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13|回复: 2

南风歌---舜帝姚重华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5
  • 签到天数: 312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11-22 18: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11-22 18:11 编辑

    南风歌---舜帝姚重华
    发布时间:2015-11-22 16:25:19来源:中国网山西责任编辑:聚焦山西

    南风歌---舜帝姚重华

    《南风歌》为上古歌谣,相传为虞舜时歌唱运城盐池和人民生活关系的民歌。此古谣借舜帝口吻,说世间万物迎承薰风的恩泽,抒发了中国先民对“南风”既赞美又祈盼的双重感情,表达了作者为民着想,以民之忧为己之忧的思想。全诗四句,诗句错落,诗节对称,押韵讲究,辞达意显,体现了典型的楚辞风格。
    全诗四句,但情思复杂。它借舜帝口吻抒发了先民对“南风”既赞美又祈盼的双重感情。因为,清凉而适时的南风,对万民百姓的生活是那样重要,那样不可缺少。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这是就苦夏的日常生活而言。赤日炎炎,暑气如蒸,百姓必有怨言。而南风一起,天气转凉,万民必有喜色。所谓薰风兼细雨,喜至怨忧除。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熏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就是表达了这种情怀。“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清凉的南风可以解民之愠,适时的南风则可以阜民之财,由日常生活转而到收成财物,诗意更进一层。《礼记·乐记》曰:“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可见,“南风”的“阜民之财”比之“解民之愠”更为重要,也更为令人祈盼。因此,前人大都从这方面来阐释诗旨。司马迁说:“《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史记·乐书》)王肃也说:“《南风》,育养民之诗也。”概言之,《南风》之歌,即赞颂“南风”煦育万物、播福万民的恩泽之歌。
    此诗当有诗外之旨。其实,先民们对“南风”的赞颂和祈盼,也正反映了他们在自然力面前的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热烈虔诚的赞颂里,潜藏着忧郁无奈的心情。不过,由于对“南风”的赞颂和祈盼,是通过拟想中的舜帝口吻表达的。因此,经后世儒家诗评家的阐释,“南风”逐渐具有比兴之意,并成为帝王体恤百姓的象征意象;历代诗人也常以“南风”来称颂帝王对百姓的体恤之情和煦育之功。在古代诗歌语词中,“南风”是最具美颂色彩的意象之一。
    在艺术形式上,诗句错落,诗节对称;押韵讲究,重章复唱;辞达而意显,声曼而情婉,这是《南风歌》的主要特点。这种类似楚辞格调的艺术特色,同它在流传过程中得到加工润色的“第二重创作”,有着密切关系。
    《南风歌》相传为舜帝所作。《礼记·乐记》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古今乐录》曰:“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史记·乐书》曰:“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南风》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此诗前两句始见战国尸佼的《尸子·绰子篇》,全诗始出三国魏王肃收集编撰的《孔子家语·辩乐解》。《孔子家语》是王肃伪托之作,今人因而怀疑《南风歌》也是后人伪作。舜为传说人物,其“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很可能是小说家笔法。不过据考证,《南风歌》自战国后已广为人知。今人逯钦立指出:“《史记》已言歌《南风》之诗。冯衍《显志赋》又云咏《南风》之高声。步骘《上疏》亦言弹五弦之琴,咏《南风》之诗。俱证《尸子》以后,此诗传行已久。谓为王肃伪作,非是。”(《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王力则从音韵学的角度指出:此诗“以‘时’‘财’为韵,这种古韵也决不是汉以后的人所能伪造的”(《汉语诗律学》)。当然,这首句式整齐、诗语明朗、抒情优美的《南风歌》,也不可能是舜帝时代的原作,而是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经过了后人的加工和润色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5
  • 签到天数: 312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18: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风歌
    (2006-09-06 17:28:38)



    舜帝的琴操

    作者  佚名

    南风歌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意思是:温和的南风,可以安抚民众的情绪;适时的南风——也就是气候,可以使百姓的财产增加。

