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87|回复: 0

舜受禅让考辨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10-29 19: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舜受禅让考辨
    2010年09月20日
                 ——兼与杨东辰先生商榷
                                     
      杨东辰先生在《尧舜时期的“四凶”族考辨》一文中,对尧舜“流四凶族”之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四凶族“是炎黄后裔,也是华夏民族集团中有作为、有威望、地位高的部落长,更是氏族社会崩溃、奴隶社会即将出现之交替时期的进步代表人物。四个人坚决维护华夏集团的利益,反对源于东夷的舜继承帝尧的地位,成为舜的‘政敌’。舜以莫须有之罪将四人判为‘四凶’,予以流放或处死。禹复夺回帝位,建立夏朝,完成历史变革的使命”。

      统观杨先生的观点,大致给人以下几点印象:一,舜源于东夷,不是名门正派,不应接受禅让,继承尧位,或者说实际上是东夷集团篡夺了帝位;二、所谓“四凶”实是炎黄嫡传,是忠于炎黄民族的进步代表,流放四族的罪名难以成立,是一宗冤案;三、与四族相比,舜是保守的、逆历史而动的反动人物;四、舜与四凶族的斗争,不是什么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而是东夷集团与华夏集团之间的权力之争;五、禹“夺回”了政权,有拨乱反正之功。

      下面仅就以上几点与杨先生商榷。  
      
      一、关于舜的出身与受禅
      《孟子•离娄章句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冀州人也”。就是说他的祖先是东夷部族,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迁到“诸冯”一带,舜就在这里出生了,在舜生活的年代里,又一次迁移到“负夏”,最后死在“鸣条”。冀州就在今天山西、河北一带,“诸冯”既是运城的“冯村”,也有人认为是永济(蒲坂),那里有“姚墟”,有虞乡,即舜的故乡;有人认为在垣曲,那里有“诸冯山”;“负夏”就是华夏,华、负是同音字,统读“fu”,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夭”读“wu”,“华”读“fu”;“华”字战国以后才读“hua”。“迁于负夏”既是迁居于中国(中部之国)。“鸣条”既是今天的鸣条冈,在运城市区北,距离帝都蒲坂约六十公里。《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四十九年帝居于鸣条,五十年帝陟,义均封于商是谓商均,后育娥皇也,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海州,既是今天山西运城解州镇,古称海州,其三面环水,背依南山,古代黄帝战蚩尤,将其肢解于此,改为解州,现在当地人仍读“海州”。从空间上说,舜生活的地区大致在今山西南部运城一带。 从时间上说,舜是黄帝的七世孙,《史记•五帝本纪》载:“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7世也”。距离黄帝已经一二百年的历史了,期间正是华夏各部族由于自然灾害、部族对抗兼并而迁移融合最剧烈的时候,舜所在的东夷部族由平原迁至高原定居并完全融入中原部族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古文献中所记尧舜禹的传说,最初的来源是口述文学,他们在语气和方法上都是先称其号,接着叙述事迹,就是说两千多年前的学者对他们的人格品质都是肯定的。《史记•五帝本纪》中司马迁说,“余尝西至于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于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另外,殷商王室经常把尧舜禹作为祭祀和卜问的对象,所以其名号大量出现在甲骨卜辞中,通过他们求年求雨请求保佑。据台湾辅仁大学教授卫聚贤先生《殷墟卜辞综类》考证,甲骨文中关于尧的卜辞佑94条,关于舜的66条,关于禹的21条。这说明在殷商王室的心目中,他们的地位是很高的。

      禅让制度在远古时期是完全可能的,甚至不止于尧舜禹三代,此前肯定还有很多。
      禅让发生的时代应该是在“天下为公”的时期,而且最成熟是在父系社会初期,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资贫乏,族群实行公有制,没有阶级没有剩余,没有特权,登帝位是个“苦差事”,肩上的责任远大于手中的权力。所以《庄子》、《吕氏春秋》中记载,尧让天下于许由,又让与子州支父,舜让天下于子州之伯,又让天下于石户之农,又让天下于北人无择,但这些人都以种种理由推辞而不受,有的以身体不适“幽忧之病”而谢绝,有的不愿劳心费神,有的认为帝位是当权者争名夺利之所,是是非之地,不值得为之冒生命危险。有的认为当权者乃是品行卑污之流,宁可避身世外,保守气节,更有以之为羞,宁可自杀,也不接受者。
      
