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彦国公后裔 于 2015-12-31 18:43 编辑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关系密切,左右寸口脉各有其所主脏腑,诊查各部脉象,结合全身症状等,可知病机所在。临床上左关脉弦,右关脉弱是肝脾不调的典型脉象,但也有其它情况,如《脉诀新编》云:“虚证宜见虚脉,若两手脉弦,谓之双弦。弦乃肝脉,右关见之是肝木乘脾”。脾虚时常伴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肝病久可见舌红或暗等化热及入血分的征象。姚教授在临床辨证上重视舌脉,特别是对于一些仅有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的患者,舌脉则是重要的辨证依据。诊查脉象可以了解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等,对辨识证候、指导治疗非常重要。特别是脉症反映病的总体变化,邪正虚实的情况。一般而言,临床上诊脉至少要从“位、数、形、势”四个方面,至少要把握“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细、弦”等脉。从脉位上讲,“沉”表明患病时间长,病变在里,或有积滞;“迟数”在临床上能反映寒热属性,是否数脉要结合其平时的脉象,单纯用“数”脉并不能十分准确地表示脏腑功能状态,故又有“小数”、“偏数”等情况;从“形”上来说,正常脉象和缓均匀,有一定的脉形,提示正气充足,弦提示肝气郁滞或肝旺,细而弱提示气血不足,散乱亦提示虚;脉“势”是指脉的态势,如滑、涩、洪,一般反映邪盛,滑象提示气血流畅,或有痰,涩象提示有积滞、瘀血。查脉势一定要结合首诊情况,并根据每次脉象的变化辨别其病势的变化。脉象既能反映脏腑整体功能,又能反映具体变化,临床时一定要仔细考虑,细心体会,同时要注重舌脉合参、脉证合参。 一般认为,肝脾不调多以疏肝健脾的逍遥散为主进行治疗,但逍遥散理气之功较弱,姚教授认为,肝除主一身气机的调畅外,还主藏血;气为血之帅,气滞日久,必然影响血分,导致气血失和,因此,调气时亦应重视调血,因此临证时,不管有无明显血瘀,均需加入和血之品,这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具体应用。(摘自:中华中医网、新加坡中医网)
|