        我国古代有一位政绩卓著,十分受人爱戴的帝王,姓姚名重华,号舜。舜帝酷爱音乐,不仅能够弹琴,而且还会作曲。舜帝非常重视音乐教育。他委任费负责庆典音乐和百姓的音乐教育工作。还让费作了一首叫《大韶》的乐曲。这首乐曲在曲调和形式上都是十分成熟的。据说,春秋战国时期,孔夫子在齐国听完这首曲子,曾被感动得连续三个多月觉得佳肴无味,只是连连称赞这首乐曲优美动听。舜帝非常热爱人民。他曾作过一曲《南风操》。曲中唱道:“薰薰的南风,可以把人民所有的忧愁怨怒都吹散,而适时的南风,使得我的人民都能富贵而康乐。”表达了他对人民的关怀。舜帝还是一个十分重感情的人,他的父母去世后他常常触物生情,思念他们。一次,舜在游山时。看见天上有许多飞鸟,成群结队地嬉戏鸣唱,顿时想起了曾朝夕相处的双亲,于是作了一首《思亲操》。“操”是一种寄托情感的琴曲名。舜所作的《南风操》、《思亲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琴曲,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从春秋战国开始,舜帝弹五弦琴作《南风》之诗的故事就开始流传。《孔子家语·辨乐解》说:“昔者帝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新语·无为》说:“昔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
      《史记·乐书》记载:“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骧心,故天下治也。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无下畔之,故身死国亡。”
      多种典籍对舜帝作《南风歌》均有记载。早在公元前390———330年的战国中期的尸子,就曾在《尸子》中详细地述说过“舜歌《南风》的故事,并载录了《南风歌》之歌词。
      舜帝南巡,崩葬苍梧,赢得了南国民众的爱戴和崇敬。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帝之前的四帝,也有人曾涉足江南。但是,由于疆域只及长江南岸,远不及舜帝涉足江南之广远,更不如舜帝那样在南国受人崇拜。舜帝德化四方,文教施及“九州”,使得华夏文化南传,南北民族文化心理趋于认同。
      舜帝是上古时期一位仁德如天的“圣君”,他通过内存仁,外施德,实施了天下大治。司马迁说:“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虞舜不畏年事已高,不畏路远江隔毅然南巡,最终“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使得泽被南国,德服苗蛮,实现了南北一体,各族一统的天下大治。因此,舜帝在南国民众心目中,享有无限崇高的地位,以至于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称颂舜帝:“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舜帝是“德圣”、“孝祖”,同时堪称“民师”、“帝范”。他孝顺友悌、仁义谦和、勤于民事、明哲贤能、安邦定国的诸多秉性,在后世帝王中树起了一块丰碑。
      因此我们说,关于舜歌《南风》的故事,实际上就是关于舜帝推德怀远的故事。舜帝毕生“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的秉性,就注定了他不会寸步不离故里而在“离宫”安享清福,也注定了有舜化南国的举止。
      舜帝与当时中国南方的关系,形成于南服三苗和南巡狩的全过程中。《尚书·大禹谟》有禹曾用武力征三苗的记载。然而,三苗不畏强暴,败而不馁,以至“三旬,苗民逆命”。于是,舜帝制止了禹“请伐之”,而偃兵修教,推德怀远,结果喻教行德三年,三苗欣然诚服,而且移风易俗。舜帝在南国行德化民,恰恰如《南风歌》所期盼的:“解吾民之愠”、“阜吾民之财”。
      《南风歌》抒写了南国每当南风徐徐而起时节而产生的欢悦之情。舜帝南巡到了南国,感谅南方赤日似火,酷暑易旱,百姓疾苦。每每南风乍起,薰风时雨,顿解万民之焦渴,除浑身之燥热。舜帝看到南国民众在温暖和煦的南风中那种欢快惬意,思潮澎湃,感慨良多,于是,忧国忧民之情怀催生了《南风歌》。
      舜帝在九嶷山深入汉家瑶寨,嘘寒问暖,体察民情,一日复一日。一天夜深人静,舜帝想到九嶷山里蛮荒的土地未得垦复,肆虐的洪水未得治服,想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日劳累但仍然苦不堪言的黎民,想到任劳任怨,但却知足常乐,讴歌着尧天舜日的善良百姓,舜帝感慨万千。皓月当空,南风悠悠,舜帝心如潮涌。他捧出心爱的五弦琴,手拨琴弦,抬头望月,放声吟唱:
      南风之薰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
      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舜帝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言表,他吟唱着在心底沉淀日久的《南风歌》,咏叹着:南方吹来的清凉湿润的风啊,可以消除我的臣民的忧愁和烦恼;南方吹来及时惬意的风啊,可以增长我的臣民的财富。舜帝为自己的臣民祈祷上苍,切切思虑着拯救万民于水火,思虑这富国富民的方略。
      舜帝弹唱《南风歌》之处在现今湖南蓝山与广东连州交界之处,名叫南风坳。春秋战国至两汉时的文人墨客都对“舜歌《南风》”的故事认同而传承,足见传说之久远,人心之深入。
      关于《南风歌》,有人就其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具有楚歌的特征,从而认为《南风歌》是后人假舜帝之名所作。这个说法是无历史依据和站不住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5
  • 签到天数: 312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18: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舜帝吟诵《南风歌》盐道逶迤柏树岭