      禅让是严格的,有条件的。
      《史记•五帝本纪》载“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蒸蒸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由此可见帝尧时期,舜就已经在华夏部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了,在众人看来,只有舜的品德和才能才配践帝位。在尧考验舜28年的漫长时期,无论从品德还是才干方面,尧帝都十分满意。这也说明舜的东夷部族已经成为帝尧部落有机分子,互相之间没有什么戒备心理,更何况他们还是同一祖先。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品德高尚,才干超迈的优秀人才才能带领族群茁壮发展。在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族群斗争形势下,这种要求更加突出。而舜生活的年代正是这样的年代,天下发大水患,多年难以平息。部族之间斗争不断,特别是四凶族作乱,所以把权力交给一个更强有力的接班人,才是最佳选择。
      尧舜时期,中国的原始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末期,进入了军事民主制时期。军事民主制的特点是在氏族民主制的基础上,出现了与之相并列的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而这种个人权力又还没有达到国家统治权力的程度,部落成年男子大会和部落联盟议事会还有很大作用。军事民主制存在于各个民族的早期历史中。尧就是中国军事民主制时期的第一位军事首长。从《史记•尧典》的记载来看,这位军事首长的权力仍然是有限的。每议部落联盟的大事,尧必须征求四岳的意见。四岳就是当时部落联盟的议事会。尧并不同意任命鲧为治水大员,但四岳对他的意见进行了否决,他也只有遵照四岳的意见任命了鲧去治水。在安排接班人的人选时,他同时征求了四岳和“师”的意见。“师”就是部落成年男子大会的代表。在取得了四岳和师的一致同意之后,尧才对舜进行试用。因为在军事民主制时期,只要是部落联盟的成员,只要他有贤德,有管理联盟事务的能力,就可以继承军事首长的职位,在中国也就是继承帝位。舜继尧为帝的过程和手续,完全和我国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相符。所以,范文澜先生谈到《史记•尧典》时说:“其中 ‘禅让’帝位的故事,在传子制度实行已久的周朝,不容有人无端发此奇想,其为远古遗留下来的事实,大致可信。”
      中国文明之源始于尧、舜、禹时期,舜承尧启禹,为华夏民族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舜帝统治时期,在尧帝仁政抚民的基础上,帝舜完善律法,确立爵位,修正仪礼,体察民情,开诚议政,明布政教,团结诸族,治理洪水,安国定民,发展农业,开拓疆域,统一时序,制乐作典,选贤任能,在他以德育人的统治思想影响下,君臣和谐,集思广益,福泽百姓,形成了一个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五谷丰登,人民安康,政治、经济、文化都迅速发展的时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虞舜坚持倡导的孝道思想成了中华文化中行为伦理的基本准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正因为如此,《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知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舜子商均不肖,舜乃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 《孟子•万章上》里说:“舜相尧二十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尧之子而讴歌舜。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者,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二、为何要流放“四凶”族
       
      四凶族是什么人?《史记•五帝本纪》载:“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混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taowu),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魑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这里是说从前帝鸿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掩蔽仁义,包庇残贼,好行凶作恶,天下人称他为浑沌,即野蛮不开化。少皞氏也有个不成材的后代,毁弃信义,厌恶忠直,喜欢邪恶的言语,天下人称他为穷奇,即怪异无比。颛顼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不可调教,不懂得好话坏话,天下人称他为梼杌,即凶顽绝伦。这三族,世人都害怕。到尧的时候,尧没有把他们除掉。缙云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贪于饮食,图于财货,天下人称之为饕餮,意思是说他贪得无厌。天下人憎恨他,把他与上面说的三凶并列在一起称为四凶。舜在四门接待四方宾客时,流放了这四个凶恶的家族,把他们赶到了边远地区,去抵御害人的妖魔,从此开放了四门,大家都说没有恶人了。从上文可以看出,四凶族指的是混沌(欢兜)、穷奇、梼杌(鲧)和饕餮。四凶族首领并非什么善良之辈,他们品德恶劣,不守信用,好行凶恶,天下恶之。
      四族首领是不是很有才能呢?除混沌(欢兜)与梼杌(鲧)外,史书上未见记录穷奇和饕餮的事迹。  
      混沌(欢兜)与梼杌(鲧)怎么样呢?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说:尧曰:‘谁可顺此者?’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可。’尧又曰:‘谁可者?’欢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载,功用不成。  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僻。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由上文可以看出,尧舜与欢兜、共工在政见上确实有差异,但尧用人任人唯贤,只要品德好才能高,即使是出身于山野乡间的平民百姓虞舜也会委以重任,无才无德的,即使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行。尧确实善于识人,很有远见。
      帝尧后期,尧的权威受到四族以及尧子丹朱的公然挑战。四族由于政治失宠,心怀不满,特别是舜被确定为尧的继承人后,他们就联合起来公然叛乱。《吕氏春秋•行论》载:“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于尧曰:‘得天下之道者为帝,得帝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帝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欲得三公,怒率其猛兽,欲以为乱,比兽之角,能以为城;举其尾,能以为旌。召之不来,仿佯於野以患帝。舜於是殛之於羽山,副之以吴刀。”

