意……
夜深了,招待会早已散去,大厅的吊灯壁灯也都熄了,但使馆里还有一处依然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这就是餐具储藏间里。刚才西服笔挺的外交官们和粉墨登场的夫人们,此刻都换上了深蓝色的工作服,正在擦洗撤下来的数百套杯盘刀叉。大家操作熟练、收拾有序——一次次的招待会和宴会,早把他们练成了洗涮的能手!话声、笑声和?刀叉等等的碰击声,显出了馆内生活的平凡愉快。只是这一别有情趣的场面,想欣赏中国大使馆这华沙一景的波兰友人却无法目睹和领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