    市场信息报 - 运城视窗   2014-02-25 08:57:35   来源: 市场信息报   作者:郝敏姿 杨凡琴 李菁颖   


      甲午年新春,记者一行踏访柏树岭,极目所望,虽然片片残雪犹存,但是,徐徐南来的清新熏风,悄悄掀起衣袂,轻轻飘过耳际,泱泱而去吹拂着翠山静水。登高望远,遥对北方峨嵋岭上舜帝陵,我们不由得吟诵起舜帝的《南风歌》,幽幽之情思在时空的隧道里穿梭,历史与现实擦碰起流丽的火花!
      千古绝唱《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舜帝《南风歌》
      《南风歌》与河东与解池与柏树岭,有着割不断的历史渊源。
      《礼记·乐记》中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另曰:“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南风》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这就是说,《南风歌》乃中国上古五帝之一舜帝所做,旨在赞颂“南风”煦育万物、播福万民之恩泽。
      舜帝,号有虞氏,姓姚,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因国名“虞”,故又称虞舜。舜曾辛勤耕稼于历山,渔猎于雷泽,品德高尚,崇尚大孝。时部落联盟领袖尧年事已高,欲选继承人,众人一致推举舜。于是, 尧分别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 尧去世后,舜即位。他选贤任能,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尧未完成的盛业。传说他巡狩四方,整顿礼制,减轻刑罚,统一度量衡。要求人民“行厚德,远佞人”,“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孝敬父母,和睦邻里。在其治理下,政教大行,八方宾服,四海咸颂舜功,因而《史记·五帝本纪》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
      《南风歌》开帝王吟诗之先河,集帝王治国之大成,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后世帝王无法逾越的高度。而柏树岭正是熏风北进翻越中条山的大通道,古解池因得南风而丰阜,其所产池盐成为世代民众之所需,名扬海内外。
      堪称奇迹古解池
      增棱雄跨海光楼,霁色横空宿雨收。条岳翠屏拔地出,鹾池琼液接天流。
      琴弹虞迹薰风起,畚集姚渠爽气浮。此境已超人世外,不须截海觅瀛洲。
      ——(明)朱知鳌《盐池》
      明代诗人朱知鳌《盐池》一诗,对柏树岭下的解池即今运城盐池的盛景,极尽描绘和赞美。
      运城盐池南依中条山,北滨峨嵋岭,东靠安邑,西距解州,东西长,南北狭,周长约60公里,总面积132万平方公里。科学研究表明,运城盐池是由于造山运动和地壳变化,中条山北麓造成断裂,出现了一个狭长的凹陷地带,逐渐形成湖泊,天长日久,水中的钾盐、石灰石、镁盐、硫酸盐以及食盐慢慢与早期淤积层结合,经过长期自然蒸发作用,盐类沉淀,结成了很厚的矿石层,从而形成了盐湖。运城盐池开发约有四千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池之一。据传说,在舜帝当政的时代,人们就开始在夏天捞采水池内天然结晶的盐。到春秋战国时期,运城盐池就已出名。在汉代,运城盐池的盐就远销豫、鲁、冀、甘、陕等地,运城盐池成为全国有名的产盐地之一。