      《古本竹书纪年》谓:“尧放帝丹朱于丹水。”尧放丹朱于丹水,此后不久丹朱敢于联结三苗以抗尧舜,即文献所谓“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证实丹朱的实力不小,而实力与地盘密切相关。为了对付丹朱和三苗的反抗,“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帝王世纪》亦云:“诸侯有苗处南蛮不服,尧征而克之于丹水之浦。”《水经注• 丹水》进一步论证水之浦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即丹朱受封之地。看来,这次战争尧只是拆散了丹朱与三苗的联盟,并未完全征服对方。
      不难看出,尧舜同四凶和丹朱的征战,主要是为了保证华夏民族的健康发展,这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三、舜禹禅让毋庸置疑
      四五千年前,人类严重依赖自然条件与环境,位于黄河流域的我们华夏族也不例外。尧舜时期黄河流域就洪水泛滥,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面前,单凭个体的能力是无能为力的。大禹治水就反映了古代民众团结起来有组织的同洪水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
      《史记夏本纪第二》记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那个时代处于原始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大变动时期,生产力已较前代为进步。农业已进入发达的锄耕阶段,劳动工具的制造已有显著改进,普遍使用石镰、蚌锄、骨铲和木耒(犁)等新型农具。
      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
      治理洪水牵涉范围很广。大禹确实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劳动。这一点《史记》、《尚书》记载基本一致:他从冀州开始,足迹遍布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北至山西太原,西至陕西,东到大海,南到湖南一带,相当于今天的大半个中国。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一路上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他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几次从家门前路过都没敢进去。
      大禹治水成就显著,不仅众多河流各有所属,不再泛滥,而且由于事先科学周密的规划设计,使得全国各地同都城的交通大为改善,各地的物产贡赋能够顺利的运到都城,更重要的是由于兴修水利,使得农田质量得到改善,全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天子的声威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天下太平安定了。
      大禹治水是整个社会的集体行动,规模较大,成就卓著,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付出总有回报,大禹的功绩得到了舜的肯定,“于是帝赐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大禹也因此得到了诸侯的拥戴,“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于是遂继天子位,南面朝天下。”
       舜帝把禹推荐给上天,让他作为帝位的继承人。并教导他说:“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我天子的各种措施。” 舜帝说:“你们不要学丹朱那样桀傲骄横,只喜欢怠惰放荡,在无水的陆地上行船,聚众在家里干淫乱之事,以致不能继承帝位。对这种人我 决不听之任之。”
      十七年之后,舜帝逝世。服丧三年完毕,禹为了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躲避到阳城。但天下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来朝拜禹。禹这才继承了天子之位,南面接受天下诸侯的朝拜,国号为夏后,姓姒氏。
      大禹治水的功绩也得到了早于《尚书》七百多年的“遂公盨”铭文的印证,更让人震惊的是,铭文中的观点乃至言词竟和七百年后的《尚书》、《诗经》等古典文献相一致。其大意为:上天命大禹布治下土,随山刊木,疏浚河川,以平定水患。随之各地以水土条件为据交纳贡赋,百姓安居乐业。大禹恩德于民,百姓爱他如同父母……

      综上所述,四凶族叛乱并不是为了维护华夏集团的利益,帝舜继承尧位时,所谓的“东夷集团”早已成为华夏集团的有机组成部分,得到帝尧等大多数人的认可,舜流放四凶族的罪名并不是“莫须有”,至于禹受禅让,是继承了舜的勤政为民思想,完成了我国由氏族部落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历史使命,并非什么“夺回帝位”。




    参考文献
    1.孟子,《孟子•离娄章句下》《孟子•万章章句上》
    2.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3.《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
    4. 卫聚贤,《殷墟卜辞综类》
    5.庄周,《庄子》
    6.吕不韦,《吕氏春秋》
    7.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1978年6月第5版第20页。
    8.《帝王世纪》
    9. 郦道元,《水经注• 丹水》
    10.“遂公盨”铭文,“遂公盨”是西周中期后的文物,铭文全文是“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沫唯德,民好明德,寡顾在天下。用厥邵绍好,益干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讦明经齐,好祀无。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用祓禄,永御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
    11. 孙旻婕,《从〈尧典〉的编辑看我国档案工作的悠久历史》,http://blog.sina.com.cn/chounuer38

    (作者:王永年,盐湖二中原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先秦史学会尧舜禹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杜春莲,盐湖区博物馆馆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3 13:35 , Processed in 0.10451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