      然而,人们对运城盐池的优美传说似乎更津津乐道。
      一是神牛造池。很早以前,天宫里的神牛因偷吃了玉皇大帝的盐,而被赶到下界,它流落到江南水乡,塞外草原,想为人们造个盐池,但那里的人没有收留他。后来,它到黄河之滨的中条山下,受到这一带人民的热情款待。为了报恩,它就卧下,身躯化成了宽阔的盐湖。
      二是蚩尤之血。南方部族首领蚩尤,到中原和黄帝争天下,黄帝在天女帮助下,斩杀蚩尤和他的头领鲜血流入解池,因血是咸的,便化为盐池的卤水,供人食用。相传蚩尤死去数千年后又复活,到了宋朝大中祥符年间,蚩尤化作一个青面獠牙的怪物为害百姓,人们祷告关公神灵,让关公伏魔降妖,经过一场鏖战,关公借用当地田野里许多农夫的魂,战胜了蚩尤。
      另外,民间还有麒麟造盐池之说。凡此种种,无不为盐池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而关于盐池的话题,连绵数千年依然经久不衰。
      虞坂古道兴晋盐
      秋风虞坂小蓬莱,汉漫清魂飞九垓。孤势却成三晋险,削痕争道五丁开。
      路从缺屿连如断,人在回崖去若来。魏豹城南浑漫兴,巫咸台顶白云堆。
      ——(明)喻时《青石槽》
      一条古道,在柏树岭蜿蜒飘过,这就是虞坂古道。
      虞坂运盐古道从运城盐池东起,自东郭镇至刘范窑入山,经牛家院、韭菜园、上牛、下牛、大坪头、寺坡至张店、軨桥、太宽、穿过风泉口,汇入虞坂路,到达圣人涧,最终至茅津渡口。虞坂古道不但是假虞伐虢,而且还是运城池盐行销中原和南方的主要道路,公路专家经考证,证实其为“中国第一条公路”。
      五味之中,咸为首。中国古人调味,先要用盐和梅,故《尚书》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盐”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卤”。《说文》中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食盐的主要化学成份为氯化钠,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物质之一,而整个中原大地,仅有运城产盐,运城池盐要运往中原,首先需要跨越中条山屏障。为了把运城的盐运到中原大地去,人们决定在中条山开辟一条道路。柏树岭有一段道路都是青石,先民们用白矾、盐、硝放在石头上烧,然后用水浇,龟裂的石头就被一层层凿开。为了安全,路修成了槽型,底部宽2至4米,上口5至7米,靠悬崖的一边有护堰,像今天道路上的护栏。这段路长约3500米,就是著名的“青石槽”。传说在修路时,由于人力匮乏,舜帝带着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也前来加入了修路大军。他们在大石峡附近的儿女窝休息一晚,感动上苍,赐生五儿三女。他们睡过的那段路变成了白色,夹在古道青黑色石板的中间。这块白石恰恰是长约9尺、宽约5尺,于是这个“龙床”就成了此后帝王“九五之尊”的渊源。
      沐浴南来熏风,漫步柏树岭,吟诵《南风歌》黄钟大吕之律;足踏虞坂古道,瞻仰古锁阳关,耳旁犹闻车马运盐熙熙攘攘之声;目光越过波光粼粼盐池眺望运盐之城,鉴赏现代城市高楼鳞次栉比之景……历史和现实在这里交汇,记者觉得,自己不是古人,亦非今人,而是化作山岚之气,袅袅漂浮于峻岭深谷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11 05:43 , Processed in 0.10773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